享受成长的幸福3.docx
《享受成长的幸福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享受成长的幸福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享受成长的幸福3
享受成长的幸福
一、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和大家在师大的校园相识,共度美好的半日时光。
今年七月份,我也在这里参加了第四期的国培学习。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这几年中发表的一些作品。
也许有的老师会奇怪,我怎么能发表那么多的作品呢?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线的在班教师。
我是1997年参加工作的,在小学有两年的工作经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转岗到幼儿园。
刚来到幼儿园,对于幼儿园的环境特别陌生,工作很不顺手,心里也很抵触、很自卑、很失落。
是幼儿园的领导给了我鼓励,老教师给了我帮助,使我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也从一名幼儿园的门外汉走上了研究和写作的道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享受成长的幸福》。
(一)分享写作的经历:
1、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那时候自己特别自卑。
因为角色变了,教育对象也变了。
面对年幼的孩子,尤其在他们哭闹时,真是感觉无计可施。
哄了,劝了都不管事,那时候心里特别郁闷。
觉得自己要想融入孩子们中间,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我就虚心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同时自己也找一些幼教书籍来充实自己。
我开始写作的时间,是在2008年。
在幼儿园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对幼儿园的工作逐渐熟悉并能够胜任了,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和记录。
2.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的写作,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会写,不知道如何下笔。
即便自己有些思路,但总感觉自己写的不太好,就会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拼凑成一篇。
第二个阶段,我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文章虽然是原创,但是很直白,润色也很少,而且创新的东西很少。
这两个阶段所投的文章往往会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但我不灰心,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就是自己的这个信念,支持着自己一篇一篇坚持着写下去,慢慢地,我很少用网上的内容,而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这样思路是清晰的,文章是通顺的,主题明确,减少了拼凑的痕迹。
同时,我不断学习其他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到自己的差距,一点点学习构思文章,使文章流畅和清晰,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走上了写作和研究的道路。
3.说起投稿,也有一段故事。
开始投稿的时候,只能是东一头,西一头乱撞,不知道哪些杂志设置哪些栏目,但只要有好的文章,我就会尝试着搜一些幼教杂志的投稿邮箱,把稿件群发出去。
我以为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多些,但恰恰相反,投出去的文章几乎没有被刊登的。
后来,《幼儿教育》的夏塞元老师,给我打电话:
他诚恳的告诉我说稿件必须是一稿一投,即使稿件的质量再高,如果是群发的形式,编辑一般是不会审稿的。
后来,我就按照编辑老师说的,一篇稿件只能投给一家杂志,等确认该杂志不需要稿件以后再另投他处。
文章被采用后,杂志社都会把样刊寄给作者,杂志回来以后,我就会认真翻看杂志,以便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投稿,这样被采用的几率会大一些。
4.也正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在2009年,我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是在中国教育报《启蒙专刊》,是一篇美术活动设计,名称是《我为小鱼穿新衣》。
当时的编辑是王雪,当她给我打来电话时,我真是惊喜万分。
因为,我终于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以前所有的辛苦我觉得都值得。
这份成功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继续坚持写作的动力。
今天,我把这份报纸也带了过来,与大家分享。
5、后来,只要是上级单位组织的活动我都会积极参与,不只是为了获奖,还主要是体验参与的过程,当然也更期盼得奖后的惊喜。
2009年,我在杂志上看到《学前教育》复刊30周年的征文比赛,于是便有了迫切参与的愿望。
但我对自己也没信心,因为《学前教育》毕竟是国家级核心期刊,我第一次参与这样权威、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杂志的征文比赛,只怕是白费力气。
但转念一想,只要参与了就有机会,这次不成功,只当是练笔了,只当是锻炼了。
于是,抱着想参与,试试看的想法就开始构思文章。
主题写什么呢?
当时我特别犯愁。
我是在《学前教育》杂志的影响下成长起来,那就写自己的真实成长为例,以《学前教育》对自己成长的激励作为主线开始进行写作,把题目定为《梦想从这里开始飞翔》。
文章投出后,我的心里一直很忐忑,既盼望又怕失望。
终于,让我惊喜的一天终于来了。
我接到了编辑部王伟老师的电话,她亲切的告诉我文章通过了终审,打算刊登在第九期的卷首,需要我和孩子们活动的照片。
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兴奋的心情用语言难以言表。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12月份《学前教育》征文的评比结果中,在全国近200名作者中,我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一等奖的作者一共有五名,我是其中一名,而且还赠送了我一年《学前教育》家教版的杂志。
这次的投稿经历,坚定了我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决心。
几年下来,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起来也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
(二)分享文章:
《梦想从这里开始飞翔》:
这篇文章我以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学前教育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为主题,使我终于从幼教行业的门外汉成长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这是让自己最为欣喜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我想了好多天,题目修改了很多次。
以前我想过的题目有《学前教育伴我成长》、《学前教育给我力量》等,但都感觉不太理想,也都被否定了。
后来,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给了我成长的信心,我觉得《梦想从这里开始飞翔》的题目还比较符合我内心的想法。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其中的部分段落。
开篇点题,中间部分有《学前教育》杂志促进自己成长的真实事例,从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结尾更渲染主题,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主题更为突出。
梦想从这里开始飞翔
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只有飞翔才能寻求平衡的支撑,只有飞翔才有可能成功。
今天当我真正学会飞翔,是《学前教育》给了我坚强而自信的翅膀,让我的梦想从这里开始飞翔……(开篇直接入题)
1999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由小学转岗到幼儿园工作,幼儿园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我很不适应,幼儿园和小学是截然不同的活动形式,截然不同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尤其使我无法接受的是在小学课堂中轻松驾驭学生的那种自豪感和成功感,竟在幼儿园荡然无存。
面对着那群活蹦乱跳的小精灵,在活动中左顾右翻,我苦口婆心的说教,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听我的召唤。
刹那间,角色和地位的转变,使我由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变成了无计可施的失败的教育者。
孩子们的哭声、喊声使我厌烦,自卑和失落的感觉使我的情绪一落千丈,就在我的耐心和信心即将被挑战和冲击到极限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不适合在幼儿园工作,我想到了退缩,想到了逃避…..(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种种不适应,心理和情感描述)
就在我打着退堂鼓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学前教育》杂志,当时恰逢《学前教育》杂志创刊20周年,随手拿来翻看,封面上一首《梦》的小诗深深地吸引了我,优美的意境轻轻撩拨着我的心弦,使我逐渐梳理了内心的烦躁、郁闷,“童年是五彩的梦,梦里开放着七色花,花中绽开张张的笑脸,看见了吗?
你我就在花的中间。
”是啊,我好像透过那幅画,看见孩子们纯真、灿烂的笑脸,这不正是我向往的美好童年吗?
我应该用尊重、真诚、理解的心去热爱每一个花朵,让每一个花朵都沐浴阳光,雨露,享受博大、无私的爱的滋养,从而开得更鲜艳、更美丽。
(杂志中的诗歌感悟,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工作,要用爱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有了这种想法,我的心归于平静,细细品来,《学前教育》杂志中的文章,朴实、深刻、生动,它满足了我的需求,使我爱不释手。
《五彩贝》栏目成为了孩子们的故事伙伴,其中动听的故事、优美的儿歌为孩子们所喜欢,适合孩子兴趣的就是最好的,于是我把上面的精彩内容都读给孩子们听,所以每期的《学前教育》杂志都成为了我和孩子们最向往、最盼望的事情。
当杂志如约而至,我总会迫不及待的和孩子们共同分享。
孩子们每每围坐在我身旁,凝神、专注的听着、想着、不时的问着,那种快乐、幸福的时光至今难以忘怀,在这种共读活动中,加深了我和孩子们的感情。
我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更加喜欢我了。
(调整心态,和孩子们分享杂志中故事的乐趣)
渐渐地,我和《学前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法割舍对它的那份情谊。
于是,我把每期的《学前教育》杂志都珍藏好,直到现在,积累的杂志有厚厚的几摞。
每次翻阅时,都有一种由内而外涌的感动,那是一份真挚的热爱,一份深深的眷恋。
我钟情于《学前教育》,并感受着来自于它的精神力量。
当我懈怠时,当我茫然时,我总在心底鼓励自己:
既然选择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就一定要有所收获;既然心中还有梦想就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
理论知识欠缺,我通过阅读,《学前教育》等幼教刊物,汲取营养,以满足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为什么”;教育技能和方法欠缺,我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学习他们活动中的教育智慧;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尽管已经身心俱疲,但和孩子们的一幕幕就像电影一样呈现在脑海中,我总会独自反思,哪些是孩子们喜欢的?
哪些是自己工作的得与失?
……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那是远离孩子喧嚣后的宁静,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将这些平常工作中的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并以更加理性的观点去剖析,从而逐渐学会更真实的观察幼儿,用积极的心态理解儿童的成长,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在学前教育的激励下,学习的过程,吸收知识的过程)(真实的工作经历,学前教育对自己的激励和促进,使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成长)
《学前教育》是我成长的平台,使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成长的支点,积极地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学前教育》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深深的爱上了幼教,品尝着幼教工作的酸甜苦辣;《学前教育》更坚定了我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心,激励我在幼教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正是自己在幼教岗位上练就的过硬的基本功和自己笔耕不辍的辛勤劳作,使我成为了园里小有名气的“作家”。
去年,在国家级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撰写的论文《让经典伴随孩子们成长》、《在古诗文中进行轻松识字的尝试》分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真的成为了现实,能够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中,和同行们分享、交流、探讨教学的经验、方法、困惑、感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从那以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文章多次在《幼儿教育》、《现代幼教》、《现代教育报》、《保育与教育》、《健康娃娃》等杂志刊登。
我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我为自己在幼教天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自豪!
(自己的教学成果)
不经意间,我在幼教岗位上耕耘了10年,也伴随着《学前教育》成长了10年。
在这10里,我和孩子们相伴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喜悦、有失落,有付出也有收获。
在这10年里,我从幼教行业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幼儿教师。
我想这一切都得益于《学前教育》给我的帮助,是《学前教育》给了我勇气、坚持与信心,使我在梦想的天空开始飞翔。
我始终相信,只要心中还有梦想,还有对幼教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还有一如既往的默默耕耘,那么,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能让自己的梦想在蓝天上飞的更高、飞得更远……(成长的喜悦,感情的升华,继续实现梦想的渴望)
二、怎样使自己走上研究写作之路呢?
(一)勤奋的态度,坚持的习惯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一日教学活动寸步难离幼儿,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写作这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教育事实。
其实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的工作的确是特别辛苦,相信这一点大家都能互相理解。
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相信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幼儿的好老师,家长的好朋友。
但是,当我们在工作5年以后达到了教育熟手程度的时候,怎样使自己转换为研究型、实践型的幼儿教师呢?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勤奋的态度,养要重视反思和积累,要养成坚持和写作的习惯。
其实,写作和研究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一线教学有很多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坚持写作,就一定有能力成为研究型的幼儿教师,最关键的就在于勤奋。
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写一小段文字,半年或者一年过去,你会明显发现自己文字组织的能力会提高很多。
那么再过三年、五年就会很快在自己的专业化道路上有所成就。
通过不断的尝试,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的内容首先来自于教学实际,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可以成为日志的内容。
我开始的时候就试着把每天工作中发生的重要的、能触动我思想的事情记录下来,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段简短的文字。
哪怕只是点滴想法,它都有意义;即使自己的判断是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用心记录。
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片段,如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家园沟通中出现的问题等都成为了我教育日志真实的素材。
但是只记录教育事件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不管每天发生哪些事情,我们都要善于观察、记录、反思,养成坚持写作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的合理性。
写作并不难,却贵在坚持,只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就肯定就会有突破和飞跃。
我也正是得益于自己这个习惯的优势,使得自己日后的写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也因此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今年四月份,观摩应彩云老师的绘本活动。
应老师可以说是幼教专家,每天的工作很忙也很辛苦。
但她说:
“她每个月都会坚持在上海托幼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直到现在还在坚持,已经坚持了有几年的时间。
”我当时也很佩服应老师的积累和坚持。
坚持写作虽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如果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也慢慢变成了一种享受。
我们有丰富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我们离研究型教师只有一小步的近距离。
只要我们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同伴们进行分享,就一定会成就自己的梦想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也许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要做好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
其实,我和大家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特殊的天分。
但如果非说不可的话,我觉得自己就是失败的经历比大家要多得多。
我从2008年开始写作,付出的辛苦特别多。
那时候,孩子年龄小,刚上小学一年级,我每天回家忙完家务,给孩子检查完作业,就坐到电脑旁边,有时候,一篇文章写不完,我就不肯休息。
因为,一篇文章如果不能一气呵成写完,就很容易忘掉自己当初的思路。
晚上到十一、十二点是常有的事情,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惨痛的经历和投稿失败的经历。
比如,我曾经参与《学前教育》杂志的“每月话题”,几乎是每期都参与,但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刊登一期,这样是最打击自己的自信心的。
就在我打算不参与这个栏目的时候,编辑就在我的邮箱里回复:
“张老师的文章很有灵气,每次的话题都能积极参与,谢谢您的支持。
”其实编辑当时可能并不欣赏我的文章,但她一定欣赏我每期参与的勤奋,我的坚持可能会被编辑所欣赏。
编辑的鼓励给了我坚持写作的动力和勇气,所以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后来,参与的机会和时间长了,我也慢慢悟出了一些门道,像这些栏目最主要的是需要灵性的思维,以点带面。
所以,并不是我具有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只是我失败的多,总结的经验也相对多一些而已。
(三)克服自身惰性
每个人都有惰性,我也不例外。
我们每天的工作琐碎而忙碌,在我们看来能做好分内之事,保障幼儿的安全,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就不错了,于是懒得动脑筋,懒得动笔写也成为了一种状态。
其实,我们要时刻相信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上研究、写作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养成“用心”、“观察”、“思考”的习惯,这需要自己的勤奋、自觉和坚持,需要一种内动力,才能成就我们的梦想。
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特别喜欢琼瑶的爱情小说,但我特别喜欢汪国真和徐志摩的诗歌。
于是,我便把读诗歌、摘抄诗歌作为了自己的一大乐趣。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了定期写日记的习惯。
从1994年开始,一直记录到2002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压力和负担,而只是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但在2002年,我的这种习惯就因为惰性被放弃了。
后来,再想开始写的话,开始就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写了。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克服自身的惰性,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成语来勉励自己,才能在专业化道路上有所成长。
(四)要抓住机会,做教育和生活的有心人。
有句话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创造机会。
比如有各项参评活动,我总鼓励大家多多参与。
有的同事说:
“我不会写呀!
”我就问:
“你怎么想的?
”她们说给我听。
她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思路也很清晰。
我就说:
“把你说的思路写下来就很好了。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参与,多锻炼,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起来,与大家共享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三、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案例:
写值得写的人和事
思考:
人和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值得写的案例:
首先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幼儿园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它需要更多的协同,同一个班的两教一保老师,班级中的幼儿,幼儿的家长,我们和他们的相处中,会有许多故事值得领悟和反思,而且它还可以指向我们自身。
我们要敏锐的抓住这些场域中的人和事,观察它,记录它、思考它。
案例文章:
《我和凡凡的故事》
在座的各位老师可能都有带小班的经历,因为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步入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因此分离焦虑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想必大家积累的经验也会很多,脑海中浮现出的特殊的幼儿个案也有很多。
三年前,我带小班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
我们班里有个小女孩,她的头发黄黄的,皮肤很白,看上去像个男孩子。
因为孩子们入园好像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
来园第一天,我把她从妈妈的怀中抱下来,她就总是粘我一个人。
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即使上课、吃饭的时候她也要紧紧挨在我的身边。
这样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天,在我要改变她特殊的行为方式的时候,让她融入集体生活的时候,因为她跟我的时间越长改变也会越困难,却遭到他强烈的反对,她恶狠狠的说:
“你如果不给我妈妈打电话,我就平了你。
”听到孩子这样的话语,我特别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她是用语言传递心中的焦虑。
因为她没有熟悉的伙伴,不适应幼儿园的午睡习惯,所以只能依靠跟着老师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安全。
于是,我和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培养幼儿的午睡习惯,在班级我用同伴的力量来影响她,使她感觉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最终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我把这篇案例写成了故事的形式,还有一些案例还可以这样写,主要注重方法与措施。
小班教育案例——我和凡凡的故事
9月1日在哭闹声中迎来了小班的孩子们。
凡凡是一个长着黄色头发的小朋友,眼睛小小的,皮肤白白的,看上去俨然一个男孩子。
她妈妈走到教室门口,一边对她说:
“凡凡听话,下午妈妈早点来接你“,一边把她抱到我怀里。
凡凡声嘶力竭的哭喊着,一个劲的反抗着、挣扎着,双手不断的撕扯着我的衣服、头发,用脚在我身上乱踢、乱踹,甚至还用指甲在我手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就在我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她突然从我的怀里趁机挣脱,趴在地上肆无忌惮的打起滚来。
她激烈的行为方式引来了不少孩子的围观,而她依旧置若罔闻的大声哭闹。
为了尽快使他急躁的情绪稳定下来,我蹲下身子,一边拉着她的手一边安慰着:
“宝贝不哭,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我给他们打电话,第一个来接你好吗?
”渐渐地,她的情绪趋于平静,“你带我去外面看看”,她哽咽的对我说着。
外面的环境、玩具使她感到好奇,我带她玩了一会滑梯,她慢慢停止了哭闹,情绪兴奋起来。
(入园情形和细节描述)
我准备拉她的手走回班里,她猛烈地跺着脚,双手不停的摇摆着做出反抗的动作:
“我不回去,我不回去”。
“如果不回去妈妈在班里接不到你会很着急的。
“我耐心的解释着,“行,那我只跟着你。
”她带着哭腔说着,很不情愿的和我一起往回走。
为了安抚她暴躁的情绪,我来不及多想就冒冒失失答应了,从此开始了我们之间的故事:
一、亲密接触期——尾随身后的小跟班:
每天早晨,凡凡只要看到我的身影,就会径自离开妈妈,很满足的扑到我的怀里,然后痛快的和妈妈道别。
她妈妈看到她平静的神情,总会说:
“凡凡听老师的话,别太任性啊。
”她懂事的点点头。
看到她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肆无忌惮的哭闹,我还在心里暗自庆幸。
自从她的到来,我走到哪里她就寸步不离紧紧跟到哪里。
吃饭的时候,我不坐到她身边,她就不吃;集体活动中,我坐在前面,她随即也搬一把小椅子坐到前面;就连喝水的时候,她的眼睛也会紧紧盯着我,生怕我会跑掉。
有时候因为她的“自由”,会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会认真的对她说:
“请回到你的座位上。
”她依旧置若罔闻,不理不睬的,看来对我的“管理”还是满不在乎的。
每次我走出活动室门口的时候,总会和班里另外两名老师用眼神传递着默契。
她们示意凡凡不要跟着我时,而她总是一副很不耐烦的神情,用手一扬,“你们别管我,管我也不会听你们的话。
”我离开的瞬间,她随即大声哭闹,她的你逆反和叛逆总是让其他老师拿她毫无办法。
(倔强和任性)
二、强烈反抗期——“老师,你不给我妈妈打电话,我就平了你”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周我决定改变她自由自在的行为,使她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要求,于是我们之间新的矛盾随即爆发了。
她不想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总是和我不断战争着,反抗着,同时也在挑战着我的耐心。
每天午睡时是凡凡最煎熬的时间,因为入园前她在家里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因此,我决定从午睡开始改变她的行为习惯。
入园一周来,每天中午我因为要照顾孩子们不能总陪在她身边,而她就在寝室自由走动,一会看不到我的影子,便以上厕所、喝水等理由悄悄溜下床来,影响小朋友的午休。
当我用规则意识善意的提醒她:
“你躺在床上,闭好眼睛,睡醒午觉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的”。
她强烈的反抗着,“不,我睡不着。
”“你这样会影响小朋友休息的。
”我轻轻的说着。
“我不听你的话,现在你就打电话,你再不打电话,我就平了你。
”凡凡恶狠狠地说着,就连她的语气都透露出愤怒和不满。
她的话语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会从孩子嘴里说出这样盛气凌人的话语。
听完她的话,我想孩子毕竟是孩子,她之所以使用这样挑衅的话语,一方面是在发泄心中不安、焦虑的情绪,一方面是想激起我的怒火,使我尽快的给她家里打电话。
我一边揣摩着孩子的心思,一边温和的对她笑着说:
“我那么喜欢你,这样照顾你,你怎么忍心这么对我呢?
”“你快点吧,都快气死我了。
”她继续保持着强势的态度,很不友好的对我说着,同时用动作表达着对我的不满和愤怒。
我的态度依旧不愠不火,她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我把她抱到自己的小床上,然后坐到她的身边,像妈妈一样轻轻拍着她后背,很快她酣然进入了梦乡。
(分析孩子说这样话的心理)
下午离园时,我见到她妈妈,故意用赞赏的语气对凡凡的午睡行为大加赞扬,使她有成就感;我还和家长真诚说出了我的想法,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凡凡改掉自由自在的行为,使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理解。
三、彼此顺应期——“老师,我想明白了,我听你的话。
”
怎样让凡凡尽快适应班级常规要求?
我决定为凡凡找到自己熟悉的小伙伴作为朋友,用同伴的力量影响她逐步使她建立归属感。
于是我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使她体验到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而且游戏中好朋友的邀请和友好,使她淡化了对于我的依赖。
渐渐地她不再缠着我一个人,而是投入到了和孩子们开心、快乐的游戏中。
通过和凡凡妈妈的交谈,她们在家里也在努力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性,逐步使她改变生活行动的随意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按时午睡的习惯等,使凡凡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要求。
让我诧异和惊喜的一天终于来到了,那天像往常一样,我在热情迎接着凡凡。
她认真的、小声的对我说着:
“老师,我想明白了,我听你的话,不惹你生气了。
”看着孩子专注的神情,我知道孩子在经过幼儿园的生活后,已经在心里认同了幼儿园,认可了老师,接纳了同伴,这也是我久久盼望的一天。
我欣喜地拉着她的手,赞赏的说着:
“老师一直相信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现在看来你真的长大了。
”凡凡不好意思的笑了,心里肯定也为自己不友好的行为而歉疚。
从此以后,凡凡变得懂事了,她不再寻求我的“特殊照顾”,也不再限制我的“行动自由”,我在心底为凡凡的“归队”行为而欣慰。
这篇案例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写的,案例还有其他的写法,但相对来说,故事形式的案例写得比较活一些,很多刊物如《幼儿教育》一般以这种体裁的文章刊登的比较多些。
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