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60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15·贵州黔西南)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

A.北京市B.陕西省C.云南省D.浙江省

2.下列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B.人工取火C.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D.会保存火种

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到的史料图片编成一组,用来反映某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

该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4.在中国古老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下列创造发明与传说中的黄帝有关的是()

①挖掘水井②建造宫室③制造船只④会煮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嫦娥奔月的故事大约发生于夏朝。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是()

A.公元前21世纪前期B.公元前21世纪后期

C.公元21世纪前期D.公元21世纪后期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我国历史上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朝代是()

A.夏B.商C.西周D.东周

7.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以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D.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9.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

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严格的贵族等级界限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D.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

1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使用的主要造字方法有(  )

①象形②指事③会意④形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

材料说明()

A.周王室地位衰落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D.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12.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

其中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B.楚庄王C.晋文公D.秦穆公

13.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14.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

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导致这种结局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A.严明法度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

1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16.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下列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搭配正确的是()

A.老子——兼爱非攻B.墨子——民贵君轻

C.孔子一一无为而治D.韩非——以法治国

17.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8.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之前

19.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20.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又有不良倾向的青年或者家贫子弟,孔子也不歧视他们。

这反映了孔子教育主张中的()

A.有教无类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因材施教D.以“德”教化人民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周朝B.秦朝

C.汉朝D.唐朝

22.在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下列哪一朝代末年所爆发的农民大起义?

(  )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23.如果想了解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取得胜利的情景,我们应该去查找的战役是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24.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25.下列哪一措施不是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措施(  )

A.让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D.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二、判断题

26.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27.分封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8.秦朝后期,社会上流行简易的隶书。

()

三、综合题

29.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为原始人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耒耜,请指出使用这些工具的原始人类的代表。

(2)江西新干县一座商朝后期慕葬出土青铜器475件,其中有成套的农具。

图2为青铜器犁头。

请写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的名称,我国青铜时代主要处于哪些王朝统治之下?

(3)图3为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青铜牛尊;图4是公元前6世纪的铁制农具。

请结合图3、图4写出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

材料二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造)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末(妹)嬉笑之以为乐。

材料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史前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方式。

请写出以这种方式产生的两个部落联盟首领。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

你认为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2)材料二是对夏朝最后一位国君昏庸的描述,这位昏君是谁?

灭亡他的是哪位人物?

请你对这位亡国之君提两条建议。

(2)据材料三,西周初年周王实行什么制度管理国家?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1.秦兼并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让我们走近秦朝,了解这个短暂又影响深远的王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材料三: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而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次改革?

这次改革中的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回答,秦朝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什么?

(3)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三中“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

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此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2.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

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耒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图一的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还会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陶器的代表作。

D项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原始人类,不会种植水稻也不会使用耒耜,AB两项不合题意;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C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4.A

【详解】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因此④项不是“黄帝”的发明,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故选A。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的纪年方法在公元纪年法之前,它从大数向小数过渡。

公元前纪年数字越大时间越靠前,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纪的前期。

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结合所学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由此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朝代是夏,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7.C

【解析】

依据题干史料可知,曹氏被周武王“封之于陶丘”,是周武王分封的对象,因此其姓氏来源与分封制有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时三朝最后君主荒淫无道,政策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连连哀怨,导致国民反动,最终导致灭亡,而其它三项虽然也有关联,但不足以造成人民哀怨,人民反动,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

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夏商周时期是属于我国先秦时期。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鼎是西周时期权力的象征,后来也成为了权力的代表性物品,所以材料中天子与诸侯、大夫用鼎的数量不同,说明了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森严,是周礼约束诸侯的一种形式,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B排除;材料内容不能说明王室的奢侈和昏庸,C排除;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D排除。

故此题选A。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正确识记甲骨文的主要造字方法,即可解答此题。

11.A

【详解】

分析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而大得诸侯国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题干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的次数竟然少于向齐国、晋国朝贡的次数,可见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力量较小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附于力量较大的诸侯国,A符合题意;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由此可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13.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

其他选项都是战国时期的战役。

故选D。

14.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经济上措施,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被车裂而死,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限,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符合材料“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的说法,C符合题意;AB属于政治领域,与学术思想无关,排除;D属于经济领域,排除。

故选择C。

16.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A选项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B选项排除;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C选项排除。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赢政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18.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出现的情形,与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关,即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和实行县制,C项符合题意;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周平王东迁之际是东周的开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ABD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要求,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可从时间上分析,分析选项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分析题干情形有关的具体史实,并从选项中直选也可。

1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故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又有不良倾向的青年或者家贫子弟,孔子也不歧视他们,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材施教是孔子总结出的教学规律、以“德”教化人民是孔子在战争上的主张,因此BCD选项排除。

21.B

【详解】

四个选项中可以先排除C、D,因为汉朝、唐朝晚于周朝和秦朝,接下来要在周朝和秦朝二者当中选择一项,先看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故周朝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排除;再来看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攻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选B。

22.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的900多个准备去戍守长城的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大泽乡起义爆发了。

ABC项与史实不符。

故选D。

23.D

【详解】

A项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与题意不符;B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商的关键性战役,与题意不符;C项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展开的决战,与题意不符;D项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争夺,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与题意相符。

故选D。

2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选项A少了一个战国,选项B少了一个西周,选项D少了一个春秋。

故答案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2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西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6.正确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所以本题表述正确。

27.错误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28.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以后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故本题说法正确。

29.

(1)河姆渡人

(2)司母戊鼎;夏、商、西周

(3)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生产工具改进推动农业发展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耒耜。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以骨耜为典型,种植水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铸造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乃至权力的象征。

我国青铜时代主要处于夏、商、西周的统治之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4)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概括出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30.

(1)①舜和禹②启③进步

(2)①夏桀②商汤③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意愿;用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推翻(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分封制②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③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史前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方式是禅让。

以禅让方式产生的两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舜和禹。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

(2)依据材料二的“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造)酒池可以运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对夏朝最后一位国君夏桀昏庸的描述。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给夏桀的建议是: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意愿;用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推翻。

(3)根据材料三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与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1.

(1)①商鞅变法②多生产粮食布帛

(2)①圆形方孔铜钱②小篆

(3)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①不是②实行暴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多生产粮食布帛。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统一了货币,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通行全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废先王之道”不是秦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暴政。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判断是商鞅变法。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秦始皇的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暴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