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73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教案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ks5u阶段特征]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ks5u坐标通览]    

ks5u整体感知]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上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选官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经济上 ①农业:

实行均田制;出现耕耙耱技术。

②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

文化上 ①思想:

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面临危机。

②农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③书法和绘画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上 ①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②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③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经济上 ①农业:

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出现了筒车。

②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商业: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中外闻名的大都会;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文化上 ①思想:

出现“三教合一”。

②诗歌:

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绘画: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④书法

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张旭、怀素等。

宋元时期(960~1368年)

政治上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a.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b.地方:

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元朝的政治制度:

a.中央: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经济上 ①农业:

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

②手工业: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名窑以江西景德镇为首;出现青花瓷器。

③商业: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文化上 ①思想:

a.程朱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

b.陆九渊的心学: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

②科技:

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朝王祯著《农书》。

③文学戏曲:

词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的散曲和杂剧。

④绘画和书法:

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

主题1|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A ks5u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

2.(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ks5u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

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

ks5u备选真题]

3.(2016·海南高考)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B ks5u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下,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

]

4.(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ks5u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

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

]

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

(1)演变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②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从发展角度考查唐代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

ks5u命题猜想] 

(1)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

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

(2)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

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命题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

1.(2016·山西高考质检)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B ks5u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

2.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ks5u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C项正确。

]

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ks5u命题猜想] 

封建君主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监察地方官吏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并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原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

高考往往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及影响角度进行命题。

3.(2016·武汉模拟)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D ks5u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

]

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A ks5u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

]

以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与选官制度

ks5u命题猜想] 

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

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

5.(2016·湖北七市联考)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竟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

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

C ks5u由材料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可见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这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C项正确;由“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可见,科举制不是所有读书人入仕的平台,故D项错误。

]

6.(2016·菏泽模拟)据《唐会要》载:

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D ks5u材料中“遭侍御史刘范弹劾”中仅涉及御史弹劾权,未体现监察职能的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皇权对御史监察权的庇护,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因此与司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项正确。

]

主题2|经济上:

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1.(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B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

2.(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C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

3.(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

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

4.(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5.(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D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南移的特征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南移的双重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来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从文明进步角度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ks5u命题猜想] 

中国古代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解题时重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1.(2016·绵阳二诊)下表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

表中呈现的变化(  )

唐天宝年间

北宋初年

秦岭、淮河以北

54.5%

40.1%

秦岭、淮河以南

45.5%

59.1%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

C ks5u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

]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 ks5u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D项正确。

]

从文明史观和中外文明交流角度命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ks5u命题猜想] 

(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冶金、纺织、制瓷等领域创造了极高的文明成就。

解题时需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把握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铁业分布状况及成就。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成就领先世界。

丝绸、瓷器等畅销亚洲、欧洲等国。

命题会从中外贸易交流及丝绸之路等方面,考查中外文明交流的表现及影响。

3.(2016·武汉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B ks5u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

]

4.(2016·湖北七校联考)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

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C ks5u题干中的现象是指隋朝对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而本题旨在探究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与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无关,故B项错误;由于工官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