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69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docx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

上访人的几种典型心理

1、需要心理

需要,是人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就是为了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各种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又产生一定影响。

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压力,会引起烦恼、痛苦、忧虑。

反之,一个人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反映。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

这五大类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由此可见,来信来访的群众都是有某种需要的,而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合情合理的需要,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本保证。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们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比如当人们遇到压力、风险、危机而感到焦虑时,心理会失去平衡,为了防止这种不平衡无限制地扩展下去从而导致人出现精神问题,就需要一种不确定的乐观情绪来支撑起人的精神层面,这种乐观不是基于现实的,甚至是和现实相反的,它的作用就是暂稳定人的精神;但是侥幸心理就如同心理上的吗啡,如果过度依赖侥幸心理来安慰自己,就是一种自我催眠了,不仅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且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投机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信访人往往对解决某个问题抱有一定的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机遇”上。

幻想“也许上面有了新政策新规定”、“也许会有内部文件能解决我的问题”、“也许我会碰上一个搞变通的解决问题的领导”,等等。

有的人明知问题不能解决,却也要找一些借口或理由上访。

3、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的才能、地位、经济收入或工作生活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愤怒、怨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已,这是谁都明白的。

但是,嫉妒是让人无奈的。

世界上有哪个人愿意做嫉妒的人?

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易地克服掉嫉妒呢?

即使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决心,作好了一切准备,用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

只有我们正确引导,嫉妒的消极作用才可能转化为一种进取向上的积极心理。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简单说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带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产生:

一是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容易产生反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有些来信来访就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造成的。

二是当人的平衡心理受到冲击时,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如在分配、晋级等问题上出现不平衡,也极易导致来信来访。

三是当客观要求超过主观的限度时,也很可能会引起反感。

5、信任心理

乔尔•布洛克博士说:

“如果一个人很难相信别人,那他不大可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呢?

因为你不相信别人,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失去了别人的信任,人际关系自然就瓦解掉了。

当心理产生不平而凭自己的力量又无法解决时,便产生了求助心理,一般情况下是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或向自己认为信得过的部门求助。

绝大多数信访都属于这种类型,即他们对上级组织充满了信任和依赖。

尽管有时期望值高了一点,但他们的信访行为本身就证明了对领导的权威和能力充满信心。

有这种心理的信访人一般表现为:

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如实陈述,相信领导能为其排忧解难;对于他人不良行为,敢于举报。

他们一般比较通情达理,主观愿望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6、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在领头人的感如下,急流勇退的积极从众;二是自己虽有主见,但怕冒风险而随大流的消极从众;三是自己没有主见,随着多数人随波逐流的盲目从众。

这些人往往对事物缺乏分析,容易接受外界的压力或消极暗示,而放弃自己原来的主见去选择大多数人的行为。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集体上访就是从众心理导致的从众行为。

 

认真分析上访人心态

努力搞好控申接待工作

上访人心态,是指上访人进行信访过程中所持有的心理状态。

上访人的心理是复杂多样、因人而异的。

认真分析研究和掌握到检察机关进行上访的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有助于揭示产生上访活动的动机和真正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有助于针对不同的类型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反映,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或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正确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使正当的要求得到满足,不正当的要求受到疏导、纠正。

因此,认真分析研究上访人的心态,是做好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必备的前提和条件。

一、上访人行为心理分析

上访行为,是上访者内部动机推动和外在环境影响的结果。

当人们诸多需要中的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占居优势地位,而凭自身的力量和所在环境的力量无法满足时,便产生了向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的动机。

来检察机关进行上访的人,由于其动机、目的不同,以及本人性格、气质的差异,因而进行上访时,其言语、表情、行为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上访人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不平心理。

“不平”是指不平衡,不公正,它是和需要得不到满足联系在一起的。

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心安理得,欢欣鼓舞,心理上得到平衡;反之,心理就会感到难受、委屈、愤愤不平。

古人说:

“物不平则鸣”,到检察机关进行上访的人,基本上都是基于“不平”才来求助的。

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本身的某种利益受到侵害,如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受到侵犯,个人声誉遭到诽谤等等,他们怀着满腔的怒气前来上访,有的心平气和,反映情况比较客观,实事求是;有的情绪比较激动,面红耳赤,全身颤抖;有的为了泄愤,往往夸大其词,加以渲染,或者翻出以往处理过的陈年老帐,包罗万象,罗列一大堆,以期证明自己告得有理,企盼把对方整倒。

当接待人员对其劝解,希望他们正确对待时,多数人能接受,但有少数人对不合意的劝解产生误解,认为接待人员偏袒一方,官官相护,动辄就要越级上告,甚至讽刺、挖苦,大发怒气、怨气、冤气,吵闹不休等等;二是出于义愤、出于公正。

有的人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挺身而出,到检察机关检举揭发一些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求对被举报人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三是认为司法机关处理不当,要求检察机关进行复查。

信任心理。

信任心理是上访人最普遍、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凡是来检察机关进行上访的,大多是出于对检察机关的高度信任,认为检察机关能够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公正地处理问题,正是在这种信任心理支配下,才来检察机关上访。

这种人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抱有极大的希望,心理指数较高,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则强化了这种信任感;反之,他们往往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失望感,对受理者的信任减弱,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则是始终如一的。

他们把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归于受理者的不负责任,于是寄希望于上级检察机关,从而滋生了越级上访的萌芽。

自信心理。

这类上访者凭着一股自信的力量发起信访,是理智的具有现实性的目标行为,自认胜诉必然。

但他们比较谨慎,往往深思熟虑而后行。

上访前注意打听信访动态,推敲政策条款、抠字眼、钻漏洞,准备比较详实的信访材料和比较对象。

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感,其要求无论是合理、过高、还是无理,在他们看来都是应该满足的。

并且他们提要求往往像小商贩一样要价有意偏高,准备接受受理者的“还价”处理。

他们在上访过程中陈述有条不紊,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上访人明知控告、检举或申诉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抱着碰碰运气、试试看的态度进行上访。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有的人为了泄私愤,把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材料搜集起来,再加上自己掌握的一些情况,加以夸大进行控告,一信多投,一事多访。

他们明知这些问题经不起查证核实,仍想到司法机关碰碰机会,如达到目的了就心满意足,未达到目的也对自己无多大害处。

多疑心理。

持这种心理的人疑心病很重,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处处怀疑,事事怀疑,很难消除。

这种人到检察机关上访,非常敏感,联想力很强,爱把一些现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一个细小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疑心。

接待人员对其进行解答、劝解、教育,他怀疑是有意偏袒对方,不想给自己解决问题,即使满足了他的要求,仍然怀疑没有按法律、政策办事,疑心根深蒂固,极难消除。

二、抓住共性与个性,做好控申接访工作

对不同心理的上访人,我们的接待工作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在尊重上访人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尊重上访人,通过情感交流拉近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上访接待工作中,无论上访人情绪如何激动、要求如何无理,表达如何啰嗦,作为控申干部,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听取上访人的诉说。

尊重上访人,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言语交流、思想交流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那就是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会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转移他们的怀疑心理、对立情绪和不信任感。

一声请坐、一杯开水、耐心倾听、细问详记、尊重别人,能起到春风化雨、冰释热点的作用。

在接待信访中,接待人员应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为上访人着想,从“假如我是上访人,他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的角度去考虑,将自己摆进去,理解他们的难处,形成心理融合,从而达到双方心理上的沟通,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对“不平心理”的上访者,要注意缓和气氛,平静情绪,对他们反映的问题,能够立即答复的,要认真给予答复,不要含糊其词。

需要及时办理的不拖延。

对一时不能答复或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向本人讲清理由,使之消除由于不平而产生的急躁心理。

对“信任心理”的来访者,在接待中要表现出认真听取他们的控告申诉,积极为他们办事的态度,使他们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关心和重视,不致于失去信心。

对“侥幸心理和自信心理”的上访者,要认真向他们讲清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使之明白要解决问题绝不是靠碰运气或上访次数多,关键在于反映问题本身的真实性,并符合法律、政策,使其泯灭侥幸心理。

对“多疑心理”的上访者,要热情、诚恳,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通过谈话,鼓励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要求,相信法律和政策,提高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消除多疑心理。

三、控申接访中的注意事项

1、及时解决问题,但不约期许愿。

上访的问题,有的涉及面广,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特别是重要问题的时间和职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能直接决定的。

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为上访人解决问题,并认真负责地作出答复。

但不能约期许愿,如果到期不能践约还愿,上访人就会由此感到失望,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甚至可能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来。

所以,要及时解决问题,但不约期许愿。

2、避免情感因素的影响。

控告申诉检察干部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在上访人群中,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情绪表现超乎寻常。

有的一进接待室就哭哭啼啼,短话长叙,夸大其词;有的坐等催逼、蛮横、无理,要求马上解决问题;有的软磨硬泡,絮絮叨叨;有的侮辱漫骂,要挟威胁等等,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他们个人的要求。

因此,接待人员头脑要冷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制能力,绝对禁止使用刺激性语言,正确对待各类不同心理的上访者,努力把工作做好,为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

 

信访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及对策

 

刘永刚

 

信访人的心理特点是指信访人在进行举报、控告、申诉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信访行为是信访人内在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信访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到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的人,由于其动机、目的不同,以及本人性格、气质的差异,因而信访人的言语、表情、行为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信访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信任心理:

凡是来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的,大多数是出于对检察机关的高度信任,认为检察机关能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地处理问题。

怀着信任心理到检察机关举报、控告、申诉的,反映问题比较客观,可靠性较强,申诉问题也比较详细,愿意把问题说清楚,希望检察机关通过调查能改变对他们的原处理决定,做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决定;

(二)不平心理:

“不平”是指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觉上的不公平。

它是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联系在一起的。

到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的信访人基本上是受“不平”心理支配而进行信访行为的。

一是信访人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二是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为他人、国家、集体的利益受非法侵害而挺身而出,向检察机关举报。

三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罪行轻微,司法机关对其处理不当,要求重新复查。

四是个别人为达到个人目的,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处境好,妒忌心理起作用,希望借助检察机关来整倒对方,此类信访往往是夸大其词,可信程度较差;

(三)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担心和害怕。

受这种心理的影响,有的人用假名、化名或匿名举报,这也是近年来举报线索增多但成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信访人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个别问题没有严格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办事;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实中确有个别被举报人没被追究,而举报人反遭打击报复,甚至出现被采取强制措施,开除公职等反常现象;

3、个别举报人、申诉人生性软弱、缺乏自信心;

4、信访人所提供的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

5、个别司法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态度蛮横、粗暴,使信访人对司法机关产生了不信任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

(四)趋利避害心理:

指信访人到检察机关反映问题时,趋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这类信访人在谈自己的问题时,只陈述自己受到的损害以及对方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不谈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

他们常常以结论中非实质性问题或程序上的不足之处进行辩解。

因此,在信访接待中,一定要了解案件的全部情况,同时对信访人的陈述进行认真分析切忌偏听偏信;

(五)侥幸心理:

是指信访人明知其举报、控告、申诉的事实与实际不符,为达到个人目的,抱着碰运气、试试看的态度来信访;

(六)从众心理:

这类信访人在个性方面表现为无主见、意志薄弱、虚荣心较强,其盲从行为的目的不在于所反映的问题能否解决,而只是人云亦云,集体访中从众心理表现的尤为突出;

(七)病态心理:

是指信访人在人格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相悖。

主要表现为性格的极端性、情感的极不稳定性和行为的失常性,但仍属于非精神病范畴。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偏执型:

表现为主观任性、固执已见、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易躁易怒。

在申诉时,总是强词夺理、不听劝阻;

2、冲动型:

表现为受到微不足道的外界刺激,即陷入暴怒和冲动之中,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癔病型:

此类信访人问题一提出就要求接待人员表态、处理,稍不合意就大吵大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

4、絮叨型:

主要表现为外界反应迟钝,意识麻木。

他们到检察机关反映问题,反反复复总是那么几句话,对接待人员的解释和劝导也不去听,也听不进。

二、对策

对上述不同心理特征的信访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一般情况下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文明接待,进行情感交流。

文明接待有利于与信访人的沟通,信访人大多数是因为“不平”才到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的,总感到有点委屈,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接待人员是第三人,心态平静,有时不能理解信访人的心情,这就要求我们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信访人着想,形成心理融合。

实践证明:

只有满腔热情地接待来访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拆除双方感情上的屏障,取得理解和信任,及时调节情绪,端正上访态度,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1、对“信任”心理的信访,在接待中要表现出认真听取他们的举报、控告和申诉并积极为其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其感受到检察机关对其反映的问题很重视。

接待后,要认真落实并及时反馈;

2、对“不平”心理的信访人要注意缓和气氛,心平气和地听取他们的陈述,对反映的问题能立即答复的,要认真答复,不含糊其词;需要转办的,要及时告知情况,不拖延,对一时不能答复或短期内解决不了的,要向信访人解释清楚,讲清道理和理由,同时要劝其摆正心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使其消除因不平衡而造成急躁情绪。

3、对抱有“恐惧”心理的人要耐心地做工作,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使其消除顾虑。

同时也可用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检察机关一定会秉公办案、不枉不纵,使他们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消除恐惧心理;

4、对“趋利避害”心理的信访人要适时地宣传有关法律政策,抓住时机,指出其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并明确讲明只有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事实真相、全面如实地反映情况才能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否则只会既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量,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打消其不正确的念头。

5、对“侥幸”心理的信访人要针对其心理弱点开展工作,使其相信案件的处理要靠事实、证据说话,不再心存侥幸。

6、对“从众心理”的信访人一定要从根本上入手,即从导致其从众的原因开展工作,对有主见的人可以予赞许,并向他们讲明反映问题能否解决不能以信访人的多少或信访次数的多少来决定,关键是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合法性,改变其错误观念。

7、对“病态”心理的信访人,态度要热情、诚恳,在接待时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采取强硬办法将其推出门了事或置之不理,以免造成有理诉讼被无理压制,无理缠纠愈演愈烈;二是不能为摆脱信访人的缠诉,不负责任地迎和其不正当心理要求而乱许诺,进而助长其病态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多次、反复长期缠诉不止。

 

(作者单位太和县检察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