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50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1).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

概况: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2.英雄人物:

黄继光、邱少云

3..结果:

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4.影响(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内容:

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作用(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注意: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6.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

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也叫“一五”计划

2.基本任务:

3.一五计划的成就①工业方面: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业方面: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方式:

建立生产合作社。

背景: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方式:

进行公私合营。

1956年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缺点:

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

第6课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主要内容:

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1958年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

在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指导下发动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的错误)

(1)失误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吸取教训: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模范人物(1956-1966年)

成就:

(1)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左”倾错误

1.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政治内乱。

2.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

1967年2月的“二月逆流”

3.“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也是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

4.九一三事件”(1971、9、13)——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5.1976年的“四五运动”:

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文革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华国锋、叶剑英

7..教训:

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底)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

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意义(影响):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

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课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

特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作用(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内容:

123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格局:

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和调整?

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二大”(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主要内容:

①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南巡讲话(1992年)——“1992年在南海边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主要精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十四大(1992年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内容:

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十五大(1997年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实例:

改革开放后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

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部大开发”

模范人物典型——“援藏好干部”孔繁森,也被藏民称为“活菩萨”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邓小平——改革开放后(适用范围:

台湾、香港、澳门)

目的: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港、澳回归的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港、澳回归的启示: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

(1949-1954年)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开放以后:

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台湾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认识:

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