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36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docx

兴平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

兴平市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

郭信社

【摘要】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

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促进兴平农民增收为核心,共分三个部分加以阐述和探讨。

第一部分:

概述了近年来兴平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当前兴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无法加工增值和链式增值;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文化较低,导致难以开创增收渠道,非农化收入极不稳定;医疗和教育支出巨大,使农民“返贫”。

第二部分:

对影响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主要有政策体制上的缺陷、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滞后。

第三部分:

对促进兴平农民增收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首先是以制度创新保障兴平农民增收,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提高兴平农业经济效益,最后要大力发展兴平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兴平市

目录

一、兴平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及问题1

(一)近年来兴平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现状1

(二)当前兴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二、兴平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成因分析6

(一)政策体制上的缺陷6

(二)农业发展水平低9

(三)农民工就业渠道少,工资性收入低12

三、促进兴平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13

(一)制度创新保障农民增收13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16

(三)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22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兴平市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兴平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及问题

兴平是一个平原地区农业大市,促进兴平农民增收是解决兴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

兴平农民增收受阻,既是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当前县域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

当前兴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兴平农民增收的增长基础仍不稳固、增收来源单一和增收方式非农化。

其原因有制度上的,农业结构内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因此,因地制宜,要解决好兴平“三农”问题,促进兴平农民增收,必须要从整个层面上去探寻对策措施。

(1)近年来兴平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现状

陕西省兴平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陕西省2个县级市之一,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辖8镇5办223个行政村。

兴平市农业经济发达,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米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称,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县)、陕西省畜牧十强市(县)。

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农业产值20.76亿元,同比增长14.4%;林业产值0.09亿元,同比增长9.8%;牧业产值14.07亿元。

同比增长8.0%,渔业产值0.39亿元,同比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4亿元,同比增长1.8%。

2013年全年“四旁植树”69.3万株,当年盆栽苗木产量68277盆;观赏苗木产量249706株,全年水产品产量2800吨,与上年持平。

201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37万吨,增长4.4%,其中猪肉36775吨,占肉类总产量的84%;禽类产量14071吨,增长3.5%。

年末奶牛存栏18205头,增加7605头,增长71.7%;猪存栏33.24万头,出栏54.17万头,出栏率162.9%;羊存栏3.23万只,增加2204头;家禽存栏140.4只,与上年同期持平。

2013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9万千瓦,增长3.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0900亩,减少1.86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989吨,增加171吨;农药使用量138吨,增加1吨。

年末有效耕地面积523155亩,比上年减少1.4万亩。

2014年,兴平市粮食种植总面积65万亩,总产23万吨,果业面积11.5万亩,总产达到18万吨,蔬菜种植总面积18.6万亩,总产35万吨,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6元,县域经济发展在陕西省位居前列。

2014年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如下表:

播种面积

产量(吨)

增长(%)

粮食

647269

216995

-2.26

其中:

夏粮

354101

106939

4.87

秋粮

293168

110056

-8.31

水果

120798

165249

2.55

蔬菜

186306

354424

8.4

注:

上表出自兴平年鉴,2014版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加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放眼全国,农民收入连续9年较快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增速已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良好态势,农民增收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尽管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趋势尚未确立,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一直不断扩大。

以兴平市为例,如下图所示,2014年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22724元,又创新高。

注:

上图出自兴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兴平市统计局

(2)当前兴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投入、产品质量、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加快转型,农民增收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下行趋势,增加农民收入压力较大。

从体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因素来看,制约兴平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有:

1.支撑农民增收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兴平农业当前的产业结构存在着种植业比重偏高、畜牧业比重偏低,粮食种植面积大、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从整体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提高。

2014年全年,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农业产值22.46亿元,同比增长8.19%;林业产值0.11亿元,同比增长12.77%;牧业产值14.48亿元,同比增长2.9%;渔业产值0.4亿元,同比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12.14%。

注:

上图出自兴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兴平市统计局

兴平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粮食生产,还有很大部分农民只种植粮食作物。

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结构和林、牧、副、渔业的比例不协调,没有实现农产品品种的多样化,比如像棉花、油料、烟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畜牧业也不发达。

粮食生产比重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物供给总量,降低了经济效益,又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和链式增值

农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降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使农业部门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体来讲,兴平农地规模小且零星分散,不利于耕作。

这对于调整农作物结构,建设水利设施和使用农业机械以及推广农业科技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而且农业难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农业的理念也因为土地分散经营难以为农户接受,现代农用技术和设备因成本过高难以使用,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

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那些以非农为主的农民也不愿放弃土地,于是将农业作为副业,粗放经营,浪费了土地资源。

种田能手也得不到足够的土地,无法发挥其专长,不利于专业农户收入的提高。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够多、不够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加工增值和链式增值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3.非农化收入极不稳定

兴平农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

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开展多种经营的能力,只是局限于田间传统耕作,科技含量很低,科学种田很难实施,往往是靠天吃饭,收入提高得不多也不快。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

农民不敢轻易接受新技术、新品种,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无法推广应用,对于从事林、牧、渔等副业较为困难,科学养殖也难以实现。

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呈下降趋势,而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的非农化收入又极不稳定。

由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兴平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0%,外出务工人员80%从事建筑、维修、家政、建材生产等简单体力劳动,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现在农民即使进城打工,仍然享受不到城镇职工应有的福利和保障待遇。

大量的农民只能干城镇劳动者不愿干的“脏、累、差”的工作,而且工资极低,被拖欠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

很多农民只能在一些简单的、低附加值企业或建筑工地当临时工,靠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不高的报酬,并且时时面临失业的危险。

4.农民“返贫”现象突出

当前,兴平农村老人治病费用过大,往往花费家庭多年的积蓄,并有一些顽疾常年困绕着群众身心健康;二是高等教育费用大,在实行教育并轨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学生考进了大学校园,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高达1.5万元左右,尽管国家实行了一些政策补助,但往往是杯水车薪,这一费用的支出,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兴平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体制上的缺陷

在以提高农民收入为落脚点的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政策体制上的缺陷是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干预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而设计、制定的政策原则和行为准则,对农业经济活动有宏观调控作用,它始终决定着农业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

农民增收缓慢,首政策体制上有一定原因。

1.金融支农政策不健全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好坏影响较大,所以政府应该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

国家向农业进行补贴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用这个目标衡量,兴平对农业的补贴是较少的,另外,补贴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给流通领域补贴的多,给生产和农民补贴的少。

还有,兴平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也很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

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里,并且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的资金用于非农领域的现象非常突出。

另一方面就是金融支农政策不健全,缺少信贷支持是农民增收难的又一原因。

现在农民贷款相当难,农民贷不到钱就没有资金作保障,很多事都做不成,农民就很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也很难进行技术改造,因此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

2.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虽已全面展开,但资金投入相对还是较少,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还有较大提高空间。

因为现实情况是,兴平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金都是比较低的。

由于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较低,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相对城镇居民,还是有滞后,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

前几年在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农民生活的最大威胁,农民除了耕种土地外,基本没有稳定的收入,一旦患病就极易陷入贫困。

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农民不敢拿出过多的钱用于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用于投资后代教育、投入再生产、放心大胆地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等。

这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极为不利。

当前,兴平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导致农民预期风险减小,但是农民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仍不能消除,农村市场有效启动还是受到制约。

近年来,兴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形势较快,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匾乏,已经从缺少物资到缺少“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提高,但是缺少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医生,仍然是一大问题,这一现象不单是兴平,因为陕西全省最近几年次次招聘服务三农的医疗岗位,很多地方几乎都是零报名。

医疗人员的缺失,导致卫生部门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使一些重大传染病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3.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导致代际贫困

当前,尽管农村的方方面面获得巨大了的改变,但是与同期的城市相比,在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建设上还是严重滞后,文化落后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提高有较大阻碍作用。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

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兴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缺乏文化知识,又缺乏科技专业知识,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推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必须要与人结合而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当前,兴平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劣,从客观上说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致使其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消化吸收缓慢,从而导致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

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市场知识和经营理念,造成生产和销售的被动,产品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使他们难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交易中也处于劣势,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业发展水平低

兴平农产品的过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品质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以及农产品加工程度不够,即农业产业结构与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为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也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在生产结构方面,产品品种单一且品质不高。

农业生产普通产品多,专业产品少,和市场供需有矛盾。

1.第一产业种植业内部粮食生产比重过大

兴平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民收入提高。

尽管兴平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结构和林、牧、副、渔业的比例不协调,没有实现农产品品种的多样化,比如像棉花、油料、烟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畜牧业也不发达。

只要有部分专业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就能保障粮食总量供给,其他农民应该多种植经济作物来提高收入。

粮食生产比重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物供给总量,降低了经济效益,又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农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降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使农业部门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体来讲,兴平农地规模小且零星分散,不利于耕作。

这对于调整农作物结构,建设水利设施和使用农业机械以及推广农业科技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而且农业难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农业的理念也因为土地分散经营难以为农户接受,现代农用技术和设备因成本过高难以使用,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

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那些以非农为主的农民也不愿放弃土地,于是将农业作为副业,粗放经营,浪费了土地资源。

种田能手也得不到足够的土地,无法发挥其专长,不利于专业农户收入的提高。

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比如近年来兴平市建成不少果园,品种多、产量大,但水果加工特别是深加工企业很少,只有少数家庭作坊式的简易加工点,甚至连一家像样的深加工企业也没有,绝大部分依赖销售鲜果,市场风险极大,频繁出现“烂市”现象。

还比如粮食加工也受到影响,兴平粮食深加工率还不到8%。

加工业落后,导致农副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

其实很多企业,融资很困难,造成开工不足,生产滑坡,效益下降,需要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

要把千百万零星生产的“分散农业”变成规模生产的集约农业,把产销一体的“农户经济”变成以加工为龙头,接轨市场的“农业经济”,政府的组织指导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目前要把大量资金放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上,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副产品实现从种植养殖到市场商品的转换增值。

以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

3.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本质是产品质量。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农产品要在市场中取胜关键是以品质来提高身价。

总体而言,兴平农产品的质量不高,重复性建设严重,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

产品总体品质不能满足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

纵观国际国内农贸市场,现代农业一个突出的基本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农业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因素。

兴平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其原因就是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低,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低下。

农产品质量不高就不能受到消费者亲睐,产品就卖不出去,农民生产出再多产品也不能使收入有任何改变。

4.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

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

由于市场不健全,农民不能按照市场信息来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

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市场需求出现差异。

信息的不畅导致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市场和用工市场等都处于弱势地位。

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使许多产品大量积压。

另外兴平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观念和手段比较落后。

加上兴平农产品产品分级、包装等条件十分落后,也严重影响农产品销售。

农产品卖不出去,市场供大于求,农民就无法收回用于耕作的成本。

资金收不回来,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更谈不上加大投入再生产。

兴平农民自己的经营组织较少,不但失去大量商业利益,同时还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

有关人士还对农产品的销售成本进行了分析,生产成本占20%—25%,而流通成本占了30%—50%。

因此如何降低流通成本,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农产品顺利销售出去获得更多利润就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产品卖出去了,农民才能有收入,增加收入才有希望。

(三)农民工就业渠道少,工资性收入低

要让农民增收,就要加大转移农民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跳出农业抓增收,重点要放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上,使更少的农民从事农业,更多的农民向城镇集聚。

当前,兴平农民外出务工事实上成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这说明仅靠农业不但不能使农民增收,反而成为农民收入降低的主要因素。

然而,兴平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低的问题。

1.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经历了快速增长过后,民营企业在逐渐的调整中进行优胜劣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不再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

同时,民营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进行着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现了资本增密的趋势,这就直接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就业弹性。

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运输等环节制约以及环保、生产安全方面投入增加等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

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而且在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品差异化不够,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等,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很多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档次较低,容易受到国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再加上民营企业布局分散,产生不了相应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

2.就业政策歧视进城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庞大,但缺乏组织,是一个弱势群体,存在着许多就业歧视问题,诸如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就业保障歧视等。

这些历史性的,政策性的,社会性的歧视,使得进城务工的兴平农民往往只能从事脏、险、苦、累、毒的岗位,故意被拖欠工资和克扣工资,同工不同酬更是时有发生。

由于在农民工和企业雇主之间,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和项目都是缺位的,从而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时与雇主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所以不但不能享受城市工人所拥有的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而且还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以至于出现工伤事故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3.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差

随着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缺少技术、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文化科技知识水平不高己成为制约农民进城务工的根本因素,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数量有限,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转移就业的领域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兴平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促进兴平农民增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牵涉到兴平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问题。

仅仅从农业或是农村内部着力,是难以解决好这一问题的。

因此,促进兴平农民增收不仅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作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要完善兴平农村的社会保障,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搞好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所有这一切不仅有利于提高兴平农民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推进兴平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变迁。

(一)制度创新保障农民增收

1.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为此兴平市政府应在减免农业税后,在财政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应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义务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费用承担起来,从根本上把农民负担减下来。

首先,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重点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村水利电力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农业利益。

其次,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要在农民购买高科技农用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或优惠,鼓励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尽快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要改变兴平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上投入的不平衡,既要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又要对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及保证农产品卫生、环境标准的相关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重点投入。

其中还要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这个重心,加大农村培训和教育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持。

再次,政府应对建立农民收入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系统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具有超前性、准确性、指导性的信息服务,让农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决定生产和市场销售。

政府还要积极扶持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最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国家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对于给农业的补贴,基本思想应该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来增加财政补贴总量。

增加对生产环节的补贴,如农业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

生产环节补贴要着重用在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建设、节水型灌溉技术推广上。

2.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在流转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提高其边际效益。

因此,土地流转不仅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现代农业的建设。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