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352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计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统计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统计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统计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备课.docx

《统计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备课.docx

统计备课

《我们长大了——统计》单元备课

主备人:

江波教案序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众数,会求众数;第二部分是认识中位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第三部分是认识扇形统计图。

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认识扇形统计图。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3、知识的前后联系

青岛版每册教材到重视渗透统计知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知识之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3、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三、单元知识架构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

2.重视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为计算而教学;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学习本单元知识。

四、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

2.   重视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为计算而教学;

3.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学习本单元知识。

五、课时划分

认识众数(1课时)

认识中位数(1课时)

众数、中位数综合练习(1课时)

认识扇形统计图(2课时)

数学与生活(2课时)

整理复习(1课时)

 

课题:

众数的意义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

3.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窗一情景图 

板书设计:

  

课前探究:

搜集进入青春期后社体都有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体验

1.交流课前布置的搜集青春期的身体特征情况。

2.针对学生搜集的内容教师小结。

师:

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

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

3.新授:

出示信息窗1的内容。

师:

观察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1:

全班集体做出答案。

解决问题2:

你想用什么方法了解增长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整理成统计表。

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统计表。

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

5

6

7

8

9

10

人数

1

1

4

6

2

1

小结:

通过观察,在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8”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

练习:

(1)课本P98自主练习1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课本P98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联系区别,分析对比

 对比一下所求的平均数和众数,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呢?

二、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1、课本P99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

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

双)

1

2

5

16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说说理由

3、请四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下面这道统计与问题。

五(3)班全体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44人)

5.0 4.9 5.3 5.2 4.7 5.2 4.8 5.0 5.3 5.2

4.8 5.0 4.5 5.0 4.9 5.1 4.7 5.0 4.8 5.0

5.0 4.8 4.9 5.1 4.5 5.0 4.6 5.1 4.7 5.0

5.0 5.1 5.0 4.9 5.0 5.1 5.2 5.0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

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归纳总结,形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本P99自主练习4、5

教学反思:

 

课题:

中位数的意义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板书设计:

中位数的意义

首先把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奇数个数据:

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偶数个数据:

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你们去旅游,人多吗?

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

为什么?

游客年龄统计表

年龄(岁)

6

6

7

8

11

12

69

师:

可是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

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

师:

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

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中位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

(8)

2.师:

8跟那些游客的年龄接近?

(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一般水平。

3.师:

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

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

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

(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

师:

读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可能:

(1)学生可能回答:

求平均数。

(全班一起解决平均数。

生可能提出疑问:

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还有3个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数比6要大得多,因此不合适。

(2)我们也可以用中位数来反映这组同学的年增长情况。

师:

谁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

如果把4和5.5或其他的数交换位置,中位数应该是那一个?

教师小结:

要准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必须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因此4.5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师:

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第一道题有两个游客的年龄特别大,而第二道题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

(学生能发现这两组数是按顺序排列的更好。

师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在出现极端数据(偏大,偏小)的时候能反映出大部分的情况。

(四)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怎样求中位数。

1.出示第二个红点。

2.学生独立解决先排序。

板书:

21、22、24、25、26、27、29、31

3.请几个同学说出中位数。

可能有说25,也有人说26,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是25和26的平均数25.5,也有部分学生感觉无法确定。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选哪个数?

5.集体交流后小结:

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因此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6.师:

通过以上两道题,你认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求法。

当数据的个数是单数时,中间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2、3。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小结:

(1).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

3.拓展练习:

自主练习5

你认为用什么数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众数和中位数的综合练习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板书设计:

众数和中位数的综合练习

众数:

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中位数:

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出示107页第1题。

谈话:

同学们这是考古队随机抽查20尊兵马俑身高情况,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会比较容易提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

谈话:

你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平均数具有虚伪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改动会影响到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与整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有关。

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

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

为什么?

(1)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种类,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 五年

(1)班50人,五

(2)班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3) 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

14 10 10 10  6

 乙组:

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

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为什么平均数不行?

(数据悬殊,它表示的集中趋势偏大。

 众数为什么不行?

(反映多数水平偏小。

 为什么用中位数?

(在10岁以上有两个,在10岁以下有两个,10岁算中等水平。

 小结:

这就是它们三种统计量之间区别的体现,各有不同的特征。

             

3、课本107页地2题

  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4、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众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描述数据。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扇形统计图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真正投入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优点:

能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前探究:

怎样绘制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

师介绍我国居民平衡膳食情况。

2.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表。

问:

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

你能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吗?

二: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

我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下面我们就来看两幅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图中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师出示教材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对比两个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边看边问):

你有什么想法,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     归纳总结。

3.小结:

4.观察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全世界共有几个大洲?

哪个洲的面积最大?

(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从右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5)你能从上图中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

为什么?

说一说你的想法?

三:

练一练

1.说一说。

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

(1)我国陆地土地面积统计图。

(2)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

(3)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4)中国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百分比。

2.试一试。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分别出示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解答、讨论。

三、课堂总结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绘制扇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课题:

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更清楚地认识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提高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巩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扇形统计图能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   ),蛋黄的质量约占(   )。

如果一个鸡蛋重80克,那么这个鸡蛋中的蛋白重(    )克。

     

2、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 打球 听音乐   看小说    其他

人数   80      68    74      56  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3、下图是某学校教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⑴喜欢《走进科学》的老师占全体老师人数的(   )%。

⑵喜欢(   )节目和(    )节目的人数差不多。

⑶喜欢(     )节目的人数最少。

⑷如果该学校有150名老师,那么喜欢新闻联播的老师有(   )。

4、上图是聪聪家十月份生活支出情况统计图。

⑴这是(      )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如果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请你分别计算出各项支出的钱数。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下面是林场育苗基地树苗情况统计图。

⑴柳树有3500棵,这些树苗的总数是多少棵?

⑵松树和柏树分别有多少棵?

⑶杨树比槐树多百分之几?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课本105~106页2~4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矫正

(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达标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2.根据课前每人收集到的家庭一个月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小组或同学间交流。

教学反思:

                  

 

 

课题:

排列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教学难点:

根据需要引导总结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板书设计:

排列

排列规律

 

课前探究:

小冬、小华、小平3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你是怎么排列的,把你排列的方法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即将毕业了,小东、小华、小平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

会有几种排法?

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简单的排列问题。

师:

我们经常排队,你知道排队里面存在的有趣数学问题吗?

师:

小东、小华、小平,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你们先猜想一下。

师:

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是三个人站一排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就是排的顺序。

你认为怎样排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师: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排列,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师: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

不仅思考得很有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学生动手画。

学生边画,边说明原因。

如先把小冬排在第一位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再将......

或分别用数字123来代表小冬、小华、小平进行排列的,这样更节省时间。

……

3、先确定位置,再进行简单的排列。

师:

假如我们班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活动,组织一个小合唱,现在有四位同学甲、乙、丙、丁要排成一行表演小合唱,丁同学要担任领唱,为了让他靠近麦克风,需要把它安排在左起的第二个位置,其余的同学任意排。

想一想有多少种排法?

4、学生自主解决,通过交流明白排列的规律。

师:

刚才三个人排队出现了6种排法,四个人排队应该出现更多的情况,可为什么你们却还是出现了6种排法,这是为什么?

师:

那老师如果不想固定丁的位置,而是想让他们自由地排成一行进行表演,那又会出现多少种排法呢?

师:

知道了2个人、3个人、4个人排队的方法,如果有5个人排队,会有多少种排法呢?

师:

接下来我们通过这个表格,仔细观察、分析,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人数

算式

排法总数

2

2×1

2

3

3×2×1

6

4

4×3×2×1

24

5

5×4×3×2×1

120

6

6×5×4×3×2×1

720

7

7×6×5×4×3×2×1

5040

……

……

……

总结规律

三、拓宽应用。

1.自主练习第l题是巩固简单排列问题的基本练习

2.第2题是用3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

3.第3题是一道巩固排列问题的稍复杂的变式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组合

主备人:

江波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事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3.通过画线段图、示意图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板书设计:

组合

枚举法

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成问题。

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六一节期间学校要组织“少儿歌曲大赛”规定:

每班只须2人组队参赛,我们班有4名比较好小歌手、他们4人中任何两人参赛都能代表我们班的水平,那派谁去参加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可以选择呢?

学生独立探讨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

方案1:

王—孟、王—牛、侯—牛、孟—王、孟—侯、牛—侯。

小学资

师: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组队方案中你有发现了什么?

师:

其实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所有的组队可能,采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写下来或画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叫枚举法。

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

在利用枚举法时,怎样做才能没有重复、没有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方案呢

师:

对!

只要是有序的进行组合连线,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三、深化认知,寻找规律。

师:

我听说刚转入我们班的王丽同学唱也很好,如果从他们5人中选出2人参赛,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

师: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让我们一块来探索一下吧。

师: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我们用点来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