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29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词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虚词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虚词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虚词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虚词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虚词复习讲义.docx

《虚词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词复习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虚词复习讲义.docx

虚词复习讲义

期末考点:

文言虚词的复习:

所、以、乃、于、其、与

【所】一一地点名词、助词

(一)名词,处所,地方。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3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1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1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2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所笑《韩非子五蠹》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巩固练习一一写出下面“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

(所意义:

用法: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意义

:

用法: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

意义:

用法: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所

意义

:

用法:

5、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所

意义:

用法: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咼义也

(所

意义:

用法: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意义:

用法

: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

意义

:

用法:

9、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矢,天下莫不闻。

(所

意义:

用法:

1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所意义:

用法:

1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所

意义:

用法

:

12、若属皆且为所虏。

(所意义:

用法:

1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所

意义:

用法

:

1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所意义:

用法:

1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所意义:

用法:

1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所意义:

用法: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意义:

用法:

18、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所

意义:

用法:

8以一一动词、连词、助词

注意:

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

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

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如现代汉语的“甭”)

(一)动词作谓语

1.以为,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二)连词。

(和“而”相近,只是“而”字有表示转折,“以”字没有表示转折)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褒禅山记》)(?

2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3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4•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乘彼垝垣(guIyu印),以望复关。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以后面接一个句子)②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介词(介词+代词或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凭着。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从。

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3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

5.表示原因。

译为:

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2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四)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2.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把作为或制成。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巩固练习一一写出下面“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以意义:

用法: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所意义:

用法:

3、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所意义:

用法:

4、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所意义:

用法: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所意义:

用法:

6、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所意义:

用法:

7、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所意义:

用法: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所意义:

用法: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所意义:

用法: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所意义:

用法:

1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所意义:

用法: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所意义:

用法: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所意义:

—用法:

—)

1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意义:

用法:

16、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以意义:

用法:

1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以意义:

用法:

_

18、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以

意义:

用法:

19、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

意义:

用法:

20、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

意义:

用法:

21、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

意义:

用法:

【于】一一介词

(介词+代词或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

1•在,从,至U

1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劝学》)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1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一一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4•向,对,对于。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超过,比。

①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

8.给。

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5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见于】表示被动。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巩固练习一一写出下面“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注意:

①乎字:

用作介词和于”同,不同意思要变通;

2文言文中于的“介宾短语”一般放在谓语的面,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静女其姝(shu),俟(s)我于城隅。

(意义:

用法: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意义:

用法: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意义:

用法: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意义:

用法: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意义:

用法: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意义:

用法:

7、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意义:

用法:

8、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意义:

用法:

9、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意义:

用法:

10、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意义:

用法: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意义:

用法:

1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意义:

用法:

1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意义:

用法: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义:

用法: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意义:

用法:

1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意义:

用法:

1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意义:

用法: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义:

用法:

19、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意义:

法:

)(意义:

用法:

20、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意义:

用法: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巩固练习一一写出下面“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翻译成,词性:

2、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成,词性:

3、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成,词性:

4、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翻译成,词性:

5、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翻译成,词性: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成,词性:

7、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翻译成,词性: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成,词性:

9、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翻译成,词性:

【于】

【于】一一介词(介词+代词或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

(一)介词。

1•在,从,至U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劝学》)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4•向,对,对于。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超过,比。

①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

8.给。

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5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巩固练习一一写出下面“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静女其姝(shu),俟(s)我于城隅。

(翻译成)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翻译成)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翻译成)

4、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翻译成)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翻译成)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翻译成)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成)(翻译成)

8、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翻译成)

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成)

10、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翻译成)

11、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翻译成)

1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成)

1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成)

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翻译成)

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成)

1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翻译成)

1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翻译成)(翻译成)

1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翻译成)

【其】一一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他们的、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鲁肃曰: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6•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二)用作副词。

7•加强祈使语气,诵当于可”、’还是”“千万”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8•加强揣测语气帀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9•加强反问语气,弔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不译)(《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与】一一介词、连词、动词、通“欤”

注意读音:

⑴yd,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

⑵当作"参加、参与”时读yd,"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⑶其它都读yuo

(一)介词,介词+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3与嬴政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6•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1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