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2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docx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

罗以澄

[内容摘要]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作用。

从新中国的新闻传媒和社会发展历史考察,和谐社会的战略抉择,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新闻传媒发展的一次巨大转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传媒是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共识和认同、协调社会全面且有序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具;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也要推进新闻传媒健康、和谐的发展。

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传媒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共赢共荣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传媒传媒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关节点上的一次重大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

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自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了具体的制度安排、机制转换、思维变更,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开发和整合。

众所周知,新闻传媒是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而存在的;尤其在现今中国,新闻传媒及其影响已经充塞了社会的每一个方位,并构筑了新的“社会生活地图”,传媒生态与社会系统共生、贯通关系更是日益紧密和深化。

因此,寻求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当下,对于和谐社会的探讨、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也有着很多说法。

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路向: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智慧与和谐诉求进行解读,对现实的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进行破解;从社会均衡理论、协和社会理论、社会系统论等多种社会理论基点进行梳理,用现代化的理论视角进行建构等。

这些解读的重心,都指向于当前中国的现实热点和全民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过1000美元的关节点上,如何避免“拉美化陷阱”,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全局,稳健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更加光明的前景的现实抉择。

这些解读见仁见智,为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从一般意义上看,和谐社会可以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层面: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和谐社会是一种即时追求,社会的稳定、社会运转的正常和安全是其最大的需要。

从积极方面看,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战略,是连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动态的涵盖系统;“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规范先进有序、社会运筹灵活得当的社会”[1](第7页)。

在这个层面上,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追求社会发展的活力、激发文明进步的动力、开掘社会的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的过程。

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背景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既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更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构建积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自身心灵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现实的说,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有共识、可包容、可调节、可救济。

即有共同价值观和发展目标,有足够力量和氛围包容差异,有多种手段与能力化解、控制矛盾,以及借用法律术语的可救济所指的,对重大问题有强有力的最后解决手段,…从某种角度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对应问题是我们普遍关注的后发国家容易出现的动荡和失序”[2](第1页)。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发展为主线,以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为旨归的动态的社会整合体系。

在社会利益共同体中,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表达、交流、协调、整合、均衡为主调,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需求的实现与满足;同时应从注重对人的尊重和注重对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两个维度展开,从而实现社会各阶层在同一个社会平台上进行的利益博弈活动富有弹性和整合性,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的融通和协调。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3],在这之中,促进公平和正义,激发社会活力是其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课题已经提出,现在是开始破题的时候。

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是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优化和重新构建,其动用的社会资源是广大的,所有相关的制度性和技术性工具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

新闻传媒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资源,同时又是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

正因此,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网络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在媒介时空和现实时空相叠加、相融合的媒介时代,新闻传媒的大众化、社会化、理性化和协调化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新闻传媒,也必须构建和谐传媒。

新闻媒介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在自身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对新闻传媒的期待中找到最佳契合点。

“工欲尚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媒介社会化、媒介市场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新闻传媒的健康、有序、科学、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之一。

和谐传媒着重于整合媒介内部资源,进而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闻传媒与社会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共生、互洽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滋生不息的资源性供给,实现和谐传媒与和谐社会的共荣共赢。

与现代社会共生的新闻传媒,在社会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

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断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具体声音。

它是传达社会价值的主要源泉”[4](第4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传媒是社会的“神经”和“血管”,是现代社会通畅运转的必要条件。

这已经被诸多的论著和实践所反复证实和阐说。

西方社会把传媒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马克思主义者把它作为人民争取和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工具,把它当作人民的武器、阵地、旗帜、“无产阶级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则把以新闻传媒为主体的“笔杆子”,作为和“枪杆子”并列的两条战线之一。

虽然西方传播学界早期关于新闻传媒的魔力崇拜——“魔弹论”已被证明是不够科学的;但现代的研究证明,在一定时空中(封闭的地域或特定时段),传媒自然是有一定的魔力的;就是在开放和流动的现代社会系统中,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力仍然是强大的。

鉴于传媒对社会的强大影响力,人们赋予其多种技术性意义和价值,工具性价值和运作机制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便过度地把新闻传媒工具化,特别是单声道的政治工具化,虽然取得了强传播和干预社会的效果,但这也把传媒的负面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社会和新闻传媒同时变得僵硬、停滞、扭曲、畸形,这些历史教训值得汲取,同时也给我们以警示。

新闻传媒在社会系统中,是一个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的强资源支持系统,是既可以使社会肌体强健,又可以使社会肌体发生病变的细胞。

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决不可忽略新闻传媒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们不仅告别了“斗争哲学”,形成以发展为核心的时代思维;而且走出了数千年来在战争(冲突)体系下确立的社会制度路径[5](第33页),进入了社会认同和社会内部“和平共处”的制度抉择时代。

最清晰的转型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施的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我国新闻传媒的转型也肇始于这一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邓小平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6](第255页)。

他对新闻宣传工作在安定团结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期望,“宣传工作搞得好不好,对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很大”[6](第363页)。

应该说,我国新闻传媒服务于社会和谐的取向,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起步了。

在此后的持续经济转轨、发展和社会转型、整合的过程中,新闻传媒承载、顺应了其内在的要求,并被这一日益完形的制度框架所同化;在回归理性和新闻本位的过程中,中国的新闻传媒经历了不断脱壳重生的蜕变。

在为改革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大旗下,新闻传媒找到了为社会服务的切入点,也开始从无所不能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控制、社会宣传、社会灌输、社会斗争的高地走下来,找到自己平实的立足和发展领地,在社会参与、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守望、社会疏导、社会监督的轨道上行进,这些背景构成了中国新闻传媒与社会同向发展的基本底色。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和发展开始加速,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期间,新闻传媒在服务市场经济的信息和舆论领域独领风骚,在建设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社会协调等方面也功不可没。

在这过程中,新闻传媒自身也开始接受市场的冲击和洗礼,在市场中为自己预设了位置,并不断加深地卷入了市场竞争,中国的新闻业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和进步。

当然在这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和中国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新闻传媒的商业和市场属性不断地放大增强,市场的拼抢和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趋于突出,传媒在社会责任与市场竞争的拉力及赢利冲动之间的牵扯日趋复杂。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媒对社会的作用是否消退的问题被提出来。

另外,以互联网为主轴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也在此时铺天盖地而来,媒介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笼罩,几乎把原有的媒介空间彻底地叠加、清理和颠覆了一遍。

“我们正快速进入一个用户积极主动和多媒体传播的新的媒介环境……(由此)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从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和个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窄播,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4](第3-4页)。

新闻传媒继续能否发挥社会作用的现实问题也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世人面前。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正是在这一媒介环境激烈变动的背景下展开的。

也就是说,我国的新闻传媒在社会结构、社会的制度安排、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创新和重构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积极回应、支持和服务,实现媒介和社会之间良性的互洽性,而且要在这一进程中完成自身的体制改造、机制转换等多方面的创新,健全自身的自洽性机能。

那么,在这种情境下,新闻媒介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是消退和消减了呢?

回答是不但没有,而且更重要、更深广。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我们只能在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之间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7](第5页)。

选择和谐社会战略的最现实的理由是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避免社会的断裂和失序,是对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日益凸现的社会不和谐的政策追问: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经济如何更好、更科学地发展?

经济发展如何与社会协调同步?

从而确立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的科学、务实的战略定位。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

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奋斗”[8](第24页)。

如果做更进一步的解读,和谐社会应该是以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为核心,以人的心理调适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关系。

其要求的底线是,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和顺畅运行。

与此对应的是,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地嵌入社会之中。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主要社会制度共同构成的一种恰当系统的方式,以及这些主要社会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划分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方式”[9](p258)。

在社会的繁衍过程中,新闻传媒是社会结构有机连接和能量交换的一个平台。

其存在理由和终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社会责任则是它的终极责任。

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首先表现在对大众公共领域的建构上。

新闻传媒既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内在机制;它既是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信息平台,有是人们对公共事务批评和评价的舆论平台[1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面对且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协调和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而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很重要的是必须有通畅的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否则;听任一些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集体失语,社会交流和社会协调的渠道就没有了源头。

当前我国对于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利益和需求表达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人民信访渠道和新闻传媒渠道,而前者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相对比较微观和具体的问题,而能够在作为公众议题的、保障民众表达权的、并在宏观意义上构成政府与民众无阻碍交流的最便捷通道,则是新闻媒介。

同时,一个健全、运转灵活通畅的社会,通常是新闻信息自由流通、社会透明度高,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认同程度提高的社会[11](第30页)。

民众的知情权的有效保障,是社会有效交流的协调的基本前提,在这方面最具有这种功能的社会资源,又首推新闻传媒。

以新媒介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媒介空间,不但没有削弱新闻传媒这种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加强了对他们的需求。

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人们更需要对信息的解读、导航,从而获取对自身最有用的信息。

“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尽管在这‘事实的年代’,信息往往支配了他们的注意力,并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吸收能力……他们需要的和他们感受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12](第3页)。

其次,和谐的新闻舆论场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持系统。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博弈均衡的社会,衡量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平和公正,而公平和公正,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上。

在一般的利益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付出和谐成本的,物质基础的雄厚程度及支付“和谐成本”的能力,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度、深度、力度和进度,影响着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程度[7](第5页)。

毋庸置疑,今天,发展中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资源支持和硬实力上是有限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应更多地倚赖于社会参与、社会调适、心理调适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协调。

新闻舆论场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的。

当前,新闻传媒要担当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引导社会动用必要物质资源来调节各阶层的利益,特别是要呼吁和帮助社会加强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和保护,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推进器。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思维和社会观念的一次全新的转变,这需要有一种良好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从而提高全民的精神素质,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来优化社会结构,推动全社会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合力。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进行疏导和调适。

“现代化带来了社会多元化,此时,和平共处就成了一个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学会文明地对待由于利益和社会认同的多元化而产生的冲突,这是关系到社会生存的问题”[13](译者序第9页)。

必须在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平衡,使社会成员参与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空间。

“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矛盾的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14]。

新闻传媒要充当的是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舆论支持。

新闻传媒对社会现实的真实、理性反映,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

第三,新闻传媒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和谐社会的对立面,就是社会上存在着不和谐现象。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是以助推社会结构健康和社会运行的顺畅为己任的。

其中下列三个要素对于社会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闻传媒的预警机制。

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关系往往充满张力,有着多种不可控因素。

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也潜伏着诸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

“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社会雷达,……通过媒体监测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有利于社会的协调稳定”[11](第30页)。

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底线,新闻传媒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位,对各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承担应有的责任。

对社会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冲突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好危机传播活动,从而充分地发挥其预警机制的作用。

二、舆情搜集和反馈机制。

新闻传媒是和社会舆论最接近的一个领域,可以不间断地保持与民间信息渠道的交流,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关注,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出来,提供社会决策参考。

三、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干预社会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新闻传媒社会影响力的主要立足点之一。

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新闻传媒介决不是糊稀泥的角色,他们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运用新闻传媒。

从政策层面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新闻传媒的运用能力,都是中国共产党要加强的执政能力。

正如硬币的两面,新闻传媒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其负面作用同样会给社会带来冲击和震荡。

检视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清醒的认识。

应该说,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新闻传媒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传媒的报道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

首先是片面报道。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用这张地图来寻找发展的方向。

为了保证地图的正确性,人们用社会雷达来监测环境,不断地修改社会地图,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雷达。

但是我国有些新闻媒体没有担当好社会的守望者角色,他们不是为人们提供可资利用的社会的正确地图,而是提供一些胡乱涂鸦的漫画。

炒作和失语是最典型的表现。

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现代社会,传媒的失语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古代有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在高度发达的资讯时代,一些重要、涉及民生的社会信息不能从正式传媒渠道表达,就会变成流言和谣言,“卷入社会离轨放大过程中的谣言,更具有权威性,因此也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15](第35页),谣言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2003年在SARS开始肆虐时,我国新闻传媒集体的被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再比如,一段时间内,在一些新闻传媒中,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没有位置和声音,他们生活中的最紧要问题,在传媒上实质性处于一种缺席和失语的状况,较多的只是一种戏说成分,甚至个别传媒对乡下人和外乡人“妖魔化”,导致弱势群体的形象扭曲,诱发了一些不和谐、不安定因素。

而新闻传媒的炒作也会伤害社会的和谐。

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体热衷于炒作社会上大款的生活方式和一掷千金的高消费方式,把社会中存在的少数生活现象当作普遍性的东西宣扬;对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定和不协调现象,过分的放大,反复传播,给人们的“心理模板”上刻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社会形象。

近段时间,很多传媒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尽心去做民生新闻,但有些新闻传媒又有一边倒的炒作倾向,比如,一提到民工工资,就说是“血汗钱”,一涉及到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就疾呼“还民工血汗钱”。

把劳资纠纷和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下解决的问题,变成一种悲情呼吁,仿佛这个社会到处充满压榨;这自然容易引起民工恶性对待纷争,激化矛盾[16],也容易使社会公众对社会认识产生偏差,还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这些都是对新闻报道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和运用时所产生的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不但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而且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其次是不平衡报道。

现今一些新闻传媒在报道方向和内容取舍上,偏重于城市,而忽略了农村,偏重于政治、经济的“要闻”,而忽略了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要闻”;偏重于“眼球的吸引”,而忽略了心灵的“纯化”。

还有的传媒热衷于揭丑,对社会上一些异常的、负面的现象竭力放大,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又有些传媒则热衷于“正面宣传”,处处唱赞歌,似乎社会一片升平。

凡此种种,都会对民众产生误导,从而消解了对社会本质的正确判断力。

再次是“金元”报道。

一些新闻传媒“嫌贫爱富”,唯大款、富豪为“上帝”,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不惜版面、时段,尽力予以表达;“而反映普通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愿望、感情、要求和呼声的东西却少了”{17}。

即使有一些涉及下层民众的报道,也多是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的姿态,显现的也只是民众被扭曲或悲情的形象。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传媒几乎成为少数强势群体的代言人和应声虫,成为商媒勾结和共谋的领域。

此外,一些行政权力利用传媒寻租的问题也没有绝迹。

传媒如此作为,都是以伤害社会和谐为代价的。

其四是娱乐至上。

传媒娱乐功能的发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走向娱乐至上就不正常了。

一些新闻传媒常走边锋,用大量的“星、腥、性”的内容来招徕受众,并以之为自己的独家品牌,这不但污化了社会空气,麻醉了人的身心,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还有一种传媒娱乐至上的偏向,就是把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作为戏说对象,以之演绎报道的“精彩”,而不顾民众社会的真实感受、喜怒哀乐。

虽然我们应该摒弃那种新闻报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僵化思维,但必须充分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不和谐确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相对和谐呢?

首先应该在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下,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

从一定角度说,反常性的东西对新闻报道自然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新闻报道首先要肩负的是社会责任,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民众同政府的沟通交流、以社会认同、以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以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必须坚持以建设性的态度介入社会。

比如揭丑报道,我们揭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消减社会的信息不对称,而不能为社会制造“精神恐慌”。

新闻报道中的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凭感性冲动,此一时,彼一时,随风倒,形成报道的浮躁和浅薄,一会是集体失语,一会是众声喧哗,追求那种不负责任的煽情效果。

比如,我们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呼吁,应该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协助政府和社会解决问题,同时也有责任提醒社会,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妥善处理利益矛盾,理顺群众的情绪。

否则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激化矛盾。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系统,任何社会的和谐都是相对和谐,而且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夜之间爆发,技术革命也可能只要几年时间,但是社会革命却要几十年的时间”[18](第242页)。

社会公平也是相对的公平,而且侧重于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如果把结果公平作为报道方向,就会伤害社会和谐的本义。

还有,社会中的有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一定要全力解决好;而有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对这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作出理性的判断,理性地报道和解释,在呼吁社会关注的同时,理顺社会的情绪,不能盲目地一边倒。

其次,在着眼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要有全局眼光,辨证地、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

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闻传播服务中,报道应为民众提供理性的社会“认知模板”,从而协助构筑和谐社会的“规范模板”。

这就需要辨证地看待社会和社会问题,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比如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揭露,既要让这些社会不能容忍的、破坏社会健康、和谐的东西曝光,又要有一定的把握度和报道弹性,应该给社会以公共信心。

再如,提供娱乐服务是媒体的本质功能之一,但不能走极端,不能过分,不能误导受众,不能用垃圾信息和文化伤害社会的肌体,应该给人们以高尚的思想和情操陶冶。

要促进新闻传媒报道的和谐,最核心的问题是更新新闻报道的思维观念,不能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面前,还保持僵化、淡漠化的老套套、老面孔,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既给社会提供对称性的信息流通,又给信息以辨证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