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总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80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1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海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滨海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滨海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滨海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滨海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海总规划.docx

《滨海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总规划.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海总规划.docx

滨海总规划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技术文件

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文本图纸

 

院  长:

邹 军

总规划师:

袁锦富

 

证书号:

[建]城规编第(141094)号

完成时间:

2015年4月

 

技术负责

姓名

职务或职称

批准

邹军

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管

高世华

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所长

朱建国

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审核

高世华

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技术校对

承担内容

姓名

承担内容

姓名

规划设计

汤春峰

供电燃气

华海荣

道路交通

李铭

给排水工程

叶兴平

项目组成员

承担内容

姓名

职务或职称

项目负责

徐海贤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红平

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

姚秀利

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剑

城市规划师

朱杰

高级城市规划师

叶晨

城市规划师

何忠喜

高级工程师

戴忱

工程师

毕波

工程师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促进滨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指导滨海城乡统筹发展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引导县域沿海空间合理开发,修编《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会议工作精神,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中心城区空间优化为主线,结合滨海实际,坚持“依港兴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将滨海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高度重视滨海与江苏沿海地区、苏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处理好滨海城乡之间统筹发展的关系,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建设空间增长态势,确定县域城乡空间结构,针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与策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2、交通引导,集聚发展

积极响应外部交通条件的重大变化,构建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滨海由单一交通通道地区向复合交通节点城市的转变;通过交通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和人口转移,全面提升滨海区域战略地位。

合理引导中心城区建设和沿海地区开发,整合产业园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结合县域产业空间交通区位优势,培育以高产增收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以高精技术为内涵的先进制造业、以高端服务为内涵的现代服务业;结合滨海自然、历史、文化特点,打造以水绿生态特色与海洋特色为亮点的县域特色空间景观。

4、构建和谐,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根据滨海县域发展条件和战略地位,选择适合滨海特征的发展途径,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低碳生态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滨海。

第4条修编重点

1、滨海港建设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研究在长三角一体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滨海港的建设将如何促进滨海县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引导滨海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优化来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来提升滨海县整体发展能力。

2、协调城乡建设空间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分析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前提下,确定滨海县域建设用地快速拓展的空间需求,合理安排城镇发展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保障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

3、优化县域城乡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优化县域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以城乡发展一体、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来引导城乡建设空间合理集聚,支撑经济、社会集约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4、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结合淮滨高速公路、连盐铁路与连盐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家庭汽车发展对城市道路交通结构的影响,构筑完善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退二进三”策略,调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构建呼应沿海开发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5、提升城市功能,塑造水绿城市风貌特色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绿地系统结构,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和市容景观风貌建设,增强城市居住的适宜度,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第5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

4、《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

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

7、《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8、《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19号)

9、《江苏省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9]91号)

1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

11、《江苏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

12、《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3、《滨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第6条规划期限

1、近期:

2014-2020年;

2、远期:

2021-2030年;

3、远景: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7条规划范围

1、规划区

滨海县域,总面积约1949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和港城区组成,规划范围约352.6平方公里。

其中,主城区规划范围由淮滨高速公路-连盐城际铁路-淮河入海水道-通榆运河-套坎河-204国道围合的范围,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

港城区包括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区、新滩经济区、港区、港城四部分,由临海高等级公路—327省道—通港路—海河路—滨海县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42.2平方公里。

3、旧城区

由人民路-海滨大道-张家河-后圩河路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3平方公里。

第二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区域协调

第8条与盐城

加强与盐城在交通、产业、旅游等各方面的对接,实现联动发展。

加强与盐城在连盐铁路、沈海高速、204国道等重要交通设施之间的高效对接,以高快速的交通联系接受盐城经济辐射;加强与盐城的产业分工协作,重点关注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应对长三角产业转移;响应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发展趋势,加强临港工业发展的建设与合作,引导滨海承接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盐城之间旅游交通联系,优化旅游线路组织,加强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建设方面的分工合作。

第9条与淮安

加强与淮安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通过328省道、329省道、盐淮公路、射阜淮公路等强化与淮安的交通联系,实现滨海与淮海经济圈、陇海兰新城镇带沿线城镇间的联通;加强黄河故道等旅游资源的共同利用和保护。

第10条与连云港

加强与连云港港口设施建设和港口运输的协调,有效利用连云港的大港效应,实现滨海港与连云港港的分工互补与协调发展,强化港口航运功能,提升区域地位。

第11条与阜宁、射阳等周边县

加强与阜宁、射阳等周边城市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以分工协作、互补互促来联动发展。

主动与阜宁对接发展,大力发展物流,西向贯通阜宁,加强与阜宁港的交通联系,错位共同发展;加强与射阳港的交通联系,成为联系沿海港口与内陆的重要交通节点;加强射阳河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共同建设射阳河沿河生态带。

第二节城乡统筹

第12条统筹城乡规划

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优化村庄布点,使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和谐互补。

第13条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发挥城乡各自优势,集聚发展、集约经营。

以城市高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反哺农村,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鼓励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更新,引导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整合,促进城乡产业互补与融合。

第14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实现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按功能和需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使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民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建立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15条统筹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兼顾集约发展要求,城乡给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均等化,污水、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供方式差异化;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安全网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体化。

第16条统筹城乡就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以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以城乡一体的失业率监控,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充分的就业。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17条城市性质

苏北生态型水绿宜居城市、江苏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

第18条综合目标

力争2020年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30年,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经济充满活力、城市繁荣发达、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健全、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滨海。

第19条现代化发展目标

表03-01:

滨海县现代化发展目标体系一览表

类别

指标

指标

对象

现状

(2013)

近期

(2020)

远期

(2030)

备注

经济

发展

1、人均GDP(万元/人)

县域

3.18

11.0

20.0

指导性

2、R&D经费占GDP比重(%)

县域

1.1

2.5

2.8

约束性

3、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县域

--

45

53

指导性

人民

生活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

城镇

2.10

7.5

15

指导性

5、农民纯收入(万元/人)

农村

1.17

3.8

10

指导性

6、基尼系数

县域

--

≤0.4

≤0.4

指导性

7、恩格尔系数(%)

城镇

35.2

25.0

20.0

指导性

8、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

2.10

2.0

2.0

指导性

9、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县域

95.5

100

100

约束性

110、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县域

11.50

12.2

14

指导性

11、人均期望寿命(岁)

县域

--

78

82

指导性

12、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城区

6.80

12

20

指导性

民主

政治

13、社会安全指数(%)

县域

95

97

98

指导性

14、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县域

--

92

95

指导性

115、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满意度(%)

县域

--

95

99

指导性

生态

文明

16、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县域

0.67

0.55

0.45

约束性

17、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县域

--

100

60

约束性

18、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

(亿元/平方公里)

县域

3.42

15

22

约束性

19、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城镇

--

80

98

约束性

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县域

--

80

100

约束性

2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县域

91.6

95

98

指导性

22、森林覆盖率(%)

县域

24.2

27

30

约束性

23、绿化覆盖率(%)

城镇

40.3

45

50

约束性

第20条经济发展策略

1、依港兴工,促进港城联动发展

加快港口建设、完善疏港交通集疏运体系,促进临港工业发展壮大,依托港口、临港产业发展,带动中心城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

2、转变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能耗的低端化工产,原则上不再发展该类产业,重点形成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医药产业、精细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增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集聚发展,促进用地效益提升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提升滨海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港城区、八滩镇等镇的人口集聚能力;整合县域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第21条空间发展策略

1、城乡统筹

强化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发展质量;挖掘乡村发展潜力,保护乡村传统特色和乡土文化,培育现代特色。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以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引导和保障城乡协调发展。

2、重点集聚

抓住港口开发、园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级;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现有资源,培育县域人口城镇化集聚中心;促进生产要素向城乡战略空间流动集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3、交通引导

以多种交通方式强化城镇发展轴线,引导人口集聚,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乡村地区居民点沿镇村骨干道路布局,以机耕道引导农用地规模经营。

4、特色发展

依托临港石化、装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依托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机械化耕作,引导农村居民点撤并

第22条社会发展策略

1、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城乡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构建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建成一批惠及城乡居民的文化馆(站、室)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扩大就业渠道,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23条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1、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分类分级实行管控。

构建区内互相贯通、区域整体联系的生态系统结构。

保护动植物生存的自然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2、划分管制区域,实施差别管控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绿相映。

根据自然生态特点和建设现状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管控措施。

3、加强污染控制,改善水环境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源头减量;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终端削减;重点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彰显水网特色。

产业发展引导

第四章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第24条发展目标与定位

表04-01:

滨海县经济发展目标预测(单位:

亿元)

类别

现状(2013年)

近期(2020年)

远期(2030年)

GDP

300.10

1300

2500

第一产业

52.98

60

70

第二产业

131.54

720

1300

第三产业

115.58

520

1120

产业结构

17.7:

43.8:

38.5

4.6:

55.4:

40

2.8:

52.2:

45

第25条产业定位

江苏沿海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苏北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商贸、旅游、物流、科技等职能于一体的滨海城市。

第26条第一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积极鼓励和引导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转变,力争在无公害种养殖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将滨海农业发展成为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

2、空间布局

形成“三区、一园、多基地”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分别是渠南特色生态农业区、渠北现代设施农业区、东部临海生态保育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覆盖各镇的现代农业种养殖加工基地。

渠南特色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特色蛋禽养殖、肉牛养殖优质梨果种植业;渠北重点发展观光农业、设施蔬菜种植、特色养殖;东部临海地区重点发展耐盐特色种植业、黄河故道生态观光农业。

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全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窗口,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大棚蔬菜、绿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产业,力争形成多个绿色有机产品品牌。

扶持建设一批覆盖各镇的现代农业种养殖基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白鹅、生猪、水产品特色种养殖、加工业。

在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北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区,重点发展为现代果蔬加工、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形成集加工、交易、物流、观光等职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基地。

第27条第二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传统产业稳固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机械加工制造业。

2、空间布局

形成“三区、多园”的县域工业空间布局,“三区”分别为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港经济区、盐城新滩经济区,三区分别下辖多个产业园。

盐城新滩经济区为盐城市飞地产业园区,对园区产业发展采取建立负面限制性清单,原则上高耗能、高污染、地均产出效益低的产业禁止在园区内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循环类产业,适度发展部分生产性服务业。

表04-02:

工业布局导向一览表

大类

子类

空间载体

主导产业

精细化工

生物医药

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

盐化工

农用化工

装备制造业

工程机械(整机)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港城区

船舶制造与维修

港城区

电子信息

——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

——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新兴产业

新材料

——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新能源

光伏(电池)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风能发电

滨海港经济区

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

家用纺织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品牌服装

机械加工制造业

——

滨海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第28条第三产业发展引导与布局

1、产业导向

重点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批发性服务业,积极促进服务业,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业集聚区。

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为:

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业。

2、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两次、多点”的服务业布局。

一主为城区服务业综合服务中心;两次分别为港城区、八滩镇服务业次级服务中心;多点包括由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表04-03:

服务业布局导向一览表

大类

门类

空间载体

消费性服务业

传统商贸服务业

主城区

休闲旅游服务业

县域

分配性服务业

专业批发服务业

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若干)

现代物流服务业

化工产业物流园(沿海工业园)

港口物流园(港城区)

城区物流园(城北)

生产性服务业

科技研发服务业

科技创业园(中心)

商务、金融服务业

主城区

第五章人口与城镇化

第29条城镇化水平

近期(2020年):

57%,

远期(2030年):

70%。

第30条人口规模

1、常住人口

近期(2020年):

110万人;

远期(2030年):

120万人。

2、城镇人口

近期(2020年):

63万人;

远期(2030年):

84万人。

规划至2030年,县域形成中心城区(主城区、港城区)、1个重点中心镇(八滩镇)、10个一般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

表05-01:

滨海分镇城镇人口预测一览表(单位:

万人)

城镇名称

2013年

2020年

2030年

中心城区

主城区

26

36

42

港城区

0.5

3.5

8

重点中心镇

八滩镇

2.5

4.0

6.0

一般镇

滨海港镇

1.0

1.5

2.0

滨淮镇

2.2

3.0

4.0

正红镇

2.1

2.3

4.0

五汛镇

1.7

2.0

4.0

八巨镇

1.6

2.2

3.0

蔡桥镇

0.8

1.2

2.0

天场镇

1.3

1.5

3.0

通榆镇

1.2

1.4

2.0

界牌镇

0.9

1.2

2.0

陈涛镇

0.9

1.2

2.0

合计

42.7

63

84

注:

滨淮农场、淮海农场、新滩盐场、滨海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人口均纳入所在地乡镇统计。

第六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31条土地资源

1、发展目标

(1)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保障957.3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规模。

2、规划措施

(1)土地资源的保护

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及时补划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

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执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挂钩政策时,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和审核,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促进耕地资源耕作层循环利用。

(2)城乡建设用地优化整合

城镇、村庄建设用地着重进行内部调整、优化,引导村庄整合发展全县统筹,紧凑布局,盘活存量,控制增量。

第32条水资源

1、水资源平衡

平水年全县总需水量4.5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6.87亿立方米;枯水年全县总需水量5.1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3.90亿立方米;特枯水年总需水量5.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34亿立方米。

在特枯水年存在较严重的缺水现象,因此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

2、发展目标

(1)万元GDP用水量2020年控制在100立方米以下,2030年控制在60立方米以下。

(2)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20年不低于0.65,2030年不低于0.7。

3、规划措施

(1)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划定新增的4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按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进行水源保护。

加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管理,优化整体水环境质量。

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回用比例,市政浇洒、景观用水等可以采用中水和雨水作为水源。

(2)节约用水

农业节水: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加快农业节水设施建设。

工业节水:

分行业控制工业用水定额,推进高耗水企业节水改造,提高中水及循环水使用率;鼓励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节水管理:

加强节水宣传和教育,推行节水器具的使用;通过改革用水收费制度、制定节水管理规定、改造供水及用水设施等措施,减少浪费用水现象,全面推进节水工作。

第33条能源

1、利用目标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规划期末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45吨标准煤以内。

(2)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开展风力发电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