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的代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71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基酸的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氨基酸的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氨基酸的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氨基酸的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氨基酸的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氨基酸的代谢.docx

《氨基酸的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基酸的代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氨基酸的代谢.docx

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代谢的概况

∙重点、难点

∙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取

∙第三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四节个别氨基酸代谢

食物蛋白质经过消化吸收后进人体内的氨基酸称为外源性氨基酸。

机体各组织的蛋白质分解生成的及机体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内源性氨基酸。

在血液和组织中分布的氨基酸称为氨基酸代谢库(aminoacidmetabolicpool)。

各组织中氨基酸的分布不均匀。

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也参与合成多肽及其它含氮的生理活性物质。

除维生素外,体内的各种含氮物质几乎都可由氨基酸转变而来。

氨基酸在体内代谢的基本情况概括如图。

大部分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在肝脏进行,氨的解毒过程也主要在肝脏进行。

图8-2 氨基酸代谢库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脱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去氨基生成α—酮酸的过程,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脱氨基作用主要有氧化脱氨基、转氨基、联合脱氨基、嘌呤核苷酸循环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

氧化脱氨基作用是指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在氧化的同时脱去氨基的过程。

组织中有几种催化氨基酸氧化脱氨的酶,其中以L-谷氨酸脱氢酶最重要。

L-氨基酸氧化酶与D-氨基酸氧化酶虽能催化氨基酸氧化脱氨,但对人体内氨基酸脱氨的意义不大。

1.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由L谷氨酸脱氢酶(L-glutamatedehydrogenase)催化谷氨酸氧化脱氨。

谷氨酸脱氢使辅酶NAD+还原为NADH+H+并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

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为NAD+。

谷氨酸脱氢酶广泛分布于肝、肾、脑等多种细胞中。

此酶活性高、特异性强,是一种不需氧的脱氢酶。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其逆反应为α-酮戊二酸的还原氨基化,在体内营养非必需氨基酸合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transaminaseansaminase)的催化下, 某一 氨基酸的a-氨基转移到另一种a-酮酸的酮基 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a-酮酸。

转氨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因此,转氨基作用既属于氨基酸的分解过程,也可用于合成体内某些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图8-4 转氨基作用

除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外,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可以参与转氨基作用。

人体内有多种转氨酶分别催化特异氨基酸的转氨基反应,它们的活性高低不一。

其中以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transaminase,GPT,又称ALT)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transaminase,GOT,又称AST)最为重要。

它们催化下述反应。

转氨酶的分布很广,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转氨酶活性高低不同,如心肌GOT最丰富,肝中则GPT最丰富。

转氨酶为细胞内酶,血清中转氨酶活性极低。

当病理改变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组织坏死或细胞破裂时,转氨酶大量释放,血清转氨酶活性明显增高。

如急性肝炎病人血清GPT活性明显升高,心肌梗死病人血清GOT活性明显升高。

这可用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也可作为观察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各种转氨酶的辅酶均为含维生素B6的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

它们在转氨基反应中起着氨基载体的作用。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磷酸吡哆醛分子上,生成磷酸吡哆胺和相应的α—酮酸;而磷酸吡哆胺又可将其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酸分子上,生成磷酸吡哆醛和相应的α—氨基酸(图8—6),可使转氨基反应可逆进行。

图8-5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转氨基作用

图8-6磷酸吡哆醛传递氨基的作用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为α-酮酸(α-ketoacid)的过程,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联合脱氨基作用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的方式。

图8-7联合脱氨基的作用

(四)嘌呤核苷酸循环

由于骨骼肌和心肌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较低,氨基酸不易借上述联合脱氨基作用方式脱氨基,但可通过转氨基反应与嘌呤核苷酸循环(purinenucleotidecycle)的联合脱去氨基。

在肌肉等组织中,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将其氨基转移到草酰乙酸上形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可与次黄嘌呤核苷酸(1MP)作用,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后者经酶催化裂解生成腺嘌呤核苷酸(AMP)并生成延胡索酸。

肌组织中富含的腺苷酸脱氢酶可催化AMP脱下来自氨基酸的氨基,生成的IMP及延胡索酸可再参加循环。

由此可见,此过程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图8-8  嘌呤核苷酸循环

(五)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个别氨基酸还可以通过特异脱氨基作用脱去氨基。

如丝氨酸可在丝氨酸脱水酶的催化下脱水生成氨和丙酮酸,天冬氨酸酶催化天冬氨酸直接脱氨。

三、氨的代谢

体内氨主要自氨基酸代谢产生,氨是毒性物质,血氨增多对脑神经组织损害最明显。

虽然氨在人体内不断产生,但肝脏有强大能力将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维持人血中氨在极低浓度(

(一)氨的来源和去路

1.来源

人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有:

组织中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肾脏来源的氨和肠道来源的氨。

图8-9血氨的来源和去路

(1)氨基酸可经脱氨基反应生成氨 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此外,体内一些胺类物质也可分解释放出氨。

(2)肾脏来源的氨 主要来自谷氨酰胺分解。

血液中的谷氨酰胺流经肾脏时,在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中经谷氨酰胺酶催化分解为谷氨酸和氨,其它氨基酸在肾脏分解过程中也产生氨。

(3)肠道来源的氨 一小部分来自蛋白质腐败作用,另一部分来自肠道菌脲酶对肠道尿素的分解。

肠道产氨量大,每天可产生4g氨,并能被吸收入血。

因NH3比NH+’更容易透进细胞而吸收,当肠道内pH值低于6时,肠道内氨偏向于生成NH+,利于排出体外;肠道pH值较高时,肠道内的氨吸收增多。

临床护理中给高血氨患者作灌肠治疗时,应禁忌使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灌肠,以免加重氨的吸收。

为减少肾中NH3的吸收,也不能使用碱性利尿药。

2.去路

(1)肝脏合成尿素。

(2)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

(3)氨的再利用:

参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或其它含氮化合物(如嘧啶碱)。

(4)肾排氨:

中和酸以铵盐形式排出。

 

(二)氨的转运

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必需经过转运才能到达肝脏或肾脏。

机体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化合物,在血中安全转运。

氨在体内的运输主要有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肌肉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占机体氨基酸代谢库一半以上,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通过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即可将肌肉中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肝脏进行处理。

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肝脏为肌肉提供了葡萄糖。

图8-10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谷氨酰胺的合成与运氨作用 谷氨酰胺的合成由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催化,其合成需消耗ATP。

谷氨酰胺的合成与分解是由不同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图8-11 谷氨酰胺的合成与运氨作用

主要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肾运氨,是脑中解氨毒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氨的运输形式,也是氨的贮存、利用形式。

临床上对氨中毒患者可服用或输入谷氨酸盐,以降低血氨的浓度。

谷氨酰胺在肾脏分解生成谷氨酸和氨,氨与原尿H’结合形成铵盐随尿排出有利于调节酸碱平衡。

体内存在L—天冬酰胺酶将天冬酰胺水解为天冬氨酸和氨,由于某些肿瘤生长需要大量获得谷氨酰胺及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酶和天冬酰胺酶可作为抑肿瘤成分。

如临床上常用天冬酰胺酶以减少血中天冬酰胺浓度,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

(三)鸟氨酸循环与尿素的合成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无毒的尿素。

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但在肾及脑中也可少量合成。

尿素合成是经称为鸟氨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来完成的。

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

尿素的生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鸟氨酸与C02和氨结合生成瓜氨酸,然后瓜氨酸再与氨结合生成精氨酸,最后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

鸟氨酸再重复上述循环过程。

每经过一次循环,一分子C02和两分子氨合成一分子尿素。

1.尿素生成的体合成过程如下: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arbamoylphosphatesynthetaseI,CPS—1)催化氨和C02在肝脏线粒体中合成氨基甲酰磷酸。

此为一耗能反应,需2分子ATP和Mg2+参与,N—乙酰谷氨酸(N—acetylglutamaticacid,AGA)为CPS—工必需的变构激活剂。

生成的含高能键的氨基甲酰磷酸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肝细胞中存在两种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上述的CPS—工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以NH3为氮源,产物用于合成尿素。

而另一种CPS—Ⅱ存在于肝细胞胞液中,以谷氨酰胺为氮源,生成的氨基甲酰磷酸是嘧啶合成的前体。

(2)瓜氨酸的合成 线粒体中的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rnithinecarbamoyltransferase,OCT)催化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缩合生成瓜氨酸。

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载体,鸟氨酸不断由胞液转进线粒体,而生成的瓜氨酸由线粒体转入胞液。

(3)精氨酸的合成 瓜氨酸进入细胞浆,由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lnate

synthetase),催化瓜氨酸与天冬氨酸缩合,为尿素合成提供第二个氨基。

反应需要ATP和Mg2’,生成产物精氨酸代琥珀酸。

后者经过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argininosucclnate,lyase)作用裂解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反应中生成的延胡索酸在胞液中类似三羧酸循环相似反应,先生成苹果酸再脱氢生成草酰乙酸,后者再经转氨基作用接受多种其他氨基酸的氨基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作为氨基载体又可参与精氨酸生成反应。

(4)精氨酸水解及尿素的生成 肝细胞中的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

尿素合成的全过程可用图8—12表示。

图8-12尿素合成的过程

2.尿素合成的特点

(1)合成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

(2)合成一分子尿素需消耗四分子ATP;

(3)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合成的关键酶;

(4)尿素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一个来源于NH3,一个来源于天冬氨酸。

解除氨毒的主要方式是在肝脏中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障碍,氨在血中积聚导致水平增高。

增高的血氨进入脑将引起脑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称为肝性脑病或肝昏迷。

这可能由于脑主要利用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来消除增高的氨,并消耗大量。

—酮戊二酸氨基化以补充谷氨酸,使三羧酸循环因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的减少而减弱,脑组织缺乏ATP供能而发生功能障碍。

肝中尿素合成途径的5个酶中任何一种有遗传性缺陷,也会导致先天性尿素合成障碍及高血氨。

降低血氨有助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常用的降低血氨的方法包括减少氨的来源如限制蛋白质摄人量、口服抗生素药物抑制肠道菌;增加氨的去路如给予谷氨酸以结合氨生成谷氨酰胺等。

尿素的合成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食物的影响 如高蛋白膳食者尿素合成速度加快,排泄的含氮物中尿素占80一90%。

2.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的调控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为尿素合成关键酶,N—乙酰谷氨酸是该酶必需的变构激活剂。

精氨酸增加可作为激活剂增高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促进尿素合成。

3.鸟氨酸循环中酶系的调节作用 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合成的限速酶,其活性改变可调节尿素的合成速度。

四、酮酸的代谢

α—氨基酸经联合脱氨基作用或其它脱氨基方式生成的α—酮酸有以下去路。

(一)重新氨基化生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二)氧化生成CO2和水

从图8—13可以看出,α—酮酸先转变成丙酮酸、乙酰辅酶A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产生ATP供能。

氨基酸可作为能源物质,但此作用可被糖、脂肪替代。

图8-13糖、脂、氨基酸代谢相互关联图

(三)转变生成糖和脂肪

从图8—13可见,多数氨基酸能生成丙酮酸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再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这些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

亮氨酸能生成乙酰辅酶A转变为酮体,称为生酮氨基酸。

少数氨基酸既能生成丙酮酸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也能生成乙酰辅酶A,这些氨基酸称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也可通过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合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凡能生成乙酰辅酶A的氨基酸均能参与脂肪酸和脂肪的合成。

(四)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糖在体内可以生成脂肪。

糖代谢某些中间产物能参与合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但氨基仍来自蛋白质的分解,而8种营养必需氨基酸也需要由食物提供,因此糖不能转变为完整的蛋白质。

脂肪分解时仅生成的甘油可作为糖异生的原料转变为糖。

脂肪酸不能转变为糖,脂肪酸也不能转变成蛋白质。

蛋白质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补充组织蛋白质的消耗、更新组织蛋白质。

剩余部分可转变为糖或脂肪在体内储存也可氧化分解供能,但这部分作用可由糖、脂肪替代,见图8—13。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