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190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4.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4

种群和群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玉米田中毎1平方米土地上分布1棵野稗

B.毎毫升培养液中有9个大肠杆菌

C.某湖泊毎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

D.木棉树在路旁毎隔5米种植一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玉米田中每平方米土地上野稗的数量、毎毫升培养液中有9个大肠杆菌均属于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B项错误;某湖泊的全部鱼不属于一个种群,C项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例如木棉树在路旁毎隔5米种植一棵,即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D项正确。

考点:

种群的特征

2.某些地区在大豆播种前用根瘤菌拌种,以提高大豆产量。

因为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为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大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根瘤菌通过固氮作用为大豆提供氮素营养,所以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

Aa:

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

3:

1B.4:

4:

1C.1:

2:

0D.1:

2:

1

【答案】B

【解析】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25%/(25%+50%)=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为1/3×1/3=1/9,因此AA:

Aa:

aa=4:

4:

1,选B。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答案】A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考点定位】调查实验

5.下图表示在鱼塘中饲养鲤鱼

时,鲤鱼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鲤鱼的数量为k,则在t1时鲤鱼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A项错误;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k/2时,即捕捞至k/2,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可使鱼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C项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1.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曲线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6.下列关于生态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如果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A错误。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特征,反映的是种群密度,B正确。

丰富度是指群落里物种数目的多少,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不一定丰富度下降,C错误。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变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7.(2015秋•镇江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为保证计数准确,每次取样都必须稀释

C.为保证酵母菌繁殖所需的氧气,培养容器必须敞开

D.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酵母菌数量太多时才需要稀释,B错误;

C、培养容器敞开会污染酵母菌培养液,导致计数不准确,C错误;

D、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培养液,D错误.

故选:

A.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8.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A正确;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不是J型增长,故B错误;种群密度能反应当前种群的数量,而不能反应出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故C正确;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有光照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地,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

密度变化直接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

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由N0只,则t天后种族数量为N0

0.03t只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止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答案】A

【解析】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B.对群落的影响要往往是破坏性的

C.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对某些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加以控制,但不是任意,D错误。

考点:

群落的演替

11.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A.目测估计法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D.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估算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

其中最常用的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故选B

考点: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生物群落层次的是

A.一只草履虫

B.草履虫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枯草杆菌等所有生物

C.草履虫培养液中的草履虫

D.草履虫培养液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物

【答案】B

【解析】一只草履虫属于个体和细胞,A错误;草履虫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枯草杆菌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草履虫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草履虫培养液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1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1=N·λ-1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总是固定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增长率不同

【答案】D

【解析】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A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项错误;在鱼类养殖中,一般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项错误;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后降,所以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增长率不同,D项正确。

【点睛】增长速率与增长率的辨析:

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可表示为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可表示为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

14.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B.十一黄金周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因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大小,且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A正确。

十一黄金周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原)生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能促进、抑制或改造群落演替的方向,进而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A错误;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B正确;山体发生泥石流后,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会进行次生演替,C错误;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1、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6.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减弱

B.种群增长率为0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K值将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此时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增强,A项错误;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B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C、D项错误。

17.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A正确。

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正确。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C正确。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尤其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8.(2015•上饶二模)温州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D

【解析】解:

A、在第3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第3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故A错误;

B、第7年比第5年的乌鸦种群数量少,故B错误;

C、曲线开始时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C错误;

D、在0﹣3年之间种群数量的λ值一直大于1,因此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利用曲线图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9.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

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

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受破环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①正确;该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到K/2达到最大,随后就下降,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故②错误;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故③正确;因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开始捕捞,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2015秋•扬州期末)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是()

A.正常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抗利尿激素维持血浆中的水分含量

C.通过呼吸排出肺中的二氧化碳

D.狼和羊的种群数量的此消彼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维持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维持水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B错误;

C、通过呼吸排出肺中的二氧化碳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完成的,C正确;

D、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D错误.

故选:

C.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综合题

21.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答案】

(1)d

(2)b

(3)26

(4)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增长在无限制的环境中呈指数增长,曲线是“J”型;而在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中有一个最大种群容纳量。

种群增长速度取决于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斜率大,增长速度快。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到达最大容纳量后数量已不再增加,所以在资源利用时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最为合适。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22.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活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D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单位:

102千焦/m2/年

(1)据表分析回答:

①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哪个成分开始的?

______为什么______?

②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

(2)据图分析回答:

①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二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答案】

(1)①B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②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2)①水平结构②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次生③逐渐增大直至稳定S型④气候、土壤

【解析】试题分析:

(1)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开始。

②B生产者Pg为870.7,ABC三者R的和为92.8+504.3+191.4=788.5,Pg大于R(A+B+C),即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所以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

(2)①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

②分析曲线可知,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

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该演替是在保留土壤条件或者种子等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③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故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群落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所以本题为错。

考点:

群落演替的方向

【名师点睛】弃耕农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条件适宜时,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但是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24.(16分)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

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

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

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

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