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265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docx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兰州园艺学校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012年10月11日

 

我校园林专业成立于1983年,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之一,也是我校涉农林类的免收学费的专业。

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及相关的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花卉生产、园林工程、园林绿地维护以及果树修剪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园林绿化公司、园林种植基地、园林花卉销售企业、花店、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北京市花木公司、园林绿化局等。

园林专业有现代化智能温室二座,有独立的可供上百人同时操作的校内园林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职业育人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园林业的迅猛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园林专业目前已成为一个热门专业。

但与此同时,竞争也逐渐加剧。

作为中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应突出职教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园林行业高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与企业合作,精心设计园林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

随着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越来越成熟,在组织管理上,我们提出“双轨制、全方位、系统化”的企业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实现了校企实体性合作,实现了企业参与模式,引入了利益驱动,大大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中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合作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层次在逐步提高,教育经验日趋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

校企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内涵是:

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职教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

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着眼点是: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见多识广和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社会教学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尤其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将园林专业的艺术性也就是其理论基础能力与其市场性也就是其实践性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的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就业人才。

在校期间学生通过课堂学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在学校内园林实训基地进行实操锻炼,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进行生产花卉,提供学校用花,可达到自给自足的要求,专业通过这种方式即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也满足了学校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2.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学基础。

我校园林专业一直秉承着走出去,请回来的政策。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在企业实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时间走向市场,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另一方面坚持邀请一些具有第一线工作经验的工作者走进教师,成为我们的外聘教师,走进校园为我们的学生讲授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立足课堂,贴近市场,做到产与教的结合。

园林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及省内专业教师培训学习,各专业院校之间通过交流,提高专业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

此外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参与企业的教学,既服务了企业,也提高了“双师”素质。

3.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能迅速而准确地明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编写相应的实用教材。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完成一项企业完整的工作任务过程来安排“一体化”教学,不仅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非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以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

园林专业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契合点,以企业和校园文化为契机搭建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

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1、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顾客至上的理念已为大多数企业奉行。

而高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虽然也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但与企业相比,可以说还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因此,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现阶段来看,主要应吸纳大多数优秀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四个方面的理念:

(1)队协作精神。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非常重视合作的社会,现代企业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就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需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合作意识,营造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造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园林专业学生课上一般发现问题,小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2)客户为中心。

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职业学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

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

园林专业毕业学生能够全部上岗,与专业组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分不开得,不论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还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无一不是从学生能够就业上岗为基础,多年来园林专业一直努力打造园林专业品牌,为园林学生谋取最大利益。

(3)激励与创新。

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职业学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优秀的专业管理是学生理想就业的前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专业组会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和超过企业。

形成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开展以校园实训基地为依托的企业式实践活动。

园林专业在我校有现代化智能温室二座,有独立的可供上百人同时操作的校内园林生产基地。

校外还有占地60多亩的东龙湾园林苗圃种植基地。

以这些硬件设施为依托,园林专业积极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实践。

学生积极走进生产一线,积极与基地工人探讨学习,形成了良好的以工代学的氛围,走课堂与实操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在就业前就具有了一定实操能力。

保证就业后能胜任工作,园林专业还积极联系县内花店与他们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即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让花店对我们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们的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新时期下的企业需求。

园林专业会一直努力的学习心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以服务学生,服务广大农民为发展目标,利用我们能够利用的一切,发挥出我们全部的力量。

(五)、打造精英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建设园林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中,我院实行了“三鼓励”。

一是鼓励教师读研,提高学历学位;二是鼓励教师搞科研,提高学术层次和职称档次,走产学研道路;三是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脱产在企业进行锻炼,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现在教师依靠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的需要,这样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根据我们校企办学的特点,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或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承接工程项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新鲜血液,提高了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又使学校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得到了更好的用武之地。

同时,可以把企业持续的校企合作中优秀的技术人员调到学校任教。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与“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例如,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我院园林专业有教师在外兼职、脱产锻炼或者有的自己投资注册园林设计事务所,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校、系、专业在社会及行业的影响和知名度。

教师通过业务活动,为组织专业学生到本公司或相关企业、公司实习实践,推荐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学院就业率带来了极大的促进。

这也是该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个亮点。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校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校长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校部分管教学、分管就业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校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

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

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中职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

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学校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学校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就是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

“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解的教育模式,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得到与他们未来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实践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

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

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

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

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

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2门课程。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

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

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

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三)配套的改革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

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

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5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精确定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中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

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通俗地说,即“高级蓝领”——活跃在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

学院非常需要企业从教学计划修订到教师培训交流、学生实训就业等的介入与支持,使得学生既能够获得学历教育,又能够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这种合作方式定位的关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既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根据以上观点,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可以分解为四个“一”,即“一张图”:

能够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形成系列图纸——规划设计能力;“一双手”:

能够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施工能力;“一张嘴”:

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交往技能;“一颗心”:

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

企业与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首先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共享。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能够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思维、技巧,一边在工厂、工地现场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习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比如,花卉生产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作为花卉生产单位,经常会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

通过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指导我们的教学方向,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其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设备共享。

学校需要设备的时候可调用企业的设备,学校购置的设备也可以借给企业使用。

学生可以到企业、基地、工地进行园林绿化割草、修剪、车辆的驾驶等现场操作,免去了学院仪器设备机械的购置负担。

(四)、其他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

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与克服

校企合作共赢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参观指导模式。

参观指导模式是一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由企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并收取相应的费用的模式。

还有项目合作模式、校办产业模式等。

以上各种模式都能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对中职专业建设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同时,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难点:

  难点一:

单个园林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而需要参加实训的学生多园林专业教育近年发展很快,该专业生源大大增加,我校园林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实习就业都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

针对这个难点的对策是:

(1)学校同时联系多家企业,让学生同时实习;

(2)请企业人员到学院讲课和进行实训指导;(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4)学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多渠道、多方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难点二:

企业对学生技能指导、监督与评价的力量薄弱学生去企业实习,往往本身对技能标准不是很明确,如果再缺乏技术人员的系统指导,实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1)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要求企业配备人员专人指导;

(2)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评价和管理;(3)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企业,教师参与指导和管理学生。

  难点三:

学校教学时间与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不好协调学校教学的时间是统一有序的,而企业方便接受学生实训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限的,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1)实训时间安排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我院还把第五个学期抽出几个月时间给学生实习实训。

(2)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其他学生仍然在学校班级学习。

去企业实习的学生通过教师个别辅导和自学,自己弥补上去企业实习期间落下的功课,这种奖励性质的实习会使整个学校的校风得到升华。

随着市场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仅仅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教师派往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为出发点的校企合作已不能满足需求。

中职院校必须从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入手,促进校企进入深层次合作。

学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人士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确定招生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建立特色实训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