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60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docx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

同等学力申硕——文学专业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2011)

作者:

xiaocongxiaoben

声明: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文艺学

一、导论

1.文艺学/文学学的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活动的发生:

巫术、宗教、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特殊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3.文学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

体现在两种文学修辞形态中:

含蓄、含混

 

四、文学创造

1.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1)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生产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

2)文学作为话语,区别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

2.文学创造的客体/对象:

审美化、情感化了的社会生活

1)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层次。

2)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包括本身具有美的属性,或本身不具有美的属性甚至是丑的,但经过审美提炼和转化后具有审美价值。

3)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

这种体验是审美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

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4.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2)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上。

5.文学创造的过程

●艺术发现:

作家根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观察、审视外在事物时得到的一种特殊的感知。

●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种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及其序列的过程。

-直觉:

①省略了推理过程直接获得认知的心理现象。

②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老练的推理训练。

-变形: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进行艺术创造。

-陌生化:

作家把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进行非指称性描写。

6.文学创造的原则:

1)艺术真实:

①与生活真实不同,具有假定性、内蕴性:

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具有主观性、诗艺性:

非致力于认识的客观性;运用了诸多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造。

2)情感评价/“诗意的裁判”:

①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体验。

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

3)形式创造

五、文学作品

1.文学作品的类型:

1)现实型文学:

写实;再现性、逼真性。

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

2)理想型文学:

直接抒情;表现性、虚幻性。

浪漫主义文学。

3)象征型文学:

暗示;暗示性、朦胧性。

象征主义文学。

2.文学作品的体裁:

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3.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话语(言)、形象(形)、意蕴(意)

4.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

1)典型:

美学特征:

特征性、艺术魅力

2)意境:

特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

分类:

寓言式、符号式

5.叙事性作品:

故事内容四要素:

人物、事件、情节、场景(人物是第一要素)

6.抒情性作品:

两要素:

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六、文学接受

1.期待视野:

1)在文学阅读发生前及其过程中,读者阅读的既定心理图式。

2)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2.隐含读者: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理解作者的本义、把本文的可能性具体化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

 

七、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顾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判断。

第二章语言学

1.语言是对全社会所有成员都相同的一套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特点:

任意性。

2.构词法:

形态变化、派生、复合(汉语主要使用)

●派生词:

①用词根和词缀组合成新词。

②词根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是实词词义的主要承担者;词缀语素是词的附加部分,辅助词根表达整个词义。

3.语言的类型/形态分类(根据词法的差异):

孤立语(汉)、屈折语(英、德、法、西班牙)、黏着语(日)、复综语(不少印第安语)

4.词义聚合的类型:

上下位(鱼和鲫鱼)、局部整体(袖子和上衣)、同义、反义

5.语言的分化:

1)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

由同一语系分化而来。

其核心词根有“语音对应”关系。

●语言分化的过程:

①多因后起的地理隔离造成,语言分化首先形成方言的区别。

②方言形成后,如果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成员都自认为分属不同的民族,方言差异就上升为不同语言的差异,反之,方言的地位就长期保存。

③可见,语言分化成亲属语言或地域方言不取决于语言自身差异的大小,而是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如英语和德语作为亲属语言同属日耳曼语系,其差异远小于同属于汉藏语系作为方言的北京话和闽南话。

2)语言的谱系关系:

语系语族语支具体语言

●中国境内语言分属五个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

第三章汉语言文字学

第一节古代汉语

一、音韵

1.音节:

声母/字母/声纽、韵母、声调

2.读音:

反切

●反切上字:

声母(双声):

音和切、类隔切

●反切下字:

韵母、声调(叠韵)

3.近体诗的格律(律诗、绝句)

1)用韵

2)平仄(黏对,犯孤平,拗句,拗救)

3)对仗:

宽对,工对;流水对;借对

4.词的格律

1)词的分类

●按字数:

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2)词牌

二、文字

1.六书:

汉字构造(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用字方法(转注、假借)

●象形、指示、会意:

无表音成分的表意字,形声:

有表音成分

●《说文解字》部首:

通常是形符

2.汉字的形体演变

1)(殷商后)甲骨文/甲骨卜辞

2)(商后出现,周代达到高峰)金文/钟鼎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

3)(战国)两个文字系统:

秦国与六国文字

4)(秦)统一文字:

小篆

5)(汉)隶书取代小篆成为全国的主要字体(战国时隶书已在秦国民间流行)

6)(魏晋)楷书借鉴了草书、行书的笔法,成为主要字体。

(西汉萌芽,东汉成熟)

●隶书彻底改变了篆文的结构和写法。

●隶书取代小篆是文字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革命,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古文字:

小篆及其以前;今文字:

隶书、楷书

3.假借字(通假字:

音近或音同),古今字(义同)、异体字(音义都同)

三、词汇

1.词的同一性:

音同、义有密切联系

2.古今词义的异同

3.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4.同义词、反义词

5.同源词:

读音、意义、语源

四、语法

词类:

名、动、形、副、数、量、代、介、连、叹、语气词

五、古籍阅读

1.句读、标点

2.古书的注解

●真正系统地给古书做注解始于汉代

1)注疏

2)集解

3)章句

3.古书的翻译:

信达雅

第二节现代汉语

一、绪论

1、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的形成过程:

①书面语早已形成,与口语脱离,成为文言文(古汉语)。

②晚唐:

与口语相近的白话文变成新的书面语。

③共同语的口语出现比书面语晚,北京话成为最有影响力和威望的方言最终成为普通话的基础。

④“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使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空前发展;1920年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白话文运动胜利。

⑤新中国成立后把这一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2、方言

●七大方言:

北方(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吴、湘、赣、客、闽(闽南、闽东、闽北)、粤

●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

共同语音特点

二、

语音

1.音节

1)声母

①零声母:

以元音起头的各类音节(以、五、与;按、偶、呃)

②辅音作为声母:

21个(ng不可)

2)韵母

①单韵母:

单元音

②复韵母:

复合元音

③鼻音韵母:

-n,-ng

●四呼(根据有无韵头及韵头的性质对韵母的分类):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3)声调

①普通话四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②古代四声: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4)音节结构:

12种

●最大音节:

4个音素(声母、韵头、韵腹、韵尾)、1个声调

●最小音节:

1个音素(韵腹)、1个声调

●辅音不可单独出现

●元音可以连续排列

2.音位:

●音位变体:

1)归并在一个音位中的若干具体音素或音高、音强、音长值就是该音位的音位变体。

2)一个音位可能有多个音位变体(/a/:

[a][][A]),也可能只有一个(/o/:

[o])。

3)受语言环境影响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不受环境影响,可以自由替换而不改变意义的叫自由变体。

3.音素:

1)元音由三方面决定:

舌头位置的高低、舌头位置的前后、嘴唇的圆与不圆

2)辅音由两方面决定:

发音方法、发音部位

3)元音、辅音的区别:

①元音: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声波,通过口腔时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声音清晰响亮。

②辅音: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

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来的声音就是辅音。

●语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色是区别不同音素的最基本特征)

●语音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音节:

声母、韵母、声调

-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韵部:

韵腹、韵尾;韵:

韵腹、韵尾、声调

●音位:

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22个

●音素:

元音10个、辅音22个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音位是能区分意义的语音单位(根据声音的社会属性区分的);是音系层的最小单位。

●音素是音流里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区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三、文字

1.汉字的特点:

1)典型的意音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一义一形使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复杂

3)一个汉字一般对应一个语素,也一般对应一个音节,因此汉字也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4)语音改变一般不会使汉字改变,因而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

2.汉字的结构:

字符:

汉字的结构单位。

包括形旁、声旁、记号

●形声字:

形旁+声旁

●会意字:

两个以上形旁(森、炙、歪)

●记号字

●半记号字:

记号+形旁/声旁(春、笨)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字符是最小的文字单位。

包括形符和声符。

四、

词汇

1.语素:

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2.词的构造:

单纯词、合成词、简称

3.词义,语素义

4.词的附属色彩

1)感情色彩:

褒扬、贬斥、中性

2)语体色彩:

书面、口语

5.本义、基本义、引申义(锯、代表)、比喻义(梦话、光明)

6.上下位词、同义词、反义词

7.外来词/借词

8.熟语/固定词组: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法层的最小单位。

-有的字有意义,是语素;无意义,则非语素

-所有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

只含一个语素是单纯词;两个及其以上是合成词

-有的语素能单独成词,是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则为不成词语素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五、

语法

1.四种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句子

2.词组类型:

偏正(定中、状中)、述宾、述补、主谓、联合、复杂

3.词类: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状态词、区别词),虚词(副、介、连、助、语气词),感叹词、拟声词

●词类:

依据词在上级单位(短语或句子)中某些功能相同而划分出的聚合类。

4.句子

1)分类

①按语法结构分:

主谓、非主谓句

②按语气功能分:

陈述、祈使、感叹、呼应句

③按表达功能分:

叙事、描写、判断句

2)句子歧义的类型(根据造成歧义的原因不同)

①构造层次

②句法关系

③语义结构关系

5.语法错误:

残缺、赘余(滥用虚词)、词语位置不当、杂糅

●句子是交际的基本表述单位。

●句子可以是一个词或词组,只要能单独说出来,并表达一定的意思。

第四章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先秦

1.(夏):

“图法”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文献:

(商后期)甲骨文卜辞

2.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周)正考夫

3.先秦的主要文献典籍:

五经:

《易》、《书》、《诗》、《礼》、《春秋》,诸子书

●孔子对《诗经》的解释和评论;对《春秋》的整理修订

 

二、两汉

①汉初采用黄老之术,实际是道家为表,法家为里。

②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学独尊的局面,相应古文献学的发展也以经学为中心。

1.语言文字学: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注释: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2.许慎《说文解字》、《五经异义》;董仲舒治《公羊春秋》、著《春秋繁露》,司马迁《史记》,刘向、刘歆《七略》,王充《论衡》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考据之学与义理之学

1)考据之学:

①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名物典制等的考据入手,以求掌握古文献的本来意义,恢复其原始风貌。

②是汉学家的主要治学方法;到刘知几提出“六经皆史”的论点,使考据之学又前进一步;清代考据学全盛,形成乾嘉学派(吴派:

惠栋;皖派:

戴震;浙东派:

万斯同)。

2)义理之学:

①往往穿凿附会、为我所用,甚至任意篡改,强就我意。

②宋代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代表人物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

 

三、魏晋南北朝

①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期,是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期。

②由于南北分裂局面,古文献学也形成南北不同派别

③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相应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援道入儒。

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隋唐

①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对古文献学的两种影响:

以经学为代表的南北学术的统一与融合;封建王朝直接组织、干预古文献的整理工作。

②儒释道并重,实际降低了儒学的地位,加上唐代科举重进士轻明经,唐代经学处于守成状态,承袭多开创少。

 

五、宋辽金

①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带动了古文献学的发展。

②官方整理了大量文献;广大学者也在稽古右文政策的影响下大量从事古文献整理研究。

③思想学术流派的影响:

a.新学:

王安石。

重义理,轻考据。

b.道学:

司马光。

c.蜀学:

苏轼、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儒释道合一。

d.闽学:

朱熹,程朱学派。

以义理为主,不废考据。

e.陆学:

陆九渊。

“六经注我”,附会义理,反对考据。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疑辩之风:

受刘知几以及中唐辨伪思想,加上北宋革新图变的政治风气影响,疑辩成为北宋古文献学的普遍风气,至南宋更胜,成为宋代古文献学的特色。

 

六、元明

①元代学者自行著述;明代又多官方组织编撰,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等。

②元明皆重理学,元深受朱熹影响,义理、考据并重;明朝除朱熹外,陆九渊也有影响,并发展为王守仁的心学,使明代古文献学盛行空疏臆断、穿凿附会之风。

七、清

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知识分子采取钳制与笼络的两手政策: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稽古右文政策,开四库全书馆修书,组织古文献学整理等。

结果使知识分子回避政治、埋头考据。

1.(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

2.(清中期)考据学全盛,形成乾嘉学派(吴派:

惠栋;皖派:

戴震;浙东派:

万斯同)

●乾嘉学派:

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

全盛期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

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由学术到议政:

龚自珍、魏源

4.(近代)清代考据学的延续:

章炳麟、王国维。

 

●经部:

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史部:

收录史书。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子部:

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集部:

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

第二节校勘学

一、校勘:

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正误,使其恢复或接近本来的面目。

二、校勘的根本原则:

存真复原

三、校勘方法:

1.对校:

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底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录出异文。

2.本校:

比较本书的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作为校勘依据。

3.他校:

用他书中与本书有关的资料作为校勘依据。

4.理校:

用理论作为校勘依据。

四、校勘考证的类别:

1.内证/本证:

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

来自对校和本校。

2.外证/旁证:

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

来自他校和理校。

第三节古籍版本学

一、古籍(1911辛亥革命)、善本(1975乾隆六十年)

二、古书版本的类别

●重刻本:

根据原有刻本重新校勘的刻本,版式可与原本不同。

●影刻本:

将底本逐页覆纸描摹然后上版雕刻。

●影印本:

将底本逐页照相然后制版印刷。

三、图书简史

1.(殷商后)甲骨文/甲骨卜辞

2.(商后出现,周代达到高峰)金文/钟鼎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

3.(周末)简策:

竹木简。

真正意义上的图书

4.(春秋战国)帛书:

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与简策同时使用

5.(晋盛行)纸书

6.(东汉)石经

三、纸的发展史

1.(西汉)出现丝絮制成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四、印刷发展史

1.(唐中期以前)雕版印刷术

2.(北宋)毕昇:

活字印刷术

五、历代刻书

第四节古籍目录学

一、图书分类法

1.《七略》的分类法:

1)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参加校书、由刘歆编成。

2)分6大类、38小类,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先秦至西汉我国学术状况。

3)不但建立了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成为我国古代目录著作的楷模。

2.四部分类法:

1)(西晋)荀勖:

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子史集,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2)(东晋)李充:

将荀勖的经子史集之次序换为经史子集。

从此以经史子集为次序的四分类法确定不变。

3)(唐初)《隋书·经籍志》: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

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4(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书目。

②对封建时代的图书分类法作了总结,博采众长,是我国封建社会目录学成果的集大成者。

③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推向了高峰。

二、历代重要的古籍目录

1.(西汉)刘向、刘歆《七略》

●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第一部全国综合性目录

2.(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七略》今已亡佚)

●自班固在正史中修《艺文志》,《艺文志》此后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史志目录”也从此成为我国古籍目录中重要的一支。

3.(唐初)《隋书·经籍志》

4.(宋)《国史·艺文志》

5.(宋)私人藏书目录: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6.(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歌谣和神话文字的产生使文学脱离了传说时期

1.神话的分类:

创世、始祖、战争、洪水

2.神话的保存(“神话历史化”)

二、散文

1.(商)甲骨卜辞:

散文的雏形

2.《尚书》:

标志着古代散文的真正形成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战国)

1)历史散文:

-《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左传》:

①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通史。

②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第一部国别体通史

-《战国策》:

国别体

2)说理散文/诸子散文:

从萌芽到成熟,从语录体到论著体

-《老子》、《论语》、《墨子》

⏹《论语》中最具文学性的篇章:

《先进》

-《孟子》、《庄子》

⏹孟子:

行仁政;思孟学派;孟子诵诗读书、知人论世之说为后世学习文史的人指出一种正确方法。

⏹《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

“以厄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又说“寓言十九”

-《荀子》、《韩非子》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法后王。

《荀子》第一篇:

《劝学》

三、诗歌

1.《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

体式+创作手法

2.《楚辞》

1)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2)宋玉《九辩》、《招魂》

第二节秦汉

一、散文

1.政论文(奏疏、对策)

1)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晁错《论贵粟疏》

2)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2.叙事散文

1)(西汉)司马迁《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史传文学的高峰。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2)(东汉)班固《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志、表(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汉赋

1.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

2.枚乘《七发》:

是汉赋形成的标志。

自此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专门的文体,称为“七体”/“七”。

3.汉大赋/散体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司马相如的赋是后代典范。

赋的体制由此固定,以歌颂王朝声威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4.扬雄:

晚年对汉赋的功能进行了反思(“劝百讽一”)。

5.班固《两都赋》:

《东都赋》已写理为主,是班固的创新之处,也是自扬雄对汉赋功能反思以来的成功实践。

6.张衡《二京赋》

三、诗歌

1.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2.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西晋、东晋北朝:

北魏、北齐、北周;南朝:

宋齐梁陈

一、诗歌

●汉魏

1.(汉末)“建安风骨”:

“三曹”,“建安七子”(王粲、刘桢),“一蔡”(蔡文姬)

-曹操:

“汉末实录”《嵩里行》、《薤露行》,《短歌行》、《龟虽寿》

-曹丕《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杂诗》

-曹植:

前期《白马篇》、《送应氏》,后期《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王粲《七哀》三首

-刘桢《赠从弟》三首

-蔡琰《悲愤诗》

2.(魏正始)“正始之音”:

阮籍、嵇康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