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729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docx

福建莆田二中121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精

莆田二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段语文考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3),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4)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②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①傃:

sù向,向着,沿着②挹:

yì斟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

亲近

C.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名:

姓名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说明:

君主的自制力远不如隐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分)

译文: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诗经》中的《无衣》,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①。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②。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时值西戎入侵。

①泽:

同襗,即内衣。

②裳:

下身的衣服,即战裙。

⑴《诗经》本诗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答:

⑵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当初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

吕布请双方一同赴宴,提出通过射箭方式决定两家战或和的方案,双方都同意。

最终,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画戟小枝,使双方罢兵,替刘备解围。

B.佗曰:

“某有一法:

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

”操大怒曰:

“汝要杀孤耶!

”曹操的头疼痛复发。

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

曹操担心他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下大枷关进牢狱,长期折磨他。

C.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后来在赤壁大败;与蜀汉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死后,继承者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周。

D.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E.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15分)

⑴请简述“诸葛亮智取汉中”的故事。

⑵请简述“陆逊营烧七百里”的故事。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②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③子曰: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三月:

指较长时间,下文的“日月”指较短时间。

②造次:

最紧迫的时刻。

⑴结合第一则材料,说说在行仁上,孔子对弟子们作出怎样不同的评判?

(2分)

答:

⑵孔子为什么说培养仁德很容易又很艰难,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

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

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

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

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

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0、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文化圈”是指只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B.“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C.“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D.“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11、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文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因为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常春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

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外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

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到巷口去看那株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露珠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

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一株到家里来种,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

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

“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

“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

”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走去。

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捡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

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

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

“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旧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

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芽则是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

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

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地垂覆枝叶。

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

“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

呀!

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1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老人的常春藤愤怒的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的缓缓的生长”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常春藤的不同生长情形。

又构成了上下句的对比,相互衬托,形象鲜明。

B、文章通过对常春藤的反复描写,告诉我们它适合生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抒发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并呼吁人们不应破坏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

C、“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作者意在说明我的常春藤长得富有诗情画意,韵味十足。

D、常春藤在艰苦的环境中,扎根于滋养它的泥土里,不怕风吹雨淋,顽强生长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常春藤顽强的生命力,

E、作者以“常春藤”作为抒发感情的线索,一方面写其经历过台风的袭击后更见坚强,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老人在艰苦环境下努力生存的乐观与顽强,传达出作者对强大生命力的景仰与赞叹。

14、作者觉得老人的常春藤“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从全文看,这株常春藤的“美”在哪里?

答:

15、有人说,卖牛肉面的老人种的“常春藤”很像老人自己,“常春藤”就象征着卖牛肉面的老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5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

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

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留学日本期间,在他的组织下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

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

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

出家前夕,他将所作的20多首诗词编成书卷。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

“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

“做一样,像一样。

”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选自《琴童》2010年第6期,有删改)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外写生课,还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

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14、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

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5、文末说: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在我国,生肖是一种文化,生活中许多常用语都与它有关系,例如,“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气;又如,,比喻;再如,比喻。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以上例子可见一斑。

17、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南宋一位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答: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亲自在校门口站岗,一发现有留发过长者,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哭泣;佛山一中学还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校。

材料二:

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定——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

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地“返彩归黑”。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

“几日不见,学业大进,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

(1)用一句话概况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中学生染发有何看法?

请简述。

19、作文(70分)

请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抒写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⑴万类霜天竞自由⑵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⑶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⑷泣孤舟之嫠妇

2、C  (名:

名声流传)

3、A   (以:

用)

4、D 作者想以此说明:

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

5.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介词结构后置、“乐”字意动用法各1分)

②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

(缺:

缺口纵:

听任或:

有时云表:

云层上面各1分)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

“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

‘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

‘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自由,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

所以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

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自由,就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

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

“有这样的道理啊!

”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

   

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

归来吧!

西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