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552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docx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探讨36页

A

A

——

&

430074

,2005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

——以武汉市部分高校为例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从考察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即将其具体操作化为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健康要素入手,研究了大学生人力资本在其就业过程中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质量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中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以及文献收集资料,并以社会学和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展开研究。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部分。

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核心变量的操作化和测量指标、样本的抽取和资料的收集方法,并对本次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第三部分为结果和分析部分。

首先,采用相关系数法探讨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地位获得机会的影响,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变量的实际情况,利用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别讨论了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地位获得机会和质量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为小结和讨论部分。

首先总结了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地位获得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变量(包括性别、政治面貌和出生地)对大学生地位获得所起的作用;接下来对社会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大学生地位获得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由此引出了对“人力资本”概念的适用性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最后针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本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

 

a.’,,,.,,.

.

.,.

,.

’s,.

.,.,.,:

?

..

,,

 

一、导论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以来,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已经结出相当丰硕的成果,而以往以研究社会资本为最的社会学家们也逐渐的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尤其是近几年,关于人力资本的社会学研究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地位获得研究时,一改传统的“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分析,转而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角度着手进行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与理论论证。

这也是与改革开放时期就业市场的发展特点相适应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就业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已往所没有的开放性、包容性,这为许多求职者提供了计划经济时代所不能给予的宝贵机会。

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发映了就业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竞争性。

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素有“天之骄子”之称的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变得十分巨大。

再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继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已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迈进过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近些年来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容研究员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与我国教育现状有关。

2.相关文献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大师索罗金于1927年出版了他的《社会流动》()一书,由此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之先河。

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都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缺乏经验的证明。

直到1967年,和合著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的出版,才使得该项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在该书中,他们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美国人民在教育、职业方面的成就与其社会出身,即其父亲的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具有多大意义上的关联性,并由此提出了“地位获得模型”(),而该模型也被后来的学者们所认可和接纳,成为地位获得研究的基本模型。

在和的地位获得基本模型中,他们以受访者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代表受访者本人的社会背景,而本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第一个工作则代表着本人的训练和早期的职业经验[1]。

前者表示代间流动的基本情况,而后者则是代内流动的指向标。

因此,他们追溯个人的社会出身、教育程度、职业生涯起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寻前者对后者影响力的大小,也即探讨世袭性因素对个人成就的影响作用。

在结论中,他们分析指出:

受访者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对受访者本人子的职业成就具有20%的解释力。

具体而言,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儿子的第一个工作以及目前工作的职业地位并无直接效果;而父亲的职业地位对儿子的职业成就则具有直接影响,即在统计上控制儿子的教育程度和早期工作经验之后,仍有长久持续性的影响。

并且,对儿子的职业成就影响最大的,首推教育程度,次为第一个工作。

在地位获得基本模型提出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对地位获得进行了探讨,他们大多是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中的变量作部分的修正,从而获得了许多的衍生模型。

在这些衍生模型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与的模型

针对和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中没有讨论过的部分,,与对代际地位的传递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在出身背景方面,他们增加了子女人数这一讨论变量;在个人成就方面则加入了收入变量;并且他们还将智能和成就动机这两项社会心理变量纳入中间变量的范畴。

二、与的模型

与的模型,又被称为威斯康星模型,其与基本模型的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型增加了一些游离于出身与成就之间的社会心理变量,且以智能为主要的社会心理变量。

三、等人的模型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和他在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同事以(a,1973)和其他资料,于1979年出版了《谁走在前》(?

)一书。

在该书中,他们研究了家庭背景、智能、教育、认知能力等因素对经济成就的影响。

主要结论是:

家庭背景、教育和智能三者,并没有说明了多少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决定值=0.39)[2],因此,他们的结论是:

在美国,一个人的经济成就,与个人的出身与能力的关联性较小,而主要在于他们个人的运气。

四、与的模型

与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地位本身的高低为测量指标,同时还应考虑到个人的从业身份。

因此,在对出身变量的操作化过程中,他们将父亲的从业身份加入进来。

对于一个人的从业身份,他们以四项指标来进行判断,即一为是否自营,二为是否受雇者,三位是否属下,四为是否受雇,从而得出了雇主、经理、工人和小生产者四种从业身份。

在分析时,与还以将年龄作为自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讨论。

根据所得结果,与指出:

教育和年龄说明了15%的所得差异。

加入职业变数到此回归方程时,决定值仅增加4.1%,但是加入两个从业身份的虚拟变数,决定值的增加量为9.4%。

而所有的变数配合起来时可以解释约27%的非农业出身的男性白人的所得变异量[3]。

在对以上几种出身与成就模型的讨论与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地位获得研究的主旨,一言以蔽之,乃在探讨地位继承或地位世袭的问题,从而对社会流动所表征出来的整个社会的开放性或者封闭性进行阐释与预测,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地位获得研究代表着近二十年来社会阶层化和社会流动研究的主流,地位获得研究虽有其特色,然而,其本身也并非没有缺陷。

地位获得模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把教育作为成就变数,而教育本身是否完全是一种非赋予性力量,还有待商榷。

和(1967)以美国1962年《一代的职业变迁》(a,简称)作为数据来源,通过计算显示:

出身对教育的决定值为0.25左右。

和(1976)用同样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所测量的出身变量,所得结果认为出身对教育的决定值约为0.37。

(1972)也曾通过研究指出,出身对教育的决定值高达0.52。

不过,由于计算上的失误,经的修正,这一系数减为0.42。

因而,用世袭性的出身变量来解释世袭性的成就变量,成为地位获得模型的一个主要缺陷,此其一。

其二,在该模型中,受访者均为男性,虽然在和的模型中,将母亲教育纳入了出身变数的范畴,但对于女性的地位获得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限性也似乎普遍存在于早期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之中。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在社会学界,以往传统的地位获得研究均以出身(先赋性因素)和成就(自致性因素)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来考察某个群体的地位获得的基本情况,并借此来分析整个社会流动的质性。

然而以这种标准来划分两类不同变量的方法却不尽如人意,尽管文化程度被作为一种自致的教育资本被引入模型进行分析,但教育仍摆脱不了“世袭”的干系,这也即是说,传统研究思路中对出身和成就变量的操作化是有着明显的弊端的。

如何找寻一种新的分析变量来研究地位获得,并进而揭示整个社会的机制运行特点,成为一个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挖掘的问题。

本文试图为地位获得的社会学分析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在丰富现有成果的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客观变量为操作化的主要数据来源,探讨大学生人力资本如何作用于其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

本文除了对大学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进行调查外,还对大学生的职业地位获得质量进行研究。

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初级劳动市场和次级劳动市场的划分,作为拥有高等学历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地位获得主要存在于较高层次的劳动市场中,因而传统的以职业声望为重心的地位获得研究并不适应目前的研究对象,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反传统之道,转而以职业所得(即月薪)为讨论的重心。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属于定量研究,采用以封闭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人力资本和地位获得概念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大学生人力资本与地位获得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描述和探讨。

本次研究的主要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和建立相应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地位获得机会和质量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地位获得机会是一个二项分类变量,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可对其进行虚拟变量操作,以是否获得就业作为因变量,操作化的人力资本诸要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而对大学生地位获得质量的研究,由于因变量为连续型变量,我们拟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分析人力资本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3.核心变量的界定及其指标操作说明

许多经济学家都给“人力资本”下过各种不尽相同的定义。

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是目前理论界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4]”。

此外,本文的另一个核心变量——地位获得,根据社会学的一般性解释,“就业即可视为职业地位获得的一个过程[5]”。

根据上述定义,笔者将人力资本这一核心变量操作为3个基本要素:

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健康要素;而对地位获得这个变量,可分为地位获得机会和质量两个部分。

具体的操作化如表1所示:

表1核心变量的指标操作说明

要素名称变量名称变量类型对变量的说明

知识要素所学专业定类变量分为理、工、文、法、管理、农、医、外语、其他

学位情况定类变量分为双学位、辅修第二学位,未修读其他学位

学习成绩定距变量分为前1%,前10%,前25%,前50%和其他

获奖情况定距变量分为5次以上,3-4次,1-2次和没有

技能要素学生干部定序变量分为担任过校级、院系、班级干部和没有担任过

工作经历定距变量分为5次以上,3-4次,1-2次和没有

培训经历定距变量分为5次以上,3-4次,1-2次和没有

资格证书定距变量分为三项及以上,两项,一项和没有

健康要素身体状况定序变量分为很好,良好,一般,较差

患病情况定类变量分为是和否(注:

此问题考虑的是患慢性病的情况)

地位获得获得机会定类变量分为是和否

获得质量定距变量分为1500元以下,1501-2500元,2501-3500

元,3500元以上

4.研究假设的建立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建立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

知识因素对大学生是否能获得职业地位具有显著影响,与地位获得后的收入成正相关。

研究假设2:

技能因素对大学生是否能获得职业地位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地位获得后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3:

健康因素对大学生能否获得职业地位影响显著,与地位获得后的收入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5.样本抽取与资料收集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自填问卷式调查,并辅以个案访谈法。

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武汉市2005届大学毕业生,因此在抽样方法的选取上采用判断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武汉市高校分布的实际情况,我们抽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化工学院六所大学进入样本框,然后按照院系的分布情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在每所学校各抽取调查对象25名,按照上述方式共抽取150名大学生作为最终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05年2月底到3月初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实际调查样本的总体情况见表2(见下页)。

 

表2样本构成情况(%)

样本特征频数频率

样本特征频数频率

性别男7553.2

N=141女6646.8

工学5136.2

理学107.1

专业法学3424.1

141文学117.8

外语139.2

管理学128.5

其他107.1

华中科技大学2417.0

中南政法大学2417.0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2114.6

N=141中南民族大学2417.0

武汉科技学院2517.7

湖北化工学院2316.3

中共党员4129.1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9164.5

383群众85.7

其他10.7

大城市149.9

家庭所在地中小城市3323.4

140乡镇3222.7

农村6143.3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统计软件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1.大学生地位获得情况的基本描述

如表3所示,调查中,49.6%的大学生已经找到工作,50.4%的大学生仍未找到工作。

这一调查现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50%,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确不容忽视。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6]在持续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以统一分配的形式进行的,而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引入和大学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月薪调查中,发现薪金主要集中在1501-2500元,有超过50%的大学生的月薪在这一区间,也有较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月薪分布在2501-3500元之间,占总数的32.4%,而月薪在1500元以下和3500元以上则较少。

月薪调查结果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特点。

表3大学生地位获得情况(%)

回答频数百分比

你的工作是否确定:

是7049.6

否7150.4

合计141100.0

你的工作待遇是:

1500元以下68.8

1501-2500元3855.8

2501-3500元2232.4

3500元以上24.0

合计68100.0

2.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地位获得机会的相关分析

根据对调查数据进行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从表4中看到,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地位获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上,而健康要素对大学生地位获得机会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4人力资本对工作是否确定的影响

交互分类项目、系数X2P

知识要素:

所学专业与工作是否确定0.12511.8110.050

学位情况与工作是否确定0.0562.3390.310

学习成绩与工作是否确定0.0720.9510.566

所获奖励与工作是否确定0.0524.1420.387

技能要素:

学生干部与工作是否确定0.08615.2560.035

工作经历与工作是否确定0.34812.7760.046

培训经历与工作是否确定0.0536.1910.185

英语证书与工作是否确定0.0483.5510.470

计算机证书与工作是否确定0.0384.4300.489

职业资格证书与工作是否确定0.0000.1930.908

健康要素:

身体状况与工作是否确定0.1047.4440.059

患病情况与工作是否确定0.0320.5590.756

在知识要素的构成因素中,学位情况、学习成绩和所获奖励均未通过检验,仅有专业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值为0.125(0.050),即说明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地位获得存在低度正相关的影响作用。

如表5所示,工学、理学和外语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50%,而法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则未超过半数。

尤以法学最低,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目前已有确定的工作。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就业市场中,理工科专业的就业需求一直要高于文史类的专业。

由沈阳市人事局发布的《沈阳市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及2004年需求情况》[7]中,工科毕业生就业人数达8082人,就业率为94.6%;理科就业人数971人,就业率为72.6%;而文科类毕业生实际就业3614人,就业率为68.1%。

2004年需求排名的前10个专业全部是理工类,文科类榜上无名。

而2005年2月在江苏省的一次就业统计中[8],也发现南京、苏州、无锡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应届文科毕业生签约率都要远远低于理科毕业生,有的高校文科学生的签约率只有总签约率的30%。

另一方面,撇开理工科学生较为专业的技术背景不谈,在许多管理、销售等行业领域,也出现了他们求职的身影。

另一方面,从前相对热门的管理学专业如今也遭遇了就业的滑铁卢,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管理学专业学生过低的就业率呢?

如果仅从就业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是无解的,因为在就业市场上,管理类的人才的需求空间依然是巨大的。

由于近年来管理专业的持续走热,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管理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致使管理类学生的就业队伍不断的膨胀,供大于求成为该学科类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表5专业类别与工作是否确定(%)

专业类别工作是否确定合计

是否

工学39(76.4)12(23.6)51(100.0)

理学6(60.0)4(40.0)10(100.0)

法学6(17.6)28(82.4)34(100.0)

文学3(27.3)8(62.7)11(100.0)

外语8(61.5)5(38.5)13(100.0)

管理学4(33.3)8(66.7)12(100.0)

其他4(40.0)6(60.0)10(100.0)

合计70(49.6)71(50.4)141(100.0)

在技能要素中,培训经历、各类证书对大学生就业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值和值分别为0.086(0.035<0.05)和0.348(0.046<0.05)。

表6是否担任学生与工作是否确定的交互分类表(%)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工作是否确定合计

是否

校级学生干部9(64.3)5(35.7)14(100.0)

院系学生干部19(63.3)11(36.7)30(100.0)

班级学生干部22(45.8)26(54.2)48(100.0)

没有担任过20(40.8)29(59.2)49(100.0)

合计70(49.6)71(50.4)141(100.0)

由表6可见,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较易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担任校级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中,目前的就业率已达到64.3%,而从未担任任何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中,仅有40.8%的人目前找到了工作,两者相差了20多个百分点。

在用人单位的新人才标准中,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被认为是应聘者理想的能力[9],而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往往通过组织活动、主持会议、参与决策等过程中,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且在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再来看看培训经历。

培训经历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值超过0.3,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表7所示,随着兼职或全职经历次数的增多,就业率也大为提高,尤其是具有5次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是否确定这一问题回答“是”的高达78.6%,有过3-4次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中,一半以上的已经找到了工作,47.5%的有过1-2次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了工作,而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仅有35.1%的人目前已确定了工作,两者之间相差更甚。

对于有过多次兼职或全职经历的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他们较早的接触到了社会,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有一定的领悟,因而用人单位大多愿意接收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来单位工作。

此外,在工作的过程中,这些有过多次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而目前的大多数单位和企业看中的便是这种动手能力。

表7工作经历与工作是否确定的交互分类表(%)

大学期间有过几次兼职或全职的经历?

工作是否确定合计

是否

5次以上11(78.6)3(21.4)14(100.0)

3-4次17(58.6)12(41.4)29(100.0)

1-2次29(47.5)32(52.5)61(100.0)

没有13(35.1)24(64.9)37(100.0)

合计70(49.6)71(50.4)141(100.0)

 

3.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地位获得质量的相关分析

如表8所示,在对人力资本和工作待遇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人力资本的三要素,即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健康要素均对大学生地位获得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表8人力资本对工作待遇的影响

人力资本系数X2P

知识要素:

所学专业与工作待遇0.32429.4430.043

学位情况与工作待遇0.2414.3920.624

学习成绩与工作待遇0.18310.1450.603

所获奖励与工作待遇0.20216.4480.172

技能要素:

学生干部与工作待遇0.28913.6650.135

工作经历与工作待遇0.1119.4050.401

培训经历与工作待遇0.31012.3680.193

英语证书与工作待遇0.36914.7300.257

计算机证书与工作待遇0.25512.0890.439

职业资格证书与工作待遇0.45123.2230.001

健康要素:

身体状况与工作待遇0.1167.7990.554

患病情况与工作待遇0.31317.1240.009

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知识要素。

据表中数据显示,对大学生工作待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变量是所学专业。

其值为0.324(p=0.043<0.05),具有中度正相关性。

专业影响职业薪酬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曾有学者通过明瑟教育收入函数方程对我国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十分显著[10]。

2005年3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部分2004年在不同岗位上工作已半年的毕业生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发布了127个毕业生最新工资指导价位。

调查数据显示[11],在2004年毕业生从事的各类岗位中,工作半年内月收入中位数最高的是专业技术岗位,达到2185元,其中,“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月收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