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46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docx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doc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及目的

题目:

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

目的:

1、了解单向板肋梁盖的荷载传递关系及其计算简图的确定。

2、通过板及次梁的计算,掌握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3、通过主梁的计算,掌握按弹性理论分析内力的方法,并熟悉内力包络图和材料图的

绘制方法。

4、了解并熟悉现浇梁板的有关构造要求。

5、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进一步提高制图的基本技能。

6、学会编制钢筋材料表。

二、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

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

200)

(2)、板的配筋图(1:

50)

(3)、次梁的配筋图(1:

50;1:

25)

(4)、主梁的配筋图(1:

40;1:

20)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

(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三、

 

设计资料

1、车间类别为三类金工车间,车间内无侵蚀性介质,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如图。

经查规范资料:

板跨≥1.2m时,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16.0KN/㎡;板跨≥2.0m时,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10.0KN/㎡;次梁(肋梁)间距≥1.2m时,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10.0KN/㎡;次梁(肋梁)间距≥2.0m时,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8.0KN/㎡。

数据:

Lx=6000,Ly=6300。

 

L

 

L

 

L

 

2

楼面构造。

采用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

15mm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3

屋面构造(计算柱内力用)。

三毡四油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150厚(平均)炉

渣找坡层、120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一毡二油隔气层、

6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5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4

梁、柱用15

厚混合砂浆抹灰。

5

混凝土采用

C25;主梁、次梁受力筋采用

HRB335级钢筋,其他均采用

HPB235级钢筋。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1、楼盖梁格布置及截面尺寸确定

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0m,次梁的跨度为6.3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

2.0m。

楼盖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如图所示。

 

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的厚度h≥l/40=2000/40=50㎜,对工业建筑的楼板,要求h≥80㎜,所以板厚取h=80㎜。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1/18~1/12)l=(1/18~1/12)×6300=350~525mm,取h=500mm,截面宽b=(1/3~1/2)h=(1/3~1/2)×500=167~250mm,取b=200mm。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1/14~1/8)l=(1/14~1/8)×6000=429~750mm,取h=650mm,截面宽度b=(1/3~1/2)h=(1/3~1/2)×650=217~325mm,取b=300mm。

3、板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1)、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20mm厚水泥沙浆面层:

0.02×20=0.4KN/㎡

80mm厚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KN/㎡

15mm厚混合沙浆天棚抹灰:

0.015×17=0.255KN/㎡

小计

2.655KN/㎡

活荷载标准值:

10.0KN/㎡

因为是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2

,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

1.3,

恒荷载设计值:

g=2.655×1.2=3.168KN/

活荷载设计值:

q=10×1.3=13.0KN/

荷载设计总值:

g+q=16.186KN/㎡,

近似取16.2KN/㎡

(2)、计算简图

取1m板宽作为计算单元,板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次梁截面宽为b=200mm,

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a=120mm,则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按以下二项较小值确定:

l01=ln+h/2=(2000-120-200/2)+80/2=1820mm

l011=ln+a/2=(2000-120-200/2)+120/2=1840mm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lo1=1820mm

 

中间跨:

l02=ln=2000-200=1800mm

板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弯矩设计值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1820-1800)/1800=1.1%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资料可查得:

板的弯矩系数α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下表

 

板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B

2

C

边跨跨中

离端第二支座

中间跨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系数

M

1/11

-1/11

1/16

-1/14

计算跨度l0(m)

l01=1.82

l01=1.82

l02=1.80

l02=1.80

MM(g

q)l02

16.2×1.82×

-16.2×1.82×

16.2×1.80×

-16.2×1.80×

1.82/11=4.881.82/11=-4.88

1.80/16=3.28

1.80/14=-3.75

(kN.m)

 

(4)配筋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板厚80mm,ho=80-20=60mm,b=1000mm,C25混凝土

a1=1.0,fc=11.9N/mm2,HPB235钢

筋,fy=210N/

mm2。

对轴线②~⑤间的板带,考虑起拱作用,其跨内

2截面和支座C截

面的弯矩设计值可折减

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折减

20%。

板配筋计算过程见表。

板的配筋计算

截面位置

1

B

2

C

弯矩设计值(kNm)

4.88

-4.88

3.28

-3.75

αs

1

c

bh

02

0.114

-0.114

0.077

-0.088

=M/α

f

ξ1

1

2s

0.121

0.1<-0.121<0.3

0.08

0.1<-0.092<0.3

5

5

计算配筋(mm2)

-411

272

313

轴线

A

=ξbhα

f/f

y

411

①~②⑤~

S

0

1

c

10@190

10@190

8@180

8@160

(mm2)

As=413

As=413

As=279

As=314

 

计算配筋(mm2)

411

0.8×272=218

0.8313=250×

AS=ξbh0α1fc/fy

411

轴线②~⑤

10@190

10@190

8@180

8@180

实际配筋(mm2)

As=413

As=279

As=279

As=413

配筋率验算pmin=

0.45ft/fy=0.45

P=As/bh

P=As/bh

P=As/bh

P=As/bh

×

=0.52%

=0.52%

=0.47%

=0.47%

1.27/210=0.27%

 

(5)板的配筋图绘制

板中除配置计算钢筋外,还应配置构造钢筋如分布钢筋和嵌入墙内的板的附加钢筋。

板的配筋图如图所示。

 

4、次梁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设计值

板传来的荷载:

次梁自重:

次梁粉刷:

2

 

3.186×2.0=6.372KN/m

0.2×(0.5-0.08)×25×1.2=2.52KN/m

×0.015×(0.5-0.08)×17×1.2=0.257KN/m

 

小计g=9.149KN/m

活荷载设计值:

q=13×2.0=26KN/m

荷载总设计值:

q+g=26+9.149=35.149KN/m

(2)、计算简图

由次梁实际结构图可知,次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的边跨的计算跨度按以下二项的较小值确定:

 

近似取荷载35.15KN/m

 

a=240mm,主梁宽度为b=300mm。

次梁

l01=ln+h/2=(6300-120-300/2)+240/2=6150mm

l011=1.025ln=1.025×6300=6181mm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lo1=6150mm

中间跨:

l02=ln=6300-300=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因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6150-6000)/6000=2.5%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

计算。

由表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

M和剪力系数V。

次梁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见表:

次梁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B

2

C

边跨跨中

离端第二支座

中间跨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系数

M

1/11

-1/11

1/16

-1/14

计算跨度l0(m)

l

01=6.15

l

01=6.15

l02=6.0

l02=6.0

2

35.15

×

-35.15

×

35.15×

-35.15

×

MM(g

q)l0(kN.m)

6.152/11=120.86

6.152/11=-120.86

6.02/16=79.1

6.02/14=-90.4

 

次梁的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A

B(左)

B(右)

C

边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

中间支座

剪力系数

V

0.45

0.6

0.55

0.55

净跨度ln

ln1=6.03

ln1=6.03

ln2=6.0

ln2=6.0

VV(g

q)ln

0.45x35.15x6.03

0.6x25.15x6.03

0.55x25.15x6.0

0.55x25.15x6.0

(kN)

=95.38KN

=127.17KN

=116KN

=116KN

 

(4)配筋计算

①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正弯矩按T形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二项的较小值:

bf=lo/3=6000/3=2000mm

bf=b+Sn=200+2000-2000=2000mm

故取bf=2000mm

 

C25混凝土a1=1.0,fc=11.9N/mm2,ft=1.27N/mm2;纵向钢筋采用HRB335,fy=300N/

mm2,箍筋采用HPB235,fyv=210N/mm2,ho=500-35=465mm。

判别跨中截面属于哪一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kNm)

120.86

-120.86

79.1

-90.4

120.86x106/(1x11.9

120.86x106/(1x11.9

79.1x106/(1x11.9

90.4x106/(1x11.9

αs

1c

bh

02

2

x200x465

2

)=

x2000x465

2

)=

x2000x465

2

)=

=M/

αf

x2000x465)=

0.023

0.235

0.0154

0.176

ξ1

12

s

0.023

0.1<0.272<0.35

0.0155

0.1<0.195<0.35

0.195x2000x465

计算配筋(mm2)0.023x2000x465

0.272x200x465

0.0155x2000x465x1x11.9/300

x1x11.9/300

x1x11.9/300

x1x11.9/300

AS=ξbh0α1fc/fy

=719.4

=848.5

=1003.4

=571.8

2Ф18+1Ф22

2Ф22+1Ф18

1Ф22+2Ф12

2Ф20+1Ф12

实际配筋(mm2)

As=889.1

As=1014.5

As=606.1

As=741.1

②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包括复核截面尺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

复核截面尺寸:

h

/b=465/200=1.93<4,故截面尺寸按下式计算:

=ho-b=465-80=385mm且h

w

f

w

0.25bcfcbho=0.25x1.0x11.9x200x465=276.7KN

>Vmax=127.17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A

B左

B右

C

V(kN)

95.38

127.17

116

116

0.25cfcbh0

(kN)

276.7>V

276.7>V

276.7>V

276.7>V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Vc

0.7ftbh0

(kN)

82.7

82.7

82.7

82.7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选用钢筋

2Ф8

2Ф8

2Ф8

2Ф8

AsvnAsv1

100.6

100.6

100.6

100.6

s

1.25fyvAsvh0/(V

Vc)

968.4

276.1

368.8

368.8

 

实配箍筋间距200200200200

 

VcsVc1.25fyv

Asv

h0

144.1>V

144.1>V

144.1>V

144.1>V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s

(5)施工图的绘制

次梁配筋图如图所示,其中次梁纵筋锚固长度确定:

伸入墙支座时,梁顶面纵筋的锚固长度按下式确定:

l=la=afyd/ft=0.14×300×22/1.27=727.6,

取750mm.

伸入墙支座时,梁底面纵筋的锚固长度按确定:

l=12d=1218=216mm,取250mm.

梁底面纵筋伸入中间支座的长度应满足l>12d=12

22=264mm,取300mm.

纵筋的截断点距支座的距离:

l=ln/5+20d=6022/5+20x22=1644.4mm,

取1650mm.

 

5、主梁设计——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设计:

(1)荷载设计值。

(为简化计算,将主梁的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的荷载:

9.149×6.3=57.64KN

主梁自重(含粉刷):

[(0.65-0.08)×0.3×2.0×25+2×(0.65-0.08

×2.0]×1.2=10.958KN

 

)×0.015×17

 

恒荷载设计值:

G=57.64+10.958=68.6KN

活荷载设计值:

Q=26×100.86.3=163.8KN

(2)计算简图

主梁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主梁端部支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

×400mm的混凝土柱上,其计算跨度按以下方法确定:

 

a=370mm,中间支承在

 

400mm

边跨:

lo1=ln+a/2+b/2=(6000-200-120)+400/2+400/2=6080mmLo1=1.025ln+b/2=(600-200-120)+200=6022mm

故lo1取6022mm

中跨lo2=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内力设计值计算及包络图绘制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①弯矩值计算:

弯矩:

Mk1Glk2Ql,式中k1和k2由附表1查得

 

主梁的弯矩设计值计算(

kNm)

k

k

k

k

M1

MB

M2

MC

荷载简图

弯矩图示意图

1

0.244

-0.2674

0.067

-0.2674

————————————————

恒载

100.8

-110.3

27.6

-110.3

2

0.289

-0.133

-0.133

-0.133

————————————————

活载

285.1

-130.95

-130.7

-130.95

3

-0.044

-0.133

0.200

-0.133

————————————————

活载

-43.4

-130.95

196.6

-130.95

4

0.229

-0.311

0.096

-0.089

————————————————

活载

225.9

-306.2

94.3

-87.6

-0.089/

-0.089

0.17

-0.311

5

3

————————————

活载

————

-87.6

167.1

-306.2

-29.3

组合项次

①+③

①+④

①+②

①+⑤

Mmin(kN·m)

57.4

-416.5

-103.1

-416.5

 

组合项次

①+②①+⑤

①+③①+④

Mmax(kN·m)

385.9

-197.9

224.2

-197.9

②、剪力设计值:

剪力:

V

k3GK4Q,式中系数k3,k4,由附录1中查到,不同截面的剪力值经过计算如表所

示。

主梁的剪力计算(

kN)

k

k

k

项次

荷载简图

VA

VBl

VBr

0.733

-1.267

1.00

恒载

50.3

-86.9

68.6

0.866

-1.134

0

活载

141.9

-185.7

0

0.689

-1.311

1.222

活载

112.9

-214.7

200.2

-0.089

-0.089

0.788

活载

-14.6

-14.6

127.4

组合项次

①+②

①+⑤

①+④

Vmax(kN)

192.2

-101.5

268.8

组合项次

①+⑤

①+④

①+②

Vmin(kN)

35.7

-301.6

68.6

③弯矩、剪力包络图绘制

荷载组合①+②时,出现第一跨跨内最大弯矩和第二跨跨内最小弯矩,此时,MA=0,MB=-110.3-130.95=-241.25KN.m,以这两个支座的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载集中

荷载G+Q=68.6+163.8=232.4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

则第一个集中荷载下的弯矩值为1/3(G+Q)l01-1/3×MB=386.1KN.m≈Mmax,第二集中荷载作用下弯矩值为1/3(G+Q)l01-2/3×MB=305.7KN·m。

中间跨跨中弯矩最小时,两个支座弯矩值均为-

241.25KN·m,以此支座弯矩连线叠

加集中荷载。

则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l02

MB=-104.05KN·m.

荷载组合①+④时支座最大负弯矩

MB=-416.5

KN·m其它两个支座的弯矩为

MA=0,

MC=-197.9KN·m,在这三个支座弯矩间连线,以此连线为基线,于第一跨、第二跨分别叠

加集中荷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