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077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

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

如宋代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荷的神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

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莲:

即莲花,也叫荷花,芙蕖;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3、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4)读出感情。

2、学生大声朗读,教师巡回点拨。

个例点拨: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

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3、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爱莲说》

4、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重点字词句点拨提问: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香远益清()④亭亭净植()

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⑧同予者何人?

()

⑨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自主探究品味分析

(一)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这是怎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齐读,教师点拨感受连之美。

5、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6、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二)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课件演示)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2、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

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

3、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托物言志: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在污浊的环境中,不随世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4、国学知识拓展------

“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梅-----坚忍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刚直、谦逊,不卑不亢,常被看作不同于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5、

(1)齐诵《爱莲说》

(2)小练笔:

同学们,你喜欢莲花吗?

请你跨越时空,与周敦颐进行对话,共抒爱莲之情。

(100字左右)

四、课后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文言知识了解极少,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都没有学过,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做到由表及里。

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课时将全篇讲解完成,时间略显仓促,如时间允许可适当增加上课时间。

 

效果分析:

1、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2、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

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3、“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16课《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其二篇。

文中作者通过对莲的描写赞美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除了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外,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操守和追求之意的写作手法和由泛论引出对莲的喜爱、叙述爱莲原因到以花喻人纵论世风及自己的追求的行文结构特点都可以作为行文写作很好的范例,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掌握。

 

评测练习:

1、《爱莲说》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___。

3、重点字词句点拨提问:

(1)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香远益清()④亭亭净植()

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⑧同予者何人?

()

⑨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后反思:

1.在教学模式上,我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

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反思过程中我一直在想:

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

我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

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能力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知识;学习咏荷诗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象征意义,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