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67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儿科基础.docx

第二章儿科基础

第二章儿科基础

考纲要点

一、小儿生长发育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总规律

2.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如体重、身高、头围、上臂围等

3.熟悉小儿骨骼发育,牙齿发育

4.熟悉小儿运动发育,语言发育

二、小儿营养基础

1.了解小儿能量和营养素的代谢特点

2.熟悉小儿对能量、营养素和水的需要量

三、婴儿喂养

1.熟悉母乳喂养的优点,了解母乳喂养方法

2.熟悉牛奶的配制方法,了解人工喂养的方法

3.掌握辅助食品添加方法,熟悉辅助食品添加原则

四、儿童保健

1.掌握小儿计划免疫种类及预防接种的实施程序

2.了解小儿其他非计划内预防接种

五、小儿液体疗法

1.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2.掌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3.熟悉小儿液体疗法中常用混合溶液的组成与简易配制

4.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与实施方案

要点精解

一、小儿生长发育

㈠小儿生长发育的总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性、个体差异性。

㈡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

1.体重:

新生儿出生后3~4日内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约下降原有体重的3%~9%,至7~10日体重逐渐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一般在3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达3倍(9kg),2岁时达4倍(12kg),2岁后到12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长2kg。

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7~12月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体重(kg)=年龄×2+8

2.身高(长):

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后站立位测量称身高。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50cm,一般1岁时达75cm,2岁时达85cm,2岁后到12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加5~7.5cm,青春期身高加速增长。

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身高:

2~12岁 身高(cm)=年龄×7+70

3.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

初生时头围约34cm,生后头半年增长最快,约长9~10cm,后半年增加3cm,故6个月时达44cm,1岁时达46cm,1岁后增长减慢,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

4.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反映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可用于评估1~5岁小儿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㈢骨骼发育

1.头颅骨发育:

前囟出生时约1.5~2.0cm,1~1岁半时闭合。

后囟出生时很小或已经闭合,生后6~8周时闭合。

骨缝出生时稍分离或重叠,生后3~4个月时闭合。

2.骨化中心发育:

临床上通常采用左腕、掌、指骨正位X片来了解和判断小儿的骨胳发育年龄。

小婴儿可采用膝及髋部X片来了解发育情况。

临床上多根据骨化中心的数目及每个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大小、形态、密度等与标准骨龄图谱进行比较,其骨骼成熟度相当于某一年龄标准图谱时,该年龄即为其骨龄。

骨龄简易计算法:

10岁以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等于年龄加1。

3.脊柱发育:

出生时脊柱是直的。

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生理弯曲),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二个生理弯曲),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生理弯曲),从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弯曲,至6~7岁时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㈣牙齿发育

乳牙总数20个,恒牙32个(或28个,第三磨牙也有终身不出者)。

1.出牙时间:

乳牙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2~2.5岁出齐;2岁内乳牙数约等于月龄减4~6。

恒牙6岁左右开始萌出(称第一磨牙或六龄齿),7~8岁开始按乳牙出牙先后顺序逐个以恒牙换代,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约20~30岁时出齐。

2.乳牙出牙顺序如下:

9683223869

105741147510

㈤运动发育、语言发育

1.小儿运动、语言发育进程见表2-1。

表2-1小儿运动、语言发育进程表

月(年)龄

动作

语言

1月

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

能哭叫

2月

直立及俯卧位时能抬头

发出咕咕声

3月

仰卧扶起时头不后垂

咿呀作声

4月

坐位时抬头自由;握持玩具

咿呀作声

6月

翻身,扶起时能站立、跳跃、握物、抱奶瓶

发单音,听到喊声有反应

9月

坐稳、会爬

发“哒”、“妈”单音

12月

能站,自扶床沿或搀着手能跨步,用拇、食指捡物

理解一些单词的意思,如“给我”、"再见"、叫"妈妈"

15月

独立行走,起坐

听懂一些日常用语

18月

爬台阶,扶拦上楼

说出身体各部分

2岁

跑,上楼,扶栏下楼,踢球

说短句,如“我要苹果”等

3岁

两足交替上楼梯

数到10,说短歌谣

4岁

爬上梯子,穿、脱衣

模仿游戏

叙述发生的事情,唱歌,

说自己姓名、年龄

5岁

足尖走,系鞋带,单腿跳

开始识字

2.大运动发育口诀: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3.语言发育的阶段:

哭叫阶段:

1~2月

咿呀阶段:

3~4月

单音阶段:

5~10月

单词阶段:

1~2岁

成语阶段:

3岁以后

二、小儿营养基础

1.能量:

能量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

小儿能量需要分下列5个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

婴儿期占总能量的50%~60%。

(2)生长发育所需:

此为小儿所特有,婴儿期占总能量的25%~30%。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活动所需。

(5)排泄丢失。

以上五部分的总和为机体每日所需的总能量。

1岁以内婴儿平均每日每公斤约需460kj(110kcal),以后可按每3岁减去42kj(10kcal)推算,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约为209~251kj(50~60kcal)/(kg·d)。

2.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保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婴儿期需要量约为2~4g/(kg·d),占每天总能量12%~15%。

3.脂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次要供能营养素,也是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

婴幼儿每天总能量应有25%~30%来自脂肪。

4.碳水化合物:

人体能量的50%~60%由碳化合物提供。

纤维素和果胶亦属碳水化合物,但不被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最终都分解为葡萄糖。

5.维生素与矿物质:

虽然两者不能提供能量,但参与酶系统活动或作为其辅酶,对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及其重要。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6.水:

婴儿期平均需要量为150ml/(kg·d),以后按每3岁减去25ml/(kg·d)推算,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

7.食物纤维:

来自植物细胞壁,无营养功能,不被消化吸收,以原形排出。

三、婴儿喂养

1.母乳喂养

(1)母乳的成分及量:

母乳可分初乳(指产后5~7天内的乳汁)、过渡乳(指产后7天到满月时的乳汁),成熟乳(指产后第2~9个月的乳汁)及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每次哺乳时分泌的乳汁中成分也有差异,初分泌时蛋白质高而脂肪低,而最后分泌的乳汁则蛋白质低而脂肪高。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当。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

3母乳中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糖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中含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物质。

5其他:

如温度适宜,不需消毒,喂哺方便,可促进母子感情。

对母亲来说可以刺激子宫收缩,推迟月经揽潮,不易怀孕。

(3)哺养方法:

1时间:

目前主张越早开奶越好,可以防止低血糖,促进母乳分泌。

2方法:

先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下次喂哺时从未吸空的一侧开始。

2.人工喂养:

⑴牛奶:

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

牛奶制品中有①全脂奶粉,按重量1:

8或按体积1:

4加水冲调成乳汁,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②婴儿配方奶粉,为0~6月婴儿人工喂养的首选。

牛奶量计算(奶量供应估计):

必备资料:

婴儿体重、奶制品规格、营养素及能量需要量。

举例:

4月婴儿,体重6kg,如何计算其每日所需牛奶量?

①每日所需水量:

150×6=900(ml)

②每日所需能量:

110×6=660(kcal)

③8%加糖牛奶能量提供:

100kcal/100ml

④每日所需8%加糖牛奶则为660ml,含糖53g

⑤每日另需给水量为:

900-660=240(ml)

⑥喂哺方法:

每日5次,牛奶与水可同时或间隔喂给。

⑵羊乳:

其成分与牛乳相仿。

其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也少。

3.辅助食品的添加:

⑴添加辅食的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应在小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⑵添加辅食的时间和步骤(4个阶段):

1~3个月:

汁状食物,如水果汁、青菜汤、米汤、鱼肝油和钙剂。

4~6个月:

泥状食物,如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果泥。

7~9个月:

沫状食物,如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豆腐、饼干、馒头片、面包片、熟土豆、芋头等。

10~12个月:

碎状食物,如粥、软饭、烂面条、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四、儿童保健

1.小儿计划免疫种类及预防接种的实施程序

⑴小儿计划免疫种类:

目前包括五种疫苗的接种预防七种传染病或六种疫苗的接种预防八种传染病(增加乙脑疫苗)。

1岁以内婴儿必须完成计划免疫的初种(基础免疫);1岁以后儿童必须完成计划免疫的复种(加强免疫)。

⑵计划免疫的接种程序

计划免疫的接种程序见表2-2。

表2-2计划免疫接种程序表

接种起始月(年)龄

疫苗名称

刚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次)

1个月

乙肝疫苗(第2次)

2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1次)

3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2次),百白破(第1次)

4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3次),百白破(第2次)

5个月

百白破(第3次)

6个月

乙肝疫苗(第3次)

8个月

麻疹疫苗

1岁半

百白破(复种)

2岁

乙脑疫苗

3岁

乙脑疫苗(复种)

4岁

脊髓灰质炎糖丸(复种)

6~7岁

卡介苗★,麻疹疫苗(复种)

百白破(复种),乙脑疫苗(复种)

12岁

卡介苗★,乙肝疫苗(复种)

13岁

乙脑疫苗(复种)

注:

1998年卫生部规定不再复种卡介苗;应于6~7岁、12岁时进行复查,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时加种卡介苗。

2.小儿其他非计划内预防接种预防接种:

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进行其他疫苗的接种。

根据流行季节和地区选择可进行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菌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接种。

五、小儿液体疗法

㈠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小儿体液总量及其分布:

见表2-3

表2-3不同年龄小儿体液总量及分布(占体重的%)

细胞外液量

年龄体液总量细胞内液量间质液量血浆量合计

足月新生儿783538543

1岁婴儿704025530

2~14岁654020525

成人604015520

从上表可看出:

年龄愈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愈大,且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而血浆与细胞内液量比例与成人相近,年长儿体液量及组成亦与成人较为接近。

⑵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①细胞外液:

以Na+、Cl-、HCO3-为主,其中Na+占外液阳离子总量90%以上。

②细胞内液:

以K+、Mg2+、HPO42-和蛋白质等离子为主,K+处于离解状态,体内总钾量的98%在细胞内。

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1.脱水:

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因水的丢失量过多和(或)摄入量不足所致,除失水外,还同时伴有钠、钾等电解质成分的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

⑴按脱水程度分为:

①轻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5%(50ml/kg)。

精神稍差,口唇粘膜稍干,眼窝和前囟稍凹,哭时有泪,皮肤弹性正常,尿量稍减少。

②中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5%~10%(50~100ml/kg)。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唇粘膜干燥,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皮肤弹性较差,尿量明显减少,四肢稍凉。

③重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

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口唇粘膜极度干燥,眼窝和前囟深凹,哭时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或无尿,休克症状。

⑵按脱水性质分为:

①等渗性脱水:

血清钠为130~150mmol/L;②低渗性脱水:

血清钠<130mmol/L;③高渗性脱水:

血清钠>150mmol/L。

脱水的程度与性质分类见表2-4,表2-5:

表2-4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与判断标准

指标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失水量(%)<5%5%~10%>10%

(ml/kg)(30~50)(50~100)(100~120)

精神稍差/略烦躁萎靡/烦躁淡漠/昏睡/昏迷

皮肤/粘膜稍干燥/弹性好明显干燥/弹性差/苍白极干燥/弹性极差/花纹

前囟/眼窝稍凹陷明显凹陷深度凹陷

末梢循环/四肢温暖稍凉厥冷

血压/休克征正常/无正常/无下降/有

眼泪有泪泪少无泪

尿量稍减少明显减少极少或无尿

表2-5不同性质脱水的诊断标准

脱水性质血浆渗透压(mmol/L)血钠浓度(mmol/L)

等渗性280~310130~150

低渗性<280<130

高渗性>310>150

2.代谢性酸中毒:

①轻度酸中毒,HCO3-为13~18mmol/L;②中度酸中毒,HCO3-为9~13mmol/L;③重度酸中毒,HCO3-<9mmol/L。

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

3.低钾血症:

血清钾<3.5mmol/L。

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紊乱,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

4.低钙、低镁血症:

血钙<1.85mmol/L,血镁<0.58mmol/L,二者常同时存在,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惊厥或口唇痉挛。

㈢小儿液体疗法中常用混合溶液的组成与简易配制

常用的混合溶液包括含碱溶液和不含碱溶液两大类,见表2-6

表2-6几种常用混合溶液的简易配方

混合溶液名称5%或10%葡萄糖溶液10%氯化钠5%碳酸氢钠

(ml)(ml)(ml)1)

含碱溶液:

等张(2:

1)含钠液5003030×1.7(≈47)

2/3张(4:

3:

2)含钠液5002020×1.7(≈33)

1/2张(2:

3:

1)含钠液5001515×1.7(≈24)

1/3张(2:

6:

1)含钠液5001010×1.7(≈16)

不含碱溶液:

等张含钠液500500/102)×1(≈45)

1/2张(1:

1)含钠液500500/10×1/23)(≈20)

1/3张(1:

2)含钠液500500/10×1/3(≈15)

1/5张(1:

4)含钠液500500/10×1/5(≈10)

注1)配制含碱混合溶液时,亦可用11.2%乳酸钠代替5%碳酸氢钠,则此时的转换系数为1.0,而非表中的1.7,由此即可得出所需的11.2%乳酸钠毫升数。

注2)因0.9%氯化钠溶液为等张液,则10%氯化钠溶液为11张液。

将其稀释约10倍(理论上应稀释11倍)后,则近似为等张含钠液,故取整数10,便于计算。

注3)以上述等张含钠液的简易配方为基础,相应乘以所需含钠液的张力数,亦可简便快速地配制所需的各种不含碱含钠张力液。

此外,以2:

1等张含碱含钠液的简易配方为基础,相应乘以所需混合溶液的张力数,亦可简便快速地配制所需的各种含碱含钠张力液。

例如,2:

1等张含碱含钠液100ml的简易配方为:

5%或10%的葡萄糖100ml,10%氯化钠6ml,5%的碳酸氢钠10ml。

如需配制2:

3:

1(1/2张)含碱含钠混合溶100ml液,则需5%或10%的葡萄糖100ml(总量不变),10%氯化钠6×1/2(3)ml,5%的碳酸氢钠10×1/2(5)ml;如需配制500ml2:

3:

1(1/2张)混合溶液,则上述各数均乘以5即可。

依此类推。

㈣小儿液体疗法的目的、原则与实施方案:

1.液体疗法的目的:

纠正体内已经存在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恢复和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渗透压、酸碱度及电解质成分,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2.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

⑴综合分析病情,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诊断。

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与程度,以便制定适当的液体疗法实施方案。

⑵在实施液体疗法过程中,应掌握“三段补液”和“三定一变”的基本原则,即具体分为扩容阶段、快速补液阶段、维持补液阶段;每一个阶段又都应定补液量,包括补液总量及各阶段的补液量(宁少勿多,留有余地),定补液性质或补液成分(缺啥补啥,先浓后淡),定补液速度(先快后慢,低渗性脱水时可稍快,而高渗性脱水时宜稍慢),并根据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⑶计算出的各种补液量及补液成分都是经验性的,只能作为粗略的指导,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实际补液时应留有余地,不能机械化与绝对化。

由于不同患儿病情轻重不一,且机体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补液时应注意个体化。

⑷各种补液成分应分别计算,混合使用。

如腹泻所致的脱水,在纠正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累积损失量时,虽然理论上应分别使用等张液、高张液、低张液,但因还需同时补充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所需的水和电解质,故概括上述三项需要量后,实际补液时,对等渗性脱水常使用1/2张液体,对低渗性脱水常使用2/3张液体,对高渗性脱水常使用1/3张液体。

⑸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并补充钾、钙、镁等电解质,还应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⑹补液方案应简便、实用、有效,不能过于机械与繁琐。

⑺体重值应为脱水前的体重或现有身高的理想体重。

3.脱水时补液实施方案:

⑴第1天静脉补液实施方案,见表2-7:

表2-7第1天静脉补液实施方案

补液时间

补液性质

补液量(ml/kg)补液速度

补液阶段轻度中度重度[液体张力]微量注射泵普通一次性输液器

脱水脱水脱水(ml/kg·h)(gtt/kg·min)(h)

首日补

液总量90~120120~150150~18024

扩容阶段0020等张20~406~120.5~1

快速补液阶段总量的1/2减去扩容量1/3~2/3张1038~10

维持补液阶段余下的1/2总量,酌减1/3~1/5张51.514~16

由于患儿年龄越大,相应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越小,补液总量亦应相应减少,故婴儿期以后的儿童实际补液总量应在上述基础上相应减少1/4~1/3;营养不良、肺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患者实际补液总量亦应减少1/4~1/3。

当患儿能饮水进食后,应尽可能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补液量即为每日补液总量减去每日口服补液量的差值。

经第一天补液后,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已基本纠正,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还需继续补钾,并供给适当的热量。

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口服量不足或口服困难者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继续丢失及进食情况估算。

⑵口服补液实施方案:

①口服补液盐(ORS)配方:

每袋粉剂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或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

每袋加温开水至1000ml即可。

最终张力约为2/3张。

②适应症与不适应症:

适用于急性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不适用于明显呕吐、腹胀、周围循环障碍、心肾功能不全者及新生儿。

③用法用量:

轻度脱水按50~80ml/kg、中度脱水按80~100ml/kg给予。

少量多次,每5~10分钟口服一次,每次10~15ml,累积损失量宜在8~10h内给完。

脱水纠正后,余下量宜用等量温开水稀释后按病情需要酌情口服。

4.代谢性酸中毒时补碱经验公式:

临床上反映代谢性酸中毒的常用指标是血HCO3-与BE,常用的碱性溶液是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则婴儿期补碱公式为:

5%碳酸氢钠ml数=(22-测得HCO3-)×0.5×体重×1.7

或=(0-测得BE值)×0.5×体重×1.7

11.2%乳酸钠ml数=(22-测得HCO3-)×0.5×体重×1.0

或=(0-测得BE值)×0.5×体重×1.0

补碱时注意事项:

①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补碱量是经验性的,只能作为粗略指导,一般先给计算量的1/2,再根据治疗反应酌情继续补充。

②紧急情况下,若无血气分析结果,可先提高血HCO3-或BE值5mmol/L(即△=5mmol/L),则需5%碳酸氢钠约5ml/kg,需11.2%乳酸钠约2.5ml/kg,再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用量。

③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应迅速补碱,可用高张碱性溶液,使血PH值较快地达到7.20~7.25;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则应避免过快或完全地纠正酸中毒,所需碱量宜在6~8小时内给予;较轻微的代谢性酸中毒常不需单独补碱,机体即可通过自身调节而逐渐恢复酸碱平衡。

④应避免频繁使用高张碱性溶液,以免发生体液高渗状态,宜稀释成等张液体后使用。

1.4%碳酸氢钠与1.87%乳酸钠为等张液。

⑤一般于补碱后4小时以上才复查血气,以决定是否需继续补碱及补碱剂量。

⑥补碱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钾、钙、镁等电解质,以免加重低钾血症或诱发低钙惊厥,还应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5.低钾血症的液体疗法:

机体总钾量的98%在细胞内,2%在细胞外,血浆钾仅占0.3%,因此测得的血钾浓度不能代表体内总钾量,纠正低钾血症时补钾量不能按前述通式计算,否则剂量将明显不足。

一般而言,如患儿不能进食,即使无明显低钾血症,机体总钾量亦将下降,此时需每日补充氯化钾50mg/kg,直至患儿能进食;轻度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为3~4mmol/L)时,机体缺钾总量约为4mmol/kg,则需补充氯化钾总量为300mg/kg(1mmol氯化钾=75mg),若分3日补足,则每日氯化钾补充量为100mg/kg;中度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为2~3mmol/L)时,机体缺钾总量约为8mmol/kg,则需补充氯化钾总量为600mg/kg,若分3日补足,则每日氯化钾补充量为200mg/kg;重度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为1~2mmol/L)时,机体缺钾总量约为12mmol/kg,则需补充氯化钾总量为900mg/kg,若分3日补足,则每日氯化钾补充量为300mg/kg。

当患者不能进食时,还应在上述剂量基础上每日再增加氯化钾50mg/kg,即为每日实际补钾量。

纠正低钾血症注意事项:

①尽可能恢复正常饮食,因食物中富含钾。

②口服补钾较安全,轻症低钾血症时可口服补钾,口服困难或严重低钾血症时可静脉补钾。

③静滴氯化钾溶液浓度不宜过高,一般不应超过0.3%,新生儿宜更低。

④静滴氯化钾速度不宜过快,全日总量静滴时间不应短于8小时,切忌快速滴注或静脉推注。

⑤静滴氯化钾的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应有尿后补钾,或至少在开始治疗前6小时内曾排尿时才静滴补钾。

⑥补钾疗程不宜过短,由于纠正细胞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