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29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docx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

绿色生态城市的构建

第一部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1、经济(学)的内涵

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原意是家计管理。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理性人假设

机会成本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严重的环境污染

CO2排放33多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3.6%)(2002)

NOX排放1700万余吨(2005)

SO2排放2549.3万余吨(2005)

生产约3.6万种化学品,数十种属荷尔蒙毒害,或致癌畸变毒物

工业固、液废弃物10亿余吨

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起,西方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

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自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造就了今天的物质文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但今天,石油、铁和煤等多种工业经济依赖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日益蜕化,

这三个最大原则已难以为继。

2、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发展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2)“增长的极限”

1972年成立于意大利罗马的科学家俱乐部——“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

1、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因素:

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人口增长和资本投资增长的正反馈环路处于主导地位。

2、五个因素按指数增长。

开始增长不显著,到了一定程度增长速度便非常惊人。

3、随着人口、粮食生产、资本投资的指数增长,所需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最终迫使经济停止增长。

2100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4、为了避免经济崩溃,唯一出路是实行零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米香认为,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仅仅是物质产品和物质享受的增加而不是幸福的增加,相反,这种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失去的幸福太多了,因此应该停止经济增长。

幸福是什么?

古希腊:

幸福=身体无疾+灵魂无纷扰

西方经济学家:

幸福=效用/欲望

中国老百姓:

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第一次报告:

《增长的极限》(1972)-1

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粮食和环境污染5个基本要素变化趋势,建立世界系统动力学模型。

按当前(1972)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几代人内,人类扩展达到极限,这一体系将陷入无法控制的崩溃与瓦解。

按当时(1972)人口、生产增长速度下,21世纪前十年,矿产资源几近耗尽,污染无法消除,需制止世界系统无节制地增长倾向。

唯一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达到产业总体“零的增长”。

教育、艺术、音乐、基础科研、体育等不需大量资源,不产生严重污染的活动,可无限继续增长。

从人类历史来看,曾产生许多发明,其结果导致人口激增,环境退化及更大的社会不平等,技术进步只会延迟崩溃,而不能避免由“增长癖”文化带来的崩溃。

唯一的出路是抑制增长,把人口、经济、资源消耗等因素的增长限定在一定水平上,这种观点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次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1974)-1

基本论点:

世界是由一个有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差异,而又相互影响的地区组成,认为这一系统是均一的则是错误的。

世界系统不会崩溃,而可能发生地区灾难或崩溃,由于不同原因会导致在不同时间发生。

最早发生是在21世纪中叶。

解决危机的方案:

世界各部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依赖的,须各自完成其历史使命。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对人类的有机发展应作出自己的贡献,系统中任何部分的增长,都赖于其他部分的增长或不增长。

任何部分不良的增长会危及整体和它自身。

世界未来乐观派观点

—没有极限的增长

资源总量难搞清,技术进步预测难搞清。

“已知储量”与“最终可采资源”之间,涉及技术进步。

人口、经济、科技必然同步增长。

1776年世界人口7.5亿,人均产值200美元;

2176年世界人口150亿,人均产值3万美元。

污染治理能力与国民生产均值成正比。

人均收入达到2000$US,治理加速;

700$US以下时,污染加速。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历程

人类进化成为自然界主宰

采集与狩猎过度发展,出现首次人类生存危机与生态安全问题;

畜牧和种植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获得快速进步,生态问题缓解;

工业社会使生产出现飞跃,终导致发展与生态安全问题再度激化;

转向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循环经济与近代哲学理念—1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衍生出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思想,承认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掠夺的结果;

不赞同哲学上向“泛灵论”回归;诸如“人类是地球生命整体中迅速畸形滋生的那部分(如人体肿瘤)”;

“地球上没有人类,生态系统更和谐完美”;

“怀疑科学技术的价值,只有通过信仰(宗教···)抑制消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集会巴黎共识之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同时渲染“增长极限”,“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

“过去父母说:

‘孩子,吃完了碗里的饭,中国、印度的小孩正在挨饿。

’现在对自己的孩子说:

‘乖乖好好学习,不然你们的饭碗就被中国、印度孩子抢走了。

’”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2

其次是环境价值介入后,市场经济的机制问题

现代国家经济最有效的运行模式应是: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和协调机制,即宏观调控下的市场(RegularizedMarket)经济。

循环经济体系的型式当然更不能依靠市场经济自然协调产生。

而这时政府和社会如何有效、有力的介入也是难题之一。

因此,循环经济学理论平台的形成需要有新的突破。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3

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平台的难点在于——首先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这是因为循环经济的建筑的基石是资源的高效利用、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能源优化利用和能源载体的可再生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止。

这要求我们以这一目标函数去重新审视我们所有的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而且依靠现有科技发展水平是远远难以完全做到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

其次是生态伦理道德的建设难度

由于生态破坏容易,而生态恢复难。

如何使生态破坏者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付出高昂代价,使之平衡,才能逐步形成一个自觉生态意识。

所以,通过从生态教育、生态制度和生态法律的建设逐步完善是十分重要的。

循环经济需要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基石的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可以立即着手建设的。

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

充分、重复、循环利用资源。

优化利用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

环境与生态保护

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同时用这四条标准,审视所有现行生产过程。

循环经济可行性

人均GDP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恩格尔系数会不断下降。

“林有干木只栖一枝,弱水三千只饮一瓢”。

随着产品灵巧化、智能化的提高,在个人生活质量上升的同时,物耗、能耗将会逐步降低。

国际政坛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1

1972年6月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赖以生存,它不是从上代人继

承下来的,而是从下一代人受里借来的。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提出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人

类应遵循可持续发展方针,可持续发展既符合当

代人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

2002年8月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宣言》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

略时间表,和国际综合计划。

70年代丹麦Kalumdborg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经验,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2000年日本制定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

本法”

20世纪末我国在企业(鲁北,贵港…)市

(贵阳…)省(辽宁,吉林…)等不

同层次进行着大量实践活动。

胡锦涛在中央资源环境工作会上指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2、新循环经济学的5R理念

5R循环经济的新经济思想在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阿联酋教育部主办、阿联酋大学承办、阿布扎比酋长国元首为名誉主席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首次全面提出,并得到一致认同。

应邀参会的共有四大洲的28名思想者,其中有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近百名代表,作者作为世界知识经济的创意者被邀为思想者参会,并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其中半天的会议。

大会经过5天研讨,规范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由作者首次提出的5R循环经济新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一致认同。

再思考(rethink)

新循环经济学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还要研究自然资源循环;

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修复与维系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生态系统——创造第二财富(三个循环,两种财富)。

不能以自然财富的减少为代价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

实现两种财富之间的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据我国有关方面认可的国际机构估算,我国GDP8%~9%的年增长率,如果剔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实际上可能只有1%~3%,据估算至多为2%~4%。

新产品:

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减量化(reduce)

原有的“减量化”的含义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工程和企业的土地、能源、水和材料投入,

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并已经在西方的后工业化中实施。

但是这是狭义的减量化。

新的价值观认识到,不能把地球既当取料厂,又当垃圾场。

要把减量化的概念延伸到提高人类理性需求的层面上来,合理地减少人类的物质需求,要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

最大的减量化是要把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拼命生产、拼命浪费”地满足欲望,转变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理性需求,实现人的理性需求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内的有效供给之间的良性互动,或者叫“良性循环”。

例如,对水资源的需求和相应的工程建设应树立以供定需、节水为主、调水为辅等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而不是无节制地以工程来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满足不断增长的非理性水需求。

再使用(reuse)

原有的“再使用”观念主要是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也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

这也是很正确的,并也已在西方的后工业化中实施。

新的资源观要把减量化延伸到企业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使用,这是最根本、最大和最有效的“再利用”,

要把以短缺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依赖的传统产业资源需求,逐步转化为依赖可再生的或富有的自然资源。

再制造”产业:

以其他企业废弃物为原料,不再投入新资源的、新兴的产业。

例如,尽可能利用地表水、太阳能和风能等可以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而不能无限地、永久地依赖深层地下水、煤和石油这些耗竭性的可再生资源,随着技术进步使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耗竭性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原有的再利用观念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废物利用,即在生产流程中形成资源利用的循环,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

新的产业观认为:

所有的废物都是把资源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数量放到了错误的地方。

除在企业中以外,还应该在产业内部以至产业之间建立资源利用的循环体系;

把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

形成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循环经济的新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第二财富。

要以生态建设工程不断地修复被社会财富生产和其他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与自然和谐。

新工程:

生态工程

5R理念的创新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的新理念,并把原有清洁生产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形成了新循环经济学的理念。

减量化(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使之合理化。

认为应该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把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概念扩展到“知识人”的概念。

再利用(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

再循环(Recycle)

从传统的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产业体系,扩展到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

由此可见,新循环经济学在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为谁生产”

这三个经济学主要问题上,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及其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延伸——循环经济都有差异与发展。

因此,新循环经济学是一种新的经济学。

2、循环经济生产的原则

传统经济学把自然生态系统既当作取料场

又当作垃圾场,建立在线性经济模式基础上,

如许多产业和工程把河流既当作“自来水管”,

又当成“下水道”。

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闭环经济,形成合理

的封闭循环,符合生态学食物链。

3、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

生态成本也应记入成本。

生态成本:

当我们进行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

带来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

目前我国防治污染的环境总投入已达到国内

生产总值的1.29%,

如果要修复生态系统投入将更大

4、生产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原则

太阳能、水电能、受控热核聚变能是可再生能源。

废弃矿山复垦、无土栽培、转基因良种等技术是

农业用地的发展方向,能源、水和土地是企业的

命脉,

现代企业家应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重新审视这些命脉的时代性和新内容。

5、在生产和工程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

传统企业应考虑技术改造,

如在污水处理时运用生物技术;

并力争创立新的高技术产业,

如传统钢铁企业生产新材料。

目前称为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大减少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

6、构建生态工业链的原则

不同产业应在国家政策协调下逐步按循环经济

的原则构成生态产业链,

实现原料和排出废物的循环,

并使不同生态产业链间产生耦合效应。

7、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

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

如狠抓“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

“退蓄还流”等生态系统建设。

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

发展的承载能力。

各产业和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修复生态系统

是产业和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新任务,就是要创

造第二财富。

8、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

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

原料的一次性产品和豪华包装等生产与消费,

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

目前,已提出对塑料袋加税,企业应该预见、

顺应这一新潮流。

第二部分

绿色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

一、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思想

二、绿色生态城市的构建标准

三、绿色生态城市构建的措施

当今,在园林绿化建设指导思想上有多种主张,主要观点有:

①追求“原野游憩”。

②主张“自然进展”的园林。

③主张“拟自然园林”。

④主张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整个景观

⑤主张“大环境绿化”。

⑥建立“城市森林与城市林业”的理论。

⑦建设“生态园林”。

——人们追求“原野游憩”,是人类更高程度地利用大自然。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国土地的1/10。

从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创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七十年代,美国又新兴了一门科学:

《原野游憩学》(WildlandRecreation),议会通过了一项“原野公园法案”,建立一套全国的原野游憩系统,在联邦政府中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在五十所大学设立原野游憩系,培育人才。

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原野游憩”越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越进步。

主张“自然进展”的园林。

LouisRoy、Schnidt等主张“自然进展”的园林,即不应加以人为的干涉,应听任大自然作主宰自由发展;

——主张“拟自然园林”。

由于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欲完全回复到大自然已不现实,所以VrsulaKlose和MichaelLauie提出了以最少设计指导思想的“拟自然园林”。

要求人工与自然间的和谐,并在园林的发展完成过程中尽可能的消除人为加工的痕迹,尽量表现自然之美;

主张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整个景观,提出建设“风景园林”。

由于城市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景观学、生态学与人文学科互相渗透交叉互补,发展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城市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中新兴的分支,它是界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景观中各自然组分的异质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生物活动尤其是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许多学者不但在城市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技术,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主张“大环境绿化”。

所谓大环境绿化,即是在城市区域(指城市的行政区域即城区、郊区的总称)进行园林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将城乡两个分散的绿化体系有机的结合为统一的大绿化系统,更好地发挥绿化的群体效应。

北方天津为代表首先提出了“大环境绿化”的设想,黑龙江及吉林省的许多城市如长春、吉林等都提出了城市的“大环境绿化”。

许多人在此方面进行过探讨。

——建立“城市森林与城市林业”的理论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终于在大自然的惩罚下认识到“城市发展必然与自然共存”,“把森林引入城市,城市建在森林中”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并逐步形成了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城市林业。

在我国,此概念主要是由林业工作者提出的,但是由于理解角度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因而园林界和林学界对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畴有不同的理解和提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建设“生态园林”。

HellgnBrieiime从保护物种出发、R.Hansen(1981)从生境类别出发而主张“生态园林”的观点。

我国园林工作者积极提倡发展生态园林的思想,认为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园林的观点认为: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构成的,这个系统是人类模拟自然,改造自然,建设良好人工环境的产物。

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像大自然环境表现那样充分和完整,但也有其独特的因子和作用。

在这个系统中树木花草发挥着最有效的作用。

生态园林既不同于过去以观赏为目的的园林形式、也不同于只供文娱游憩为主的文化公园形式,而是根据生态学理论,模拟再现自然山林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环境。

21世纪是人与环境共生的世纪,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是生态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的新趋势——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建设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兴起,这是世界园林的大势所趋。

随着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城市等概念的提出,生态园林已成为我国园林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理论

欧美有关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思想尚有很多,但颇具代表的是加拿大学者M.Roseland提出的“生态城市10原则”:

1)修正土地使用方式,创造紧凑、多样、绿色、安全、愉悦和混合功能的城市社区。

2)改革交通方式,使其有利于步行、自行车、轨道交通以及其他除汽车以外的交通形式。

3)恢复被破坏的城市环境,特别是城市水系。

4)创造适当的、可承受得起的、方便的以及在种族和经济方面混合的住宅区。

5)提倡社会的公正性,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创造更好的机会。

6)促进地方农业、城市绿化和社区园林项目的发展。

二、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一、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动态

(一)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起始

上世纪末,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在普遍绿化

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至1991年底,全国479个城市统

计,共有绿地38.8万公顷,园林绿化专业队伍共有21

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0.1%,全国城市每个居民占

有公共绿地4.1平方米);在法制方面,中华人民共和

国和国务院发布《城市绿化条例》,确立了城市绿化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国家在立法上明确

提出城市人民政府应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

明确了城市绿化的管理体制和地位。

园林学术界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指出城市园

林绿化在普遍绿化的的同时,还要在提高城市总体素

质上发挥作用。

受“山水城市”的启示,建设部启动了

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

向城市生态化迈出了第一步。

2005年二月国家建设部印发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

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城[2005]43号)。

附件:

1、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二00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6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县

城活动的通知(建城函[2006]4号)。

附件:

1、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2、国家园林县城评选办法

(二)国家园林城市(区)一览表

 国家建设部自1992年以来,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

分别为:

第一批(1992年)北京市、合肥市、珠海市。

第二批(1994年)杭州市、深圳市。

第三批(1996年)马鞍山市、威海市、中山市。

第四批(1997年)(共4个)

大连市、南京市、厦门市、南宁市。

第五批(1999年)(共8个)

青岛市、濮阳市、十堰市、佛山市、三明市、秦皇岛

市、烟台市、上海浦东区(国家园林城区)。

第六批(2001年)(共17个)

江门市、惠州市、茂名市、肇庆市、海口市、三亚市、襄樊市、石河子市、常熟市、长春市、蛾眉山市、

济南市、常德市、葫芦岛市、洛阳市、漯河市、上

海闵行区(国家园林城区)、上海市金山区(国

家园林城区)、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园林区城区)。

第七批(2003年)(共17个)

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唐山市、吉林市、无锡

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绵阳市、

荣成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富阳市、开平市、都

江堰市。

第八批(2005年)(共31个)

武汉市、郑州市、邯郸市、廊坊市、长治市、晋城

市、包头市、伊春市、日照市、淄博市、寿光市、新泰市、胶南市、徐州市、镇江市、吴江市、宜兴市、

安庆市、嘉庆市、泉州市、漳州市、许昌市、南阳市、

宜昌市、岳阳市、湛江市、安宁市、遵义市、乐山市、

宝鸡市、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