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48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docx

内经笔记摘要原版供参习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内经笔记摘要

第一章生命与人体

第一节生命起源

一、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国古代的宇宙本体论,主要有二说,一是周易的太极创世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是老子的道生万物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尽管二者的语言表述不尽相同,但都不否认精气是化生万物的最基本物质。

内经深受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影响,认为太虚是万物生命起源的舞台,《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对于气化生万物及生命的形式,古人以远取诸身的方法,从自身生命的产生,推衍至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在抽象为天地阴阳和合而化生万物。

《内经》对万物及人类的起源作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探索。

首先,从哲学范围来讲,万物及生命起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其次,从人的生存言,人类的诞生是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生存离不开必要的自然条件,因此,天地便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时空父母,如《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可见人类作为万物之一,同样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和合而成,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二、生之来谓之精

内经不仅从哲学的高度对整个人类的起源作了探索,还从医学角度对人类个体生命起源进行了讨论,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精在哲学上与“气”是相通的,但在医学上则有特指概念。

中医学的“精”泛指体内一切精华物质。

据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神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后天之精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先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三、天地万物莫贵于人

内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所以在万物之上,根据古代哲学思想及内经的认识,原因可能有四:

1.人类与万物虽都由阴阳二气化生,但人是由天地间最精华之气化生;2.人类较其他生物具有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运动,神是生命的机能和表现;3.因为人有精神意识的存在,使之能够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探索生命奥秘,以养生治病。

如《四气调神大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宝命全形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灵枢玉版》“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4.人具有社会属性,其生命和疾病与环境密切相关,故内经非常重视调摄精神及精神疾病的防治。

《上古天真论》要求人们“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如此才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第二节人体生命的内涵

一、生命三要素:

精气神

(一)、精气神

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依据来源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依据功能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依据内涵范围可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广义之精,是与气、神相对应的特定名词。

气在内经中有多种含义,但从其共性而言,有如下特点:

1.运动不息:

《灵枢脉度》中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2.无固定形状: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3.有征可寻: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因此,中医学的气,可定义为:

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不断运动、无形有征的精微物质。

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生理组成部分,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神,在内经中主要含义有:

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素问气交变大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2.生命活动的主宰。

《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俱毕,乃成为人”。

3.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

《素问移精变气论》“理色脉而通神明”。

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素问·八正神明论》“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视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

精能化气、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为之神”。

气能生精、化神,精的化生有赖于气化活动,《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归化”;气分阴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达到协调,神的主宰作用及其外在征象便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神能驭气、统精,神明则气畅,气畅则精固。

《灵枢本神》“恐惧不解则伤精”,《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肯定了神安与气顺的关系。

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正如汪绮石在《理虚元鉴·心肾论》中说“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

(二)、精气神与五脏的关系

一方面,精气神是五脏功能活动的重要保证,精为五脏提供物质基础,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气是激发五脏的动力之源,如《素问·刺禁》“肝生于左,肺降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神主宰调控五脏的整体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灵兰密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另一方面,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运行又都是由五脏主持完成的。

如《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二、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生长壮老已的阶段性变化,可通过人的外在征象表现出来。

根据观察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对人的生长壮老已地概括方式有一定差别。

《素问上古天真论》分别以7、8岁作为男女生长发育的基数,以肾中精气为主线,着重描述与肾中精气盛衰相关的生命征象,特别是对生殖机能的发育、成熟、衰竭作了详细论述。

《灵枢天年》以藏腑气血盛衰为依据,以10岁为一个生命阶段,对每一阶段的脏腑气血盛衰状况及相应的外部征象,做了论述。

二者虽有差别,但都非常重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说,人的生命过程,即精气神沿时间之轴所呈现出的盛衰变化过程。

内经还认识到上述生命过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还与人的体质及养生水平有很大关系。

《灵枢天年》“人之寿夭各不同……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第三节人体的生命特征

内经中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整体关系,而且成人体内存在着自我调节的机制,并通过形神、阴阳等范畴阐发人体自我运动、维持稳定的生命特征。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神机气立

神机与气立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神机,主要指生命体内的气化活动,或称机能活动。

它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自我整合运动,实现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在“气立”的协助下,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

神机的自我调控能力,也是中医治疗赖以奏效的内在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神不使也。

气立,主要指生命体内体外之间进行的气化活动,既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气”的交流与转化。

气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命体有选择的摄入外界的生存物质,经过体内加工,将代谢物的余、毒、废部分排出体外;第二,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目的的进行调节及适应性生理活动,以保证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

就生命体的外环境而言,气立是维持生命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气力”,“根于内”的“神机”便无从谈起;就生命的内环境而言,神机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所在,没有“神机”,“根于外”的“气力”便不能进行。

两者是既分工又合作的对立统一关系。

但由于神机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所以内经更重视神机对气立的决定性作用。

二者孙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质是统一的,即生命的气化过程,所以其关系甚为密切。

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基础,其中神机以升降运动为主,气立以出入运动为主。

人体的生命过程中,神机气立的过程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地相互渗透,共时共存的。

二、生气通天

即天人相应。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大自然运动变化的现象之一,其构成及规律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一方面表现为自然规律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生命活动对自然规律的适应性。

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

气分阴阳,应五行,气的运动变化通过阴阳五行呈现出来,因而中医学借助阴阳五行学说,采取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阐释生气通天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指出“夫自古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1.天人相应的结构模式:

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中皆有论述。

对天地间各类事物和现象与人的时空关系给出了一个系统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为阐释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天人规律的一致性

(1)五脏应天的变化规律:

形式多样,如四时节律、五时节律、双月节律、月节律等时间特征及随五方各异的空间特征。

《灵枢本藏》“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联四时,化五节也”。

(2)气血应天的变化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并且人的病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人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生气通天的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这种思想贯穿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各方面,成为中医学探讨病因病机摄生诊法治则等理论的指导思想。

三、形与神俱

主要包括躯体和精神的关系、生命物质和生命机能的关系。

内经认为躯体与精神密切相关。

首先,精神、意识、感觉、思维、情志等活动都是躯体的产物,依附于躯体而存在。

其次,表现为精神对躯体的重要影响。

精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机能活动的保证,神只能寄存于形,神由形生。

但生命物质的摄入,化生和利用,又有机能活动的总体现——神来主宰和调控。

四、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是内经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的最高概括。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即阴阳在保持各自功用和特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

内经的“阴平阳秘”说正是古代哲学的“阴阳自和”观念向医学领域渗透的结果。

阴平阳秘用以概括生命的最佳状态,乃是从整体结果而言,是阴阳运动达到和合式的有序化和稳定化,其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包含有阴阳之间的多种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

内经认为生命体与自然界一样,也存在着清浊、升降、出入、动静、化气等各种对立属性的物质及运动形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其作用表现为相互制约和互根互用。

这两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阴阳之间的互动调节机制。

《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对阴阳关系最好的诠释。

一方面,二者相互促进,阴精化气充阳,使阳气的卫外功能得以巩固;阳气固护阴精,使阴的藏精功能得以维持。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制约,阴制约阳,防止阳气动散太过而难以“为固”;阳制约阴,防止阴精静敛过度而不能“起亟”。

如此,二者有生有制,阴精才能守中有用,阳气才能卫而能固。

阴平阳秘是内经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生命对立统一规律的总结,是对生命活动中各种功能之间复杂关系及有机联系的抽象概括。

由于人体内阴阳关系复杂多样,因此,阴平阳秘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异,如经络调畅、九候若一、脉应四时、寒温相得、形肉相称、气血调和等。

若二者失调,上述生理过程必然失常,甚至发生“阴阳离绝”的不良结果,生命即告终结。

第四节人体结构

内经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两个特点:

一是人体的结构是“空间——时间——功能”结构形式;二是特别强调整体联系,认为每一局部都与整体密切相关,甚至是整体的缩影。

解剖知识已成为功能结构的附属,主要阐释功能及其相关联系。

内经中解剖知识不仅是藏象经络等学说的形态学基础,而且还是中医学各种基本概念产生的基础。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的概念及特点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

在此篇中,主要是讨论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与组织器官的关系,脏腑的阴阳属性及其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等方面。

可以看出,内经所说的“藏象”主要是一个功能概念,它是对人体脏腑(包括经络)和形体官窍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相互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整体概括。

由于脏腑藏于内而生理功能等变化征象可反映于外,故称之为藏象。

它揭示的是实质脏器的系统生理功能变化规律,而对实质脏器的细节研究比较简略。

脏腑也是一个功能概念,它主要是研究人体内在的五脏六府官窍等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但没有包含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内。

而脏器是实体的解剖概念,是静止的,不具有功能的属性在其中。

因此不能把藏象和脏腑、脏器看作同一概念。

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神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四时气候相互关系的学说。

内经学藏象及其藏象学说的本质是功能与实体的统一体,其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功能系统化。

从功能入手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是内经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之一。

内经在对人体进行深入细微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当时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而将人的全部生理功能分别归属与五脏之中,从而形成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学术观点。

每一大功能系统均体现了其所属五行的基本特性。

归属于五大功能系统的各个子单元,亦都是按其功能属性的相同或相近而分别归入各个系统之中的。

每个子单元的划分,除了上述五行特性的一致性之外,还具有与五脏功能上的一体性。

五大功能系统之中,其各个系统的功能并非完全是各个子单元功能之和,而应视为是各个子单元功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整合功能——系统功能化。

功能系统化,客观反映了人体实质脏器在功能上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正是因为功能的差异性,使得人体的脏腑组织划分为五大功能系统;又由于功能的统一性,故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归于统一组织系统。

2。

调控多元化。

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各脏腑内部及各系统之间,通过经脉联络、气血流通及功能配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这个整体中,心是主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五脏六腑,心为之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除了心的主宰调控之外,每个脏腑通过各自的生理功能亦对其他脏腑进行调控。

五大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调控,主要是通过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规律及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完成的。

阴阳规律主要完成脏腑内部、其次是脏腑之间的调控。

五脏的功能平衡,各脏内部稳态的维持,首先是其内部阴阳气血相互对立、互根的结果。

如肝体阴而用阳,肝所贮藏的阴血,即可濡养本脏,以为阳气化生的基础,又可制约肝阳,防止其过亢。

其次是各脏腑之间阴阳协调关系已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条件,如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相交。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则主要完成脏腑之间的调控。

一方面五行脏腑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五者之间又相互制约、互相克伐。

五者之间只有相生相克正常,才能维持五大功能系统之间的稳态和正常的生化作用。

3。

整体协同化。

整体协同化是说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五大功能系统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

在五大系统中,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心通过血和神主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大功能系统中的其他脏腑均配合协同心完成各自分主的生理功能。

从脏腑的生理功能来看,每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完成,也有赖于其它藏腑的协同配合。

气、血、津液、精的生成、输布、代谢,亦需要各脏腑间的密切配合、协同才能完成。

4。

时脏一体化。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界的依赖和适应,从而形成了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行之气运动的相互通应关系,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与四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时脏一体化”,即五脏功能系统通过阴阳五行而与四时阴阳之气保持着相互通应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并由此促进了生物及人体脏腑之气的生长化收藏过程。

四时与五脏的关系,如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等等。

由于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所以时气和则养五脏,时气变则伤五脏,充分体现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道理。

此外,气血津液的分布、运行、盛衰均与四时之气相通应。

空间藏象主要表现为五脏应五方。

藏象学说的地位:

从学术内涵来看,藏象学说(包括经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贯穿于其余各学说之中。

藏象学说的重点是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包括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内容。

生理活动的异常,即发生病理变化,而疾病发生是邪正相争、阴阳失调的结果,因此病因病机学说必须以藏象学说为基础。

诊法是以正常的生理来衡量疾病的各种变化,即以常测变,因而其研究方法是以藏象学说研究的正常生命活动为前提。

论治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达到治疗目的,其调治的具体内容亦离不开脏腑、气血、形体、经络等。

养生是通过多种养生方法达到保持生理活动健全的目的,因此与藏象学说更是密不可分。

第二节心与小肠

一、心主血,为生之本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的作用是通过心气的作用实现的。

首先,血液的生成,有赖于心阳的化赤作用。

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为血液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被输送入肺脉之后,在心阳的化赤作用下才能化为血液。

《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其次,血液的运行,要靠心肺宗气的推动,使之运行全身,周流不息。

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若心气不足或衰竭,则血行障碍或停止,《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

人身之神,广义是泛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身则专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之神包括上述两方面在内。

人出生之后,神主要化生于脏腑精气,其中心主血,血为心之精气,心血滋养脏腑组织,即产生神的活动。

由于心主血,神又化生于血,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

神由心血化生,神化生之后,心又可通过神主导和调节、控制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这一作用还体现在调节全身使之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心位胸中,外应虚里

心位于胸中,外应虚里,可侯宗气之盛衰。

四、心充脉华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及耳

五、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

六、心气通于夏

七、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

第三节肝与胆

一、肝藏血,为罢极之本

《素问调经论》”肝藏血”.。

肝藏血即干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收摄血液的功能。

肝对血量的调节作用主要依靠肝气的充和调达之性来完成,并以贮藏血液为前提。

肝贮藏血液是肝调节血量的前提和基础,调节是贮藏的目的,二者相互为用,密切配合。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

何者?

肝主血海故也。

”收摄血液是肝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条件,只有收摄正常,血液才能或收或调,运行有度;反之,则血失常道而妄行。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从病理上反证了肝对血液的收摄作用。

肝的这一功能可养目、柔筋、舍魂,敛肝阳,为经血之源。

罢极之本,可理解为人体运动的根本。

肝藏血,主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以营养筋膜、肌肉和骨骼,从而产生人体的运动功能,所以说肝为人体运动的根本。

二、肝为将军之官,藏魂主谋略

将军之官,一是指肝有御敌抗邪,护卫脏腑之职;一是指肝能助心谋划、计度、反复思考之意,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魂主要包括:

内在的谋略、梦幻等思维意识活动,即肝主谋略之类;外在的志怒等情感活动。

三、肝主敷和,其气主升,性喜条达

肝主少阳春生之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升阳发阴、敷布和气以养脏腑和全身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敷和”。

肝的敷和作用是赖肝气主升的作用来完成的。

由于肝属木,主升,木曰曲直,其气充和条达,故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条达之性,寓有疏泄之意,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疏达气机和调畅情志两方面。

四、肝居胁下,充筋华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五、肝为语,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六、胆为中正之官,藏精汁,主决断,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第四节脾与胃

一、脾藏营,为仓廪之本

《灵枢本神》“脾藏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脾胃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脾的这一功能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脾化生水谷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二是脾化生的精气,是化生营血等精微物质的主要原料。

同时水谷精微还有赖于脾气的“散精”作用才能上达于肺脉而化生营卫气血。

三是营行脉中,属血中之气,具有统摄血液使其沿脉管循行不休的作用。

二、脾为胃行其津液,其气主升

这里的津液指水谷精微而言。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并指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转输布散于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其输布的途径有二:

一是胃中水谷精气通过足太阴经输送于三阴三阳,从而全身均可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二是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脾气的“散精”起到了枢纽作用。

同时,“脾气散精,上属于肺”,还体现了脾气主升的生理特性,正因为脾气主升,水谷精气才能布散全身。

三、脾舍意,在志为思

《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说明“意”是脾在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下产生的五神之一,也是神明活动的表现之一。

若病,《灵枢本神》“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

思,为脾志,《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志为思”《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说明思考是在记忆、意向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过程。

但若思虑过度,则易伤脾,《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

四、脾不主时,孤藏以灌四旁

五脏之中,脾脏不独主于时,这是内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