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26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docx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大纲

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2012)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特点

1、职业助人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3、强调专业方法

4、注重实践

5、双方合作

6、多方协同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1、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A、解救危难

B、缓解困难C促进发展

(2)社会层面的目标

A、解决社会问题

B、促进社会公正

2、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A、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B、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A、维持社会秩序

B、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工作的要素

1、服务对象

2、社会工作者

3、社会工作价值观

4、专业助人方法

5、助人活动

(四)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2、老年人社会服务

3、妇女社会服务

4、康复服务

5、社会救助

6、就业服务

7、心理健康服务

8、家庭服务

9、医疗社会工作

10、学校社会工作

11、矫治服务

12、城乡社区发展

13、军队社会工作

14、企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1)服务大众

(2)践行社会公正

(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5)待人真诚和守信

(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

(3)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

(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

(4)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6)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

(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2、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基本处理原则伦理难题主要包括:

(1)保密问题。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使其不受伤害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但有时候并不容易把握。

在向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及在行政干预、司法干预、研究需要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让社会工作者难以决断是否应当透露服务对象隐私资料的情境。

(2)情理法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情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以及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

所谓“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基于血缘和社会交往产生的情感。

所谓“理”,是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所谓“法”,是指法律和法规。

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经常发生冲突。

(3)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价值中立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强迫服务对象接受专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也不赞同服务对象的个人价值观。

价值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应该在维护服务对象权益的前提下劝说或主动影响服务对象接受专业或个人价值观,以便提高服务效率或改善服务效果。

在具体工作中,常常不容易作出伦理选择。

(4)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很难兼顾工作与个人的利益。

(5)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

处理伦理难题的原则主要有:

(1)保护生命原则。

(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

(3)自主和自由原则。

(4)最小伤害原则。

(5)改善生活质量原则。

(6)隐私和保密原则。

(7)真诚原则。

(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1、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内容

(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尊重受助者利益)

(2)严守服务对象秘密(严守受助者秘密)

(3)公平服务大众

(4)重视同事(僚)的工作

(5)恪守公私界限

(6)维护社会正义

(7)信守机构政策

(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11)增进公众(共)福利

(12)共同执行守则

2、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特点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相对稳定性。

3、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作用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提高社会认同;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观点

A、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分布的。

B、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

C只有满足了基本的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行为。

(3)阿尔德弗尔的理论主要观点

A、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B、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C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D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一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是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的地方。

(4)莫瑞的需要理论

A、根据莫瑞的观点,需要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第一,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第二,需要作为动力,能够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第三,需要永远作为动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成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四,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B、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

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型

(1)按需要的起源可划分为生物性需要(或称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的对象可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可划分为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1)家庭:

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亦是最普遍的一种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在人

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包括:

A、社会化功能。

B、情感支持功能与问题

解决功能。

C性的规范功能。

D社会迎合功能。

(2)朋辈群体:

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朋辈群体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校:

是个人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并且训练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场所。

个人在学校中学习的时间较长,其影响力仅次于家庭,学校中众多因素都在对个人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包括:

A、学校中的次文化团体。

B、师生关系。

C学校的教育制度。

(4)职场(工作单位):

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5)社区:

简单地说,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概括:

A、形成社区成员的共同特征,如生活方式、言行举止、风俗习惯等。

B产生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人们在这些关系中彼此影响行为方式。

C、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以一定社会规范约束成员行为。

D提供成员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6)文化:

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

(7)大众传媒:

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发展阶段人的影响多样而巨大。

总体来说,大众传媒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负面影响如对儿童青少年的暴力、色情内容的宣传,不利于其健康良性地成长。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行为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可以说,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是个体生理成熟与其在特定环境中不断学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二)人生发展阶段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婴幼儿阶段(0-3岁)

(1)生理发展特征

A、身高、体重、大脑迅速发育。

B、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婴幼儿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

(2)心理发展特征

A、认知方面:

从反射动作发展到开始模仿他人行为;从无意识记忆和机械记忆发

展到有意识的记忆;从只能依靠感官认识事物发展到可以理解抽象事物;随着语言功能的不断成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内部思维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B、情绪发展方面:

婴幼儿有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4种基本情绪,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哭闹、安静、微笑等行为表达出来。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爱和依恋: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意义重大,它为孩子探索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感,并为以后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婴幼儿对爱的需求,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依恋关系被分为安全型、逃避型以及情绪矛盾型几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理想的母婴依恋关系。

B、自我中心:

3岁前的婴幼儿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还难以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C初步体会朋辈关系:

往往是在游戏中互相体会人际互动,这算得上是人类最早的人际交往之一。

学龄前阶段(儿童前期:

3-6岁)

(1)生理发展特征

A、大脑迅速发育,到学龄前,儿童的智能成熟度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

B、儿童肌肉发展成熟,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与运用良好。

C肌肉、眼、脑等器官的协调良好。

(2)心理发展特征

A、语言能力:

3-6岁,思维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特点是词汇发展迅速,口语

表达能力增强等,同时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B、认知方面:

3岁以后,儿童的知觉、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发展起来,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已具独立性质,可以离开感知与动作而进行思维。

C自我控制与独立感:

3-5岁之间,儿童开始有独立自主的需求,他们花很大精力想自我控制,尝试各种新活动,并学会各种自我照顾的技巧,获得独立感与胜利感。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去自我中心:

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已逐渐从自我中心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开始初步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及与他人交往了。

B、自我意识发展:

随着与他人互动的增加与丰富,自我意识开始开展起来。

C性别认同发展:

在与家人的相处当中逐渐学会区分性别,也了解到自己的性别,并且知道以服饰、发型、玩具、行为等予以辨别;向同性父母认同,通过模仿开始发展出恰当的性别行为。

D道德发展:

学龄前儿童开始理解一定的道德规则以及学习用道德规则规范自身行为,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

E、人际交往扩大:

学龄前儿童随着交往能力增强,接触环境增加,人际交往不再仅限于家庭,而是逐步扩大到家庭以外的同伴、幼儿园伙伴和老师等。

学龄期阶段(儿童后期:

6-12岁)

(1)生理发展特征

A、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与各个系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例如在学龄期结束的时候生殖系统已经发育成熟,成为进入青春期的标志。

B、随着学龄期活动的增加以及训练的增加,加强了儿童的身体机能与身体运动技巧,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程度日益提高。

(2)心理发展特征

A、语言的新发展:

语言更加丰富、严谨,口语水平提高,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极大发展。

B、认知发展:

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本期的主要发展是儿童可不经由接触或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包括概念、分类、组合、加减乘除等数字处理能力。

C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稳定性增加、广度增加,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加强。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在学校生活中自我意识得到加强。

B、能够以他人立场来考虑问题,可能进入新的道德发展水平。

C家庭、学校、邻里以及朋辈群体是主要的交往系统,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依旧广泛。

青少年阶段(12-18岁)

(1)生理发展特征

A、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皮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

B、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性需求明显,并且具备了生育能力。

(2)心理发展特征

A、思维发展:

第一,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第二,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第三,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B、情绪发展:

丰富而强烈,出现两极性发展特征,使青少年经常出现逆反情绪,有时难以自控,情绪常常矛盾,因此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能在瞬间转变。

C性心理发展:

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接受个人生理发展成熟的体格特征,接受扮演男或女的性别角色,建立与同性和异性的新关系,并发展出与异性和同性相处的技巧。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性别发展:

性别角色、性别身份感确认且逐步加强,也相应发展出性别角色行为。

B、独立性形成:

大部分青少年在此阶段都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情感依赖,一个重要的成长任务就是获得自主,同时与父母建立成人关系。

C完成正规教育:

青少年通过正规教育获得足够的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技能,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生活目标,开始为毕生的职业、婚姻、社交生活作准备。

D宏观环境的影响:

随着青少年进入不同的社会环境系统,宏观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增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青年阶段(18-35岁)

(1)生理发展特征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各方面机能也都健全并达到发展的顶峰,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2)心理发展特征

A、认知能力:

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力均达到成熟水平,并且进入人生最佳时期,心智活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B、青年人的能力发展包括一般能力的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般能力主要表现为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殊能力包括职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C情绪:

虽稳定,但因为这个阶段会面临众多的大事,所以难以避免紧张情绪。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人生观发熟:

青年人人生观的稳定和成熟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和成熟上。

B、社会情感发展:

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青年人的社会情感有了明显的发展,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友谊和爱情的发展。

C心理适应力强:

青年期个体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婚姻、职业和子女的适应上,如选择配偶及自我调整,适应婚姻生活,以及完成生殖和抚养子女;完成学业后,成年人开始工作,并在所选择的工作中有所作为,从中获得报酬,赢得经济上的独立,事业上的成功会给人带来成就感等。

中年阶段(35-60岁)

(1)生理发展特征:

一般人在35岁之后各项生理机能就开始出现缓慢的衰退;同时也可能伴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而伴随着生理上的衰退,很容易破坏生理与心理的和谐一致。

(2)心理发展特征

A、个体的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

B、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C长期的社会阅历、人际关系经验使得中年人对生活和问题具有更加智慧的头脑。

(3)社会性发展特征

A、人格成熟:

情感趋于深沉稳定,性格也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能力加强,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

B、婚姻关系务实:

婚姻中责任感已经超越了对情感和性满足的追求,对婚姻关系的态度更加务实。

C事业顶峰:

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多数中年人在事业、地位和财富上都达到一生中的巅峰。

老年阶段(60岁至死亡)

(1)生理发展特征

A、较大与较快的衰退:

个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发生较大退化,如毛发脱落、脊柱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感官功能退化等。

老年人的智能及体能都出现明显衰退。

B、老年期疾病出现:

身体逐渐衰弱,生活上逐渐需要依赖他人。

(2)心理发展特征

A、反应速度逐渐迟钝缓慢:

思维呈衰退趋势,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等衰退得较快。

B、认知上的成熟与稳定:

与知识、文化、经济相联系的思维因素衰退较慢,老年期仍有创造性思维。

可见,老年人的智力衰退是事实,但并不是所有智力因素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并且老年人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C情绪波动:

容易出现一些情绪波动,例如情绪低落、沮丧;对于新担当的角色调适不佳而情绪不稳定;缺乏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吸收,有时感到失落;退出职场、子女离家,难免感受到孤独等。

(3)社会性发展特征老年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他们原来较为活跃的社会角色逐渐消退。

这种角色的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行为出现偏差,主要有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和心理自闭等。

(2)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口吃等语言障碍:

常常是语言不熟练的表现,也强调口吃是一种学习的反应,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最通常的现象是环境的压力。

B、沉默与孤独:

有些孩子不合群,在团体里永远无声无息、退缩、害羞、依赖、自卑、胆小;可能的原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婴幼儿时期没有年龄相仿的孩子陪伴玩耍或人格类型比较内向等。

C电视的影响:

电视对于儿童来说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如果儿童沉迷于不适合的电视节目。

D心理社会环境问题:

包括缺乏恰当的环境刺激(如家庭中的教养行为)、受到

忽视或虐待、家庭功能障碍、亲子关系问题等。

(3)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心理障碍:

指学龄儿童面对新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常见的具体问题包括儿童多动症、儿童焦虑症、儿童强迫症等。

B、交往障碍:

指学龄儿童在与父母、同伴及老师相处时出现了适应困难。

C学习困难:

指正常智力的学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的成绩低下,越走向高年级,学业落差越明显。

(4)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行为偏差:

包括不同程度与类型的行为偏差,例如环境的适应不良、犯罪行为、物质滥用、过早性行为、早恋等。

B、学业问题:

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的负面影响,包括青少年的学业行为表现不佳、亲子冲突频发、遭受群体排斥、个人自尊降低、出现违纪行为等。

(5)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角色转换与冲突:

青年所参与的环境众多,并且承担相应的多种角色,不同的环境对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期待,青年人需要在多种角色之间不断转换与调节,当转换和调节不良时,就会出现不同角色间的冲突,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活、人际以及心理问题。

B、在工作上遭遇到的歧视问题:

因性别而受到某些职业的排斥、个人努力却不能实现职场中向上的社会流动、学历不足而与一些发展机会无缘等都是这种歧视问题的体现。

C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

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某些观念的影响下可能不注重两性间的责任感与亲情的发展,这会导致青年人对婚姻的满意度降低,从而出现一些婚姻中的问题,包括离异、婚外情、婚内矛盾剧烈等,也引发一定的心理情绪反应。

(6)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遭遇更年期:

更年期伴随一些机能衰退出现的情绪、行为上的失调,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疾病或病征,都是需要很好处理的问题。

B、适应婚姻关系的变化:

中年人的婚姻关系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离婚、丧偶等。

C“夹心”的一代:

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经济、精力上的消耗都会形成重大的压力,如果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体力不支和过分的担心围绕着中年人时,则容易心情烦燥、焦虑增多,也容易发火、愤怒,同时影响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D工作中的问题:

职业已趋于稳定,但要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并且要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如调动或转业、升职或降职、被迫离职、工作重点变化、学习新的工作技能等。

E、心身疾病:

中年阶段还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和疑病症等。

这些疾病会给中年人带来持久的心理冲突,进而引起一些行为偏差。

(7)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A、退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的无用感。

B、经济收入减少会产生生活上的困难。

C人际关系的淡化导致孤独感。

D老年期疾病问题。

E、面对疾病和死亡产生的无奈和恐惧感。

四、个案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A、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个人的成长受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也相互影响。

B、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C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D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主要治疗技巧

要点

直接治疗

非反思性技巧

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技巧

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

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来影响服务对象,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A、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

B、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C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基本理论

A、危机可以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

B、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生阶段、应对阶段、危机解决阶段、恢复期。

(2)危机介入模式的基本原则

A、及时处理一一目的是减少伤害,前提是危机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B、限定目标一一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标上。

C输入希望—让案主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

D提供支持一一利用案主的周围资源为案主提供适度支持。

E、恢复自尊恢复案主的自信和自尊。

F、培养自主能力一一培养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A、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B、快速做出危险性判断。

C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D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第一阶段:

接案或转介

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

2、促使有需求(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第二阶段:

收集资料

1、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

2、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

第三阶段:

制订计划

1、服务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涉及6个方面

(1)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等情况。

(2)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3)工作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

(4)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各阶段需要发掘和运用的资源

(5)服务开展的期限,包括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和总的时间期限。

(6)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见面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

2、制订计划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到5点

(1)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明确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

(3)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