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98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docx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1.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

孙武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一部《孙子兵法》流传了近3000年影响并未消退。

《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2.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史对于儒家学说的有利补充,其处世和交际观念,最直白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众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3.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影响中国人思想方式以及道德内涵的文化鼻祖,其总结周朝以来的儒家文化,直到今天,仍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4.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其对于文化的贡献,没有其政治理念上来的明显,但其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至今,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道德体系的核心。

5.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

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

王充、王符、仲长统。

王充的《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石破天惊。

6.王守仁(1472-1529)汉族。

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7.李贽(zhi)(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等。

李贽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

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8.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9.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10.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汉族,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

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

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名人物,事迹:

1.邓世昌,广东番禺人。

原名永昌,字正卿。

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

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

“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官兵道:

“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

”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

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

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2.祖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

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

“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

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

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

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

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

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

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3.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

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

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辞,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

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4.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

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公元前123年,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敌二千余人。

武帝大喜过望,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19岁的霍去病只带着数名亲兵冲进匈奴营中,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

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当时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顶极偶像。

公元前119年夏,率5万骑深入大漠2千余里,进击匈奴。

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歼7万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

汉武帝奖给他豪宅,他却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5.戚继光,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

戚继光出身将门,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7岁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5年任都司参将,在龙山、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

1558年在浙江义乌,精选4千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劲旅“戚家军”,发明“鸳鸯阵”,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沿海九战九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千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次年夏,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

1563年取得平海卫大捷,斩倭2200余。

1564年联合俞大猷水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从此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568镇守蓟州,加固长城,在北方戍边16年,53岁时发明地雷(当时叫做“自犯钢轮火”),比欧洲人大约要早300年左右。

1587年死于肺炎复发,享年61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

 

6.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世称国姓爷。

礼部尚书、东林领袖钱谦益的得意弟子,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遂与父决裂,收拾残部,募兵抗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

1656年,在厦门围头海域歼灭清水师约3万人。

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舰120艘,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

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

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千人,损失惨重。

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同年5月郑成功病逝,享年39岁。

 

7.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

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

“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

金军哀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

“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

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8.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

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

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

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

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

“圣驾请回!

”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

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中华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

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

“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

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

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

“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

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九、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

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

“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

“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