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637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含详解新课标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

(满分:

137分 时间:

90分钟)

一、[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13.CE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与理解能力。

C项中“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E项中“心理描写”在文中没有体现,亦为无中生有。

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要点]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包括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方面,以及侧面描写来实现。

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要点]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

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抓住“大”字做文章。

与个人、家庭的“小”相对,“大”表现出来的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

解答这类题型还应该有分数意识,分值为6分,一般答三点比较妥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 何勇 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

“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载机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

“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执着的信念。

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

如“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分析“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

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流贯通。

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

(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

③形象生动。

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

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③回记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蠕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

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

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妻子高玮的电话:

“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

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日,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

5月25日,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

他不敢相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翻出病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

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

“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

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二,我走后,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

7月26日,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边防的夜静极了,王兴民第一次向外人倾诉这痛断肝肠的经历,在座的全都落泪了,而蒙古族连长龚黎明竟哭出声——

2010年1月20日,龚黎明的妻子金兰查出卵巢肿瘤,急忙给丈夫打电话:

“肿块有拳头大,医生说一天都耽误不得!

因为大雪封山,龚黎明同样回不了家。

几天后,坚强的金兰只身起程,从祖国的西北边陲回到东北老家。

“做手术那天,是妻子金兰代我签的字。

”龚黎明说,术后,妻子长时间直不起腰,身体弯得像一张弓,购物、买菜,样样都得自己干,连邻居看了都觉得心疼。

可她倒挺乐观,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也许是因为愧疚太多,从得知妻子患病那天起,身处“雪海孤岛”的龚黎明,每天都要用一个心形巧克力盒子当模具,用洁净的清泉浇冻一颗“冰心”,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

这个冬天,他总共浇冻了九十多颗“冰心”。

龚黎明说,他是幸运的,妻子经过一年多的调理,身体基本康复,还怀上了孩子。

从2008年至今,龚黎明在连队度过了3个封山期。

红山嘴军人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却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在荣誉室,记者数了数,自组建以来,红山嘴边防连年年出色完成守防任务,11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荣立二等功。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15名下山士兵的名单基本确定。

在即将告别连队的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

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里的咸肉、干鱼、干鸭、粉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新疆军区给红山嘴边防连配备的全地形车和新型雪橇车,静静地停在营院里。

连队干部介绍说,全地形车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冬季巡逻所需;军分区派人维修了光伏发电设备,水电暖设施保养一新;连队的网络视频也已启用,战士们又多了一条和亲友沟通的渠道。

指导员刘占锋的感言颇有诗意:

身在边关有人疼!

清晨,我们漫步山上。

两个停机坪分别坐落在山顶和半山腰,快两年没用过了,落满了厚厚的秋霜,在阳光下晶莹闪烁。

尽管连队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什么也不缺,官兵们还是盼望过年时有慰问的直升机在这里降落。

大雪即将封山,记者与红山嘴边防连告别,越野车又一次颠簸蠕动在万山丛中。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黄国柱等,有删改)

5.点明时间“9月22日”时,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这句话?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插入这句话,使得两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处是秋高气爽,一处却已是大雪封山,两相映照,突出了红山嘴边防连所处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给读者以感性和深刻的印象。

6.文章要报道的是边防部队的生活,却用大半的篇幅表现王兴民和龚黎明个人的人生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王兴民、龚黎明和他们的家人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是边防连官兵的典型代表,文章以点带面,通过他们个人来表现边防战士的整体形象。

②用较大篇幅具体地展现两人的人生经历,避免了对边防连整体的抽象性描述,使边防官兵的可贵品质变得亲切可感。

7.有关王兴民的内容中,文章突出运用了时间性词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记述王兴民的内容中,时间性词语具体明确,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

②由于事关疾病和生命,时间性词语强调了紧迫感,突出了人物的焦虑、无奈、愧疚、悲痛等情感。

8.文中反复强调“大雪即将封山”这一环境特点,请从主旨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旨表达)①强调了红山嘴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边防官兵戍边生活的艰苦。

②营造出一种严酷而豪壮的氛围,衬托了边防战士卫国守土、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结构安排)①选取大雪即将封山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时段,将红山嘴边防连官兵的感人故事巧妙地串在一起。

②前后内容呼应,使全篇结构圆满,浑然一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

可他偏偏选择了农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

他叫魏华伟,2008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谁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

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

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不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

第二次做出人生选择时,面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

”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

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1/10。

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了来往。

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

无数人问过魏华伟。

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

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

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

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餐具,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

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

“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间,你就没有了怕。

”他说。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

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家心里有“疙瘩”。

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

“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给我个机会了!

”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

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学费让全家犯难。

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

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

“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

”这样的吃请,魏华伟不能拒绝。

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

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

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不少人问,你是来镀金的吧?

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

一个村民更是直截了当:

“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积累。

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

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

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

入村两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

“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了冷水。

2010年,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企业。

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

“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态度?

”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