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60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中医十大名方.docx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

提要: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就是指:

1、小青龙汤《伤寒论》;2、大承气汤《伤寒论》;3、小柴胡汤《伤寒论》;4、五苓散《伤寒论》;5、逍遥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8、归脾汤《济生方》;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今临床新用各论:

1、小青龙汤《伤寒论》

概述:

本方就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来源:

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她性眼炎、卡她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大承气汤《伤寒论》

概述:

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泻下剂-寒下。

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3、小柴胡汤《伤寒论》

来源:

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

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主治:

(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临床加减:

(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

茯苓180g泽泻300g猪苓180g肉桂120g白术(炒)180g《中国药典》炮制:

上为细末。

功效: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服法: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今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①水逆证:

临床症见烦渴欲饮,饮入即吐,少腹胀满,小便不利,苔白,脉濡。

②小便不利:

此因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常所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短气而咳,肢体水肿,舌苔白,脉濡。

③水肿:

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湿泛滥于肌表而见肢体水肿,身重,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濡。

④痰饮:

水湿内蓄于下,挟气上攻而出现脐下悸动,头眩,吐涎沫,短气而咳,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⑤泄泻:

脾为湿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症见泄泻如水或稀薄,呕吐,身重,体倦,或兼烦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

5、逍遥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

源流:

“疏肝逍遥之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

意思就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逍遥散就是宋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

发展到现代由逍遥散化裁出许多方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多以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为基础药,而灵活配伍。

如归芍丸在基础药上配伍川断、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补肾利湿。

截郁合欢汤在基础药上配伍三七、合欢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乳房胀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在基础药上着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蛎、王不留行、连翘、花粉等以疏肝通络、散结消肿。

组成:

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与营。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化裁:

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

功用:

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

肝郁血虚内有郁热加生地黄或熟地,成为“黑逍遥散”。

功用: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主治:

肝脾血虚证。

临经腹痛。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抑郁症、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主治:

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

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组成:

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方剂特点:

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临床应用:

①心血管系统病症: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②消化系统病症:

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③妇产科病症:

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概述:

补中益气汤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组成:

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临症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

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衍化变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与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

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现代研究:

今临床新用:

研究资料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就是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就是因为它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在治疗虚热感冒、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气虚发热方面,疗效已经得到肯定。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

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主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

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

《南雅堂医案》

②心痛:

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南雅堂医案》

③失眠:

现因工作繁重压力大,或者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

④月经失调:

妇女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月经失调,淋漓不断,面浮肿,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

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用归脾汤调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激活老龄动物脑内功能低下的胆碱能神经作用,能改善学习与记忆能力,能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有强壮作用。

此外,还有抗休克、镇静、降血压、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体会: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后者就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

六味地黄丸系出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就是通补开合、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方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药组成,由张仲景金匮肾气丸中所载八味减去桂、附而成,根据补泻同时进行的原则,配伍上三补三泻,以补为用。

具有良好的临床功效,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近年来报到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1]在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新的应用。

组成:

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服法:

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每天1剂,分两次服。

主治:

滋肾养阴,佐以清虚火。

主肾水衰惫,虚火上炎。

临床新用:

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养颜美容、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禁忌:

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治胆胃不与,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临床本方的运用,关键就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

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者,均可使用。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枳实(麦麸炒去瓤)各100g、陈皮(去白)150g、甘草(灸)50g、白茯苓75g、剉为散、每服20g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功效:

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疑难病症

①柴芩温胆汤:

加柴胡、黄芩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

②桃红温胆汤:

加桃仁、红花治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症;

③栀豉温胆汤:

加山栀、淡豆豉、炒枣仁、合欢皮治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④柴前温胆汤:

加柴胡、前胡、炒枣仁、黄连治失眠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

②桑蒺温胆汤:

加桑叶、白蒺黎、菊花、双花治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耳源性眩晕。

③酸天温胆汤:

加酸枣仁、天竺黄、远志治癫症、狂症。

心脑血管疾病

①参芪温胆汤:

加党参、黄芪治冠心病、心房纤颤;

②砂檀温胆汤:

加砂仁、檀香、丹参、菖蒲治冠心病伴心绞痛;

③生脉温胆汤:

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治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

④桑菊温胆汤:

加桑叶、菊花、黄芩治高血压病;

⑤失笑温胆汤:

加五灵脂、蒲黄、党参、丹参、薤白治冠心病、心绞痛。

胃肠道疾病

①乌砂温胆汤:

加乌贼骨、砂仁、旋复花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②建中温胆汤:

加黄芪、桂枝、白芍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肠痉挛;

③左金温胆汤:

加黄连、吴萸、苏梗、元胡治慢性胃炎、溃疡病;

④芩翘温胆汤:

加黄芩、连翘、黄连、山栀治急慢性胃炎、胆囊炎;

⑤硝黄温胆汤:

加大黄、芒硝、全瓜蒌治温热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习惯性便秘。

其她常见疾病

①五子温胆汤:

加苏子、白芥子、莱服子、葶苈子、五味子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

②三黄温胆汤:

加黄芩、黄连、大黄治泌尿系统感染、尿毒症;

③决泽温胆汤:

加草决明、泽泻、首乌、山楂治高粘滞血症;

④射牛温胆汤:

加射干、牛蒡子、连翘)治梅核气、慢性咽炎;

⑥香桃温胆汤:

加香附、桃仁、红花、苍术、焦三仙、鸡内金)治闭经。

附:

衍化温胆汤及附方

十味温胆汤

出处:

首载于《世医得效方》,明《证治准绳-类方》收录。

组成:

半夏(汤泡)枳实(麸炒)陈皮(去白,各二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半)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

各一钱)粉草(炙,半钱)

用法:

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时服。

功用:

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

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证。

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噩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竹茹温胆汤

组成:

柴胡2钱,枳实(麸炒)1钱,半夏1钱,竹茹1钱,陈皮1钱,茯苓1钱,桔梗1钱,香附8分,甘草3分,人参5分,麦门冬(去心)3分,黄连1钱5分。

来源:

《扶寿精方》。

主治:

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同名温胆汤方

1.《婴童百问》温胆汤,本方陈皮易橘红,加酸枣仁构成。

功能化痰与胃,安心定神。

主治心悸烦闷不得眠。

2.《世医得效方》温胆汤,本方加人参构成。

功能补气清热除烦,祛痰与胃。

主治大病后虚烦难眠,及惊悚自汗,遇事易惊。

3.《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本方去茯苓、大枣构成。

功能化痰与胃,清热除烦。

主治大病后虚烦难眠。

附方:

①加味温胆汤(《医宗金鉴》),本方加黄莲、黄芩、麦冬、芦根构成。

功能清热生津,止呕降逆。

主治妊娠恶阻,呕吐,胃中有热,心中烦热郁闷,喜饮凉浆者。

②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本方去竹茹,加熟地、人参、五味子、远志、枣仁构成。

功能化痰安神。

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饮食无味,四肢浮肿,心悸烦闷,坐卧不宁。

③黄莲温胆汤(《六因条辨》,本方去大枣,加黄莲构成。

功能清热化痰与中。

主治疾热内扰,眩晕,心烦,失眠,口苦,舌苔黄腻。

④清心温胆汤(《杂病源流犀烛》),本方去大枣,加白术、黄莲、菖蒲、香附、白芍、当归、麦冬、川芎、远志、人参构成。

功能涤痰补虚。

主治心脏虚损,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癫证。

⑤清热化痰汤(《医宗金鉴》),由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橘红、半夏、黄芩、麦冬、黄莲、石菖蒲、竹茹、枳实、南星、木香构成。

功能清热化痰利窍。

主治中风痰热,神志恍惚,舌强难言,或手足麻木无力,头眩足软,筋挛不收,神思恍惚,言语失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