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42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docx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整理解析必修1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

必修一

整理、解析人: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张仁庆

说明:

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6.(2011年上海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考点】商朝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记忆能力。

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故选C项。

【答案】C

2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考点】早期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项。

【答案】C

1.(2011年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考点】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故选C项。

【答案】C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2011年江苏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

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

C、D表述错误。

【答案】B

9.(2011年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考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示意图反映的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

【答案】C

13.(2011年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题干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

重才能密切相关。

选择D项。

【答案】D

7.(2011年上海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考点】西汉初期地方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答案】A

2.(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

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故选D项。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

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答案】D

9.(2011年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C项。

【答案】C

13.(2011年四川卷,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中国的选官制度由“世袭制”向“官僚政治”转变,西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

B和D项属于思想方面;A项属于经济方面;只有C项属于要打破世袭制。

故选择C项。

【答案】C

4.(2011年海南卷,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考点】行省制度(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

【解析】本题把史地知识结合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识图能力。

契丹族活跃于中国东北地区。

辽阳行省辖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

排除A、C;云南行省原是南诏的居住地。

【答案】B

40.(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和清末)的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考查人才问题,突出考查归纳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

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分)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

吏队伍。

(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

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0分)

35.(2011年上海历史,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

(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6分)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

(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

(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

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答案】

(1)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6分)

(2)论据(4分)

答案1:

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

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

(2分)

·其他答案。

(0分)

组织(2分)

答案l:

叙述连贯成结构。

(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

(1分)

其他答案:

罗列论据。

(0分)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2011年海南卷,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明朝专制主义的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解答时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抓住题眼“实质”。

“讲论圣道”说明朱元璋主张恢复儒家文化,朱元璋所说的“先王”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排除A项;“令郡县皆立学”表明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D项;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而不是实质问题排除C项;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选B项。

【答案】B

8.(2011年海南卷,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机构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

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可知该官职是布政使。

A项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B项是北宋掌握中央兵权的官职;C项北宋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

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单元综合

13.(2011年北京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的发展(中央机构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汉武帝通过建立中以削弱相权。

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因此选B项。

【答案】C

15.(2011年重庆卷,15)《宋史》记载:

“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

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点】宋代民族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

根据题干信息和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的内容即可判断。

【答案】B

9.(2011年上海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考点】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秦朝时并存的是匈奴;孝文帝改革曾仿照南朝齐制定官制礼仪;与北宋并立的是契,故选D项。

【答案】D

10.(2011年上海历史,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地理空间能力。

三国中的魏国其地理范围是以中原为主,故选B。

A项为长城外,当时属于鲜卑,C项为蜀国,D项为吴国。

【答案】B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9.(2011年广东文综,19)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是强调古代雅

典政治的局限性,然后结合选项分析;另外要抓住时间提示“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

A、C项

都是雅典政治的民主性,而D项是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时期)。

故符合题意的只

有B项(说明知识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B

12.(2011年江苏历史,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

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

克里改革。

【答案】C

14.(2011年山东文综,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他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可以看出这样的判决很难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同时说明这种司法程序还有缺陷,故排除C、D项。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可以避免事先有人说情、贿赂等,说明公民的平等不仅仅是形式的,排除B项。

这种运作方式既体现民主也有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体现了当时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这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2.(2011年上海历史,2)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

【考点】历史常识——公元的计算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历史常识的积累。

一百年为一世纪,如公元前1世纪指的是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故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末。

【答案】D

34.(2011年上海历史,34)两张判决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问题:

(8分)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

(2分)

①《民法大全》②《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一:

判决二: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6分)

【考点】古代罗马法;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

【解析】本题以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1)问通过材料可知判决实行“同态复仇”,应为较为野蛮《汉穆拉比法典》;判决二体现了理性色彩,应为《民法大全》。

(2)问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判决二比较合理,其原因可以从“罪行不能继承”、严守证据、重视人的基本权利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填写正确的序号,判决一:

②;判决二:

①。

(2分)

(2)答案l:

给出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

(6分)

判决二合理。

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严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

视其无罪。

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

判决二合理。

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答案2:

给出判断,并就案情本身进行分析。

(3分)

判决二合理。

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况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错误。

答案3:

绐出判断,但未结合具体材料陈述理由。

(1分)

判决二合理。

它反映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其他答案:

只作判断而无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题意。

(0)

单元综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9.(2011年全国I卷,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林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考点】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1787年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材料华盛顿城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紧密构筑在一起,体现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

故选C项。

A项“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文化特点;B项“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

14.(2011年海南卷,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

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

【考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材料信息“须各官合议”,“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可以判断该国制度有两个议会,并实行地方分权,这种情况符合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

【答案】A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20.(2011年广东文综,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1787年美国宪法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

“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说明立法权

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小,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因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

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答案】C

19.(2011年安徽文综,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考点】德意志宪政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读图能力。

图片的寓意是议会被君主操纵,反对君主无疑是自寻死路,暗喻议会没有权利,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专制本质,故选B项。

【答案】B

14.(2011年江苏历史,14)恩格斯指出: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