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27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诵读感知: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自读词文,把握词作感情。

2、指定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诵读技法指导。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

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4、集体诵读。

5、词意讲解。

三、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明确:

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

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

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明确:

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

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明确:

“呼”和“窥”。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

“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

“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找出原句,再用自己的话(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个美景。

明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参考:

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8、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明确: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形象如此逼真!

“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

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

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9、小结上阕:

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下阕言情。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

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故乡遥,何日去?

”——家乡;结合点:

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于是词人喃喃自语:

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作者的家在南方,可是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

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

”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五月渔郎相忆否?

”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小结:

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快乐。

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三、课后练习: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

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王国维说: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明确: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

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

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

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

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

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

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附:

《苏幕遮》赏析

整体感知

周邦彦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这首词的上阕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此时,词人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

“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

“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举”字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

下阕言情。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于是词人喃喃自语:

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我的家在南方,可是我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词人的乡愁很深,可出语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

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我非常想念你们,我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

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余韵袅袅。

“五月渔郎相忆否?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

这首词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

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苏幕遮》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

情与情的关系:

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三

讨论、探究:

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

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五、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

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

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

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

“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七、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八、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九、课后任务:

因声求气,置身诗景,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出门观荷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

久客思乡渔郎忆我?

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苏幕遮》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

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

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

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

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嗅觉:

)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听觉:

)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

(视觉:

)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

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

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

“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苏幕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邦彦

2、理解词意

3、赏析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

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

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思乡之情

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

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

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

答:

因为押韵,韵脚是:

1.暑、语、雨、举。

2.去、旅、否、浦。

四、讲解课文

(一).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我们先看上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的景物?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

五月份左右,雨后的早晨溽暑侵晓

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答:

鸟雀荷叶初阳宿雨

3.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窺言语”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问:

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A.声色结合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

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细节描写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点面结合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

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

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

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答:

嗅觉听觉视觉

(二).词的上片给我们展示了雨后清晨一个个优美的意象,我们知道不论是诗歌还是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一定的意境,那么作者通过写荷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请看下片: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明确:

是思乡之情

1.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

(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2)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

(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

《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

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

荷花。

从“溽暑”我们知道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