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70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docx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

东北是奉系的天下,曾几何时,奉系要员们在这块黑土地上呼风唤雨,何等得意。

然而,强敌当前,这些人却有了不同的表现……

“九一八”,有人成了虎,有人成了狗

张志建

历史有时候是很会戏弄人的。

你曾经默默无闻了好多年,但突然有个机会,让你如云开雾散似的露个大脸;你生活在山之巅、人之上,傲视群雄,不可一世,但也是突如其来的一个机会,却把你的裤子扒了下来……

“九一八”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奉系集团的要员们有了露了大脸,有的却被扒掉了裤子。

马占山,十二金牌召不回

马占山字秀芳,出身贫寒,当过一段土匪。

后来“金盆洗手”,率手下弟兄接受招安,加入了吴俊升的部队。

“九一八”前,马占山只是一个旅的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地侵占了辽宁、吉林两省,黑龙江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马占山受命于危难之中,被张学良破格提升为黑龙江省主席。

马占山是吴俊升的亲信,吴俊升在皇姑屯事件中死于日本人之手,马占山当时就发下誓言,要为吴俊升报仇。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齐齐哈尔发起进攻,拉开了进犯黑龙江的序幕。

马占山率部在江桥奋起还击,声震中外的江桥抗战爆发了!

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寇的第一个大规模抵抗,激烈的枪炮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各地人民、各界人士、爱国学生寄发的电文和慰问信,有如雪片飞来。

黑龙江各界慰问团携带猪、羊等慰劳品和现洋,奔赴江桥前线,慰问马部官兵。

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直接开赴江桥前线。

上海福昌烟草公司为鼓舞士气,还推出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写了一首《敬赠马占山主席》的诗,诗云: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诗中“十二金牌”直指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赞扬马占山敢于抗命抵御外侮。

世界各国的报刊,对江桥抗战也大加褒扬。

《京津泰晤士报》社论中说,马占山是“在充满灾难的中国里,中国高级官吏堪称道的仅有的一人……”

江桥抗战整整打了半个月,日军在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下,死伤惨重,不得不一再增兵。

但马占山部孤悬敌后,没有后援,加上装备落后,在日军先进火力的打击下,伤亡很大。

江桥上躺满死尸,摞了好几层。

最后,在日军孤注一掷、准备发动最后的打击前,马占山不得不率部撤离江桥。

撤离江桥,马占山继续率部与日寇交战。

但部队越打越少,后援却连影都没有,不得已,马占山投降了日军。

但正当全国人民为马占山此举瞠目结舌时,马占山又做了一件让全国人更目瞪口呆的事。

投降日军后,日本人给马占山封了官,扩大了队伍,发了给养。

就在日本人大肆宣传“抗日英雄”归降大日本帝国之时,马占山却突然用12辆汽车、6辆轿车、300匹战马将2400万元款项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气得日本人大骂马占山“土匪”、“流氓”。

马占山用日本人给的枪弹物资又与日寇奋战了一年。

日本人调集了大批的部队来围攻马占山。

一次战斗中,马占山的部队被重重包围,突围中,部队被打散,伤亡惨重。

马占山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我当时只剩十一粒子弹,加其余五人,子弹也不足百粒,他们搜山,我们藏于树内。

眼见有八个日本兵端着枪,凶神似的,一步一步搜来……我们看他们行近,突然开枪,将八个人全打死,又拾起他们的枪,用他们的子弹,打出重围。

部队被打散,日本人又来诱降马占山。

马占山退进苏联境内,又绕道欧洲、新疆返回国。

马占山后来寓居北平,还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与马占山齐名的冯占海

“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作了一幅对联的上联:

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前,移山倒海。

其中的二马占海说的就是抗命杀敌的冯占海。

据说,这个对联已成为绝对,现在也无人对出下联。

冯占海字寿山,1899年11月6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杂木林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在村内读私塾八个月后即给人家放猪。

1917年参加东北军当兵。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任吉林省督办公署卫队团团长。

时任吉林最高长官的熙洽投降日本人后,又以长官身份下令冯占海投降,冯占海拒不执行命令。

熙洽又三次派专人持亲笔信劝冯占海投降,许诺说:

只要投降,马上升官,旅长、师长随便挑。

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抄你家,派大军围剿你。

冯占海接到熙恰的信后,一撕两半扔在地上,说:

“占海身为中国军人,生命早置之度外,况身外浮物之家产乎!

本人只知有国,国家有难,决以全力周旋,虽亲友均不顾。

”熙洽的信使听了冯占海的话,红着脸离去。

随后,冯占海向吉林省各县发出抗日通电,声讨日寇“侵我国土,杀我同胞”和熙洽“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罪行,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1年11月,冯占海接受张学良的任命,就任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1旅旅长,并将所部和连日吸收的爱国群众、绿林好汉共计一万五千余人,编成吉林省警备军。

此后,冯占海率军转战吉林,狠狠打击日伪军。

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援。

由于迟迟得不到关内国民政府的支持,弹药奇缺,人员无法补给,冯占海不得不率部退往关内。

“七七事变”后,冯占海参加了抗日战争,但冯部这种杂牌军,尤其是东北军中的杂牌军,在蒋介石的眼中属于另类,哪里危险就被派往哪里。

冯占海所部在抗战中被消耗殆尽,成了光杆司令的冯占海也被解除了职务。

解放后,冯占海受周恩来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63年9月14日,冯占海病逝于长春。

变卖宋瓷为军饷

李杜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被人誉为“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

“九一八”事变后,熙恰命令驻扎在依兰的李杜投降日军,李杜回电“绝不附逆,坚决抗日”。

熙洽赏识李杜的才干,更看重他手中的军队,便给李杜送来一个委任状,任命李杜为伪吉林省长官公署参谋长。

李杜接信后,说:

“我是中国军人,我只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

”熙洽不甘心,又派李杜的好朋友、伪省木税局局长翟景儒到依兰游说李杜。

翟景儒劝李杜不要太“执迷不悟“,李杜反而对翟景儒说,回去要好好劝劝熙洽“勿充国贼”。

翟景儒回去后,把李杜的态度告诉了熙洽,熙洽仍不死心,再度派翟景儒来到依兰。

李杜把翟景儒带到城外,月光下摆开酒席,宣称“今夜只可谈风月”。

翟景儒不敢再谈劝降之事,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

几次招降不成,熙洽亲自带人携礼品去吉林李杜家中,对李杜的两位夫人马氏和王者培进行威胁利诱。

熙洽带来一套珍贵的宋代瓷器、一套黄金包头的象牙筷子,让王者培劝说李杜投降。

看着门口持枪的卫兵,为保护全家人安全,王者培只好假意应承,答应一定劝说李杜归降。

熙洽走后,马氏和王者培携带贵重之物,带家人连夜逃往依兰。

  李杜听夫人讲述事情经过后,拿起那套宋瓷看了看,连声夸赞:

“好东西,可卖不少钱。

”王者培以为丈夫动了心,急忙说:

“咱可不能做那留万代骂名的事啊!

”李杜微微一笑,把熙洽送来的宋瓷、象牙筷子和夫人带来的贵重物品都送去变卖,充为军饷,竖起了抗日大旗。

1932年2月1日,李杜率部参加哈尔滨保卫战。

日伪方面以5个旅的伪军和一个旅团的日军气汹汹地杀向哈尔滨。

李杜率部拼死抵抗,让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在战斗的关键时刻,顾乡屯守军旅长王瑞华临阵逃跑,南岗守军将领也放弃阵地率部退入市内,自卫军团长白文俊、宋文清以及张景惠的警察总队阵前倒戈投敌,丁超则脱离部队,只身一人跑到张景惠的公馆里避险。

李杜孤军奋战,独木难支,哈尔滨保卫战失败。

日军占领哈尔滨后,李杜拒不投降,带领残余部队继续转战黑龙江,直至完全失败,退入苏联。

解放后,李杜参加了全国政协,1956年在重庆去世。

于冲汉,伪满洲国的产婆

于冲汉,字云章,1871年出生于辽阳县东南部的祁家堡子水沟。

于冲汉跟随张作霖多年,专门负责外交事务,颇受张的赏识。

张作霖对于冲汉也是言听计从,尊称于冲汉为大哥。

东北易帜后,东北的外交归南京政府的外交部统管,于冲汉从此受到冷落。

“九一八”事变后,正在大连星海别墅休养的于冲汉,没有像其他奉系要员一样退往关内,而是回到老家辽阳,坐待时机。

早年于冲汉在日本当过汉语教师,日军中的许多军官都是他的学生。

日军占领沈阳后,这些学生自然想到了曾经的老师。

于是,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派遣幕僚守田福松,于1931年11月5日秘密潜来辽阳。

守田来到于家时,于冲汉正躺在床上,当听说是本庄繁请他出山时,他身子一跃,便从床上坐起来。

守田把于冲汉接到沈阳,本庄繁亲自设宴为于冲汉接风。

11月14日,由关东军操纵的东北“自治指导部”在沈阳成立,于冲汉出任傀儡部长,当了日本人的走狗。

日军侵占东北之初,并没有想好以什么方式来统治东北。

于冲汉给日本人出了个主意:

“应该成立个归属于日本的满洲国。

”于冲汉的建议正中日本人下怀,于是,伪满洲国就诞生了。

正因为此,有人称于冲汉是伪满洲国的产婆。

1932年10月,本想靠着日本人大展鸿图的于冲汉突然染病,不长时间便一命呜呼,终年六十岁。

灵柩送回辽阳治丧,日本关东军荷枪持刀为其守灵,伪满洲国要员及日本军政头目纷纷前往辽阳吊唁,并以“国葬”名义为其操办七天七夜丧事。

于冲汉的遗体下葬在辽阳首山东南麓,但日本人刚刚离去,墓碑便被老百姓推倒,不知扔到何处。

不忍其辱,母亲上吊

臧式毅,字奉久,1885年出生于奉天城南三道岗子村。

张作霖遇炸身亡后,臧式毅与刘尚清等人商议“秘不发丧”,封锁消息,并且秘密派人告之张学良。

使张学良平稳接管整个东三省,受到张的赏识。

东北易帜后,臧式毅担任辽宁省政府主席。

臧式毅上任后,大刀阔斧进行财政、金融改革,稳定了东北的金融市场。

臧式毅一生经手钱财无数,但非常清廉,在奉系集团中算个异类。

起初他在省城租几间瓦房居住,家徒四壁。

后来张学良看不过去,觉得堂堂一省长,如此寒酸,实在是“有辱奉系威名”,便自掏腰包为臧式毅购置了一套房子。

鲜为人知的是,臧式毅是最早提出“不抵抗主义”一词的人。

1931年9月19日上午8时,臧式毅致电张学良,报告说:

“日兵昨晚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以免地方糜烂。

  张学良接电后,即发表通电:

顷接沈阳臧主席、边署荣参谋长电称,日兵自昨晚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

  20日,南京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在《我未抵抗日军轰击》的标题下,发表了张学良的上述通电,“不抵抗主义”五字遂首次公之于国人面前。

“九一八”事变时,臧式毅没及逃走,被日本关东军拘捕。

此后长达3个月,日本人不断派人劝降。

在死亡与投降面前,臧式毅最终选择了投降,答应出任伪奉天省长。

臧母知道后,把他召回家中,让他跪在先父像前,发誓不出任伪职。

臧式毅跪在地上,闷声不吭。

臧母气得大声怒骂,并威胁说,如若不发誓,就死在你面前。

臧式毅抱住母亲的腿,哭求母亲不要如此相逼。

两天后,臧式毅就任伪奉天省长,臧母在家中上吊自杀,遗言:

无颜活在世上。

伪满州国建立后,臧式毅担任伪满民政部总长兼奉天省长。

1945年8月30日,苏军逮捕了臧式毅,押往苏联远东监狱,后引渡回国。

1956年11月13日,臧式毅病死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终年71岁。

入主大帅府的于芷山

于芷山,原名于世文,字澜波。

1879年生于台安。

早年在杜立三部为匪,行抢作恶。

1903年接受清廷招安,完成从土匪到官军的华丽转身。

日军占领沈阳时,于芷山任东边道镇守使。

日军还未打过来,于芷山就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南京政府,公开投降日本,并接受日军费用。

1931年12月,于芷山被任命为伪奉天省警备司令官,司令部就设在大帅府。

于芷山坐进当年张作霖的办公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心中已把自己封为“东北王”。

可日本人并不看重这个随风倒的小人。

不久,日本人封了于芷山一大堆头衔,又是“军政大臣”,又是“治安部大臣”,轻而易举地收了他的兵权,将他赶出大帅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于芷山知道自己罪不容恕,遂逃往北平匿居。

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逮捕归案。

1951年病死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终年72岁。

熙恰,为复辟潜伏二十年

熙恰,系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后裔,属满清皇室直系“红带子”。

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恢复大清王朝,再现满人的光辉岁月。

为了实现复辟清朝的愿望,熙恰潜伏进奉军,希望有朝一日能利用奉军复辟大清。

由于熙恰能力突出,又是东北人,深得张作霖、张学良信任,一路高升。

在“九一八”事变前已经高居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公署参谋长,执政吉林。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熙恰认为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不待日本人诱降,便紧急召集吉林军政会议,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强行确定了“绝对不抵抗”的方针。

会后,熙洽一面通过日本驻吉总领事向日军转达吉林绝对不抵抗的决定,一面向所属各部队下令不许抵抗。

当时,在长春附近的东北军有第25旅张作舟部两个团和冯占海团。

19日,熙洽得知关东军进犯长春,急令附近各部队撤出。

冯占海质问熙洽:

“为何命令部队撤出省城?

”熙洽大谈了一通“抗战亡国论”,强逼冯占海率部撤离长春,使日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吉林。

熙恰潜伏奉军20年,就为了复辟大清。

当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当上伪满洲国皇帝时,熙恰跪在满清先祖像前,泪流满面。

“九一八”事变就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忠奸善恶,试出了奉军这个大林子里面各种鸟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有些平素里恶贯满盈的家伙,如汤玉麟、张宗昌等,在日寇的威胁利诱面前还真表现得挺英雄。

而像张景惠、张学成、张海鹏、还有上文提到的熙恰、臧式毅等人,平日慷慨激昂,脑门子亮得晃人,但在强敌面前,却低下了曾经高昂的头,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