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39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内容体系:

研究心理现象(过程、状态与特征)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定义: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表现:

量和质的变化

年龄特征:

特点:

连续性、阶段性

两个部分:

四个方向:

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思维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认知生理因素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

2、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种系心理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

人类心理的特点:

有意识、社会性、有言语功能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研究问题:

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年龄阶段

年龄特征——阶段特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早期经验与晚期经验生物影响与环境影响

稳定性和可变性被动的儿童与主动的儿童

行为描述与内在过程情境影响与个体特点

文化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What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

When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

1.描述儿童发展变化的普遍行为模式(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指导儿童的心理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一、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因素:

1.自然主义教育运动;2.进化论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1882普莱尔的《儿童心理》问世“白板说”

三、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后期的研究(毕生发展、人类发展、人类毕生发展心理学)

四、现代儿童观:

把儿童作为有个性的人

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横向整体化变化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

2.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纵向整体化变化(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

①优生问题②早教问题③儿童社会性④青少年心理问题⑤中老年智力⑥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略)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3)重视纵向的研究

(4)研究方法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在化

(6)研究结果的数量特征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

1.一般理论的进展;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成熟势力理论(格塞尔)

一、发展的定义: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二、成熟说的主要观点: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3、成熟说的实质: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

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4、发展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

5、发展成熟说的启示:

发展成熟说与教育时机、儿童参加培训班的问题

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

意识(意识、无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

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自我:

当得不到外界满足时,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超我:

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说: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阶段:

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老年期

启示:

1.早期经验(创伤)的作用

2.潜意识长期压抑的危害

3.自居:

对同性父母角色标准的认同和内化

4.如何表现真实的自我

5.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作用

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环境决定论“白板说”

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1.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量变的过程、行为训练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启示:

早教教育刺激丰富问题

强化对教育的作用

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的作用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分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

操作性行为:

强调塑造、行为的获得、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

斯金纳发展观与儿童教育:

1.行为矫正(及时强化)2.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机械主义)3.惩罚与奖励的运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的社会因素

(1)学习观: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习的实质:

强化也可以是代替强化,强化还也以是自我强化。

(3)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2.性别性3.自我强化4.亲社会行为

启示:

1.榜样的塑造2.教师行为示范

3.儿童道德行为准则和模式的获得4.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获得

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一)创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生物属性

1.间接经验的学习2.社会文化经验

(二)发展的原因:

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

受社会规律、文化的制约

语言符号是发展中介

(三)发展的实质:

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基于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关系: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时期:

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建立在心理机能成熟的基础上

(5)智力形成的内化:

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六)社会文化发展观的教育启示:

1.最近发展区2.文化、语言、历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五、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相互作用论

(一)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二)发展四个因素:

成熟(机体的成长)、自然经验(物理与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

(三)思维(认知结构)动作——迁移或概括——格式

(四)发展的实质:

同化与顺应

二、新皮亚杰主义

(一)新皮亚杰主义的产生背景:

质疑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结合

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2)新皮亚杰学派的特点:

(与皮亚杰的区别)

注重教育、注重社会实践、要求整体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采用现代技术

(3)皮亚杰发展观的教育意义:

主客体相互作用,活动与个体发展

思维发展阶段与教学进度安排

认知结构改变与教育

认知平衡(冲突)引发的教育契机

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

7、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遗传和生理发展是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的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即儿童新的需求与已有发展的矛盾)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设计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应用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横断研究设计

定义:

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

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

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

“世代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

定义:

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

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缺点:

1.样本流失;2.“练习效应”;3.花费大切耗时

3、聚合交叉设计

既可在较短时间内考察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纵向角度考察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还可考察社会历史因素。

4、微观发生学设计

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又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以观察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五、其它研究设计

跨文化研究:

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

因果研究与相关研究:

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双生子研究:

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定义:

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

分为;:

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优点:

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缺点:

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

2、调查法

定义:

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况。

分为:

问卷法与访谈法

优点:

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缺点:

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3、测验法

定义:

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测验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常模作比较,对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作出评定或诊断的研究方法。

测验类别:

动作技能测验、智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个性测验。

4、实验法

定义: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可分: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5、生理心理学方法

电生理测量法:

脑电图、脑磁图、生理多导仪

脑功能成像法:

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等

4、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

定性分析:

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哲学和逻辑学的方法。

方法:

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定性分析是获取研究结果与结论的重要方式。

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

根据定性分析的目标整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

用相关逻辑方法分析资料,揭示变量关系和教育规律。

定量分析:

以统计方法为工具,从复杂的数据中抽出规律性的结论。

方法分为:

描述统计:

是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简化,从整体上描述数据,如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等。

推论统计:

是通过样本数据推论总体情况,包括假设检验方法的运用。

步骤:

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差异显著性检验

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

二、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法开展

三、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大量使用

四、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胎儿的定义:

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研究方法:

1.因为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2.对早产儿进行研究

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时期分为:

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发育特点:

胎儿动作主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

2、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

(1)神经元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元的定义:

能产生、传导和接受神经冲动的细胞

神经细胞的结构:

细胞体、树突、轴突

(2)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神经系统分为:

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3)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3、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1)感觉的形成

1.听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

2.听觉:

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就基本发育成熟

3.触觉感:

触觉是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引起的感觉压觉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感觉。

统称为触压觉。

4.嗅觉:

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

孕8个月,味觉感受增强。

5.味觉:

孕26周形成,孕30周,味觉发达。

(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能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

4、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主要的异常

(1)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在宫内未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即胎儿小于正常。

(2)脑——职能以及其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

(3)甲状腺功能发育异常

2、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胎儿生理—生理发展异常因素主要三点: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化生地)、母体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2、环境因素:

(一)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2.噪声;3.超声波;4.高温;5.电磁场;

(二)化学因素:

1.汞及其他化合物;2.铅及其他化合物;3.吸烟;4.嗜酒;5.饮用咖啡;6.吸毒;7.大气污染;8.妊娠期药物;

(三)生物因素:

当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空气、水、土壤时,孕妇可能感染某些疾病并可累及胎儿。

(四)地理因素

3、母体因素

(一)情绪;

(二)应激;(三)营养;(四)患病;

(3)营养:

胎儿营养物质基本上来源于孕妇。

孕妇营养的充分摄入对胎儿大脑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胎儿大脑发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大脑细胞数目要多;2.大脑细胞体积要大;3.大脑细胞间互连增多;

(四)患病:

1.妊高征;2.妊娠剧吐;3.妊娠糖尿病;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6.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7。

乙肝病毒感染;8.吸毒致HIV母婴传播;9.重症肌无力;10.口腔卫生;

3、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1、胎儿期心理卫生的机理

胎儿期的心理卫生是通过胎教实现的

2、胎儿期心理卫生种类

(1)音乐胎教;

(二)抚摸胎教;(三)言语胎教;(四)光照胎教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1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1、婴儿的生理发展

大脑功能:

大脑形态:

脑重、皮质

大脑机能:

脑电、皮质中枢、单侧化

后天环境与大脑的发展:

可塑性、修复性

婴儿的生理发展过程:

体重——身高——胸围——骨骼

2、婴儿动作的发展及其意义

动作的发生发展历程:

动作发展假说:

“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助长与诱导

第2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视觉:

发生:

4.5月胎儿立体知觉、颜色视觉

听觉:

发生:

5.6月胎儿听敏度、协调能力味觉、嗅觉和触觉

空间知觉:

“视崖实验”(视频:

幼儿视崖适应)物体知觉

2、注意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生:

新生儿(注意选择性)注意的发展:

感觉偏好

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欢,注意的时间比较长。

特点:

复杂立体、与己有关、成人言语

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

妊娠末期(可接受言语音乐)

(二)发展:

1.“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产生:

大约1岁)

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3.社会性认知加强

4、思维的发生发展

(一)思维的发生(1.5~2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

动作思维:

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试误”

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

(2)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认知潜力巨大,不只是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知觉整合、表征能力迅速发展。

第3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强化说:

巴甫洛夫,斯金纳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模仿说:

阿尔伯特、班杜拉

认知学说:

皮亚杰

2、前言语的发展(0~12m)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1.妊娠中后期(5~8m):

辨音、偏爱母音;2.新生儿期(0~1·m):

声音空间定位;

3.发音游戏期(2~3.4m):

模仿发音;4.语音修正期(5~8.9m):

鉴别言语节奏和语调;

5.学话萌芽期(9~12m):

模仿学习新语音;

三、言语的发生发展

发生:

10~14月:

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

发展:

不完整句阶段

单词阶段(1-1.5岁)—双词句阶段(1.5—2岁)—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关键时期

主要表现:

能说完整句,并出现复合句,词汇量迅速增长:

3,1000词

第4节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

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抑制型

抑郁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类说;托马斯的抚养程度说

巴斯的活动类型说;卡根的抑制与非抑制说

二、气质的特性及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对早期发展的意义

第5节婴儿情绪、社会性发展

1、最初的情绪反应

(一)产生:

初的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遗传本能,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2)发展:

5-6周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6-8个月时,出现对最熟悉的依恋,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

1.5岁左右,自我意识和交往的发展,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其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表现。

(一)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神经冲动(内源性的笑)

5周之前,无论内源性微笑,还是诱发性微笑,都属于反射性的。

约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的开始。

但3.5个月之前,婴儿的社会性微笑是不能区分不同人群的。

4个月之后,婴儿能区分辨别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能区分陌生人和熟人(尤其是抚养者母亲),当陌生人出现时,会引起婴儿的恐惧和焦虑,这就是陌生人焦虑。

4个月前,婴儿不能区分陌生人与熟人,没有陌生人恐惧;

4个月左右,能区分陌生人与熟人,只是对陌生人微笑得较少,但还是比较友好的;

5-6个月,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表情,但仍不感到害怕;

6-7个月,开始对陌生人感到害怕;

8个月时,出现明显的怕生,产生陌生人焦虑。

产生的原因:

1.婴儿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婴儿对陌生人与母亲的比较中,产生了区别。

2.父母是否在场、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程度、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等会影响婴儿的焦虑程度。

3.婴儿是否产生焦虑,是与婴儿能否对当时的情境做出某些反应有关。

(三)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出现,是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产生的原因:

1.与婴儿的记忆提取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发生事件的能力相关。

2.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

3.与婴儿和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景有关。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定义: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

它是一种特定的情绪交流模式,是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的利用

分为:

分辨他人情绪和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

发展阶段与过程:

1:

无面部知觉(0-2个月)2: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3: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4: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10个月)

3、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等的形成。

(1)婴儿依恋的表现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人的反应不加区分,未形成对人的偏爱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反应有区分,偏爱母亲,但不怯生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与母亲关系密切,形成依恋的情感联结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将母亲作为交往伙伴。

认识到交往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70%);回避型依恋(或无依恋)(20%);反抗型或矛盾型依恋(10-15%)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三个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和互补性交往阶段。

(一)客体中心阶段

第一年的大部分社交行为都是单方面的发起,一个婴儿的行为不能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应。

自我中心的单方面的社交是同伴交往的第一步。

(二)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的“社交指向行为”将自身行为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如大笑、说话、给拿玩具、身体接触等,都在于引起同伴注意并取得联系。

婴儿通过社交指向行为积极寻找自己的同伴,也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三)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间的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或者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体现婴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迪克逊将婴儿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妈妈”阶段(4个月左右):

对妈妈而不是自己的镜像感兴趣。

“同伴”阶段(4-6个月):

对自己的镜像当作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同伴来对待。

“伴随行动”阶段(7-12个月):

会随着自己发生的动作镜像而做出相同动作。

“主体我”阶段(1岁以后):

对自己镜像的重复动作与其他婴儿的玩耍区分开,开始对自己的镜像感兴趣。

哈特的自我发展模式

5-8个月,有兴趣,但与其他对象的进行无区别;

9-12个月,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产生初步的主体我;

12-15个月,能区分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做出的活动,清楚自己的活动与镜像关系;

15-18个月,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开认识。

18-24个月,能用语言标示自己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1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大脑结构的发展

(一)脑重继续增加

(二)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

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及神经纤维分支的增多和长度增长,促进了脑重的增长。

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传递兴奋更精确和迅速。

(三)脑电波的变化:

儿童脑区成熟顺序: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二、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是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的重要标志。

它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游戏理论

霍尔:

种族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