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46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x

第十章第34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热点一 “物质组成”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定性检测

[例1] 某混合粉末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检测其成分,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

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Ⅰ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Y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取Y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当消耗2molI-时,共转移3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 首先要注意框图中量的描述为“过量”,其次进行大致推断,最后根据具体设问提供的信息具体分析。

能与Fe2O3、Fe、CuO、C、Al几种物质反应产生两种气体的浓酸不可能是浓盐酸;如果是浓硫酸,在加热时可以与Fe、C、A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被还原为SO2,C被氧化为CO2,Fe和Al分别被氧化为Fe3+和Al3+;如果是浓硝酸,则两种气体是CO2和NO2。

无论是哪种浓酸均可以使两种氧化物Fe2O3、CuO转化为对应的盐。

(1)无论加什么浓酸(浓硫酸或浓硝酸),溶液X中都可能含有Fe3+、Cu2+、Al3+三种金属阳离子。

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Fe3+和Cu2+可转化为Fe(OH)3和Cu(OH)2沉淀析出,如果有Al3+,则转化为AlO

,向上层清液中通入CO2后,会产生白色沉淀Al(OH)3,离子方程式为2AlO

+CO2(少量)+3H2O===2Al(OH)3↓+CO

或AlO

+CO2(足量)+2H2O===Al(OH)3↓+HCO

,与题目中“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不相符。

所以可以肯定溶液X中没有Al3+,样品中没有Al。

(2)有了前面的分析,问题

(2)就比较容易解答了。

(3)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Fe粉,得Y溶液和两种固体,且其中一种固体为红色(Cu),另一种就是过量的Fe粉,Y溶液中的阳离子为Fe2+,通入过量的Cl2后,Fe2+被氧化为Fe3+,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两者电离产生H+,故溶液中的阳离子为Fe3+和H+。

(4)依据信息“当消耗2molI-时,共转移3mol电子”,转移的3mol电子中有2mol来自I-,另外1mol电子来自Fe2+。

(5)根据前面四步设问可知,样品中一定没有Al,一定有CuO和C,不能确定是否有Fe和Fe2O3。

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一定不产生Cu,那么排除Fe,符合整个设问的组合只有两种:

CuO、C;CuO、C、Fe2O3。

答案 

(1)Al 

(2)①C+2H2SO4(浓)

CO2↑+2SO2↑+2H2O ②NO、CO2 (3)Fe3+、H+

(4)2Fe2++3H2O2+4I-===2Fe(OH)3↓+2I2(5)CuO、C或CuO、C、Fe2O3

归纳总结

固体成分检测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

方法一:

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检测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二:

取少量固体试样→在氧气流等中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物质(如气体)→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三:

取少量固体试样→加酸(或碱)溶液产生气体→检测气体产物的成分→得出实验结论。

二、固体物质组成的定量测定数据测定的常用方法

1.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量气装置的设计:

下列装置中,A是常规的量气装置,B、C、D是改进后的量气装置。

3.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5.热重法

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是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例2] (2014·北京理综,27)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

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

(1)采用装置A,在高温下将x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2、SO2。

①气体a的成分是________。

②若钢样中硫以FeS的形式存在,A中反应:

3FeS+5O2

1________+3________。

(2)将气体a通入测硫装置中(如下图),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①H2O2氧化S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NaOH溶液滴定生成的H2SO4,消耗zmLNaOH溶液,若消耗1mLNaOH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克,则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

________。

(3)将气体a通入测碳装置中(如下图),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含量。

①气体a通过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钢样中的碳、硫在装置A中高温加热条件下生成CO2和SO2,还有未反应的O2,故气体a的成分为O2、SO2、CO2。

②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

3FeS+5O2

Fe3O4+3SO2。

(2)①H2O2和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H2O2+SO2===H2SO4。

②根据题意,消耗1mLNaOH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克,则消耗zmLNaOH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zg,所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为

×100%。

(3)①气体a中含有O2、SO2和CO2,在吸收CO2测定碳的含量时,也可能吸收SO2,故气体a通过装置B和C的目的排除SO2对CO2测定的干扰。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吸收CO2前、后吸收瓶的质量,其质量差为CO2的质量。

答案 

(1)①O2、SO2、CO2 ②Fe3O4 SO2

(2)①H2O2+SO2===H2SO4 ②

(3)①排除SO2对CO2测定的干扰②吸收CO2前、后吸收瓶的质量

[例3] (2014·江苏,18)碱式碳酸铝镁[MgaAlb(OH)c(CO3)d·xH2O]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1)碱式碳酸铝镁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其受热分解需吸收大量热量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aAlb(OH)c(CO3)d·xH2O中a、b、c、d的代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3.39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0.560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样品在270℃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OH-)∶n(CO

)(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 

(1)因为碱式碳酸铝镁分解得到Al2O3、MgO,二者的熔点都较高,都具有阻燃作用。

(2)Al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Mg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H-整体显示-1价,CO

整体显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出关系:

2a+3b=c+2d。

(3)n(CO2)=

=2.50×10-2mol

m(CO2)=2.50×10-2mol×44g·mol-1=1.10g

在270~600℃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g×(0.7345-0.3702)=1.235g

m(H2O)=1.235g-1.10g=0.135g

n(H2O)=

=7.50×10-3mol

n(OH-)=7.50×10-3mol×2=1.50×10-2mol

n(OH-)∶n(CO

)=(1.50×10-2mol)∶(2.50×10-2mol)=3∶5。

答案 

(1)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

(2)2a+3b=c+2d(3)n(CO2)=

=2.50×10-2mol

m(CO2)=2.50×10-2mol×44g·mol-1=1.10g

在270~600℃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g×(0.7345-0.3702)=1.235g

m(H2O)=1.235g-1.10g=0.135g

n(H2O)=

=7.50×10-3mol

n(OH-)=7.50×10-3mol×2=1.50×10-2mol

n(OH-)∶n(CO

)=(1.50×10-2mol)∶(2.50×10-2mol)=3∶5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铁架台等夹持仪器略)探究氧化铁与乙醇的反应,并检验反应产物。

(1)用2%的CuSO4溶液和10%的NaOH溶液配制Cu(OH)2悬浊液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快速得到乙醇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时小试管中的溶液已经开始发生倒吸,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

a.取下小试管b.移去酒精灯

c.将导管从橡胶管中取下d.以上都可以

(3)如图实验,观察到红色的Fe2O3全部变为黑色固体M,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取下试管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为了检验M的组成,进行下列实验。

①M能被磁铁吸引;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固体全部溶解,未观察到有气体生成;

②经检验溶液中有铁离子和亚铁离子,检验铁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溶液含有亚铁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填字母)。

a.M中一定有+3价和+2价铁,不能确定是否有0价铁

b.M中一定有+3价和0价铁,无+2价铁

c.M中一定有+3价铁,0价和+2价铁至少有一种

d.M中一定有+3价、+2价和0价铁

(4)若M的成分可表示为FexOy,用CO还原法定量测定其化学组成。

称取mgM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

①组装仪器;②点燃酒精灯;③加入试剂;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⑤检查气密性;⑥停止加热;⑦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⑧……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

a.①⑤④③②⑥⑦⑧b.①⑤③④②⑥⑦⑧

c.①③⑤④②⑦⑥⑧d.①③⑤③④⑥⑦⑧

若M完全被还原后碱石灰增重ng,则

为__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1)在过量NaOH溶液中滴加数滴CuSO4溶液(或NaOH过量)

(2)在烧杯中加入热水(或对烧杯加热) c

(3)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有Fe3+ 取少量溶液滴入适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有Fe2+ a(4)b 

解析 

(1)新制Cu(OH)2悬浊液与醛基的反应需要碱性条件。

(2)升高温度可以加速乙醇的挥发。

若液体倒吸进入加热的反应管,可能会造成反应管炸裂,取下小试管已无济于事,因“溶液已经开始发生倒吸”。

(3)分析黑色固体(M)可能的成分,铁的氧化物Fe3O4、FeO和铁粉均为黑色,Fe3O4中既有+3价铁又有+2价铁,且具有磁性,Fe3+能溶解单质铁。

(4)检查气密性属于实验的准备阶段,应在加药品前进行。

为防止Cu再次被氧化,撤去酒精灯后,应继续通入CO,冷却后再停止通气。

计算

比值时,应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去思考,M(FexOy)中的氧原子全部使CO转化为CO2,因而碱石灰增加的质量即为反应产生的CO2的质量,得关系式M中n(O)=n(CO2)。

2.下图是1.00gMgC2O4·nH2O晶体放在坩埚里从25℃缓慢加热至700℃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m)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曲线。

(已知该晶体100℃以上才会逐渐失去结晶水,并大约在230℃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MgC2O4·nH2O中n=________。

(2)通过计算确定C点固体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3)通过计算确定从E点到F点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答案 

(1)2 

(2)解法一 

MgC2O4·2H2O

MgC2O4·xH2O+(2-x)H2O

 148               18(2-x)

1.00g              (1.00-0.88)g

,x=1。

故B点固体的化学式为MgC2O4·H2O。

解法二

MgC2O4·xH2O

MgC2O4+xH2O

        112   18x

       0.76g  (0.88-0.76)g

,x=1。

故B点固体的化学式为MgC2O4·H2O。

(3)设Mg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X,利用Mg原子守恒。

n(MgC2O4)∶n(X)=

=1∶1,M(X)=40。

可推测出X即为MgO,而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为MgC2O4

MgO+CO↑+CO2↑。

3.铝镁合金是飞机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方案一]

[实验方案]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称取10.8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溶于体积为V、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

则NaOH溶液的体积V≥__________mL。

(2)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

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

[实验方案]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

(1)同学们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 )接(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2)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后,同学们经讨论认为以下两点会引起较大误差:

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

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前后量气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mL、V2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_______mL;

③若需确定产生氢气的量,还需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案一:

2Al+2NaOH+2H2O===2NaAlO2+3H2↑

(1)97 

(2)偏高方案二:

(1)E D G

(2)①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的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V1-V2) ③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解析 方案一: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镁不和NaOH溶液反应,铝发生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1)假设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最少为3%,则10.8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中含有铝10.476g,其物质的量是0.388mol,根据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知,需要n(NaOH)=n(Al)=0.388mol,V(NaOH)=0.388mol÷4.0mol·L-1=0.097L。

(2)过滤后,金属镁的表面会沾有其他离子,如果没有洗涤,称量后的固体的质量将大于镁的实际质量,所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方案二:

(1)很明显,该同学采用排水法来测量产生氢气的体积,故A应连接E,D连接G(最后读数时要调节广口瓶和量筒中的液面高度,F接口的导管太短)。

(2)①用导管a连接后,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的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②量气管的0刻度在上,故产生氢气的体积为(V1-V2)mL;③若需确定产生氢气的量,还需知道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热点二 “猜想判断”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猜想型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1.漂白粉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和杀菌剂。

实验室有一瓶密封不严的漂白粉样品,其中肯定存在CaCl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固体物质。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该漂白粉未变质,只含有________;

假设2:

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只含有________;

假设3:

该漂白粉部分变质,既含有______,又含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用的仪器和药品:

试管、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蒸馏水、自来水、1mol·L-1盐酸、品红溶液、新制澄清石灰水。

(提示:

不必检验Ca2+和Cl-)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取少量上述漂白粉于试管中,____________

答案 

(1)Ca(ClO)2 CaCO3 Ca(ClO)2 CaCO3

(2)

加入适量1mol·L-1盐酸溶解后,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则假设1成立;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假设2或假设3成立

向步骤①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或另外取样操作)

若品红溶液褪色,则假设3成立;

若品红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成立

2.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4)发生反应:

PbSO4(s)+CO

(aq)PbCO3(s)+SO

(aq)。

某课题组用PbSO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K=________。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PbSO4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________溶液中PbSO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文献:

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PbCO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

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

全部为PbCO3;

假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