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438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docx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概念,认识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层的终极根源;了解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分层理论及其各自对分层研究的意义。

认识社会流动机制对分层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受到那些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重点内容: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分层的根源,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社会流动的作用及其制约因素。

难点:

理解社会分层的根源,社会流动机制的意义。

讲授学时:

6学时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及其本质

1、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等级结构,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将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分层研究是我们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时必然涉及的一个方面。

社会分层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

首先,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过程。

社会持续不断地把人们区分为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并把社会性资源在他们之间不平等的分配。

即使是僵化的,刚性的社会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社会资源(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按照人们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社区、职业、民族、种族等)不平等分布。

第三,被分配的奖赏或稀有资源是什么和其重要性,受有关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2、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概念首先是马克思·韦伯针对卡尔·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来的,对阶级分析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社会分层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任何时代都有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一种制度化的不平等,是社会成员纵向分化的等级序列格局,这种差别格局是建立在法律和规则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不平等体系。

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具体现象。

任何社会都有不平等,只是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所不同,因为社会分层的终极根源是社会分工的存在。

4、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产物。

社会分化是社会由同质性状态向异质性状态演变的过程。

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即功能单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反映出社会地位扩大趋势。

社会分化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影响社会分化的因素:

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性区分、年龄区分、种族区分和智力区分。

社会文化因素内容很多,教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等

社会分化表现为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的变化。

水平分化:

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社会价值序列上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处于平等分化的各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

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类别特征。

垂直分化:

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公认的价值序列上看存在着高低差别。

即他们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多方面差别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差别叫做社会的不平等。

社会分化由社会分工发展引起,社会分工造成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不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有两大类:

自然差别:

是人们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是依据自然属性对人进行的区分。

人类不同个体、不同民族之间、不同人种之间在生理和遗传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

表现为种族、性别,身高、体重、体型、肤色、血型、辈份、年龄、容貌等,这些都属于自然差别。

社会差别:

是社会成员社会属性上的差别,是依据社会属性对人进行的区分。

职业、收入、民族、教育、宗教、权力、声望等社会差别则是影响人们行为态度和制约人们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社会分工的存在,形成人们社会属性上的差别。

社会属性上的差别形成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

社会地位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

围绕着不同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布是有差异的,不均衡的,权利义务也不相同,这些制约着不同地位人们的参与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

社会地位是人们相互识别的重要标志。

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多重的,不同社会关系层面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的多重性表现在场合地位的多重性和素质地位的多重性(气质、能力、文化修养、伦理道德等潜在的内在素质综合影响着人们在现在的场合地位上的态度、行为和交往)。

自然差别在社会分化中往往转化为社会差别。

如性别、容貌都会使社会差别扩大。

人类不同社会里都赋予一些自然差别许多社会文化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5、社会分层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社会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性资源(主要是财富、权力和声望)不可能是平均分配的。

社会性资源也就是社会能量跟自然界能量分布一样都不是均等分布的。

如果财富绝对平均,意味着没有文明的进步,既没有古代文明,也没有现代文明,如兵马俑、故宫、长城、工业、铁路、摩天大楼、宇宙飞船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财富集中才能完成。

财富绝对平均也失去了激励,因而也失去人们的创造热情。

一切社会事业、一切社会活动都将停止,也就意味着社会的死亡。

社会性资源在社会上不平等分布就是社会将人群分为不同的层次。

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但财富过度集中就会导致不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甚至革命。

不平等其所以是客观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既需要平等,也需要效率。

如果过分强调平等和不平等都会压抑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效率。

不平等囿于在社会容忍的限度内。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96页:

任何情况下的内乱,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来源于不平等。

过渡的不平等和绝对平均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处理不同类型的人们间的利益关系的不恰当的方针、政策、方法也会造成过度的平等或不平等。

人们不能得到完全的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方式制造不平等。

只要有不平等,就有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研究就有必要。

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社会制度。

从直接意义上讲,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分化还只是一种水平分化,它只是反映人们在劳动形态和劳动性质上的一种不同。

因此,水平分化并不一定带来社会不平等,即所谓社会地位上的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

只有当这种社会分化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才会把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会水平分化转变为社会的垂直分化,并在社会的垂直分化中造成社会分层。

因此,社会分层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6、社会分层的特征

(1)社会分层是社会的特征,并非纯粹个人的差异。

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范围内的体系,其中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类型的人中间是不平等分配的。

(2)社会分层是普遍的,也是多样性的。

任何社会都有社会分层,没有分层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但不同社会的分层体系是不同的,有差异的。

(3)社会分层会在代际间持续传承。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开始的时候是先赋的。

因为社会分层与家庭紧密联系,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社会地位。

然而,社会地位也是自致的,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有时甚至全靠运气。

(4)社会分层是由信仰体系来支持的。

社会分层是一种制度化的不平等。

一种社会分层体系只有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公平的可能持续。

显然,拥有最大社会特权的人们对既存的社会分层体系表示强烈的支持,而那些较少社会资源的人更可能挑战这个体系。

所有的社会分层都得到捍卫上层地位和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支持。

二、社会分层体系与分层标准

1、阶级及其划分标准:

经济标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在分层问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不仅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及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而且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分层结构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阶层及其划分标准

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具体化。

阶层是据生产资料以外的社会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与阶级相联系而已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阶层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收入、教育程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衣着的样式、讲话风格等,但并不是所有差别都可以作为阶层划分分析标准;西方社会学家提出“地位象征”概念,其含义包括向别人展示自己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任何东西,这些帮助人们确定阶级归属时是有意义的,但决不等于分层标准,地位象征是经常变换的,而分层标准是具备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能在较长时间里适应大多数成员。

分层标准必须是获得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甚至是制度化了的东西。

如印度种姓身份是制度化了的分层标准,中国的工人、干部、农民三种身份也是制度化了的,而在美国财产比身份更重要。

分层标准是变化的,中国人们由贬低物质利益到追求物质利益、政治标准、财富标准。

根据我国国情,在进行阶层分析时,人们选择了收入和财产、职业、教育水平、身份、权力、声望等作为分层标准,然后找到重复界面的标准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最终标准。

3、特殊利益群体及其划分标准

社会关系的类别特征:

性别,年龄,职业,社区,民族,宗教

社会关系的地位等级特征:

权力,收入,教育程度,声望

注意:

可根据外显地位标准和潜在地位标准来区分。

但都要选择社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和持续影响的因素作为分层标准。

现代社会常用的分层标准有:

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声望等。

中国社会里,就业身份可以作为重要分层标准。

三、分层体系内部关系

1、层内关系:

内部具有同质倾向

2、层间关系:

不同分层地位具有较大差异性,异质化程度高。

3、多元分层结构的相关度低,社会结构呈弹性状态,相关性高,社会结构呈刚性状态。

刚性结构及其特点P232

弹性结构以及特点P233

四、社会分层方法

1、主观法:

自我评价法,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后,设定一个分层结构和分层标准,让研究者自己对自己归层。

2、声誉法:

他评价法,即研究者设定分层方案后,找熟悉研究对象的人来对域内人口进行归类。

3、客观法:

用直接可度量的标准来分层,如收入,文化程度等,西方社会学中有一些客观的测量指标来研究分层现象。

A、不平等指数:

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即用二者的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示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不平等指数反映的是社会两级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比率关系,两者越大则反映贫富分化程度越高,中间大则反映社会分化程度低。

指标的优点是同时反映社会两级及社会中间层不平等的变化。

B、五等分法:

按人均收入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分,然后测量各五分之一层的人口在收入中所占比重。

最高的20%、次高20%、中间20%、次低20%、最低20%的人口各自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

如果说最高的20%的人口占有社会财富越高,说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C、基尼系数: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罗伦次曲线图而建立的测量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财产、收入等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分层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基尼系数也称为“财富集中程度”指数,取值在0-1之间,如果所有财富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基尼系数就等于1,如果财富在全社会平均分布,则基尼系数等于0。

越接近1,财富集中度就越高,越接近于0,财富就越分散,均等化程度就越高。

通常基尼尔系数在0.3-0.4属于中度分化的社会,在0.3以下属于低度分化的社会,在0.2以下就属于绝对平均的社会。

超过0.4属于高度分化的不平等的社会。

0.4是国际上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D、恩格尔系数:

是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费支出额的比率,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测量方法。

它可用来测量总的生产水平和分层社会中各层群体生活水平状况。

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中,58%以上视为赤贫,58-51%视为温饱或勉强度日,50-41%视为小康,40-30%视为富裕,30%以下视为极富裕。

这一指数可以真实反映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与状况,比单纯以货币收入来衡量要深刻。

我国现状:

目前我国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农村居民家庭约占农村总人口的51%,恩格尔系数为54.2%,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的农村居民家庭只占农村人口的2%,其恩格尔系数为40.1%。

(姜林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参考,2005(74):

28-33。

)全国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7%相比相差十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05: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p41。

占人口70%的农民购买了39%的商品,而占30%的城市居民购买了61%的商品,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相当于3.5个农民的消费。

E、库兹涅茨比率

是比较常用的分层指标。

比率越大,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比率越小,说明收入差距越小。

后来人们提出倒U定律,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库兹涅茨比率就会增大,即人们收入差距拉大,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开始下降。

从社会学来看,人均达到1000美元时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

邓小平时代发展是硬道理,主要解决的是把蛋糕做大,做强。

科学发展观时代,主要是解决公平问题,如何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和机会。

五、社会分层的功能

  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是普遍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多种功能,不同学者对社会分层也有不同的解释。

功能理论强调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分别承担着一定功能以保证社会有机体的稳定和生存。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在维持社会方面具有某种有益的功能。

冲突理论则强调社会分层的消极作用,认为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有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了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等社会分层的作用,既要看到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看,

(1)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使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

(2)由于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社会所必须的竞争机制,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竞争,争取向上流动动,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从消极作用来看,

(1)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导致剥削、压迫现象的产生,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并不是凭借特殊贡献来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通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取得特权,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形成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

(2)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

一些人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谋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报酬,就会转而通过非法的途径去争取,从而使社会犯罪成为人类文明的阴影,始终无法摆脱。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列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251页。

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渗透在他的所有著作当中。

概括起来包含如下内容:

A、阶级的涵义(第203页)列宁定义指明划分的标准是经济地位尤其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B、阶级的产生(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取决于两个主要变量:

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资料的集中程度。

“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便产生阶级。

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以后,财富占有欲望就会消失,为阶级消亡提供物质条件。

C、阶级的划分标准:

只能到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当中去寻找,而不是看人们的钱袋子的鼓瘪(收入)。

他认为,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占有者通过剩余价值占有工人的劳动。

因此,根据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为资产阶级和物产阶级(后来在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三卷第52章人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

在《神圣家族》中写道:

“有人从钱包的角度考虑阶级的划分。

而钱包的鼓瘪纯粹是一种数量上的差异,人们总能挑起同一阶级中两个人相互对立。

”。

马克思解释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不仅仅停留在富裕程度上来划分。

D、阶级内部的关系与发展:

同一个阶级内部有共同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共同态度和行为倾向,共同社会表现,但阶级的共同行动能力有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发展的过程,这是阶级是否成熟的标志即阶级意识和组织化程度。

E、阶级之间的关系:

私有制社会,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与斗争是阶级社会不平等的反映。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经常具有敌对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在私有制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推动私有制,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F、阶级的发展趋势。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就会为阶级消亡奠定物质基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这个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按需分配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阶级的消亡不会自动出现。

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掌握政权,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阶级。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剩余价值学说来分析二战后西方社会的不平等。

有人将美国社会中各种人对事物的控制力分为:

大资本家、上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工长、工人。

并认为1960年代后,没有形成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是因为技术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许多人进入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西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和福利制度,来调节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二、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在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20世纪早期的著述阐述了他的社会分层思想。

他同意马克思经济因素对一个人社会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看法。

但他认为,决定人们分层地位除了经济因素外,应该至少有权力和声望两个因素。

韦伯从财富(经济或收入标准)、声誉(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阶级就是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向上处于相似或相同的人群,他进一步解释,如果一个人在商品市场上或劳务市场上拥有相同机会,而此种机会又仅仅取决于他拥有的物品或收入,就可以说,他们构成了一个阶级。

如商人、银行家、船主、实业家,由于在市场上所出的地位不同,他们的阶级归属也就不同。

他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实际上是“市场购买力”。

而不涉及所有制。

这一阶级划分是指的货币量的差别。

即收入,与马阶级有别。

韦伯认为阶级是指依照人们的经济状况进行的分层组合,一个阶级就是一群人,他们共享同一类型的市场机会。

影响阶级行动的有三个因素:

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

声望是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的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高低有序的规律,声望地位即人们在这一阶梯中的位置。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照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

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影响声望的有门弟出身、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联系,由人们主观评价决定。

声望地位是依照特定的“生活方式”体现的商品原则来划分的。

声望地位群体形成了一定的穿着、习俗、饮食习惯和居住方式。

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准则。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住在一起是很难和谐的。

因此,人们选择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就要从相似的群体中选择婚姻和伴侣,声望地位群体就成为内部发展的圈子。

声望地位与阶级地位是有联系的。

阶级地位决定生活方式,形成声望地位。

权力地位则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大小决定。

权力是为实现自身的意志,无视他人意愿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分层反映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现代社会合法权力的主要源泉非所有权,而是科层制部门中的各种管理地位。

在现代社会,权力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韦伯采用的三个标准即是“名、利、权”,韦伯相信任何社会中这三种东西都是既有价值而且稀缺的,因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这三个标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严格区分,认定他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个都可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即,他们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但也不是在任何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

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个属性作用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韦伯认为完全取决于经验事实。

现在西方分层理论五花八门,但都源于韦伯的分层思想,特点是:

第一采取多元分层标准,如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由多元分层中又引申出对累积性——扩散性分层结构以及地位一致——地位相悖等新课题。

第二、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质量标准,各分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量的区别,基本不涉及质的差别。

第三、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声誉地位的划分和确定直接取决于主观评价,尽管具有普遍性或一致性的评价,但仍然是主观的,当代西方分层中的主观法、声誉法是继承了韦伯的思路。

三、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帕雷托是意大利的社会学家。

在分层理论研究上是有影响的人物。

主要观点认为

1、社会分层是普遍现象和永恒的,但人们在分层结构中的位置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不变的社会分层结构只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对于高度流动的工业化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2、现代社会中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的生理差异决定的,也就是人的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一个层次,取决于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3、他基于个人能力和才干提出了精英概念。

所谓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

可以用指数法测量每个人的能力,从而把在各个领域中获得最高指数的人划分为一个等级,这就是精英人物。

4、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中都有一批精英人物,也就是该集团的优秀成员。

各个集团的社会成员的能力和才干的平均值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5、工业社会的竞争性,动态性,打破了社会分层结构的稳定性和僵化格局。

精英的循环流动冲破了这种稳定性。

稳定性不平等被暂时的不平等所取代。

精英在原则上不能世袭。

有能力和天赋的杰出人物可以凭借代际流动通道从地位的下层上升到社会高的上层,相反,处于上层的地位的人的后代因为天赋愚笨,生性懒惰僵化,跌落到下层。

四、功能分层理论:

最早用功能理论来解释社会分层的学者是杜尔干。

杜尔干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是基于两个条件:

(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2)人们的才能、知识、技能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扩大各种不同的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

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社会发展。

社会分层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和W.穆尔发展了杜尔干的功能论思想,提出了“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在社会中所占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