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5334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伤寒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伤寒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伤寒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伤寒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笔记.docx

《伤寒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笔记.docx

伤寒论笔记

第一周1-1

伤寒论序张仲景生平内经+汤液经法

卷三伤寒例

【3.11】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

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3.12】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5感冒伤寒论基本轮廓概述。

六经传病。

足太阳膀胱经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它方面

例如:

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和脊椎是否正有关,也可用治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去治疗这类病症。

->肾脏机能:

排尿功能,蛋白尿,肾衰竭也和膀胱经有关。

如果把六经病精通的话,很多奇怪的疾病疗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

讲义:

P2

帝曰:

愿闻其状?

岐伯曰:

伤寒——

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脉尺寸俱长)如果没有逼出去,则入手阳明大肠腑,大便干,排不出。

此时以承气汤,大黄芒硝通大便的同时,把病邪从肠道内侧拔除。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汤—>清淋巴

足少阳胆经走体侧,贴着淋巴系统。

淋巴可归入广义的三焦。

胆经受邪代表抗邪系统进入淋巴系统。

淋巴涉及水代谢,会口苦、头晕

往来寒热,热多寒少。

少阳经盘旋在头侧。

中间夹脑部下丘,控制体温的机制。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传到脾经就没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泻。

太阴经水泻水泻————理中汤

下利清谷——肾阳不足。

理中汤+附子,四逆汤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心是灵魂的中枢。

心肾受邪①人会变迟钝。

②扁桃体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阴不足:

烦躁,无法入睡。

---→朱鸟汤

⑤其它可能的并发症,许多病会死在少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肝经,风木之气,风木是阴阳、水火在混合时产生的流动。

人的阴和阳靠厥阴区黏合在一起。

厥阴受损,阴和阳会脱开。

当归四逆汤时气血相和治手指尖端发冷发白(雷诺氏症)

厥阴的区块:

肉体的肝和心,及其之间的横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脏病、高血压等)

乌梅丸:

寒+热+酸把寒和热“缝”回来。

总结:

伤寒部分框架:

少阴病→心脏病、肾病的治法;

太阴病→消化系统的调理

少阳病→修复淋巴、胆腑。

大柴胡汤,柴胡芍药积实甘草汤→排胆结石(化小后再排)

膀胱经→正骨;

阳明经→美容

 

第二周

2-1足太阳膀胱经讲义P6中医谱系历史变迁JT96伤寒论慢慢教2-12-2.doc

2-2伤寒论的框架六经治法中日经方→时方演变史伤温之争

2-3膀胱经讲义P7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内经摘录

2-4针法忌讳,难点。

腹部→募穴使脏的能量凝聚安宁

背部→俞穴使内脏更有活力

艾灸隔姜灸艾粒补法:

不可有风;泻法:

艾条越陈越好,如用新艾,宜隔姜灸或者离皮肤距离远些。

取穴:

穴位往往是骨风或肌肉交界点。

●风门+肺俞治疗冬天发作的气喘。

●厥阴俞对应肉体的心脏(膏肓区: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心俞古书:

禁灸

●督脉:

神道、灵台、至阳→促进骨髓造血机能

(心生血,通过补心改善造血机能)

△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

灸足三里,如果还不够,用附子+吴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团,贴涌泉穴。

(使阳气下沉)

●委中能泻热毒之气,血分的热毒

●尺泽泻气分热毒(经络就象河流,转弯处容易淤积)

第三周3-4伤寒论卷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讲义P13受邪与传化

病毒一开始进入人体时,人会怎么样?

风者,百病之始也。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日常保养措施)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

卫气:

比较粗捍,活泼的气,在经络之外起保卫作用。

(与风同气)﹌﹋

荣(营)气:

阴柔、滋养的气,流在血管经络里。

起滋养作用。

(与寒同气)↙

邪气于人“同气相求”现象:

风(阳):

混杂在人体阳的经络部分

寒(阴):

寒于骨“同气相求”会钻入骨。

直接穿透卫气,进入营气、骨节。

卫气来源和构成:

1-太阳寒水之气,被命门火蒸动而上行;

2-食物的营养和能量,由脾胃消化进入心,胸中大气区块;进入经脉,其中比较粗的能量被释放的体表;

3-表皮属肺金、肺气;

4-三焦输布之气弥散出来,也会变成一部分卫气。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卫是抵御感冒的表层能量

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命门之火——守邪之神

三焦腑→气街

(邪气)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正面后面侧面

外邪入侵的其它方式:

晒伤、大风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种

心情差,邪气也容易伤心

形寒冷饮(体质寒,食冰)---------------------伤肺

摔跤、生气,怒------------------------------------伤肝

伤寒论、难经的脉法:

从上往下↓肺第一层刚沾到皮肤

↓心略往深

↓脾胃再按

↓肝再按

肾再按深

★一定会有的症状

△多会有,八成会出现的症状

○或许会出现的症状

 

3-5伤寒杂病论卷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6.1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总纲)

太阳经过区域

浮:

表证的重要指标

寒:

太阳经病的重要指标寒伤营,无论烧到多高都会怕冷

6.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风伤卫)

汗孔开,皮肤有湿润感

6.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无论是否已发烧(寒伤荣)

脾胃之气被调去抗击感冒病邪;感冒时要少食少饮,不要消耗脾胃能量

怕风或怕寒,说明邪气还在表层。

人体内外反差大

参照3.31脉法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6.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没有变化吐:

标示少阳(?

不一定)数:

快急:

猛烈

6.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传属:

一个病症从前驱期到定型期的过程。

六经任何一经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气都会经过太阳经,最后归着于真正受病的经。

转属,转入:

抗病机制由于体质的变化而转入另一个区块。

如:

太阳经--→阳明经

传,经传,行经,再经:

一个生命现象的周期。

6.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热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2类:

①发炎②热伤风——伤津液,如太阳转阳明就是由于津液不足,寒水之气不够。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上下焦,尺寸热邪郁在身体呼吸粗重燥热的气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水分被抽干肾经受损(肾主二便)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

火疗法热伤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

误治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气密藏。

如果身体有亏损,病邪会进入。

而此时身体的抗病机制处于休眠状态。

病毒进入身体使免疫系统变弱。

到了春天,身体容易感染各种炎症。

(类似于HIV的病机)

临床上:

“不藏精”容易发成少阴病少阴经病→扁桃体发炎发于温病得少阴病的概率很高。

●少阴病:

脉细沉,即使扁桃腺发炎,还是要依照少阴病的医法,不能用清凉药。

●热伤风:

脉浮,下空。

类似于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脉。

●温病:

脉扎实有力,滑。

类似于阳明白虎汤证,承气汤证,需用清热凉血药。

6.7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抗病系统积极抵抗抗病系统消极承受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见讲义P16典故: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阴水的成数六

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阳火的成数七

汤液经法:

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

旋覆花:

“贯通五脏真元”古方用于续筋:

旋覆花(根)和黄糖、黑糖捣烂,敷于断筋处……

6.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参照P20条文3.10和3.30)

经:

周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不一定是会传阳明,而是任何经都有可能。

6.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上午10点至下午2点)

6.10风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体习惯感冒状态,病去后,身体感还没有调整回来,需要2个6天周期来慢慢调适。

6.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实热:

脉可能沉、滑。

滑脉:

有里热例如大青龙汤证:

烦,有里热。

桂枝汤证

6.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浮取沉取营分汗出,营分能量更加流失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打喷嚏

6.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三芍药三甘草二生姜三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结构分析:

桂枝:

补心阳。

与心的能量结合,顺着动脉冲出去

芍药:

1-使平滑肌放松。

松开脾胃区块→静脉放松→血从静脉末梢拉回

(解仓、容余)2-限制药的作用范围。

对要作用的场域有收敛作用。

只用桂枝,芍药,作用场域限制在血管(营分)

生姜:

使气“分岔”。

把桂枝、芍药的药力分岔到卫分。

大枣:

补营分。

枣树多刺,有锋锐之气,果肉却肥润→把冲突的能量转化为滋养的能量

→保养水分

甘草:

缓药二两定中间轴→生用:

缓和;

→炙:

加蜂蜜考熟,补中焦。

 

总结:

外症:

脉浮缓,出得了汗,恶风恶寒。

病机:

风气伤到卫气。

治则:

把能量送到卫气。

↓1-寒水之气

方(方法):

卫气来源:

2-三焦之气-→肺——表皮之气

3-营气中比较强悍的气——————桂枝汤选择的路径

 

第五周5-6

汉代

后世

现代

1两

15g

1升

200cc

一斤=16两

500g

一两

37.5g

一钱

3.75g

计量单位换算:

桂枝汤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项: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两碗就不要喝了。

煮药用水和枣依照比例减少

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间

时间:

半小时左右(发散药不宜久煮)

热稀粥:

水多,稀的粥。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奖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后注意事项:

加衣服,喝热稀粥或热水帮助发汗。

桂枝汤发汗:

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

出大汗会伤元气

*白芍:

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

脾胃虚寒体质的人可能会拉肚子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禁忌详解:

生冷:

桂枝汤的药力是从脾胃引发出去,所以不能让脾胃能量有额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饮会降低脾胃热能。

粘滑:

肥腻之物对发表、发散的药物有克制药性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发散药发散不出来。

例如:

药物配伍中有地黄就搭配麻黄同用就不发汗。

肉面:

面是麦子做的,比较偏热性。

可能会影响桂枝汤的作用场域。

肉类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