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19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毅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docx

何毅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

何毅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

   在进入新世纪的重要时刻,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党又提出了“科教兴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以德治国与科教兴国相统一的新思路,

那么“德”在“教”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德育”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一、德育是根本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

“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世界一些有理性的教育家们都一致肯定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左传》中说:

“德,国家之基也”。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当代德育教育家里可纳曾提出:

“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就像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对“孔孟”的极力推崇。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选择。

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通过10年在五大城市的试验,在1986年正式使用,1990年美国多数公立学校开始开设此类课程。

其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1、提高学生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一直在强调学校直接道德教育。

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道德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

其中,小学、初中的道德课是每学年35课时,特别活动时间每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公民课总课时1∕3。

此外,他们也同样关注间接道德教育和隐性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的影响,他们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

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将“德才兼备”作为一个人奋斗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

有关“德”的言辞更是数不胜数,“德高望尊,德薄望轻”教育人们要做一个高尚品德的人;“以德服人”更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部分人心目中“德”已被丰富的物质享受所代替,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

唯一的直接道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已走到了“豆芽课”的尴尬境地。

从全球视野看,随着道德教育危机的加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对于道德教育反思的深入,中学生道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二、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教育最佳时期。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外界影响。

因此,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作为重点来抓。

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就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1、在市场经济下,多元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如决堤之水汹涌而至,并不断从物质、精神等层面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对外来文化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之当代中学生对我国国情和历史认识不够深刻,因而他们很难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学生盲目向往外国的文化、生活。

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发展,使得社会的金钱观发生相当的扭曲,在相当大的范畴内,金钱成为社会事物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杠杆,这种价值观念强烈的影响了整个社会,中学生自然也是如此。

现在的中学生比谁的零花钱多,比谁穿的衣服贵,比谁家的车更好等等,这些似乎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

2、信息传播方式多元所导致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逐渐现代化、大众化、多样化,这就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20世纪60、70年代,人们从广播中获取信息,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人们从电视中获取信息,90年代后期至今,人们除了从广播和电视中获取信息,更主要的是从互联网上了解世界。

中学生更是互联网上的“常客”。

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知识。

有些信息、知识和学校教育影响是一致的,这样那些在学校外获得的就能帮助和强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反之,有些与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相互抵触,这就导致学生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出现“谁是对的”的心理现象。

这本是中学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不断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但由于现实教育中存在诸多弊端,学校教育有时又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不能将工作做到他们心坎上;加之,中学阶段学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有些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是对他们的横加干涉,这样学生权衡比较的砝码就会偏向学校外影响的一面,就会和老师、学校“对着干”,如果学校教育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将会背离学校教育的正途,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

3、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民主对学生的影响

“权威”——统治者对民众、家长对子女、师傅对徒弟,人类文明几千年传承的权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民主。

在教育领域中,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师道尊严”、“教师中心说”也逐步让位于“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

要求学生从被控制、被支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独立思想、自律自力的主动学习。

这本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更能够充分发挥个性,激发个人潜力的积极的教育模式。

然而,一些学生对平等、民主的理解过于片面,加之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许多学生滋生了一些过激的心理状态。

例如,将老师对他的批评,认为是冷嘲热讽;将老师对他的惩戒,认为是人身攻击、体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认为是向家长告状等等。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排斥学校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越来越大,最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背道而驰。

4、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由崇拜偶像导致“追星”的现象。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都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都很有限,对社会上的人与事缺乏了解,仅凭报纸、影视作品中的只言片语,就对某人产生崇拜之情,这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心理的幼稚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偶像是中学生为他们自己发展所设立的一个参照标准,表明他们已能依据他人行为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能通过偶像,使他们产生行为上的动力,这对于中学生学生心理发展十分有利;但只从表面现象出发,把“追星”当作一种时髦,只肤浅的看到他们的帅气漂亮、酷、有钱,这只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电影《寻找成龙》中的张一山和为见刘德华而自杀的女生就是鲜明的对比。

近几年来的校园暴力层出不穷,这也许应该归功于《古惑仔》系列电影吧。

)如果能抓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由教育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偶像,那么他们就能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抓不住这样的机会,因而很难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偶像,导致他们不得不在社会中或影视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

面对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已相当发达的时代,青少年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个性越来越强;社会、家庭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那么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学生的道德教育又应该从那里入手呢?

三、习惯决定命运

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根曾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

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难以战胜它。

即便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多大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

每天早上起床后,刷牙漱口、洗脸,这是一个人的好习惯;“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这样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两天养成的。

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终身不忘。

现在我国提出的“终身体育”,就是让全国人民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习惯,强健个体,振兴中华。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它需要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

中学时期是人一生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主要时期。

孔子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

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道德建设从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习惯抓起”。

他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死刑犯青年的青少年时期和教育做过调查分析,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就在行为习惯方面。

由此得出了,如果青少年时期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潜藏着种种危机。

  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内务整理在家父母代劳,在校脏乱差;上学、放学,家长们来接去送;学校的广播里,随时播报的都是寻物启事、招领启事;完成作业时,总是抄袭他人。

这些现象充分体现出他们自理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过度依靠他人的坏习惯,这样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他们一事无成,永远是个失败者。

曾经有一位老师对学校安排学生一日三扫除略有微词,说:

“一天只打扫卫生,那还上啥子课。

”古人云: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学校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更是想让学生从扫地这个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使他们明白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首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对中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下面是孙云晓教授提出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共勉。

  步骤一:

让学生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二:

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如定校规、班规等,制定习惯培养目标。

要让孩子自己说:

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个什么习惯。

如: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身体好;不乱丢乱扔,积极维护校园环境,爱校如家等等。

  步骤三:

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孔子的不耻下问、李密的牛角挂书)。

还有教育者自身也是榜样,我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

学校提倡学生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而我们自己却在办公室里搞“联欢”)。

  步骤四:

持之以恒地练习。

行为习惯需要持久的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

  步骤五:

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小孩一定要及时地表扬。

  步骤六:

逐步培养良好的家风和校风、班风。

良好的风气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如在班级里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里就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行为出现了,就受到反对、批评,在家庭中同样如此。

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好的习惯对于以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变化,满身恶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唯有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教育的根本就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