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10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docx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

艺术概论复习内容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西方古代、近代美学史上的艺术本质观

一、模仿论:

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模仿

最早提出模仿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们:

赫拉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德谟克利特-人类模仿鸟儿鸣叫学会唱歌

∙系统的模仿论:

1.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雅典贵族。

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

涉及艺术的内容收录于著作《理想国》中的《文艺对话录》。

观点:

∙理式的世界-神创造,是最高真实,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现实世界-模仿理式的世界

∙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以床作比喻——三种床:

①床的理式-②现实的床-③画家画的床。

画家画的床(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着三层”

评价:

·否定了艺术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代表美学著作《诗学》。

观点:

·他在《诗学》中说道:

所有史诗和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

即模仿对象不同,所用媒介不同,所取方式不同。

·认为先有个别,后才有普遍,脱离特殊并先于特殊而独立存在的普遍(即理式)是没有的。

评价: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入手,理论价值不可磨灭,对后世影响巨大。

对于模仿论的总体评价: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而想象与创造是人类更重要的特质。

模仿论忽视了人的想象与创造的作用,对人的主体创造能力强调不够。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尼尔雪夫斯基指出:

《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著,也是迄至十八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源。

∙模仿论在西方统治两千多年后遭到猛烈抨击

二、游戏论:

艺术是不带功利的游戏

∙席勒(公元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主要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

观点:

“自由”是其全部著作以及《审美教育书简》的主题。

∙席勒对自由的解释:

人的精神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而不是人身自由和政治经济权利的行使与享用)。

要想获得这种自由,就得进行审美教育——即从事艺术活动。

∙人类进行艺术活动的冲动来自人具有的两种对立的因素:

1.人格——人本身,人的共性,人的理想规范。

它是不变的,会导致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

2.状态——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状态。

它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会导致理性冲动—使人感到道德意志,理性法则的强迫。

∙这两种冲动都有极强功利性,造成的对立让人不自由。

而游戏是剩余精力的疏泄,没有目的性,不为它自身之外的东西而进行,没有功利性。

人格与状态(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造成的强迫让游戏冲动产生。

而如果游戏与想象力结合,去创造某种形式(美的形象)时,它就是艺术。

艺术是游戏的最高层次,是一种高级游戏。

∙艺术(游戏)冲动消解了两种对立的强迫,通过感性、具体的事物形象反映了人的理性的、抽象的道德意志与理想,使人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恢复了自由。

其理论的继承发展者: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审美活动、艺术与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

∙德国哲学家谷鲁斯:

艺术是游戏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人们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利害感的快乐。

∙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乔治·桑塔耶那:

工作——对生活必需的,有用的,正当的。

却是生存和外在需要的压迫,等于奴役。

游戏——只为自己而做的,人的才能的自由自在的发挥,在童年是正当的,成年后是浪费,不正当。

却是发乎自然的,不是生存和外在需要的压迫,等于自由。

评价:

∙从自由这个角度来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将艺术理解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统一,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但游戏论观点完全把艺术与功利和现实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并不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三、理念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公元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美学著作《美学》。

对马克思有较大影响。

观点:

∙把解决艺术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一起进行: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

∙他把这种绝对理念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

∙哲学:

直接显现理念,从感性形象上升到普遍概念,用的抽象思维。

∙艺术:

通过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间接显现,用的形象思维。

∙宗教:

介于两者之间,借以显现理念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象思维。

•显现有“现外形”的意思,与“存在”是相对的,追究存在的实质即哲学的抽象思考,注目事物的外在形象则是艺术的审美创造,这种显现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

所以艺术是由个别的形象来认识和表现普遍的真理。

评价:

∙1750年,德国哲学、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这门学科以来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与理性相对。

而黑格尔肯定艺术既要有感性形象,又要有理性内容,这种看法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则,具有辩证法精神。

但黑格尔是从纯哲学思考推演出他的论点,较少人类的艺术实践活动的观照。

四、情感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思想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晚年完成美学著作《艺术论》。

观点:

∙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对用美来界定艺术的本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艺术的目的与意义不在于美(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感受),而在于它同生活中其他现象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手段之一,正像人们用语言来传达思想和经验,而用艺术来传达感情。

由此,他给出关于艺术的定义:

∙人们用某种形式传达了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并感染了别人,让其他人也体验到了这种情感,这就是艺术。

评价:

∙大多数艺术作品都具有情感特征,这个定义朴实无华,不玄奥。

但情感只是艺术的具体特征之一,艺术的特征还有虚构、想象、观念、符号化等等,用其一个具体特征来下定义会以偏概全。

五、直觉论:

艺术是心灵的直觉表现

∙克罗齐(公元1866-1952)意大利近代著名哲学家与美学家。

美学著作《美学原理》

观点:

∙克罗齐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1.直觉的知识——来自于人的想象,关于个体的感性的知识。

它产生的是个体事物的意象(寓“意”之“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人的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逻辑的知识——来至于人的理智,是关于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

它产生的是概念。

∙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的物理事实只是对人的想象的一种刺激,是逻辑知识,与美无关。

而物体的物理事实的外在表现是形象,而且这种形象是人感知到的,必定带有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由此物的形象就是意象,是美的。

∙这种美的形象来自于人的直觉,艺术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直觉表现。

∙人在以直觉的方式对事物有了一个意像时,他就在进行艺术创造,不需去制作具体的艺术作品。

∙直觉是所有人皆有的基本的感性活动,所以人人都是艺术家。

评价:

∙把艺术看成心灵的创造性、想象性活动,从创造主体(人)上触及了艺术的本质,有很大的理论贡献。

但把艺术同物质现实、理性等对立了起来,无法最终说明艺术发生的根源。

第二节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本质观

一、形式主义: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英国美学家,美学著作《艺术》。

观点:

∙意味——是各种形式因素的不同的抽象组合所传递的东西,它能激起人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的一种特殊情感。

只在欣赏有意味的形式才能体会到。

∙有意味的形式——能激起人的审美情感的形式。

∙没有什么艺术作品是没有形式的,它是艺术创作的结果,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直觉的外化状态。

而这些形式必需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样它才能称作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内容、题材等再现性因素不能激起人的审美情感,它所勾起的只是日常生活情感。

所以,再现性的作品无艺术价值。

评价:

∙贝尔的理论用来解释与评价塞尚的作品,是形式主义、抽象艺术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肯定了形式是艺术价值、审美情感的来源,批判了再现性艺术忽视形式的弊端。

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推动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向前发展。

但他完全否定了再现性的艺术的价值。

二、符号论: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苏珊·朗格(1895-1982)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

美学著作《艺术问题》、《情感与形式》。

其老师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1874年-1945年)著作《人论》。

观点:

∙卡西尔(符号论哲学):

人的特点在于他的符号活动。

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结果。

∙苏珊·朗格—人类的符号系统有两种:

1.语言、文字——逻辑推理性的,与人类理论概念内容相对应。

(超出“字”本身,指向其意义)

2.艺术——人类的情感经验无法用文字这种推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而与艺术的形式相对应。

(意义(意味)是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

∙凡是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能表达情绪和情感活动本质和内在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来完成。

∙抛开表现形式去表现思想或评论思想意义是不可取的。

∙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不同。

三、想象表现论:

艺术是在想象中表达情感

∙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美学家,师承克罗齐,美学著作《艺术原理》。

观点:

∙从划清真正的艺术和伪艺术的界限入手,认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都不是真正的艺术:

∙1.巫术艺术—这种类型的艺术把唤起的情感引向实用目的和日常生活,“唤起情感”只是手段。

同时它们还注重技术,而艺术不等于技术。

包括诸如爱国主义的艺术作品,甚至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

∙2.娱乐艺术—给人的感官、心理带来愉快感受的类型。

它能引起一些情绪和情感,这些情感也没有引向实用,但被浪费了。

包括诸如讲究形式意味的作品,比如抽象绘画。

∙真正的艺术不是引起情感为某种实用目的服务,也不是消遣娱乐,而是用人的想象去主动的表现情感——语言也能做到这点,所以语言也是艺术。

∙艺术作品不用创造出来,只要在艺术家的脑子里就可以了,对艺术技巧和传达不以为然,所以艺术家同普通人没有区别。

四、信息论

∙奥斯本:

英国美学家,曾任英国美学学会主席。

美学著作《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

观点:

∙不论艺术作品是从思想意义还是自身形式构成,艺术家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观众从感性还是理性角度,他们之间总在发生着一些信息的交流。

这种交流是人们交往方式的一种,是艺术最普遍最持久的现象。

∙艺术传达的三种信息:

∙1.语义信息—即作品的内容题材。

只要涉及了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就是传达的语义信息。

它离开画本身指向所描绘之物。

∙2.符号信息—艺术作品传达的关于自身的形式组合,语言、材料的特性。

比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材料的质感、肌理等。

它偏离描绘之物指向画本身。

∙如果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在同一作品中出现就会造成紧张感。

∙3.表现信息—传达了艺术家的情感,个性、气质特征以及所描绘事物的表现性特征。

五、开放论——认为艺术的概念是开放的,没有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无法给出封闭的定义。

∙1.维特根斯坦(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观点:

∙“家族相似”的观点——所有庞杂而多样的艺术类型与具体的作品之间并没有共同的本质。

就像人的家族一样,只在肤色、眼珠的颜色以及某些形体特征上有相似点,但家族成员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找不到完全一样的特点,只有家族相似之处,而没有共同特征。

2.莫里斯·韦兹(美国美学家)

观点:

∙现代艺术中有的作品“人工性”已经消失:

有艺术家把海上浪渣中的一段浮木拿到博物馆当雕塑来展览。

韦兹认为顺手拈来的朽木都能当做艺术品,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界限,艺术无法界定。

∙艺术的总概念:

没有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证明,不是封闭的,可以不断增加新的艺术样式,不致拒绝新的艺术产生,避免狭隘。

∙艺术的分概念:

诸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也是开放的,可以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增加新的内容。

3.肯尼克(英国美学家)

∙重要美学论文《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中把所有概念分为两种:

一种是可解释、可定义的—诸如“什么是氧气”,是可以在词典和技术手册上找到解释和定义的。

另一种是不可解释、无法定义的—诸如“什么是时间”虽句式与上个概念一样,但内涵要广阔复杂很多,无法做出解释。

“艺术”也是如此。

∙试图给艺术下定义就是把这两种概念混为一谈。

∙艺术经验:

人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艺术”这个词,就说明他懂艺术是什么,对艺术的理解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来获得,不必追究其概念。

艺术无法下定义的三点原因(三对矛盾):

1.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矛盾。

从古至今很多艺术理论家都给艺术下过定义,却没有一条经得起考验,这一艺术史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2.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矛盾。

现、当代艺术出现后,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传统的被认为是艺术的必要条件的“优美、和谐”和“人工性”等在反传统的艺术中都消失了,找不到一种所有艺术都具有的显在的特征。

3.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矛盾。

大众、通俗艺术,实用艺术对于艺术必须是艺术家创作的这一约定俗成的标准也提出了挑战。

∙美国学者曼德尔鲍姆对维特根斯坦的批评:

家族成员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

艺术也应该有某种类似于家族血缘关系、遗传基因的隐性的共同特点存在,只是它不容易觉察。

六、社会惯例说

∙丹托(l924—)

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研究领域涉及分析哲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他的历史哲学是当代该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他的“艺术界”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美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观点:

艺术世界的存在:

∙丹托在研究现代艺术时揭示了一种隐藏在艺术的显在特征之后的隐性结构——“艺术世界”(或者叫“艺术体制”)的存在。

这个“艺术世界”就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社会框架。

一件物品必须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得到艺术的身份的确认。

∙艺术世界的构成:

美术馆、画廊、剧院、音乐厅等展示、表演的场所以及它们的管理者,艺术家、评论家等等。

乔治·迪基的社会惯例说(艺术习俗说):

∙乔治•迪基(1926—),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

观点:

∙受莫里斯·韦兹的启发,指出艺术的分概念是开放的,但艺术的总概念依然可以是封闭的,有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来证明它——比如“人工性”。

∙针对韦兹的关于艺术的“人工性”已消失,艺术无法定义的观点,迪基指出他把人们评价艺术的两种具体情境混为一谈了:

①.类别分类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水上漂浮的腐烂木头当然不是艺术品。

②.评价欣赏的角度—比如我们面对一处美丽的风景,有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真像一幅画!

”而“这段木头是艺术品”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通常人们谈论到艺术的时候多从欣、赏评价的角度来讲。

∙“人工性”的重新解释:

“人工性”这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根本属性在诸如法国艺术家杜尚的小便池这种现成品艺术中并没有消失,并不一定非得对某物去涂画去雕刻(传统艺术品正是如此),去动手制作才叫人工性,艺术家意图使某物成为艺术品的这种“意图”也是一种“人工性”。

所以“人工性”依然可以作为包括现代艺术作品在内的艺术不可缺少的根本属性。

∙在丹托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法国艺术家杜尚和其他艺术家把生活物品成功转化为艺术品的事件的深入思考,迪基进一步揭示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某种固有习性——授予某事物某种身份和地位的惯例和习俗。

杜尚的小便池之所以成为了现代美术史上经典的作品就在于艺术世界最终接纳了它并授予了它艺术品的地位。

∙乔治•迪基给出的艺术的定义:

人工性的,被艺术世界授予了艺术的地位的事物。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艺术起源于模仿,起源于游戏,起源于表现,起源于巫术,起源于劳动)

一、艺术起源于巫术

∙原始思维的特点“万物有灵”

∙有学者认为艺术是作为原始人意图控制狩猎活动的实践手段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保证狩猎成功:

∙1.原始舞蹈的起源与巫术有关——甲骨文中“舞”与“巫”有的写法类似。

∙2.原始洞穴壁画与巫术的密切关系:

∙以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手法写实。

∙画在光线暗而深的洞中。

且有的形象所处壁面是非正常视域,制作观看困难。

∙有的动物形象多次重叠,或有打击、戳刺、压手印等现象。

并常有动物受伤及掉入陷阱的情节。

著名的原始洞穴壁画遗址有: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

二、艺术起源于劳动

∙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劳动(有自主意识的活动)。

艺术起源于劳动体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艺术往往是劳动的组成部分。

∙3.劳动是原始艺术的重要内容。

总结:

∙艺术起源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元的。

∙芬兰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其著作《艺术的起源》中认为导致艺术产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体上可分为六类:

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与性欲冲动、劳动、战争、巫术。

而且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综合进行。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高级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的,审美价值是它的核心价值。

那么,尽管艺术有着很多的功能,但它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功能是它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有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一、审美认知功能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外观、风尚、习俗等。

2.认识社会、历史,认识某种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人类自身。

二、审美教育功能

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

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其中的乐就是诗、歌、舞、演、奏等的艺术综合体。

他还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乐可以使人成为圆满的人。

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可以把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统一起来。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这些艺术作品让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而音乐是可以让人得到净化的,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情感、欲望和理智一样,都是人性中固有的内容,同样有得到满足的权利,所以艺术应当具有的三大功能是“教育、净化和快感”。

十八世纪德国席勒认为:

艺术可以让人的精神获得解放,帮助形成完美的人格。

审美教育功能的三大特点:

1.以情感人。

2.潜移默化。

3.寓教于乐。

三、审美娱乐功能

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总结了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中对于艺术的娱乐作用讲到:

“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艺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给人提供精神幻觉空间,帮助人从日常状态中抽离出来,得到高级层次的娱乐,从而充分的得到身心的放松、休息与滋养。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更是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在这种体验里,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和完美。

他认为高峰体验尤其存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中,也就是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感受到最高快乐的实现。

不但是艺术家在创作的狂热状态时会处于高峰体验中,欣赏者在欣赏艺术时也能产生这种体会。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一、何为文化?

∙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指武篇》: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从这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

∙用“文化”迻译“culture”,始于日本学者。

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在18世纪以前主要指“培养”,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文化人类学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在此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现代文化学。

进而出现包括艺术文化学在内的分支学科。

∙艺术文化学重点研究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关系。

∙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或者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习惯的复杂整体。

”他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

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20世纪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定义: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从总体上讲,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又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子系统。

它们相互影响、互动或制约,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各自发展规律。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前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

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

他强调指出,艺术史能够准确而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正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

∙从文化结构上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与其他精神文化领域的关系表现在:

一方面,艺术会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它们。

三、艺术与其它精神文化领域的关系

1.艺术与哲学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

黑格尔直接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

∙如本课程第一章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一定时期的美学思想可以促使产生总体的艺术面貌。

而艺术的自身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美学思想的变化。

∙像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对于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哲学对艺术家会产生影响。

②.哲学促使产生了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图例:

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约瑟夫·科苏斯)

③.哲学促进了艺术潮流的形成。

比如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的直觉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有影响)

2.艺术与宗教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领域的就是宗教。

∙在有浓厚巫术性质的原始宗教中,唱歌、跳舞、绘画、人体装饰等艺术表达方式贯穿始终。

∙世界三大宗教都要借助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形式来宣扬。

∙宗教故事是东西方艺术的重要内容和题材。

一、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1.宗教用各种艺术形式来宣传宗教思想,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和内容。

比如中国、欧洲的宗教艺术——文学、建筑、绘画、雕塑。

2.宗教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又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1.艺术参与了宗教活动。

2.艺术帮助宣扬了宗教思想。

3.艺术帮助强化了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