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404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docx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借鉴材料

平衡针灸图解一:

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二、疼痛穴组

三、杂病穴组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一)颈痛穴(液门)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法

针感:

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

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

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

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

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二)肩背穴

定位:

位于尾骨旁开2寸。

解剖:

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放射性麻胀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三)肘痛穴(膝眼)

定位:

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解剖:

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

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

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

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四)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

定位:

位于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2寸

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明显得针感为宜。

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针刺方法:

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

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穴位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按语:

又称光明穴。

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

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

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六)腰痛穴

定位:

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

5寸)

局解:

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方法:

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

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

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七)臀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后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

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

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针刺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

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

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症、偏瘫。

按语: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

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

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

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

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

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八)膝痛穴

定位:

肘关节背侧面的正中点(手心向下,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将臂伸直的最高点)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

用三寸毫针,直刺两寸2寸左右

针刺特点:

桡神经支配区

针刺手法:

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局部酸麻胀感或向腕关节背侧放射。

(九)踝痛穴(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定位:

腕横纹中,偏于桡侧1寸,

局解:

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

用1寸毫针,向腕横纹中心方向,平刺0.3----0.5寸左右

针刺特点:

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局部酸麻胀感或向中指放射。

功能:

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

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

方法简便,疗效迅速。

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