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34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第十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一、歌曲:

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二、读谱知识:

弱起小节

三、综合训练:

  1、声乐练习

2、节奏听辨及旋律片断创作

四、欣赏:

童年——选自《海霞》组曲(管弦乐曲)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他们向雷锋叔叔学习。

  二、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三、按指定节奏进行旋律片断创作,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通过欣赏《童年》巩固并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记忆力,并结合作品的内容对

   学生进行”一史两情”教育。

教材分析:

 

一、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为大调式。

二段体结构。

是在学雷锋活动中创作的一首为广大少年和儿童喜爱的歌曲。

 

 二、读谱知识:

音乐由弱拍或强拍弱位上开始。

 

 三、综合训练:

发声练习讲解弱起小节。

 

        听辨旋律短句,按指定节奏创作两小节旋律片断。

 

四       四、欣赏:

管弦乐乐曲《童年》原是影片《霞》中的配    

 

          乐,后由作曲家王酩本人改编为《海峡组曲》。

 

      教学重点:

 

          弱起小节

 

教     教学难点:

 

          旋律写作

 

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复习第九册教材内容。

 

二 展示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要求。

 

三 综合训练

(二)

 

教学目的:

 

    一、复习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新学期学习新知识做好

 

    准备。

 

    二、展示新学期教学内容与要求,让学生对新学期有一

 

      个完整系统的了解与印象。

 

  教材分析:

 

      综合训练

(二)有两个要求,一是听辨节奏短句

 

      二是按指定节奏,用do,re,mi,fa,sol创作两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旋律写作。

 

教学过程:

 

1梗概介绍新学期内容。

 

2提出新学期新建议。

 

3复习旧知识,线谱与简谱对照

 

四几拍。

八几拍

 

X---4拍()8拍()

 

X--2拍()4拍()

 

X。

1。

5拍()3拍()

 

X1拍()2拍()

 

X0。

5拍()

 

`4复习节奏组合

 

5听辨大小三度音程并演唱。

 

6复习二三四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7节奏听辨抢答。

 

(1)四三拍四二拍四二拍

 

(2)四二拍八六拍四四拍

 

(3)四二拍四二拍四二拍

 

8学生选举“小小作曲家创作大赛”组委会。

 

9学生旋律创作评委会选出优秀作品展示。

 

10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

(一)

 

二、讲解弱起小节

 

三、学唱歌曲

 

教学目的:

 

一、综合训练

(一)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发声练习二是作为 

 

  讲解弱起小节知识的谱例。

 

二、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三、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利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一、综合训练

(一)是一字一音“la”发声的二声部合唱。

  

 

二、弱起,造成歌曲或乐曲第一小节为不完全小节,是音乐富于动力感和行进感。

 

三、歌曲前面千呼后应完整而统一,塑造了新一代青少 

 

  年光辉形象,富有教育意义。

 

教学重难点:

 

弱起小节

 

教学过程:

 

1学习综合训练

(一)

 

练习有弹性的气息控制及非连音的唱法,模仿  

 

   马蹄的声音“da。

dada。

da”再按“la”演唱。

 

2再次演唱注意唱准“#fa”与“#sol”。

 

3提问:

四四拍强弱规律?

最后一小节是几拍?

头与尾小节拍数加起来与拍号有什么关系?

 

4启发学生分析讨论。

 

5讲解读谱知识。

 

6导入《我们要做雷锋似的好少年》。

 

7初听范唱。

 

8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请学生讲述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

 

9学唱第一段乐谱,巩固弱起小节。

 

10学唱第二段乐谱,注意二声部和谐。

 

11分声部演唱第二乐段。

 

12注意:

带附点的音符节奏,重音记号及带有连音线音的时值。

以及八分休止符。

 

13演唱歌曲歌词。

 

14分声部演唱第二乐段。

 

15完整演唱歌曲,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歌曲内容

 

二、欣赏《童年》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要做 

 

  雷锋似的好少年》教育他们向雷锋叔叔学习。

 

二、通过欣赏《童年》,巩固并运用以学过的乐器知识,

 

发展音乐的听觉与记忆力,并结合作品内容对学生   

 

    进行“二史一情”教育。

 

教材分析:

 

一、歌曲《我们要做雷锋似的好少年》为大调式,二段

 

体结构。

每句均以弱起节奏为其特点,使旋律富有

 

动力充满活力。

 

二、欣赏《童年》原是影片《海霞》中的配乐。

欣赏组

 

曲《海霞》由《童年》,《解放》《织网》《丰收》《胜 

 

    利》五首乐曲组成。

 

教学重点:

 

弱起强起对比。

 

《童年》的理解。

 

教学过程:

 

1轻声演唱C大调音阶。

 

2音程构唱。

 

3听《我们要做雷锋似的好少年》范唱,体会弱起

 

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4复习歌曲。

 

5弱起与强起的对比演唱。

谈谈区别,体会。

 

6分声部演唱第二乐段。

 

7完整演唱,指导学生按力度演唱

 

“朝气”----”坚定”----”抒情”----推向全歌高潮。

 

8完整听伴奏演唱。

 

9导入欣赏:

 

复习河北名歌《小白菜》加深学生对旧社会中劳动人 

 

   民的苦难生活的理解。

 

10介绍“海霞”在童年时的故事。

 

11初听全曲。

 

12视唱主题音调。

 

13分段复听:

感受作品中运用的音色和主题在不同的           

 

    调性,调式上的重复与发展,对表现音乐的环境,气

 

氛和情绪的作用。

 

14听听想想:

 

(1)圆号;定音鼓;钹;风浪。

 

(2)民族乐器。

 

15思想教育。

 

16完整复听全曲。

下课。

 

第二课春来了

 

教学内容:

 

一、歌曲:

春来了

 

二、综合训练:

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

 

三、欣赏:

 

1牧歌(无伴奏合唱)

 

2渔歌(巴乌,筝,笙三重奏)

 

民族乐器介绍(三)吹管乐器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歌唱春天的到来教育他们 

 

  要热爱生活,充满热情的去寻找这美好的春天。

 

二、按指定的节奏写作旋律,继续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 

 

  能力。

 

三、感受蒙古族名歌的音调及无伴奏合唱中的人声的表 

 

  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美感。

 

四、感受哈尼族,彝族的民间音乐。

初步认识和了解我

 

国民族吹管乐器----笛,唢呐,笙,管子,箫的形状,

 

音色。

 

教材分析:

 

一、歌曲《春来了》,以短小的篇幅三拍子圆舞曲的形式,  

 

  表达了同学们在春天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二、综合训练是旋律写作,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重复和模 

 

    仿。

 

三、欣赏《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 

 

民歌。

欣赏《渔歌》原是严铁明采用我国红   

 

河地区的哈尼族,彝族等民间音调为素材而写成的 

 

巴乌独奏曲,后改编为巴乌,笙,筝三重奏。

 

教学重点:

 

F大调音位

 

教学难点:

 

旋律写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春来了》

 

二、欣赏《牧歌》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歌唱春天的到来。

 

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调及无伴奏合唱中的人声的表 

 

    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美感。

 

教材分析:

 

一、歌曲《春来了》全曲为明朗的大调式,结构为带

 

再现的二段体。

 

二、《牧歌》在短短的四句纯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容

 

进诗情画意。

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

无伴

 

奏是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一种声乐

 

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感受多声部和声效果。

 

教学难点:

 

F大调音位

 

教学过程:

 

1轻声演唱F大调音阶,熟悉各音的音位。

 

2以Fa为主音,做音程构唱。

 

3复习歌曲《我们要做雷锋是的好少年》

 

4导入歌曲《春来了》初听范唱。

 

5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

 

6学生自学第而乐段。

 

7指导学生发现旋律写作中的重复,模进的规律,做

 

为综合练习的示范。

 

8演唱歌词,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唱出歌曲的

 

意境。

 

9导入欣赏《牧歌》初听。

 

10讲授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11复听,从音色上感受其音响效果。

 

12启发学生想象,从力度,和声的变化去体会其美

 

感。

 

13对比欣赏,上句围绕着“Sol”音,下句主旋律转入

 

以“Do”音为中心。

 

14听辨男低音浓厚的哼唱。

 

15完整欣赏,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处理

 

二、介绍民族吹管乐器

 

三、欣赏《渔歌》

 

四、做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一、通过演唱《春来了》教育他们要热爱生活,充满

 

热情的去寻找这美好的春天。

 

二、感受哈尼族,彝族的民间音调,初步认识和了解我

 

国的民族吹管乐器----笛,唢呐,笙,管子,箫的形 

 

   状音色。

 

教材分析:

 

一、综合训练采用重复和模仿的方法。

 

二、《渔歌》表现了红河渔民们的劳动,生活情景全曲由

 

晨曦,渔歌,欢歌,跳跃,渔歌,远去几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

 

欣赏《渔歌》熟悉民族吹管乐器音色。

 

教学难点:

 

旋律写作

 

教学过程:

 

1轻声唱F大调音阶。

 

2复习F大音位。

 

3音程构唱。

 

4演唱《春来了》乐谱。

 

5演唱《春来了》歌词。

和伴奏。

 

6歌曲处理:

注意跳音的演唱。

 

对唱练习。

 

问句与答句有什么区别。

 

最后“哈哈哈”如何唱才能正确。

 

表达其思想情绪?

 

7完整演唱《春来了》。

 

8介绍“笛,箫,笙,唢呐,管子”。

 

9分析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介绍各件乐器的构造,

 

音色,音域。

听录音,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加深

 

印象。

 

10欣赏《渔歌》。

 

11介绍巴乌。

 

12让学生听一下由巴乌吹奏的《渔歌》的主题

 

音乐音色。

 

13欣赏全曲。

 

展示谱例,让学生边听边看。

 

14教师板书乐曲的几个组成部分,引起学生的想象。

 

15复听。

进一步分析乐曲的少数民族音调,使学生

 

对其有所感受。

 

16巩固复听,做听听想想。

 

(1)上,下。

 

(2)略

 

17做综合联系:

 

(1)引导唱谱,找出上下句在节奏旋律上的联系及区别。

 

(2)重复在前句后句相应小节处填入所缺旋律。

 

(3)启发学生在旋律上做一些变化,力求流畅通顺。

 

(4)指导学生修改,互帮互学。

 

18展示优秀作品。

 

19下课。

 

第三课  采树种

 

教学内容:

 

一、歌曲:

采树种

 

二、读谱知识:

滑音记号——下滑音。

 

三、综合训练:

按指定的节奏写作旋律。

 

四、欣赏:

荫中鸟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以活泼、明朗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们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二、认识下滑音记号,学习其唱法,并在歌曲《采树种》的演唱中运用。

 

三、安指定的节奏写作旋律,继续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笛子和民间乐队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歌曲《采树种》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创作歌曲,C徵调式。

 

二、读谱知识:

滑音记号分两种:

上滑音( 或 )下滑

 

音( 或 )。

滑动的幅度,快慢视歌曲或乐曲的

 

内容,情趣和风格而定。

 

三、欣赏:

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的练习。

 

五、欣赏:

《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由刘管乐作

 

曲,创作于五十年代。

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恰当

 

的采用了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

 

多指颤音等技巧。

 

教学重点:

 

民族调式的特色。

 

教学难点:

 

歌曲中空拍的演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学唱歌曲《采树种》

 

3、读谱知识:

下滑音。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以活泼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们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2、认识下滑音记号。

 

3、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发展学生音乐思维能力。

 

教学分析:

 

1、歌曲为两个段落构成的二段体。

大量使用弱起节奏,具有劳动节奏的特征。

 

2、读谱知识,滑音记号分为两种:

上滑音,下滑音。

 

教学重点:

 

滑音记号的处理和歌曲中空拍的演唱。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春来了》。

 

2、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的练习。

 

1)可采用前后乐句在相应的部位上互相重复的方法,两个乐句末分别使用不同的结束音,但这个音必须与前面的音连接自然、流畅。

 

2)提示旋律本身也作了变化,故不能完全重复上乐句的旋律。

 

如:

3.453.456.51.23-2.167.652.2651-

 

3、启发学生自己参与、尝试,以发展他们的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在创作中,要求学生互帮互学完成。

 

4、引进读谱知识:

 

上滑音和下滑音在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演唱中是很常见的,其滑动的幅度、快慢应视歌曲或乐曲的内容、情趣和风格而定。

 

5、导入歌曲:

《采树种》

 

6、初听范唱。

 

7、学生视谱。

 

8、用充满情意的朗读,去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插上旋律的翅膀,创造出生动的红领巾群像,让每个学生成为群像种的一员。

 

9、对富有特色的动机音调522165和特色节奏

 

10、强调动机及特色节奏,使学生深刻的记住并掌握。

 

11、复听全曲。

 

12、演唱歌曲《采树种》,提示学生空拍要空干净。

 

13、再次演唱〉

 

1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处理。

 

二、欣赏《荫中鸟》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以活泼、明朗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二、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笛子和民族乐队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乐句末尾落在弱拍上,还运用了下滑音唱法,加强了地方色彩。

 

二、《荫中鸟》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逼真而生动的模仿大自然中的鸟鸣,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森林,引来百鸟动听的歌声。

 

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1、轻声唱音阶。

(F大)

 

2、节奏的复习

 

3、复习歌曲《采树种》

 

4、用稍快的速度来表达儿童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心愿。

 

5、强调歌曲中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乐段  中间连接乐句

 

第二乐段  注意对比适度,以保持歌曲整体的统一。

 

6、演唱时注意下滑引得圆滑程度。

单独练习下滑音的乐句。

 

7、完整演唱《采树种》

 

8、复习民族吹管乐器,引入本欣赏曲。

 

9、初听全曲。

 

10、介绍乐曲,作者,创作手法。

 

11、复听。

要求学生听辨乐曲的段落及速度的变化。

 

12、分段欣赏。

围绕着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的等表现手段及独奏与伴奏关系。

启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13、再次复听时,对乐曲就能有深刻的感受。

让学生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之情。

 

14、小结,下课。

 

第四课  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内容:

 

一、歌曲:

真善美的小世界

 

二、读谱知识:

反复记号D。

C。

 

三、综合训练:

 

1、听辨与感受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

(和谐与不和谐)

 

2、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

 

四、欣赏:

彼得与狼(交响童话)

 

教学目的:

 

一、通过教唱歌曲,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而柔美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赞美。

 

二、认识反复记号”D。

C。

”及其用法。

 

三、听辨和感受不同的和声音程在音响上和谐或不和谐

 

的效果。

并通过歌曲的合唱部分进行实践。

 

四、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教

 

育,并从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巩固

 

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能力。

 

教材分析:

 

一、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为大调式,结构为三段体,即ABA。

 

二、读谱知识:

D。

C。

是反复记号的一种,表示东头反复至有”FINE”字样处结束。

(也可用 表示)

 

三、综合训练:

 

(一)培养对和声的听觉与感受能力的初步练习。

 

(二)继续进行按指定节奏写作的旋律练习。

 

四、《彼得与狼》式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

 

首交响童话。

 

教学难点:

 

和声听辨。

 

教学重点:

 

D.C……。

FINE的唱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做综合训练

(一)

 

二、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三、读谱知识反复记号”D。

C。

”。

 

教学目的:

 

一、通过教唱歌曲,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而柔美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赞美。

 

二、认识反复加号”D。

C。

”及其用法。

 

三、听辨和感受不同的和声音程在音响上和谐或不和谐的效果。

 

教学分析:

 

一、《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

 

国歌曲。

 

二、听辨和声的和谐与否。

 

教学重难点:

 

音程的听辨。

 

教学过程:

 

1、轻声唱G大调音阶(2个八度)

 

2、音程构唱:

 

1-2 1-3 1-4 1-5 1-6 1-7 1-1-1

 

1-1 1-7 1-6 1-5 1-4 1-3 1-2 1-1-1

 

3、音程性质的听辨:

 

用图解来表达三度为和谐音程,二度为不合谐音程。

 

使学生视听结合,讲出和谐与不和谐的感觉。

 

1-33-54-65-76-12-42-31-24-56-77-13-4

 

4、做大跳音准练习:

 

1=G 5-3 3-7 4-2 5-4

 

5、讲解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的创作。

简单介绍:

 

“迪斯尼”游乐园。

导入歌曲。

初听范唱。

 

6、分两部分视唱,先A段,后B段。

二声部注意音色

 

统一和谐。

 

7、完整唱谱,A。

B两段通过弱起与弱起的对比,以及

 

非连音唱法与连音唱法的对比,区分层次。

 

8、再听范唱。

 

9、演唱歌词。

 

10、讲解反复记号D。

C。

 

一记号常用于带再现的三段体(A+B+A`)歌乐曲

 

中。

D。

C。

从头反复至FINE处结束。

并讲解其与D.S.

 

的区别。

至*处结束。

 

11、让学生根据反复记号的用法,推理出整个曲的演唱

 

顺序。

 

12、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处理。

 

二、综合训练

(二)

 

教学目的:

 

一、通过教唱歌曲,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而柔美的声音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

 

二、听辨和感受不同的和声音程在音响效果上的和谐或不和谐的效果。

 

教学分析:

 

一、演唱时,低音区要尽量保持高位置,使音色统一。

 

二、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长度扩展为完整的乐段。

 

教学重难点:

 

节奏写作。

 

教学过程:

 

1.音程构唱。

 

2.大跳音程的演唱。

 

3.复习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4.演唱歌曲。

A。

B。

两段应通过弱起与强起的对比,以及非连音唱法的对比,区分层次。

 

5.用稍快的速度,热烈,欢快的情绪,表达儿童们在充满友谊和阳光的”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

注意在换气记号”V”处换气。

 

6.给歌曲扩充:

 

(1)A`作短跳音处理。

 

(2)A`后加一段英文歌词叫做c段。

 

(3)It`sasmallworldafterall。

 

复调处理,一声部演唱a段,二声部弱起唱b段。

 

(4)返回唱a段,做停顿与渐慢的结尾处理。

 

7.整演唱歌曲及扩充的乐段。

 

8.采用表演的形式,站合唱台演唱,邀请班主任来做观众。

(机动)

 

9.综合训练

(二)

 

完整乐段的节奏先率写作。

除节奏指示及规定使用的高音外,没有旋律上的任何指示。

要求更大幅度上的进行音乐的思维和创造活动。

 

(1)让学生反复拍击各条节奏,启发学生想象起节奏性的形象。

 

(2)把节奏谱分成两个乐句,再让学生用doremi三个音进行创作。

 

(3)习惯中的do作结束音的较多,鼓励他们自由创作。

 

10.展示优秀作品。

 

11.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教学目的:

 

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教育,并从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巩固和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