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99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

单元综合提升

主题一 宋元时期对前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发展表现及其原因

1.表现

(1)继承:

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度等。

(2)发展:

宋代,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地方上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机构分管各项事务,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事务;地方设立行省,这是一个创举,一直延续到今天。

2.原因

(1)继承:

小农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思想上儒家思想仍居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和思想的统一。

(2)发展:

经济上农业技术在南方得到进一步推广,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思想上理学思想形成,成为官方哲学,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拓展训练]

1.(2020·湖南永州三模)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

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解析:

选B。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以使其相互牵制”可知,削弱地方权力,加深了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主要围绕地方与中央这对矛盾展开,而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是一个矛盾的演变过程,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并未消除,排除D项。

主题二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

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6.生产关系的变化:

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7.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

[拓展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之际

宋朝

政治

贵族制衰落

君主专制加强

经济

实物经济之终结

货币经济之开始

文化

贵族文化

平民文化

——摘编自《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条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表格的信息,可从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文化的世俗性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

以君主专制不断增强为例,可从魏晋、隋唐至宋的政治措施分析,尤其是隋唐至宋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制度)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君主专制加强,注意史论结合。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明: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统治为特征的士族制度兴起,皇权受到制约。

隋唐开创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度上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同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北宋时期实行重文政策,大兴科举,贵族制度衰落;中央机构改革,设立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来分化相权,皇权大大加强。

示例二

信息:

实物经济逐渐过渡到货币经济。

说明:

隋唐以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征收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民族间和对外经济交流频繁;唐初,政府发行“开元通宝”,民间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向农村延伸。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赋役制度改革,政府税收开始征收货币,这表明宋代已经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过渡。

1.提炼信息时要找到合适的角度,不能偏离材料主题。

2.提炼的信息一般是一种历史趋势或者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时也可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

3.试题要求“加以说明”,一般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主题三 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

项目

宋朝

西方

发展水平

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范围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形成了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

促使了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拓展训练]

3.(2020·福建莆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

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

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

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

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

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

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

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年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唐建光《舶来的盛宴:

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思路点拨】 首先要审清题目中是“物种交流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从南北方的交流、南方水陆结合的作物体系,培育新品种及中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概括。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析。

【思路点拨】 首先要审清题目中是比较两宋时期与近现代物种交流的不同。

并且要进行评价分析。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从交流的物种、交流的范围和理念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评析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从丰富了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其优点,同时要看到在这种交流中存在的弊端。

【尝试作答】                

答案:

(1)特点:

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2)不同之处:

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

评析:

全球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品牌消费意识的形成;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

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基本原则

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7·高考全国卷Ⅱ·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

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

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

(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史学界对宋代商业发展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的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宋史专家赵宝珠

观点二 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写道: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观点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

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生产率的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

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感悟]

(1)观点一主要描述了宋史专家赵宝珠对中国宋代商业发展的评论。

赵宝珠认为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

(2)观点二、三是史学家或西方汉史学家的看法。

他们把宋朝的发展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

这种对历史的解释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

单元质量检测(四)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解析:

选D。

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州、道、路,都是地方行政单位,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文武官员分权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

2.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

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由此可知宋代(  )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而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3.(2020·湖南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解析:

选D。

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4.(2020·广东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宋朝官员和进士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其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和进士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5.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

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D.维护民族团结

解析:

选C。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行省管辖范围,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维护民族团结,故D项错误。

6.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解析:

选B。

材料中提及元朝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和圆署会议制,其目的在于制约地方行省长官,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7.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

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

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

A.土地兼并的缓解B.商品经济繁荣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D.自耕农的衰退

解析:

选D。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这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造成土地买卖严重,加重土地兼并,间接上导致自耕农经济逐渐衰退,故D项正确。

8.(2020·山东青岛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解析:

选B。

“《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没有涉及外贸的情况,故B项正确,C项错误;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9.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

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解析:

选D。

很明显,贩运贸易的发展状况并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根本没有对市场空间限制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贩运贸易比例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阶层空前扩大,其生活必需品所需量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也是材料中空间贸易在宋代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10.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  )

A.毕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解析:

选B。

据材料“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可知,国家政治中心的雕版印刷品负量不如杭州的;据“蜀刻甲天下”可知,南方的印刷品质量高于北方,侧面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品地区差别,而未涉及毕升改进印刷术,排除A项;据“宋时蜀刻甲天下”可知,蜀刻精良,而未涉及交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雕版印刷品超过北方,而未涉及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1.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这表明(  )

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解析:

选A。

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被视为“伪学”,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说明宋朝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道学属于儒学范畴,C项错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12.(2020·广东肇庆一模)《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

选A。

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产生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曾说:

“法出于道。

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

”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

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

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

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宋太祖曾对臣僚说:

“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

”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从法制、政治运作程序、权力分配与制衡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在回答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从实际效果方面进行说明。

(2)问,结合材料二从宋朝的政治传统以及士大夫的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特点:

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作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

影响:

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

(2)原因:

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