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1579 郝俊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983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31579 郝俊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631579 郝俊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631579 郝俊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631579 郝俊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631579 郝俊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31579 郝俊淇.docx

《0631579 郝俊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31579 郝俊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31579 郝俊淇.docx

0631579郝俊淇

 

材料名称:

毕业论文

年级:

2006级10班

系别:

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分类号:

G40

密级:

 

孔子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用性分析

——浅谈孔子教育的利与弊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学号:

郝俊淇0631579

年级班别:

2006级10班

教师职称:

马世瑞教授

 

2010年5月6日

目录

目录………………………………………………………………………………

摘要……………………………………………………………………………

一、孔子教育中渗透的“公平”原则……………………………………………1

(一)孔子教育中“有教无类”的思想……………………………………1

(二)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相待……………………………………………2

二、孔子教育中所遵循的实用性原则……………………………………………3

(一)对于弟子要“因材施教”……………………………………………3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3

(三)诱导启发原则…………………………………………………………4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如今社会的弊端………………………………………4

(一)仁义思想的局限性……………………………………………………4

(二)儒学教育对思想的禁锢性……………………………………………5

(三)孔子教育的政治先导性………………………………………………5

(四)对于孔子教育,我们该如何去对待…………………………………6

参考文献……………………………………………………………………………6

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是经过两千多年的的继承和更新所形成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教育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然而它在某些方面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任何事我们都要能够辩证的去看,事物经验都有其利弊两方面。

作为传统文化的孔子教育,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它的弊端性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借鉴;因材施教;弊端

 

Abstract

 Confucianeducationthoughtisourcountrytraditionculturesign,itisthatinheritingmorethantwothousandyears'spassingcomposesinreplytheeducationsystemhavingsignificantvalueformedbyrenewal,splendidnessbeingChinatraditionculture,isworthyforcontemporariestostudyanddrawlessons,itsabuseisstillasplainasthenoseonone'sfacebutinthefieldofsome,weshouldbedialecticalbeingabletogoingto,anystillgreaterobjectallhasit'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toanythingliangofaspect.AsonetraditioncultureConfuciuseducation,inthiscompetesforfiercesocietynow,itsabusehasbeenrevealedalsograduallycomingout.

Keywords:

Confucius;Educatethought;Drawlessons;Teachstudentsaccordingtotheiraptitude;Abuse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留传至今,影响不凡。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他首创了私学之风,打破了教育只能由上层阶级享有的状况;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了教育中,而他的教育思想也被当做模板一般不断继承和发扬,影响深远。

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乃至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被称为是“圣学”。

但社会毕竟在发展,孔子虽被称为“圣人”,但也不能去预料20世纪、21世纪的教育状况,孔子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状况的不相容性逐一体现出来,事实摆在眼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只能当做优秀模板,而真正的实践模式要依据情况而定。

下面我们就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利与弊。

一、孔子教育中渗透的“公平”原则

(一)孔子教育中“有教无类”的思想

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梁朝皇侃说:

“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王公贵族的专享,应当普及各阶层,不论贫富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分布地区之广,让人为之惊叹。

于是便出现了“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局面。

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传说,它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究,但孔子徒弟众多是确有凭据的,从《论语》中可见一斑。

弟子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多数为平民,如被称为

“卞之野人”的子路,穷困到只能以黎藿为食;更是有“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

其中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子贡,他曾从事投机贩卖,被如今的研究者们笑称是“钻石王老五”;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

孔子在创办私学中,网集了各阶级人士,品类繁杂,当时有人对此等现象不理解,产生种种疑问。

南郭惠子便讥笑子贡说: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

”是啊,孔子正是这样一位修正己身的君子,他从不拒绝来拜访他的人,别人离他而去,他也以礼相送,因此他如名医一般既展现了技艺,也蜚声四海。

在当时,“学在官府”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成为上层阶级的专权。

孔子以一无畏惧的魄力和卓而不群的智慧,使文化下移,这样一来,短期受益的是下层阶级,长期效益是促进了士大夫阶层兴起,有利地减小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素质差距。

当然,这也是各诸侯国统治者的所愿,“私学”为国家提供了更多人才,儒学教义更为后来统一各阶层人民思想从而保证国家统一奠定了深厚基础,所以,有人说孔子是为上层阶级说话,有力维护了封建政权的威严也不无道理。

无论孔子是为谁说话,“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千年前适用,在当今各国也同样受用,如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继承了这一理念。

(二)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人可以为师,人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长处。

孔子对“师”这个词是如此定义,孔子对师生间的关系是如此看重。

的确,能否建立一个公平的师生关系,关乎到教学是否可以进行,道德思想能否贯彻的彻底。

教育不只关乎教师,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承担和进行的,如果学生无视你的理念,为人师者无论怎样讲授,无论多么激情四射,也是在做无用功。

即使是师长的权威,孔子一样秉承着理性对待的心态,他表示要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虚心态度,要采取“不耻下问”甚至“每事问”的姿态,并且拜善人为师。

他一生拜师无数,《师说》中曾这样写道“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虽是名闻天下,弟子有三千之多,但他从未将自己凌驾于弟子之上,他与弟子情同手足,弟子颜渊离世,他万分悲痛,他可以与学生结伴而行,互相指责过失;他可以与诸生围圈而作,谈天说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子罕》),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互敬互爱的师生观。

二、孔子教育中所遵循的实用性原则

(一)对于弟子要“因材施教”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已经注意到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在文化知识全面进行的同时,全面的发展弟子的专门技艺也被提上日程,孔子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才,而非只知死读书的愚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

他希望弟子们遇诸事能冷静处理,收敛自己莽撞的作风。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孔子对“闻斯行诸”的一句回答。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篇》)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

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在当今社会,教育学生方面对“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贯彻还不是很彻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国家要培养个性人才,要能在各个行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

当然,面对我国学生众多这一现状,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施确实有很大困难,不过一旦长期秉持这种不拘一格的教育原则,势必使新一代人才多而精,使民族教育长盛不衰。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学”是“知”的来源。

而“学”可以从书本和自我实践中得到(“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

孔子注重“学”的理念,更注重“知”这一积累提高的过程,当弟子有什么想法时,他都会去评论一二。

这些评价有的是面对学生本人,有的则是在其他学生面前,例如当论子张与子夏谁是贤才时,孔子评价说:

“子张有些过分,子夏则有些赶不上。

”再如鲁哀公和季康子问弟子中谁最勤奋好学时,孔子便对颜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作了一番评论,由此可见,孔子早已认识到其弟子各有特长,从不掩盖差异。

为了把握与缩小弟子间的差异,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评价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这一理念,他希望弟子能够在学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知道“何可以为,何不可以为?

”在做任何的事时,能够谨慎一些,冷静一些。

由“学”到“思”到再到“行”这一教学理念,与人的一般认知规则相符,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教学理论有巨大影响。

(三)诱导启发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就如何去引导学生方面这样说。

他认为,在教学时应当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如若在进行大量的思考后,仍未能明辨事实,那么就得及时去给学生一点启发,让他在思考上有所突破,如若不能,再给予更深层次的启发。

这样能让学生在深层思考中去理解问题。

如果不这样做,而是在学生刚刚来求教时,老师就将答案全盘告知,学生的收获会打了折扣,不利于学生建立独立思维观念。

孔子不仅教学生时多用启发的方法,就连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对方的启发,《学记》里将这种经验总结为“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孔子教育在如今社会的弊端

(一)仁义思想的局限性

在当今世界,特定区域之间仍隐藏着战争的风声,中华民族常常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泱泱大国,四维虎狼环视,无人敢言中华和平永固。

在亚洲,我们在国策导向上稍有失误,便会弄得自己受到排挤,陷入某些国家埋好的地雷阵、铁桶阵中。

孔子的仁义思想固然有其好处,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如果极端坚持这种思想,是不可行的。

仁义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不到最后关头就绝不主动出击,事事讲求风范。

但如今,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遵循以礼相待的规则,先声夺人、先兵后礼的情况屡见不鲜,卢沟桥上的铁索还隐隐作响,伊拉克战场上的硝烟仿佛近在昨日。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如果一味选择退让,怎么能用宽仁大义去求得一份和平,这样最后的结果无异于与虎谋皮。

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进行竞争,如果说你遵循了所谓的仁义,自愿退出战争和竞标,那么国家必然遭受更大损失,公司就不能够更快发展;如果国民在异国他乡遭受欺辱、甚至血腥残害,国家怎么能忍气吞声坐视不管,大谈仁义之邦、以德服人呢?

所以说,仁义是要建立在规则和限度之内,当矛盾的另一方无止尽破坏和大肆践踏规则,仁义的实行就要给公义、权威让出一定空间,在法理、正义的基础上改换作为。

固守仁义,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及对特定人物才能实行。

(二)儒学教育对思想的禁锢性

自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儒学思想,已经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广泛传播,虽说儒学思想在流传中出现的形式不断改变,如宋代程朱理学之类,但从本质上讲,都属于一种固守传统的思想。

为何封建统治者对于这种思想如此青睐呢?

原因在于儒学思想可以约束各阶层人民的思维,可以让百姓面对统治者的贪婪选择屈服,面对官员藐视法律的现象选择忍受,国家政权将得到相对的稳定和巩固。

相信有人会疑惑道,中国目前为何不再以儒学思想教育为根基,转而以西方科学为义务教育的主导呢?

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文化也更快相融合,如果不汲取先进教育模式,继续以儒家理念为先导,这自然是行不通的。

乍一看,统治阶级的利益稳固了,国家将各种力量集中归一,但国民的思想和创造力却被压制了,不仅国民思维模式单一,而且国家实力上升的总体能量被冲淡。

退一步说,就算我国全面实行儒学教育,能保证一时的国家稳定,在一段时间后,国家的稳定必然会被打破。

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代理学昌盛,但国强民弱,疆土之上,抬望双眼,皆窥强敌!

最终,仁义的思想又怎能抵挡金国的金戈铁马、蒙古的猛士千骑?

儒学思想的约束性过于突出,注定了它在国家民族面临大是大非、生死存亡之际的迟缓和麻木,对于它,我们可以多多借鉴但万万不能全盘吸收。

(三)孔子教育的政治先导性

“学而优则仕”,从其弟子子夏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目的性,历史上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果效,一直都是率先为政治服务。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追求经济、文化上的利益最大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民族的需求,不过在另一个层面上看,它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培养。

当学习使个体在小小年龄就滋生出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功利性,而这种功利性又不是以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崇高期盼(如周恩来在儿时就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指向,这是万分有害的。

在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学生个体心理、性情的今天,儒学对于人自身心态的调适与滋养,甚至远远落后于基督化神学教育、道家“物法自然”的超然教育、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教育。

(四)对于孔子教育,我们该如何去对待

综上所述,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我们应该勇于继承和扬弃。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的思想难免利弊共存,难道说,莱布尼茨,笛卡儿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没有弊端,达尔文的科学观点就没有漏洞?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各种理论的实用性必然会发生改变,而孔子教育也是如此。

有一句话说的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些应当吸收,哪些要果断剔除?

试言之,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全盘接受的;而它所包含的仁义理念、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言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与小人难养……)得通过我们在客观标准和高度觉悟下去审察,如果某一论断拦阻了时代的有力步伐,我们应当迅速、坚决予以批判。

参考文献

[1]《论语》[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宝楠.《论文正义》[M].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版.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