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8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 量 通 病 防 治 措 施.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xxxxxxxxxxxxx水库工程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xxxxxxxxxxx监理部

二〇一四年三月

目录

一、岩石明挖1

二、地下洞室开挖2

三、喷锚支护3

四、地基处理3

五、防渗与排水4

六、灌浆5

七、混凝土6

八、土石方填筑8

 

为防止和减少本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分析和处理已发生的质量通病,保证施工质量,制定本措施。

一、岩石明挖

1.现象

1)预裂缝未贯通,岩石表面裂缝不明显;预裂缝隙过大,造成永久边坡岩体震动破坏

2)边坡岩体石壁不平整度大,孔壁有明显爆破裂缝。

3)残留孔分布不均匀,半孔率低。

2.主要原因

1)孔位、孔向偏差大。

2)爆破设计不合理,爆破参数选择不当。

3)与岩石节理走向和发育程度有关,岩石软硬相同。

3.防治措施要点

1)应充分了解爆破作业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了解拟用火工材料的性能指标;认真做好爆破设计,慎重选择爆破参数,爆破前进行生产性试验,验证爆破设计,并根据爆破试验效果对爆破参数进行修正。

2)应对造孔、药包加工制作、装药、爆破网络铺设和起爆等各工序编制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程,并向每个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交底,明确各自责任,严格执行班组间及工序间的交接检验和记录制度。

3)采用预猎和光面爆破等综合技术。

4)所有爆破作业应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的规定,爆破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二、地下洞室开挖

1.现象

1)洞周岩面不平整度大,某些部分的实际开挖线大于设计开挖线,其平均超挖值远大于相关规范规定的允许超挖值。

2)某些部分的岩面多处或大面积处于设计开挖线之内,使洞室断面减小,欠挖严重。

2.主要原因

1)为进行生产性爆破试验,爆破设计及爆破参数选择不合理,或未随洞室围岩的变化对爆破参数加以调整。

2)对局部不稳定的楔形体、岩爆地段、断层破碎带等未进行及时支护,发生掉块和坍塌,造成严重超挖。

3)爆破放线不准确,钻孔操作不当,造孔偏差过大,孔底不同一开挖面。

3.防治措施要点

1)爆破前进行生产性试验,验证各爆破设计参数;根据围岩变化情况及实际爆破效果及时调整爆破参数。

2)对围岩条件较差,洞室轴线与岩层层面、断层破碎带家教较小,易发生巨变坍塌、掉块的洞段,应及时进行支护。

3)认真执行开挖作业程序,加强管理和质量控制。

三、喷锚支护

1.现象

锚杆外漏长度大于设计值

2.主要原因

钻孔深度小于设计值;爆孔时,锚杆安装不到位。

3.防止措施要点

1)锚杆安装前检查孔深。

孔深小于设计值时,补钻至设计要求的孔深。

2)遇有塌孔时,应重新扫孔或改用自进式锚杆。

3)编制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规定注浆密实度检测频次。

4)采用先注浆后插杆工艺时,要将注浆管插到孔底后,边注浆边缓慢拔出注浆管;采用先插杆后注浆工艺时、要按照技术要求绑扎好注浆管和排气管,均匀注浆;必要时采用先填塞水泥药卷,再插杆的施工工艺,或更换注浆设备。

四、地基处理

1.现象

岩溶部位回填后与岩壁仍有缝隙

2.主要原因

岩溶充填物清理不彻底或重洗不干净,回填时未严格遵守回填操作规程。

3.防治措施要点

1)岩溶充填物清理彻底底并冲洗干净,必要时采用人工清仓和高压水冲洗等措施

2)回填时严格遵守回填造作规程。

五、防渗与排水

4.现象

导墙出现不均匀下沉、裂缝、倾斜、断裂等情况。

5.主要原因

1)导墙结构刚度或混凝土强度不足。

2)导墙下地基发生沉降导致坍塌。

3)导墙内侧无支撑或支撑不牢。

4)作用在导墙上的施工荷载集中或过大。

6.防治措施

1)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导墙;到墙内钢筋应按要求搭接和焊接。

2)适当提高导墙顶高程或增加导墙深度。

3)加固导墙下的软弱地基和基础。

4)施工平台周围设置排水沟或降水井、坑。

5)导墙内侧假设木、土支撑。

6)减少或分散季节荷载,使导墙受力均匀。

7.现象

槽段接头处出现渗水、漏水或涌水等现象。

8.主要原因

后施工槽孔清孔时,未将已浇墙体端头上的泥皮和钻渣刷洗干净;槽孔清空不彻底,部分沉淀或混凝土絮凝物被推挤到墙头段接头处,污染接头。

9.防治措施

1)清孔时,采用与端头形状一致的钢丝刷子或刮泥器等工具紧贴接头进行刷洗,将表面附着物清理干净。

2)按要求做好清孔换浆,确保孔内泥浆的密度、粘度和喊砂率三项指标的满足。

六、灌浆

1.现象

实测的浆液密度与设计要求不一致。

2.主要原因

1)浆液原材料用料计算不正确。

2)称量不准或量具失灵。

3)灌浆施工点未按照施工要求的灌注浆液浓度进行控制。

3.防治措施

1)根据浆液的实际浓度进行原材料的用量计算,并确保计算正确。

2)计量器具定期进行鉴定或校准合格,保证计量准确。

3)灌浆施工点必须按照要求的灌注浆液浓度进行检测和调配。

4)严格按照将夜配比进行原材料的配制;定时抽查各种材料称量偏差和浆液密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好各项记录。

5)严谨在已制备好的浆液中加水或加水泥等其他材料。

七、混凝土

1.现象

1)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凹凸不平,起伏差超标。

2)相邻块或二次浇注错台超过规范要求。

2.主要原因

1)模板表面不光洁,表面有泥浆、水泥浆、油污等杂物未清除,或清除不干净,未按要求涂刷脱模剂,导致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2)模板接缝不严密,拼装、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时按接缝过大或变大,木模板受气温、湿度变化的影响,误差超过规范规定的允许值,导致混凝土浇注时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或露筋。

3)模板使用周期过长,拆除时违章操作,如从高处自由扔下、乱堆放等,致使模板变形及表面不平整、不光洁。

模板拼装及安装时,工艺、工法粗糙,致使模板表面不平整度过大。

4)立模时未考虑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变形量,支撑刚度较差致使移位。

5)模板刚度或支撑程度不够,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形成渐变或突变致使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6)未考虑木模板受温、湿度变化的影响;混凝土浇筑中,模板受力以及模板固定松紧不一致,导致模板变形、接缝错位、开度超过规范要。

7)混凝土浇筑浇筑过程对模板及支撑的检查和处理不及时。

3.防治措施

1)重复使用模板应按有关规定拆除、堆放,尽量减少模板的受损、变形和污染;对已受损伤、变形和污染的模板,再次使用前应进行调整、清污、保养;提高模板拼装及安装工艺水平,按规范规定的平整度要求立模。

2)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检查,应确保标高、尺寸正确,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严密性满足要求。

3)木模板拼装、安装及混凝土浇筑,应考虑温湿度对模板的影响,应浇水润湿,但不允许留有积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观测,及时调整、修补不满足要求的变形、接缝。

八、土石方填筑

1.现象

1)背水的堤脚或坝脚以外地面发生散浸、渗水、沼泽化。

2)堤、坝下游因基础渗透发生管涌或流土。

2.主要原因

1)基础面未清理或清理不彻底。

2)强透水基础未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处理。

3)在堤、坝上下游较近距离取土,破坏了天然相对不透水层。

3.防治措施

1)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清理好基础面。

2)处理好强透水基础保证渗透稳定。

3)心墙土料区、河床和岸坡的岩石基础应全部用混凝土覆盖,覆盖范围应扩大到反滤区,封闭所有的地下水出溢点;对混凝土与回填土基础面,应将其表面涂刷粘土浆后进行土料填筑;基础区内的断层破碎带应进行混凝土封闭,超过一定宽度的断层带应做混凝土塞封闭。

4)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区土地点应远离堤、坝保护区,保证自然铺盖有足够的厚度和长度。

5)在勘察成果不能证明基础存在连续相对不渗水层的条件,应设计好堤、坝的防渗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