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8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 《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白杨礼赞》九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白杨礼赞》_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

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

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

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

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

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

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

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

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

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

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

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

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

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

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

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学生朗读第8、9段。

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

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

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

”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

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

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

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

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

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

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9.夏之绝句

简侦

教学B的

1.体会作者所描绘夏蝉的情怀。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二.重点:

学会朗读。

2.难点:

领会夏蝉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骈俪(pian2li4)蝉声(chan2)门槛(kan3)

搁浅(ge1)屏气(bing3)褶裙(zhe2)

涟漪(yi1)符咒(zhuo4)敛(lian3)

戳(chuo1)禅(chan2)喧嚣(xiao1)

摄取(she4)天籁(lai4)眼眸(mou2)

攫走(jue2)铿锵(ken1qiang1)

3.掌握下列词语。

(1)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2)鸣金击鼓:

发出金属般和敲打鼓一样的声音。

(3)屏气凝神:

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4)人迹罕至:

指人类很少到达的地方。

(5)呼朋引伴:

指招引朋友、伙伴同做某件事。

(6)天方夜谭:

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

(7)餐风饮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8)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9)心旷神恰: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l)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断。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简帧(1961一)原名简敏帧,台湾省宜兰县人。

台湾新生代的代表女作

家。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佛光山担任佛经诠释工作,后又任联合

文学杂志社编辑。

1986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她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水问)

(空勋(胭脂盆地)(女儿红)等。

这位女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对

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求索,显示了与现实精神并存的理性精神的力度。

2.导语

夏天昆虫的世界是十分忙碌的。

有人喜欢蜜蜂,因为它勤劳;有人

喜欢蝴蝶,因为它美丽;有人喜欢促织,有人喜欢蚂蚱。

今天我们学习

的台湾作家简帧却只喜欢蝉,爱听蝉声。

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一

同阅读,欣赏这篇课文。

一、正课

1提问,课文是什么为线索?

如何分段?

中心是什么?

讨论,明确。

课文以蝉声为线索。

第一部分:

(第1至6自然段)人夏、蝉声唤起我的回忆。

第二部分:

(第7至11自然段)童年趣事,捉、玩、听蝉。

第三部分:

(第12至16自然段)作者把夏天当作绝句的原因。

者钟情于夏日黄昏听蝉、散步。

在现代文明、噪声太多的今天,这样的

时刻令人心旷神恰。

第四部分:

(第17至18自然段)成年的作者,从蝉声中感悟到人生

推理。

2.提问:

课文开篇两个比喻句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喻?

讨论,明确。

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骄俪文,第二个比

喻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

这是相对的比喻,春天一年起始并花团锦

簇,文学上骄俪文始于汉且以讲究美、讲究对仗、声律著称,二者有相似

点;夏天一年中的热季、但高温的时间并不长,而绝句是一种定格的仅

四句短诗,以夏喻,许是作者叹其短,又收不同凡响之功。

3.提问:

第一部分是如何写蝉声?

这样写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

①在众多声音中比较,唯有蝉声,作者情有独钟。

蝉声鸣叫极有特点:

忽起忽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拟人。

把夏天

当主角。

风当幕后工作者,蝉是啦啦队,活泼动人。

4.提问: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

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

点?

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

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有长有短。

语言新鲜、活

泼,既抓住蝉声的特点像浪,又轻松的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

5.提问: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二部分由蝉声引起童年趣事回忆的

主要环节。

讨论,明确。

复述中应注意环节是:

听蝉——捉蝉——换(赠、乞)

蝉——听蝉。

时间是小学一、二年,地点是上学路上的一条人迹罕至的

路旁。

(捉蝉)。

另一时间是上课前后,地点是教室(换、赠、乞蝉)。

6.提问:

读读第三部分,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是夏天“像,首绝

句”?

讨论,明确。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定格为四句一首,适于吟诵。

蝉声与之极相似。

蝉声鸣起时间短,而晨。

午、晚声韵不同。

如同绝句

作者不同一样,用把蝉声喻为绝句应该成立。

作者又认定“蝉声足以代

表夏天”所以说:

夏天像一首绝句。

7.提问:

课文末尾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讨论,明确。

散文末尾以艺术的聆听并透晰蝉声,把它和交响乐团

的组合,音乐,表演方式,表现内容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极为相

似。

所不同的是乐团有指挥,蝉没有。

从中作者悟出蝉声与人生的相

同之处。

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

人则于悲惨辞世。

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和夏天一年年

再来,所以作者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

四、小结

台湾新生代代表女作家简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她

的散文艺术很有个性,擅长于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从人们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

子,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作家的风格,常用隐喻手法进行描写、抒情。

语言鲜活,想象丰富、发人深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kan3()符Zhou4()喧xiao1()she4取()

天lai4()眼mou3()…走()zhe2裙()

(二)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

2.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

3.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4.声音突然中断。

()

(三)摘抄文中你认为好的句子两句,并模仿造句。

二.原句:

仿句:

2.原句:

仿句:

9.夏之绝句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槛咒嚣摄籁眸

攫裙

(二)四面楚歌屏气凝神心旷神怡戛然而

止(三)略

9.夏之绝句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

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

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课文的顺序

  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

“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

“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

“……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阅读方法

  方法:

学生自行阅读,边读边把答案填写在笔记本上。

建议:

  ①基础差的同学只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在课本上.课后再补写在笔记本上。

  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作个别辅导。

也允许同学间小声讨论。

  ③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提及的,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完成,也可由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能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阅读、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文中提到的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感受到他们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2.体会作者准确优美的词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

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福楼拜是欧洲文坛著名的大文豪,他博学、睿智而又宽厚,擅长交际,因此他家的星期天经常是许多文人聚会的时候,作为他的弟子莫泊桑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通过一次聚会,刻画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

但事件是什么呢?

人物有哪些?

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3.初读课文,弄清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辨析下列字词,出示投影:

  ①不约而同:

(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

近义词:

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

区别在于:

适用对象不同。

“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

“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

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③“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2)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什么?

抓住他家什么来写?

表现了什么?

  ②第2段交代的时间是哪一天?

这一段叙述中可以读出哪些要点?

  ③来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位?

这几位是不是一起到的?

  ④文章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①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

  ②时间为星期天,一点到七点,这一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

  ③在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几位不是一起到的,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和”最后”来说明这一点。

小结并点示: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和描写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情况。

文章开头抓住福楼拜住所的陈设,表明他生活简朴、创新的勤奋,然后用“第一个到来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把几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作家依次推到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④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4.讨论分析,突破本课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分组讨论,填表。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围绕课后练习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明确结论填入表中。

每组指定一人发言,发言重点:

第一组—福楼拜,第二组—屠格涅夫,第三组—都德,第四组—左拉。

  明确:

福楼拜:

热情大方,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

  都德:

活泼快乐,言语生动,厌恶腐朽的生括方式。

  左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人物各自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答案略,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见上面小结。

  

(2)比较,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方面?

  明确:

写福楼拜时,侧重其语言、行动描叙;写屠格涅夫时,侧重其语言描叙;对都德,侧重写他的外貌和语言;对左拉,则侧重于写他的外貌。

  (3)讨论,为什么要各有侧重,并举例说明。

  明确:

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需要。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时,人物的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侧重写哪一方面,同时这样写能避免重复累赘,使行文更活,内容更集中,人物特点更突出。

如动作描写,福楼拜最突出,着墨多,拥抱屠格涅夫,充满激情说话,在客人面前周旋等,突出他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明确:

采用了正衬和直接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这个中心人物。

以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作为福楼拜的衬托,突出福楼拜,同时,对福楼拜进行直接描写,集中写他的语言、神情、动作,表现他的活跃、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话语深刻的特点,显示出他的才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找议论抒情句。

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扩展

  本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值得学习;在描写人物方面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1.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来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

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