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65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烟草自动化物流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土建工程施工方案

4.1土方工程

本工程采用一台TY100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基坑采用人工开挖。

4.1.1施工要求:

4.1.1.1基坑的土质边坡,在开挖过程及敞露期间应注意保护,防止塌方。

在边坡上侧堆土,堆放材料或有施工机械移动时,要与边坡上边缘保持一定距离。

4.1.1.2雨季或基坑挖好后不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0~300mm余土层。

4.1.1.3基底土层不得超挖,如发生超挖,应用与基底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到原有的密实度,或用碎石类土、灰土填补夯实。

4.1.1.4基坑底面应保证开挖尺寸,即独立基础边线尺寸外扩至少300mm,以利于支模等后序工作的顺利进行。

4.1.1.5基坑挖至基底标高后,立即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及其它有关部门共同验槽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2测量工程

4.2.1测量准备

4.2.1.1施工前,项目应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及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给予的场区测量控制的原始资料,对有关原始高程点和建筑物定位控制点进行精确的复核。

保证工程测量所采用的控制点的准确性。

4.2.1.2项目测量人员的上岗证及测量仪器的校验报告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校验。

4.2.1.3所有进入现场的测量器具计量检定周期的审定;检核规划设计院定位桩、红线桩和水准点;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编制测控布置计划;建立测量数据库。

4.2.1.4准备J2经纬仪一台、DS3水准仪一台,50m钢卷尺、铝合金塔尺一根。

所有的工具必须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校验合格证及产品质量合格证。

4.2.1.5勘察现场,明确城市规划红线的位置,计算并建立与建筑轴线的关系。

4.2.1.6根据城市规划部门、测绘部门及甲方提供的坐标点得出其主轴线,并建立轴线控制网。

4.2.2轴线及标高控制

4.2.2.1根据本工程特点及现场施工情况选择主要控制线的位置。

4.2.2.2由于本工程现场特点,决定综合楼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施工,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施工。

烟草库房及分拣车间采用外控法。

4.2.2.3工程测量轴线控制

(1)控制点建立的原则:

a.控制网按设计总图和施工总布置图布设,点位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b.控制点指示桩,宜选在建筑物行列上,控制点埋设砼固定标桩。

c.控制点测量定位测距精度1/10000,测角精度不低于20″。

定位点不少于三个,当采用钢尺丈量距离,应以一测回测定,长度应进行温度、坡度、尺长修正。

(2)控制点的建立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特点,综合楼建筑外形几何图形比较规则,A轴线及D轴线平行于整栋建筑物长边,故本工程的控制方格网采用轴线法,在建筑物的四角建立3个标桩A、B、C,布设成十字轴线。

控制桩A距A轴线2000mm,距1轴线2000mm;控制桩B距A轴线2000mm,距12轴线2000mm;控制桩C距D轴线2000mm,距12轴线2000mm。

烟草库房及分拣车间控制点建立方法同综合楼。

(3)外控法

a.根据甲方提供的坐标点,在基坑上沿建筑物四大角设轴线控制桩,在中间位置再设二道控制桩,作出明显标志并保护好,作为±0.00m以上放线及复核的依据。

b.垫层施工完毕后,将控制轴线用J2经纬仪引测至垫层上,再引出各轴线至基础外砖墙上口作好红漆标志,作为基础绑扎钢筋的。

(4)内控法

a.在±0.00m楼板砼浇筑时,在原选定的控制点上预埋150×150×10mm的铁板,铁板下面用4φ10长100mm锚脚,使铁板面标高为±0.00m层楼板面标高。

b.把外控制线引测至铁板,校验无误后在铁板上刻上永久性的标记,作为以后向上投测控制线的固定投测点。

c.为使主控制线能顺利向上投测到每个施工层,在以上每层平台模板铺设时,必须在预埋铁板的垂直正上方位置预留出200×200mm投测孔。

该项工作由木工配合预留孔洞,测量人员复核孔洞位置。

(5)轴线传递

在每层楼板砼浇筑完毕后,将激光铅垂仪架设在首层的预埋铁板投测点上,精确对点精平,在仪器上方预留洞口上面设置3㎜厚的有机玻璃目标分划板,使有机玻璃上刻有的十字线仪器目镜的十字丝重合,将仪器分别转动90°,180°,270°,与十字线仍重合,表明无误。

依次投测另外的控制点,然后在施工层用J2经纬仪校核各控制点的相对角度关系,检查角度误差≤±10″,用50m长卷尺复核各点间的距离,距离误差≤±3mm,正确无误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依据测设上来的控制线进行细部轴线和墙边线及控制线的测量放线。

4.2.2.4工程测量标高控制

(1)根据城市规划及测绘部门提供的城市水准点,在施工区域内建立临时固定水准点,根据规范要求不得少于三个点。

(2)然后经过换算用水准仪把换算后的建筑标高引测至基坑下面的围护桩上,校核无误后,做上三角标志,要求准确、清晰、平直,并在标志旁边写上该标志的相对标高。

据业主提供的高程控制点,用三级精度测量,把建筑物±0.000标高引用到电梯井内侧壁,做好明显标记,所用仪器为DS3。

(3)标高的传递:

标高的控制采用钢尺从下层引入标高,基点位置固定,每尺不应大于30m,可通过电梯井道或建筑物外侧引上来,同样应调整钢尺的温度误差,然后利用水准仪同层抄平。

在引测施工层平面结构+0.500标高时,注意用同一把长卷尺,引测点应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用水平尺配合,将+0.500标高引到同一位置的施工层柱钢筋上。

4.2.3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4.2.3.1建筑物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复测

首先对业主提供的建筑物定位桩点进行复测。

复测采用日本Topcon-701智能型全站仪(2+2ppm.D),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40000,进行角度、距离复测,并将复测点位误差结果同调整方案报业主及监理单位。

4.2.3.2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利用定位桩点与建筑物轴线关系,在建筑物平面外围放出建筑物各轴线控制点,并进行保护。

4.2.4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4.2.4.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

依据业主提供的城市高程控制点,采用0.3mm级精度的DINI-10电子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将高程控制点引入本工程施工现场,结合本工程实际,引入现场高程控制点3个,待桩承台结构施工后将高程引到柱面上。

(2)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4.2.4.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拟布设三等附合水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高差全中误差(mm/km)

路线长度

(km)

仪器

型号

水准尺

与已知点联测次数

附合或

环线次数

平地闭合差

(mm)

三等

6

50

DS1

DS3

铟瓦

双面

往返各

一次

往返各

一次

12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2)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等级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

前后视

较差(m)

前后视累

积差(m)

最低地面

高度(m)

基辅或红

黑读数差

基辅或红

黑所测较差

三等

DS1

100m

3

6

0.3

1.0mm

1.5mm

DS3

75m

2.0mm

3.0mm

4.2.5工程0.00以下施工测量

4.2.5.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4.2.5.1.1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4.2.5.1.2采用测量精度2″级、测距精度2mm+3ppm的全站仪,根据首级控制进行校测。

4.2.5.2轴线投测方法

4.2.5.2.10.00以下的基础施工一般采用经纬仪方向线交会法来传递轴线、引测投点误差不应超过3mm,轴线间误差不应超过2mm。

4.2.5.2.2待垫层打好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轴线不得少于2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

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或流水段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

并弹墨线标明作为支模板的依据。

模板支好后,用两经纬仪架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上检查上口的位置。

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4mm。

对电梯井位的平面控制,在测量放线中是一个该注意的问题,在电梯井位附近设置纵、横控制轴线各一条,确保电梯井平面位置的正确性。

4.2.5.2.3在施工过程中,每当施工平面测量工作完成后,进入竖向施工,在施工中,每当柱体浇筑成形拆掉模板后,应在柱体侧面投测出相应的轴线,并在柱侧面抄测出建筑1米线或结构1米线,以供下道工序的使用。

4.2.5.2.4当每一层平面或每段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单,报送报验单必须写明层数、部位、报验内容并附一份报验内容的测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程度状况。

4.2.5.3±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4.2.5.3.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4.2.5.3.2±0.00以下标高的施测

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

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并用红色三角将基准点标识在轴线控制桩上,同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a2=H0+a1-(b1-b2)…………………公式<1>

a1--------S1水准仪后视读数;

a2--------S2水准仪视线高;

b1--------S1水准仪钢尺读数;

b2--------S2水准仪钢尺读数;

H0--------基准点高程。

4.2.5.3.3待模板支好检查无误后,用水准仪在模板内壁定出基础面设计标高线。

拆模后,抄测结构1米线,在此基础上,用钢尺作为向上传递标高的工具。

4.2.6工程0.000以上施工测量

4.2.6.1平面控制测量

对于建筑物内0.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经纬仪方向交会法,在建筑物首层内测设轴线控制点即所谓的内控法。

在建筑外设轴线控制点,进行外控校核。

4.2.6.1.1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建筑物内。

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及施工过程中流水段的划分,在各建筑物内做内控点(每一流水段至少2-3个内控基准点),埋设在首层相应偏离轴线1米的位置。

基准点的埋设采用10cm×10cm钢板,钢针刻划十字线,钢板通过锚固筋与首层楼面钢筋焊牢,作为竖向轴线投测的基准点。

基准点周围严禁堆放杂物,向上各层在相应位置留出预留洞(15cm×15cm)。

4.2.6.1.2竖向投测前,应对首层钢板基准点控制网进行校测,校测精度不宜低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以确保轴线竖向传递精度。

4.2.6.1.3轴线控制点的投测,采用J2经纬仪,先在上一层控制点预留洞口处架设经纬仪,然后用经纬仪的竖向对准点对准底层基点,调校到准直状态后,在上一层控制点预留洞口处用木板将底层基点投点到木板上。

同样的办法投测下一个点,保证每一施工段至少2-3个点,作为角度及距离校核的依据。

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尺长度,闭合并经外控校核后再测设细部轴线。

4.2.6.2立模板时的测量

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拆模后,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的基础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测设标高点,供支立墙体模板时定位及定标高使用。

4.2.6.3高程的传递

在第一层的框架浇筑好后,从框架柱下面的已有标高点(通常是1米线)向上用钢尺沿墙身量距。

4.2.6.3.1标高的竖向传递,应用钢尺从首层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4.2.6.3.2每栋建筑物应由三处(选择三个内控点)分别向上传递,标高的允许误差见下表:

高度(m)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30m

10

4.2.6.3.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

4.2.7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

4.2.7.1人员组织

根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由我公司测量专业分公司负责工作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

测量责任师(由测量专业分公司的工程师担任)负责工作质量,工作进度,技术方案编制与实施。

测量放线工负责具体现场操作。

4.2.7.2设备配置

仪器名称

数量

用途

备注

J2级经纬仪

2

测定轴线

DS3水准仪

2

高程控制

50m钢尺

2

轴线量测

4.3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4.3.1水准点的布设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所以这些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

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尽量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对水准点的要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在布设水准点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4.3.1.1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4.3.1.2水准点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

4.3.1.3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

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及松软土地带。

4.3.1.4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冰的影响、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

如果由于施工场地的水准点离建筑物较远或条件不好,为了便于进行沉降观测和提高精度,可在建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4.3.2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要求:

一般与上述3、4等水准点相同。

为有效地确保沉降观测的精度,水准点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

水准基点埋设深度不少于0.5m,水准点采用∮16短钢筋(长250mm),一端弯成90°,另一端磨成球形状,用不低于C20砼厚300mm固定牢,四周用红砖砌筑,盖用钢板加以保护。

4.3.3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

不必引测绝对标高,而采取假设高程。

c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基础的构造、荷重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情况而定。

高层建筑物沿其周围每隔15-30m设一点,房角、纵横墙连接处以及沉降缝的两旁均应设置观测点,则在建筑物的对称轴线上布设观测点。

总之,观测点应设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征的地点。

观测总布置合理就可以全面的、精确的查明沉降情况,选择合理的布置方案,所有观测点应以1:

100-1:

500的比例尺给出平面图,并加以编号,以便进行观测和记录。

对观测的要求如下:

4.3.4.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4.3.4.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实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离装饰面层30m。

4.3.4.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4.3.5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

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设置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来确定。

4.3.5.1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观测点埋设采用先埋铁件100×100×10,然后待拆模后用L40×40角铁与埋件焊接,角铁凸出装饰面一般为30mm,并在凸出的一端焊上∮10mm钢珠。

4.3.5.2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外墙勒脚处。

4.3.6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4.3.6.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a、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确定,主体结构完成三层后进行观测。

b、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土方等,均应观测。

4.3.6.2工程投产后的沉降观测时间

a、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如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4.3.7沉降观测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点:

4.3.7.1固守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4.3.7.2固定使用水准仪及水准尺。

4.3.7.3使用固定水准点。

4.3.7.4按规定日期、方法及线路进行观测。

4.3.8对使用仪器的要求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2(有符合水准器的可放宽一倍),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

4.3.9确定沉降观测的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要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最后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之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

4.3.10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

4.3.10.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4.3.10.2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4.3.10.3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4.3.10.4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4.4沉管灌注桩

本工程沉管灌注桩直径为350mm,打桩机械采用一台90kw的振动沉管灌注桩。

由于施工现场要求平整,采用一台75马力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以便于桩机行走顺利,从而保证施工速度。

然后根据测量控制线进行桩点定位,然后用70cm长ф48mm钢管打孔,孔深35cm以上,在孔内灌入白灰。

有效避免因桩机移动等原因,破坏桩点,从而保证桩点的准确。

4.4.1桩机施工工艺

测量定桩位桩机就位安放桩尖吊放桩管、扣上桩帽振动沉管至要求的标高及贯入度提起桩锤安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拔管成桩

4.4.2施工方法

4.4.2.1桩机就位:

将桩管桩尖合扰对准桩位中心,将振动锤压于桩顶,利用自重把桩尖压入土中。

4.4.2.2沉管:

开动振动箱,使桩管在振动下沉入土中。

4.4.2.3上料:

桩管沉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用上料斗将砼灌入桩管内,一般应满满或略高于地面。

4.4.2.4拔管:

先启动振动箱片刻再拔管,边振边拔,拔管速度控制在1.5m/min以内拔管方法根据承载力的不同要求,可分别采用:

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

4.4.2.5在拔管过程中,桩管内应至少保持2m高的砼或不低于地面,可用吊锭控测,不足时及时补灌砼,以防砼中断形成缩颈,相邻桩施工时,其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中途停顿时,应将桩管上停顿前先沉入土中。

4.4.2.6沉管灌注桩在一般地层中的拔管速度应为1.20m/min~1.50m/min,采用停拔振动5秒~10秒的办法,直到桩管全部拔出为止,同时配合观测充盈系数应大于1.2。

4.4.2.7当桩机的操作员采用这一拔管速度时,必须人为地控制使用副卷场的提升速度。

在软塑层中提升、控制使用副卷扬的速度值速使之满足0.5m/min~0.8m/min,这一提升是关系到桩身质量好坏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避免出现缩径和断桩的有效办法。

4.4.2.8在临近桩顶时由于设备正处于结束状态,其激振力减弱,灌混凝土时必须提高出桩顶600~800mm(即5倍桩径)。

这样可以避免了桩头部位出出缩径、松散及断桩现象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4.4.2.9当桩中心间距较近,在4倍桩径时,如后打桩对前面桩产生较大影响时,采用跳打方式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

4.5钢筋工程

本工程钢筋拟在现场加工,由材料供应商按计划将原材钢筋负责运至现场,项目经理部严格按ISO9002标准模式运行,完全能保证钢筋品质,并可以满足工程加工和供应需要。

钢筋采购严格按ISO9002质量标准和公司《物资采购手册》执行。

钢筋加工成型严格按《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4-92)和设计要求执行。

4.5.1钢筋的检验与存放

4.5.1.1钢筋进场应具有出厂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并需分批作机械性能试验。

如使用中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时,应立即停止钢筋施工,还应进行钢筋化学成分分析。

4.5.1.2钢筋取样,每批重量不大于60T。

在每批钢筋中的任意两根钢筋上各取一套,每套试样从每根钢筋端部截去50cm,然后再截取试样二根,一根作拉力试验(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另一根作冷弯试验。

4.5.1.3钢筋运到加工区域后,必须严格按分批同等级、牌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堆放,不得混淆。

4.5.1.4钢筋成品要分分部、分层、分段和构件名称,按号码顺序堆放,同一部位或同一构件的钢筋要放在一起,并有明显标识,标识上注明构件名称、部位、钢筋型号、尺寸、直径、根数。

4.5.2钢筋加工

本工序使用钢筋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下料计算,下料单要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核后才能允许加工。

钢筋加工成型严格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和设计要求执行。

现场建立严格的钢筋加工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节约措施,降低材料损耗,从而降低成本。

4.5.3钢筋绑扎

4.5.3.1钢筋工程绑扎前应先熟悉施工图及规范,核对钢筋配料表和料牌。

核对钢筋的品种、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如有错漏,应立即纠正增补。

要及时做好清料工作,为钢筋绑扎节省时间。

4.5.3.2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应先研究逐根钢筋的穿插就位顺序,减少绑扎困难,避免返工,加快进度。

4.5.3.3钢筋绑扎采用22号绑线,并符合有关规定。

4.5.3.4在施工前要对作业班组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把施工图纸消化透,明确绑扎顺序,并加强现场质量控制,严格规范化管理。

质量通病。

本工程拟在结构施工阶段柱保护层采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砂浆垫块,梁底部保护层采用Ф25钢筋垫块(钢筋长度为梁宽减50mm,@500mm)防止用砼垫块被压碎而无法保证梁底部保护层的现象发生,板保护层采用砂浆或细石砼垫块的方法保证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梁底部保护层采用Ф25钢筋垫块需增加钢筋用量为

综合楼:

地梁:

L=78.6×2+14.2×2+7.8×4+14.48+4.3×4=365.8m

二至六层梁总长L=2523.4m

烟草库房梁总长L=1162m

分拣车间梁总长L=3050m

共需Ф25钢筋为:

(365.8+2523.4+1162.3050)÷0.5×0.25×3.85=13669Kg

4.5.3.6钢筋加工成型严格按《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4-92)和设计要求执行。

4.5.3.7钢筋的连接方式

(1)柱钢筋

钢筋直径≥Ф16钢筋竖向接长采用电渣压力焊的方式,接头面积占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应超过50%。

电渣压力焊工艺操作要点,施焊前,应将钢筋端部120MM范围内的铁锈、杂质刷净。

钢筋置于夹具钳口内,应使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并夹紧,不得晃动,以防上下钢筋错位和夹具变形,每一批钢筋焊接完毕,应对焊接头外观逐个检查。

质量要求是:

接头焊包饱满均匀,无裂纹、气孔、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