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60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歌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歌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歌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歌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意象.docx

《诗歌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意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意象.docx

诗歌意象

引申思考并讨论:

"杨柳"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明确:

"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

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唐朝戴叔伦)"等。

   小结: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诗·小雅·湛露》

   一身天地窄,只是酒乡宽。

(清·王广心《夏日招毛子霞徐臞庵沈雪峰诸子集用双白韵》)

   总结: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纳兰容若《蝶恋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秋登宣…叔云》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胡适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郑谷《柳》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五、品味意境--我评《雨霖铃》

   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

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

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㈠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

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⑴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

   "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⑵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

   再引:

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

我们来看着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

   王国维说:

"何以谓之意境?

曰:

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㈡意境描述

   师:

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

   示范:

我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板书]:

   离别前:

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

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

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学生活动](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

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

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

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

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

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

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

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

没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没有滋味!

   六、尝试背诵

   师:

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

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七、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师: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

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师: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

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

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学生活动]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

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

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

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

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着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

"奉旨填词柳三变。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

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粉丝"。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

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

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蝶恋花》和《望海潮》这两首词。

   ㈢背景知识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⒈请同学朗读。

   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⑴形胜:

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

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

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

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⑸高牙:

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

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⒊再读课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

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⒋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

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

   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提问:

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

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

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

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

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

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㈠赏析上阕

   过渡:

我们先来看看上片: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

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

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形胜",就方向言,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

"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

"都会"。

   八个字交代了地理位置之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阅读期待:

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

"钱塘自古繁华。

"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

"形胜"、"繁华"。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描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小结:

上片运用了对句加散句的手法,用对句来铺陈,使语气放弱些,用散句来收束,语气转强,有力挽千钧之势。

对句加散句,对句加散句,使整段话波澜起伏,有节奏感。

   ㈡赏析下阕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苏轼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问:

《太湖美》里有句歌词"水上有白帆,水底有红菱",为何柳永不说"湖里有荷花"山上有"桂子"?

   明确:

意蕴不够丰富。

以"十里"和"三秋"来修饰,又使这种"清新"和"温情"显得格外饱满。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三秋"从时间着眼,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十里",从空间着眼,是说湖中广植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这里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师:

这首词的句子都很美,刚才大家都很注重拿一些句子来详细描绘,那么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选出代表的句子一起来鉴赏鉴赏。

   ⒈景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⒉物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⒊民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找出表现景美、物阜、民康的句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在作者介绍、课文字词分析、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归纳上做文章,而应该通过具体的书面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积淀人文精神内涵。

六、点染手法的运用

   从上阙看,开头就告诉我们"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名字叫"点染"。

   技法分析: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表现鲜明的情志。

   "繁华"两字点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

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师:

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拓展: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

   A、《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

   B、马致远的《天净沙o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七、合作探究活动:

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

大家都知道,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

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也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