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46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教案.docx

《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教案.docx

课程教案

 

课 程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汉语文字学

授课学时:

32学时

授课班级:

04汉语言文学、04对外汉语

任课教师: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

 

教案(首页)

课程编号

091043

授课

班级

04汉语言文学

04对外汉语

学生

人数

30

课程名称

汉语文字学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

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选课()

授课方式

理论(✓)实验()实习()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总学时

32

学分

2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2学时;实践课程学时

教材名称

《汉语文字学》(自编讲义)

 

 

 

[1]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

[3]王凤阳.汉字学.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4]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0.

[5]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授课教师

肖晓晖

职称

副教授

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授课时间

周五第7、8节课(15:

20-17:

10)

授课

地点

1号楼205教室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汉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对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并引起他们探究汉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

汉字的独特性;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本章难点:

掌握几组字的渊源,对其进行辨析。

三、教学手段: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提问

五、作业:

课外作业:

找出生活中易混的几组字,从文字结构理据和形体发展的角度对它们的用法进行辨析。

六、参考资料: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相关内容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导入】(6分钟)

汉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日常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信息交流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阅读和使用着汉字。

那么,我们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

提问:

汉字有什么特点?

简单谈谈对汉字的认识。

导入

 

[提问]提问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

6分钟

【讲授新课】(90分钟)

一、汉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一)、汉字是我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语言以声音为物质形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流传久远、播布异地。

(二)、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淮南子》: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1、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间断、仍在使用的文字,也是唯一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表意文字。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汉字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并且依然充满生机。

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早就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迄今存留在残石断碑上,成为少数学者才能勉强读懂的消亡了的文字。

(播放有关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的幻灯片)

2、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全赖汉字而得以传承至今。

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厚,汉字功不可没。

3、汉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历史。

汉字折射出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

(分析“臣”“民”“臧”“童”“妾”“宰”“奴”“奚”等字的形体结构。

这些字本来都表示奴仆或下层民众。

通过它们较为原始的写法,可以观察到早期社会的一些制度及观念。

如:

奴隶与战争俘虏的内在联系性;贵族眼中,下层民众的愚昧性。

(三)、汉字的独特性

1、表意文字。

2、方块字,二维平面组合。

3、单音节文字。

(四)、汉字的独特性造就了一些特殊的汉字文化

举例简单介绍字谜、拆字谣谚、利用汉字形体结构而造成特殊视觉效果的对联、神智体诗等等。

(演示《神智体诗》等课件,见图1)

图1.课件《神智体诗》

 

讲解

[板书]

[板书]

 

[板书]

 

[提示]简单解释《淮南子》此句的含义,古人有不同理解。

[幻灯片]简单展示古埃及文字、古巴比伦文字,使学生对这些古文字有直观的印象,并与古汉字有简单的比较。

同时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写出这些汉字的甲骨文形体,逐一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探究汉字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体会“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历史”。

 

[板书]

[提示]本章重点内容之一,提醒学生思考领会。

[提示]韩国谚文、日本假名等方块字是对汉字的模仿。

[板书]

 

[多媒体课件]

30分钟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一)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汉字的历史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提问:

孔子的大名是什么?

字又是什么?

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和字?

结合“丘”字的形体演变来加以解释。

(二)帮助我们正确或丰富地理解古代文献

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古文的理解。

举例:

“元”(演示课件《“元”的本义》,见图2)

图2.课件《“元”的本义》

有时还能帮助我们对古文中的疑难问题有新的理解。

举例:

“舍”(《孟子·许行》: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

(三)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近似的字词,如果缺乏文字知识,对它们的结构和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可能会引起混淆。

例1.“作”与“做”

(演示课件《“作”与“做”》,见图3至图5)

请学生解答问题:

选择“作”或“做”填入图3中的各个空格。

“作”字出现的时代很早,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就有了这个字。

它的本义是“起身”,意义本来比较具体。

后来意义泛化,引申出“兴起”“起来”的意思。

再由此逐步引申出“创造;制造”、“劳作;行为”等含义。

这些历史长河里先后出现的意义,积淀到现代汉语的平面上,就表现为“作”字在字典中同时收有这四个义项。

而“做”字出现的时代比较晚,约在宋元时代才出现。

最早收录“做”字的字书,大概是明代梅膺祚编的《字汇》。

“做”字最初只不过是民间创造的“作”的一个异体字而已。

因为是民间俗字,多用于白话,它更多地承担了“作”在口语中的意义和功用,比如后两个义项,而较少用来表示前两个较古老的义项。

由于二者在身份上有区别:

一个历史悠久,一个近世晚出;一个是典雅文言,一个为俚俗口语。

时至今日,在人们使用习惯中,其实已经形成了某些自觉的区分:

首先,凡是表示“起身”“兴起;出现”等意思时,一概用“作”而不用“做”。

例如在“兴风作浪”、“枪声大作”、“雷声大作”等语词里,就只能用“作”。

其次,出现在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一般是“作”;“做”则一般单独使用,不构成合成词或固定结构。

例如合成词“作为”“作业”“作文”、成语“作茧自缚”“作威作福”“作壁上观”“逢场作戏”等,用“作”不用“做”。

很明显,这是由二者的历史身份决定了的。

再次,“作”较书面化,较文雅,所以和“作”搭配的成分多是书面化的,而且“作”可以带抽象的宾语。

而和“做”搭配的一般是较为口语化的成分,“做”的宾语多是具体的。

例如,“作斗争”“作报告”等用“作”,“做事情”“做衣裳”等用“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称作”一般只能用“作”,不用“做”;而在“叫做”或“叫作”里,虽然二者均可,“叫做”的出现频度远大于“叫作”。

原因就在于“称”和“叫”的语体风格不同,“叫”是口语化的语素,可以单用。

图3.课件《“作”与“做”》之一

图4.课件《“作”与“做”》之二

图5.课件《“作”与“做”》之三

在了解“作”和“做”的历史以后,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它们在当代语文中的区分。

这生动地说明了,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应用水平,避免出现使用错误。

例2.“即”与“既”

(演示课件《“即”与“既”》,见图6、图7)

图6.课件《“即”与“既”》之一

图7.课件《“即”与“既”》之二

请学生解答问题:

选择“即”或“既”填入图4中的各个空格。

“即”的古文字形体像一个人坐在盛满食物的器皿前,正准备吃饭。

所以,“即”可表示“接近,靠近”的意思,也可表示“快要发生,但还未实现”的意思。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随即”“即将”“即使”这样含有上述意义的词就该用“即”而不是“既”。

“既”的古文字形体和“即”相反,像一个人坐在食物前,但已将头转向另一边,说明他已经吃完,正准备离开。

所以,“既”用来表示“完成,结束”,表示“已经”。

因此,连词“既然”就只能用“既”,不能用“即”。

(四)掌握文字理论,辨清汉字现状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我们将系统学习文字学的基本理论,从而在面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观点和学说时能持较为科学的态度,对汉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板书]

[板书]

[提问]孔子的名字,学生一般都能回答。

但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不易回答。

提问将提高学生兴趣。

[提示]写出甲骨文“丘”字,并展示其形体演变过程。

[板书]

 

[多媒体课件]

 

[提示]此为大一古汉语课已学篇目的疑难点。

运用汉字知识来重新加以解释,使学生对本课程重要意义有切实体会。

[板书]

 

重点讲解

[多媒体课件]

 

[提问]向1-2名学生提问,要求填空。

若有争议,展开几分钟的简短讨论。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示]本章难点。

要求学生真正理解。

掌握“作”和“做”的历史关系,同时对它们的用法能做简单的区分。

 

[提醒]提醒学生,这种区分不是绝对,不是全部,只是原则上大致的分别。

“作”“做”由于长期混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提问]向1名学生提问,要求填空。

[提示]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理据,能从文字史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区别。

 

[板书]

[提示]可以简单提一下有关汉字定位的两种观点:

汉字落后论、汉字优越论。

60分钟

【结语】(4分钟)

展示并简单介绍本课程各章节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向大家系统介绍汉字的历史、有关汉字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使大家对汉字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

找出生活中易混的几组字,从文字结构理据和形体发展的角度对它们的用法进行辨析。

小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程各章节名称。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内容框架,做到心里有数。

 

[作业]布置课外作业,下次上课交。

4分钟

八、课后小结: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课堂上演示的具体例子很感兴趣,参与意愿、投入程度明显较高。

作为导论课,应避免流于泛泛的理论陈述和空洞的说教,而应该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行探究。

 

第二章“文字学”名义

(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字学”这个名称的由来,掌握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本章难点:

历史上对“文字”的不同称呼;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以板书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幻灯片演示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启发式提问、集体讨论

五、作业:

课外作业:

阅读参考书相关章节,写读书笔记。

六、参考资料:

唐兰《中国文字学·前论》、王凤阳《汉字学》第一章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导入】(2分钟)

本门课程既然叫作“汉语文字学”,那么,这个名称是如何形成的?

古人为什么把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叫作“文字”?

这是我们在正式学习文字学之前需要先加以了解的。

导入

2分钟

【讲授新课】(96分钟)

一、“汉语文字学”名义

(一)“文字”由来

1.先秦以前,把文字叫做“名”、“文”或“书”。

播放幻灯片(图1、图2)并加以讲解。

分析“名”“文”“书”形体结构及其本义,以及它们意义的演变轨迹。

2.从秦代开始,把文字叫做“字”,到汉代开始普遍使用这个名称。

播放幻灯片(图3)并加以讲解

3.“字”含义的演变

播放幻灯片(图4)并加以讲解。

4.“文”与“字”之区别

文:

由“花纹”义引申而指文字,使用较早,在传统文字学中指象形、指事等独体字,较早的字形。

字:

由“孳乳”义引申而来,使用时期相对较后,在传统文字学中特指合体字,由“文”组合而成的文字,较晚出现。

提问:

研究文字的学问为什么不叫做“名学”或“文学”而叫作“字学”或“文字学”?

(二)关于“汉语文字学”这个名称

1.早期文字学隶属于“小学”,与训诂研究、音韵研究混而不分。

因为文字是文献、语音、语义的直接可视载体,有人把这些学问都看作是文字之学,从而笼统称之为“文字学”。

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字学”实际上相当于“小学”,包括了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2.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语言文字学建立起来,人们逐渐把小学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部门:

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

这样,狭义的“文字学”就专指研究文字字形的学问。

今天所说的“文字学”是狭义的文字学。

3.西学东渐以后,“普通文字学”被引介进中国。

原有的仅仅研究汉字的“文字学”就有点名不符实了。

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应该尽量概念单一化,不可有歧义,不可有多种指称。

唐兰开始使用“中国文字学”,但“中国”作为地域概念,仍包容过广(境内有女真文、东巴文等)。

于是人们提出“汉语文字学”这个名称,即研究记录汉语的文字的学科,或径称为“汉字学”。

图1

图2

图3

图4

讲解

[板书]

[板书]

[幻灯片]:

先秦古书中对文字的不同称呼。

[提示]:

写出“名”“文”“书”的古文字形,分析其本义及字义的演变。

[幻灯片]:

顾炎武对“字”这个名称的分析。

简要疏通解释其原文。

[幻灯片]:

“字”含义的演变。

 

[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下一节题目。

[板书]

 

[提示]这里可以简单说明下“小学”这个概念的形成。

 

[提问]既然人们在“文字学”前冠以“汉语”作为限定,那么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出下节。

 

40分钟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一)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语言和文字都是符号系统,都有自己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感知、被接收,在大脑中得到解码,转化为它们所指向的信息。

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文字的物质形式——字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二)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千万年。

语言是区分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尺,任何人类社会、团体、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清醒的认识。

(播放幻灯片,见图5)

图5

(三)文字受语言的制约

1.文字的音义来自语言

2.在使用过程中,文字的排列顺序由语言决定。

3.文字必须适应语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文字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规律

说到底,文字的本体是它的形,它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

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

讨论:

汉字目前的特点和状况与汉语本身的性质特点有关系吗?

重点讲解

[板书]

[板书]

 

[提示]提醒学生,人类辅助交际工具有很多。

请学生列举出各种辅助交际手段,同时和语言文字进行比较。

 

[板书]

 

[提示]介绍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专家给部分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史实。

 

[幻灯片]

 

[板书]

 

[强调]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记录语言。

评价一种文字优劣,关键要看它是否能很好地记录对应的语言,是否适应该语言。

[提问](拓展话题)那么语言有无优劣之分?

怎样的语言是好的?

[板书]

 

[讨论]

56分钟

[结语](2分钟)

这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文字”以及“汉语文字学”这两个名称的由来。

我们还联系现实对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要求学生课后仔细阅读参考书的相关章节以及部分研究文献,结合自己的思考作读书笔记。

[小结]

 

[作业]

2分钟

 

八、课后小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本课部分内容稍显琐细,需要进一步改进调整。

最后部分的讨论很有意义,如果引导得当,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启发学生对相关现实语文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