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受众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31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受众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告受众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告受众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告受众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告受众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告受众案例.docx

《广告受众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受众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告受众案例.docx

广告受众案例

第五章广告受众

开篇案例

网民成为广告受众重点关注对象

2005年秋,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实施的“2005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对六大媒体的注意力分配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的新富群体中,互联网已经持久而稳定地吸引了新富群体的注意力,成为大多数人天天使用的媒体。

比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六大媒体在新富群体中的年到达率、月到达率、周到达率和日到达率,可以看到,新富群体的互联网接触习惯更接近于大众化的电视和报纸,特点是高年到达率、高日到达率。

聚焦于昨天登录过互联网的新富时,互联网大众媒体的特点更为清晰。

昨天登录过互联网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为2.16小时,仅次于昨天看过电视的观众,后者平均每天花2.43小时看电视,而昨天读过报的读者平均每天读报的时间仅为1小时。

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e-mail、MSN联系客户,用google、XX搜索信息,用新浪、搜狐看新闻的时候,互联网的登录曲线也开始显山露水。

山字型的曲线凸显出三个黄金时段,双峰的广播收听曲线和单峰的电视收看曲线相形之下显得单薄。

虽然互联网的登录峰值还不及电视的收看高峰,但唯有互联网是从早晨8点一直到深夜12点始终抓住人们眼球的媒体,每个时点的到达率都维持在15%以上。

(见表二)

网民的绝对量增长和网民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是推动互联网打破广告市场格局的外驱力,而网络广告能实现精准投放的独到优势则是内驱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网民在了解数码产品、汽车及相关产品、手机和旅游等产品信息时更倾向于从网络获得,因此针对新富的数码产品、汽车及相关产品、手机和旅游等广告更适合投放网络媒体。

进一步对网民主要登录的网站进行分析,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频道和相关网页来投放广告。

结合新富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分析,可以看到新富认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广告的诉求上也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

新富上网的习惯也可以帮助选择广告的投放形式。

比较新富和生活在同样城市同样年龄段的城市居民,可以看到新富除了在各类活动都使用较多之外,还有一些使用偏好上的特点,比如“收发E-mail”、“收听/下载歌曲和电影”的排位要比同样城市同样年龄段的城市居民的排位靠前。

这说明E-mail是针对新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广告载体,提供影音下载服务的网站或频道也是值得考虑的广告媒体。

——资料来源:

朱川燕,《首席市场官》,2006.03

广告透视

适度的广告才是有效的广告

广告轰炸下疲劳的消费者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报纸越来越厚,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媒介越来越多……可是传播效果却差强人意。

在各种研究活动中,我们不断听到消费者说:

现在广告实在太多了,根本无从选择。

我不相信广告,完全凭感觉去选择……消费者从最初的主动搜集信息越多越好,到现在对各种广告漠然视之,无动于衷。

其间的转变不过是10年间的事情。

广告主们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

广告预算越来越庞大,传播效果却逐渐减弱,消费者越来越不容易接触。

怎么办?

我们的消费者,患上了信息接受疲劳症。

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信息接收能力的减退,严重的甚至会拒绝接收信息。

沮丧向右,快乐往左

那么,这种信息疲劳是怎么形成的呢?

右脑主管瞬间记忆和感觉、直觉等。

特别在当今这个视觉时代,右脑的作用非常大:

大量视觉化的信息都通过右脑的感受进入消费者的脑部,在消费者的右脑中形成一个感觉印象,然后再传送到左脑进行记忆和分析。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右脑留存的记忆多数是失望、沮丧和害怕等悲观的。

大部分快乐的情绪储存在左脑。

或者说,左脑像一个过滤器,把右脑接受到的负面情绪用逻辑和分析能力过滤了一遍,只留下了好的记忆。

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是觉得当年很美好,实际上,是因为左脑起的过滤作用。

另一方面,这个发现也验证了为什么那些杰出的艺术家们往往容易自杀——艺术、创作是由右半脑控制。

频繁使用右半脑后,人的情绪往往容易低落。

信息传播处于失衡的右脑和左脑世界时往往事倍功半。

回过头来说广告。

广告创作很强调洞察消费者的内心,强调打动消费者的情绪。

我们喜欢看的广告,通常是那些能带动我们情绪,看起来不累,没有说教的,很有趣的故事,比如NIKE的系列广告,那种动感、活力和张扬的情绪能马上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哦,在运动场上就是这样的,它让我感觉兴奋,我也能像巨星那样奔跑!

这些针对右脑情绪的沟通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一种惯性,从右脑的瞬间记忆转移成为左脑的一种规律性记忆,控制消费者成为一种习惯性购买,因为我们都喜欢把那种快乐情绪继续持续下去。

反复购买的行为持续了我们记忆的那种快乐。

但是,这种对右脑的刺激和传播也不能过度。

一旦过度,我们的右脑就开始分泌一种负面的分子,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很低落,对各种信息刺激都不再敏感,甚至拒绝接收。

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脑白金广告。

由于过度投放,消费者基本对该信息持反感心态,在购买时即使会想到它,也会情绪上扼杀这个念头:

我讨厌它的广告,还是不买它吧。

或者,看到这个广告立刻换频道,拒绝观看。

不仅右脑负责接收信息,左脑也进行同样的工作。

而左脑的问题在于健忘。

左脑的工作方式是逻辑的、规律的、分析性的。

它需要被说服,需要理由。

看到这里我们的读者应该微笑了:

对啊,我们日常看到的大量广告都是教育型的嘛———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的产品呀,因为1,2,3……所以你非买不可。

说一遍两遍的时候,我们的左脑会记忆这些信息并且分析和逻辑化。

到7遍以上,左脑的工作就停止了。

它已经学会了这个经验。

接下来的重复投放,对消费者的左脑都已经不起作用了,它开始去寻找新的信息和刺激。

和右脑不同,左脑学会的东西是会遗忘的,一旦过了时效,左脑就会把外界灌输进来的信息忘掉。

因此我们不止一次在市场研究中看到这样的结果:

品牌名称叫什么啊?

不记得了。

这个功能太普通了,我看一遍就不再关心以后的广告,所以也就不记得品牌名称叫什么。

这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实:

有长远记忆能力的右脑,不能刺激过度,否则就会沮丧罢工;负责快乐记忆的左脑,是个健忘的家伙,顽固不化。

对我们的广告主,传播人员以及市场研究工作者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将是个长期的课题:

准确的信息传达、诚恳的情绪沟通、适度的投放量、多变的沟通渠道等,让消费者愿意接收信息不耐烦、不疲劳、不厌倦,是广告主和广告商们需要认真衡量的事情。

有时候,适合才是好。

——资料来源:

傅强,适度的广告才是有效的广告,2006.01

 

广告实务

八成消费者不信名人广告

中消协今天上午发布了24省市美容化妆品市场消费状况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八成多消费者不信名人的广告。

此次调查由中消协和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联合北京、天津、河北等24个地方的消协共同进行,对8717名年龄在16~65岁之间、熟悉美容化妆品消费情况的城镇消费者进行了调查。

“虚假宣传”成首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41.7%的消费者认为“虚假宣传”是当前化妆品市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次是“价格虚高”问题,得了28.5%的票。

据消费者反映,有经营者利用报纸、电视广告等形式进行虚假夸大宣传,一些美容院甚至还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随意承诺美容功效。

名人广告不好使

当问及消费者对名人代言的美容化妆品广告的态度时,调查结果显示:

30.0%的消费者认为“多数不可信”,16.6%的消费者认为“不可信”,38.5%的消费者认为“半信半疑”。

也就是说85.1%的消费者并不相信名人代言的美容化妆品广告。

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虽然消费者总体对名人广告持怀疑态度,但是男性消费者表示“可信”或“多数可信”的比例要高出女性消费者7.8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

4A98网.2006.01.23

个案研究

户外广告受众的生活形态及接触习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户外广告高速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基本上处于相对简单的竞争阶段,瓜分资源、抢占市场,以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为主,对户外广告的专业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媒体。

户外广告由于有自身的媒介特性,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它的受众范围大,效果评估与监测一直是户外媒体业的弱点和难点。

近年来,国内户外广告业界与理论界也逐渐重视受众研究。

2004年3月起,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在日本吉田秀雄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性大型户外广告受众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武汉七个城市的1200个样本;在北京、沈阳、成都选择强力消费群体,进行了三场座谈会。

这次调查,在户外广告的受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结果。

户外广告受众的生活形态及户外广告接触习惯

一、受众日常生活的三分之一是在户外度过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每天用于户外的时间为5.06小时。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除去睡眠的时间(按8小时计),每天大约有1/3时间都在户外度过,户外生活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与户外媒体可能接触的时间,这超出了与电视等其他媒体可能接触的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频繁,人们更多地走出家门,将时间用在户外。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大,加之交通堵塞,人们花在交通上面的时间和费用更多了。

这个趋势对于户外广告的发展可谓天赐良机,户外广告逐渐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正如Asiaposter(亚洲户外)公司的CEO史默伍德说的:

“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媒体。

不是所有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者上网,但是任何人只要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广告。

另外,调查发现,30~39岁年龄段群体在户外的时间最长,而且男性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比女性调查对象长半个小时左右。

这一年龄段的人正是年富力强,无论是社会角色还是消费角色,他们都是主角,更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需要使得他们在户外的时间最长;而他们恰恰是强力消费群体,是单位的中流砥柱和家庭核心,他们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比较成熟的消费理念,是很多市场和产品的目标群体与必争对象。

户外广告对于这一人群显然很有传播优势,可以利用这一点更有目的地传播产品和企业信息。

按城市比较看,广州、西安、武汉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最长,均超过6个小时。

这和各个城市的生活形态有关。

中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城市由于气候、地理位置、风俗、工作方式、生活节奏等韵差异性,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加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尽相同。

成都最低,户外活动时间不到4个小时,广州最高,超过了6个小时,差别还是较大的,这为户外广告投放的城市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尤其是全国性的品牌,在哪个城市选用哪种媒体更有效?

如何在不同的城市进行户外广告的投放?

应当参考这个城市人群户外活动的时间。

二、公交车是受众首选交通工具

人们出行,要选择交通工具。

中国曾经是个自行车大国,但是在现今越来越大的城市里面,依靠步行和自行车显然已经不够,由于私家车在中国大多数城市还只是人们的梦想,每天乘出租车也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地铁则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才有,所以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调查显示,有接近70%的人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

越来越多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的车次,给人们的户外生活带来便捷,也使人们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公交车和候车亭广告的受众高“收视率”创造了条件。

而且在短时期内,国内的交通工具使用分布状况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私家车的普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也还要数年,更何况,中国庞大的人口数目也不允许普及私家车,修建地铁的庞大工程也不是一般城市所能做到的。

以不同城市来看,略有差异。

在北京,排在前三位的交通方式依次是公交车、步行、地铁,在上海和广州,地铁使用率稍高,前三位依次是公交车、地铁、步行。

北京的城市面积比较大,地铁线相对少,随着北京更多地铁线路的建设和开通,想必会和上海、广州一样,地铁使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没有地铁的城市,排在前三位的出行方式都是公交车、自行车和步行,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自行车排在第一位。

三、从接触频度看,户外广告已成为第三大广告媒体

就接触的频繁度而言,户外广告居于第三位,接近60%的人选择了此项。

调查对象接触得最为频繁的仍是电视广告,有92%选择率;此外,还有超过70%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接触报纸广告。

在座谈会上,受众也都表示电视是最常接触的媒体,户外广告只要一出门就能看到,也常接触。

电视作为较为传统的媒体,其传播地位还是高高在上。

生活节奏加快,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易得的、易理解的、可视化的信息,作为传统四大媒体的广播和杂志,在这点上逊于电视和报纸,所以他们的接触度被户外媒体赶超。

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不断增加了,户外广告已成为填补人们“视觉饥渴”的“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掀起一场媒介革命,传播和接受的互动性使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因而网络作为广告媒体拥有极强的优势,很有可能成为户外广告未来强劲的对手之一。

但是户外广告可以说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暴露在受众面前,受众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加,使户外广告传播的频率加大。

也许某一天,人们走在户外,不是看街景,而是只低头看着手中的“电视”或网络浏览器,恐怕那一天才是户外广告的末日。

不同年龄段群体中,经常接触户外广告的人的比例分布比较均衡,均在60%左右,其中50岁及以上群体和30~39岁群体中,比例比另外两个年龄群体略高。

这和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是相对应的,30~39岁年龄段群体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而50岁及以上群体则可能是因为退休、没有家庭负担而增加了户外活动时间,多以休闲为主。

个人经济状况对于户外广告的接触有没有影响呢?

收入增加,意味着休闲时间相应增多,社交需要相应增加,个人的户外活动也相应增大,事实上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个人月收入的上升,经常接触户外广告的人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个人月收入在4000~4999元的群体,经常接触户外广告的比例最高。

或许这是一个临界点,收入再高的人则会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和新的生活方式,而户外时间则减少了。

四、户外媒体的黄金时间是周末和上下班时间

电视有黄金时间,24小时暴露的户外媒体是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效呢?

我们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都是在“逛街时”或者“上下班(或上下学)途中”接触到户外广告的。

座谈会的被调查者也表示,接触户外广告多是在上下班的时候,逛街的时候,等车的时候,还有高速路上的时候,尤其很多人提到会利用等红绿灯、等车时的空闲时间来看广告。

那么,在什么时候逛街最关注户外广告呢?

实力传播的有关调研发现,周末和工作口外出的情况有所不同,周一到周五上班、上学、购物,81%的人每天是有固定路线的,而周末逛街、访友,外出的目的和心情不一样,与户外媒体的关系也会不同,所以可以发现一个受众户外活动对户外媒体意义重大的规律,就是户外媒体的黄金时间是周末。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户外媒体的黄金时间是周末和上下班时间。

这样看来,户外媒体也有自己的黄金时段,而且恰恰可以有效弥补电视等媒体无效的时段,说明了户外媒体在媒体组合中的意义和地位,它能配合其他媒体制造广告的“立体声”效果。

其次,对于户外广告的发布地段选择和品牌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五、商业区仍是黄金地段,交通媒体潜力大

调查对象最经常接触户外广告的地点是“繁华商业区”,有85%的人在这里接触到户外广告;其次是“街道两旁”和“交通工具上”,大约有60%左右的人在这里接触到户外广告;有超过50%的人在”候车亭”接触到户外广告;30~40%的人在“住宅区”、“电话亭”和“地铁站”接触到户外广告;20~30%的调查对象在“火车站、机场”和“工作的地方”接触到户外广告;20%的人在“高速公路上”接触到户外广告。

显然这和上面的受众户外媒体接触时间密切相关,并且结果一致。

位置一直是户外广告的生命线,从广告发布者的角度讲,户外广告的价值主要在于人流量,现在从受众行为方面也可以证实的确是这样,因为逛街时是受众接触户外媒体的黄金时间。

那么除了商业区,人们对交通工具和候车亭广告的接触也很多,而且随着出行时间和频率的增加,势必还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座谈会中发现,受众对非商业区的广告比商业区的广告印象深,因为商业区的广告数量较多,“噪音”就相对较大,同时,像机场和高速公路户外广告虽然接触少,但这批消费者是数量有限的高端人群,有独特的价值,是高端品牌追逐的对象。

所以,虽然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但是如何使得高额投入能产生高倍效果?

是不是无论什么产品都要抢占商业区?

非商业区的低投入是否能创造高效果?

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而且需要有更先进的效果测评方法的配合才能解决。

六、车身广告是受众接触最多的广告类型

在所列举的户外广告类型中,接触过“车身广告”的调查对象的比例最高,达到了总体的83%,这是和受众选用的交通工具、接触广告的地点密切相关的,由于经常使用公交车,所以车身广告接触最多在意料之中。

接触过“霓虹灯广告牌”、“灯箱广告”和“候车亭广告”的调查对象的比例也比较高,超过了70%。

霓虹灯广告和灯箱广告已经历史较长了,而候车亭广告也是和交通相关的,因此接触很多。

此外,接触过“射灯广告牌”、“墙体广告”、“电子屏”和“人行道广告牌”的调查对象的比例也不低,超过了60%。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户外广告类型。

“机场和火车站广告”、“路标广告”、“充气造型广告”、“场地广告”、“单立柱”接触都超过了50%,“地铁广告”超过了40%。

调查对象中,接触过“三面翻”的人的比例最低,仅为总体的33%。

三面翻因为成本较高,容易出故障等原因,在应用中比较少,也是接触少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

华文报刊网,2005.5.5

广告展望

广告会消亡吗?

广告会消亡吗?

广告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未来的广告是什么样的?

广告面临的挑战

挑战往往来源于环境的变化,广告所面临的挑战亦然。

而对变化做出适应与调整,则是现代广告成长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1、传播技术方面的挑战。

广告从古代走到现代,传播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

依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广告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西方的报媒,而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更是给广告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广告代理制因此应运而生。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发展,既是为广告的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某些广告形式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可以想见,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在本世纪的广泛应用,广告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

数字传播时代,媒体节目的海量贮存与流通,内容传输和接收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利润分配的复杂化,都将对传统广告发起强烈的挑战。

2、复杂的营销环境的挑战。

未来的营销将会是什么样子?

不少的营销学家都做出了勾勒,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等。

不管营销走向哪一种营销形态,有几个营销主题是广告所必须面对的,那就是营销的全球化、营销的细分化和营销的社会化。

营销的全球化使得全球化广告和当地化广告的运作同步进行,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推行标准化的广告,还是为每一种文化制定相应的广告呢?

营销的细分化使得营销不再面向大众市场,广告如何改变“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思维?

营销的社会化使得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社会问题,广告如何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平衡,如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这些都是未来广告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必定是适者生存。

在今天,营销环境的变化就已在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同质化和技术同量化不断加剧,原本应投向广告的钱转向了促销和公关。

有人甚至提出,随着终端制胜时代的到来,高空广告将最终被地面促销或公关活动所取代!

从一个大的趋势看,无论是现代营销,还是现代广告,都是一个从单一走向整合的过程,面对不断整合的趋势,不断求变也许是广告的终极取向。

我们还需要广告吗?

广告既然为营销活动而生,那么未来广告的意义在哪里?

未来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还需要广告吗?

许多怀疑主义者预测广告将会消亡,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他们忽视了广告发展的驱动力。

广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在于广告自身如何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信息激增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努力去创造、发展和完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并尽一切可能使这种信息的传播做得更准确,更完美和更有效。

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是树立品牌的核心工具,因为广告具有创造和赋予意义的功能,能为其产品赋予某种形象和个性,建立起与消费者情感上的联系与共鸣,这是其他工具无法做到的。

而且,广告使信息到达潜在消费者比其他方式的成本更低,所以说,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仍是决战未来营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利销性工具。

对于媒体而言,广告与媒体的关系,仍是鱼和水的关系。

随着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变化,“一对一”传播成为可能,这将改变“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模式、“广而告之”的广告模式和广告经营占主导的盈利模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媒介从此就不需要广告了,就像当年的广播电视一样,新媒介同样需要广告所提供的资金作为扩张的强大张力,广告不仅是一种媒介消费习惯,一种媒介文化,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媒介产业。

对于消费者而言,即使在信息量极大丰富的未来社会,“信息不对称”仍是他们面对的一个永恒问题。

从本质上说,广告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

依据申农的定义,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消费者最怕什么?

他们最怕决策的失误,而要作决策就不能不借助于必要的信息。

广告恰好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作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来源,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随着“一对一”定制时代的到来,广告可能会被“沟通”一词所取代,但广告作为营销传播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在未来社会,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广告,然后主动搜寻自己需要的广告,有了互动媒体,他们完全不必“快进”、“跳跃”躲避广告,而是主动而积极地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广告。

——资料来源:

广告会消亡吗?

未来的广告什么样?

4A98网,2006.1.6

案例思考

“动感地带”,创造心动的感觉

“动感地带”,令人心动的电信市场新宠

作为中国移动继“全球通”、“神州行”之后推出的第三个分类品牌,“动感地带”在全国推广十个月就拥有了超过1000万年轻用户,纵观竞争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像“动感地带”这样发展业绩的电信业务屈指可数。

与中国移动旗下“全球通”、“神州行”业务品牌不同,“动感地带”不以业务为区分,而以客户为导向,目标受众直指15至25岁的年轻时尚族群,以打造“年轻人的通讯自治区”为己任,倾力营造“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魅力空间。

打造出令人心动的通讯业的市场新宠儿,用短短几年,已经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动感地带是电信产品营销较为经典的营销案例之一。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专注于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曾成功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霸主。

但市场的进一步饱和、联通的反击、小灵通的搅局,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弥漫着价格战的狼烟,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充分挖掘客户的价值,成为运营商成功突围的关键,“动感地带”而由此主孕育而生。

  而中国移动对“动感地带”的成功营销也被誉为电信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标志。

“动感地带”的成功是中国移动对客户和市场细分的结果,更是中国移动针对不同客户群展开有效营销的结果。

然而,在当前的电信市场中,正是由于缺乏这样有效的细分和营销,许多业务品牌都是对各类受众通吃,同质化的市场定位和无差异市场细分致使许多电信产品和电信业务丧失了应有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活力。

中国移动在推广“动感地带”业务的过程中缔造了中国电信业品牌经营的典范,诸多业界专家和营销大师指出,“动感地带”现象能够为中国通信业在品牌经营和客户细分等方面带来相当的启示。

  

“我的地盘,听我的”

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沟通工具,伴随着3G浪潮的到来,手机将凭借运营网络的支持,实现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服务内容更将多样化,同时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而同其它运营商一样,中国移动旗下的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缺少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目标群体粗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