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26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

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全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大计,对于抓住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2011年—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二五”期间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龙江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35亿元,与2005年相比(下同),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3.3亿元,年均增长22.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2亿元,年均增长17.5%。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12.6亿元,年均增长3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1亿元,年均增长17.7%。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现代农业建设效果显著,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动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已成为带动全省产业集聚发展的龙头。

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贸易、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日益壮大。

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公路建设成果丰硕,建成高速公路1095公里,一、二级公路3115公里,农村公路92365公里。

哈大、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漠河、伊春、大庆、鸡西机场建成投入使用。

开工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大型灌区工程以及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建成运营。

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新增水、火、风发电装机718.5万千瓦,总装机能力达到1965.2万千瓦。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取得重要进展。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的全覆盖。

积极实施“三供两治”、“三棚一草”等民生工程,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天然湿地保护面积不断增加。

积极开展平原绿化、沙化治理和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草地“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缓解,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江河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加快,国际经贸大通道和重点口岸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对外贸易格局初步形成。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5亿美元,年均增长21.7%;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年均增长11.2%。

从总体上看,尽管全省“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为我省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济危机孕育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为我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受全球资源环境约束,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为我省发挥生态和环境优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省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对俄及东北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内生型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点,扩大内需将成为常态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省经济增长空间。

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着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进一步扩大我省产业拓展空间。

从省内环境看,“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产业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为我省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涵盖三次产业,涉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为我省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面向俄罗斯、融入东北亚,全面发挥口岸优势,整合开放资源,为我省开放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坚持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引领发展新模式,拓展发展新途径,为我省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突出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省绿色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三、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挑战,以及深化改革调整深层次利益关系等重大问题,我省加快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仍然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

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我省将面临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将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综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新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既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只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

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

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

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坚持共享发展。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衔接,与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衔接,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可靠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使“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到40%。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

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率达到36%。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十大产业快速发展时期。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力大幅提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基本形成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

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4%;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

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耕地保有量保持116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

草原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三化”面积下降。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

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使“十二五”成为我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

总人口控制在389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12%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

第三章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为重点,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实施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以城市群和产业园区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十大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和现代化产业园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栏3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

主要任务:

加快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新药产业化,积极谋划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燃气轮机等新项目,形成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

核心示范区:

呼兰河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建设科技型、集约型、创新型、外向型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先行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到2015年,实现产值380亿元。

重点园区: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七大产业,形成产业优化、技术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新型工业示范区。

到2015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

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发展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全国装备制造和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肇东经济开发区:

以食品工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到2015年,实现产值800亿元。

安达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石化工业等产业。

到2015年,实现产值680亿元。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多种产业相互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经济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一)绿色食品产业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大企业带动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我省由粮食大省向粮食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强省跨越。

突出重点领域,着力延长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蔬菜和肉类加工等六大产业链条,统筹推进马铃薯、小麦、食用菌和浆果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成国家重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

实施百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培育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2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强品牌整合,打造25个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到2015年,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

专栏4绿色食品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链、重大基地

水稻精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精制米、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稻壳块燃料等产品及生物质发电,大力推进东部和中南部水稻加工产业带建设。

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大豆蛋白、大豆粉、豆奶、磷脂、低聚糖、维生素E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进中北部大豆加工产业带建设。

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有机酸、化工醇、聚谷氨酸、纤维素乙醇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进中西部玉米加工产业带建设。

果蔬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马铃薯休闲食品、变性淀粉、精淀粉、食用菌、冷冻保鲜等加工产品,大力推进中北部和西部马铃薯加工产业带建设。

高端乳基料及配方奶粉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婴儿配方奶粉、酸奶、奶酪、乳清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推进中西部乳制品加工产业带建设。

特色肉制品加工基地:

重点发展分割冷鲜肉、发酵肉制品和各类熟肉精制品及血液蛋白粉、皮、毛、骨等综合利用产品。

天然饮品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天然矿泉水、优质啤酒、浆果饮料等产品。

绿色营养保健品生产基地:

重点开发具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

(二)石油化学工业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扩大勘探区域,增加后备储量,打造大庆百年油田。

支持油田加快产能建设,提高采收率,稳定原油产量,增加天然气产量。

鼓励油田加强技术研发,实施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和三次采油工程。

以漠大原油管线投入使用为契机,做好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引进工作,适时开展大庆至锦西、大庆至铁岭原油管道和大庆至齐齐哈尔成品油管道前期建设;继续开展俄萨哈林天然气引进及省内重点市县管网规划前期工作。

加快大庆石化公司和炼化公司千万吨级炼油厂建设,推进大庆120万吨乙烯和二期30万吨聚丙烯项目建设。

依托大庆高新区宏伟园区、大庆林源石化产业园及哈尔滨、牡丹江等地重点石化企业,积极向下游产品延伸,重点发展乙烯、丙烯深加工,碳4、碳5/碳9综合利用、重油催化热裂解等产业链。

加快推进黑河边境油品与炼化综合体项目,同步谋划建设大型化工项目。

以绥化等粮食主产区为基地,发挥我省玉米、大豆及农林副产品等原料优势,发展生物化工。

以黑河、绥化、齐齐哈尔等市为基地,以建设年产2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为龙头,发展有机硅材料和有机硅制品产业链。

到2015年,力争大庆原油产量保持在4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60亿立方米,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

专栏5石化工业产业链

乙烯产业链:

重点发展全密度聚乙烯、环氧乙烷产业链。

丙烯产业链:

重点发展聚丙烯、丁辛醇、双酚A、苯酚丙酮等系列产品。

碳4产业链:

重点发展异丁烯、有机玻璃、丁基橡胶、顺丁橡胶等系列产品。

碳5/碳9产业链:

重点发展石油树脂、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等系列产品。

重油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石油针状焦、重交道路沥青等系列产品。

(三)矿产经济产业

强化地质勘查力度,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

整合资源,推进资源的合理开发、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

支持重点矿山开发建设,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石墨和水泥等产业,加快谋划建设矿产冶炼及延长产业链的高附加值深加工项目。

重点开发松嫩平原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大兴安岭—黑河地区铜金等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开发基地、伊春地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基地、牡丹江—东宁贵金属黑色金属矿产开发基地、东部煤炭及特色优势非金属深加工和开发利用基地、五大连池水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基地和境外合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等八大基地。

以骨干钢铁企业为龙头,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推进西钢集团和鸡西北方特钢等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发展钢铁产业。

以鸡西和鹤岗为基地,加快发展石墨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我国石墨生产加工集散地。

以大小兴安岭和黑河为基地,加快发展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的开发冶炼及深加工产业。

到2015年,全省矿产经济产业(不含石油和天然气)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钢铁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光电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硅基及光伏新材料、石墨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材。

着力打造以哈尔滨为主的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群,以大庆为主的改性通用塑料及专用料产业群,以牡丹江、黑河、绥化为主的硅基新材料及光伏产业群,以鸡西和鹤岗为主的石墨深加工产业群等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群。

集中建设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和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

专栏6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高性能金属材料:

铝合金、镁合金、镁锂合金、钛合金、新型焊接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收缩晴纶、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复合纤维。

光电材料:

半导体、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甲硅烷、液晶玻璃基板材。

硅基及光伏新材料:

有机硅和无机硅系列产品。

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专用塑料、工程塑料和高性能胶粘剂。

新型陶瓷材料:

硼化硅、高纯超级石英砂、硼化物陶瓷粉末、高纯硼化钙、高纯绿碳化硅、石英陶瓷和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等材料和制品。

石墨材料:

球形石墨、氟化石墨、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石墨负极材料、天然(人造)石墨电极、高碳高纯石墨、石墨纸及高档石墨制品。

纳米材料: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涂料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

(二)生物产业

以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为手段,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生物能源开发,重点建设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产业,形成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以提高重大疾病预防能力和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药开发和产业化,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

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

运用生物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及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和生产企业,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开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推进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制氢产业化进程,建设先进生物能源基地。

积极推进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基高分子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