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25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docx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1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

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2、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5、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

2、专制性与民主性。

3、统一性和差异性。

4、承袭性与时态性。

6、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

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

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

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

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

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

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

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

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

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7、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8、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

1、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

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

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9、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1、注意提问的目的。

2、注意提问的功能。

3、注意提问的内容。

4、注意提问的方式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10、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

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1、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3、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1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

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

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1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

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

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

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4、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和静的关系?

1、“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

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

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

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15、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

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向课文找生活,紧密联系课文,尽可能地搜索与课文相对应的生活主体或替代对象,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可和学生一起去看看校园中、庭内院外的爬山虎,看看什么是“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阳光变成了绿色,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学生对课文中多次描写的爬山虎便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

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把自己折来的爬山虎尽量按它本来的面貌粘贴到黑板上、墙上,让学生就坐在爬山虎旁学习课文。

再比如数学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而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教学中,教者要根据课本学习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

概念的学习可以从生活素材中来,数量关系的得出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演绎课本中的数学场景,如购物、做小小设计师、我是一个精明的农场主等等。

学习数学知识之后,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得深刻的体验。

16、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台作学习?

1、明确分组、分工。

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3、指导倾听与互助。

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7、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以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但同时也要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泥坑,切实倡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如指导学生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

有的同学下载了介绍威尼斯位置的地图,有的同学下载了不同的威尼斯小艇的照片,有的同学下载了有关威尼斯旅游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有的同学下载了威尼斯城市的建筑特征的录像展示……这些资料与教材发生碰撞、摩擦和融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一般性学习上升为探究性学习,一般性获取上升为个性化获取。

并且,学生参与网络资源搜集的过程,也是语文实践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增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学生速读和浏览的能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网络资源下学完了《鲸》、《地球就诊记》等文章后,学生又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了《我是鲸》、《地球给人类的一封信》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内容活泼,生动有趣。

可见,学生积极利用计算机环境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18、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9、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

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

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

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

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

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

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20、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特点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

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1、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具体包括:

1、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

3、教学设计与实施。

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

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

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22、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2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24、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25、如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的封面上应有一个目录,标明其中收集的项目,可以包括一些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团体计划、日记、体现个性的个人作品(如拼图、绘画、数学小报等),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包括个人努力、在小组中的贡献及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成绩单、喜报、获奖证书、奖状等。

对于像立体作品或过大的作品等不能放入成长记录袋的东西,学校或家长可帮助学生通过拍照收存,特别是一些值得记录的团体活动和作品。

成长记录袋应由师生共同建立和维护。

教师必须提供保存成长记录袋的场所,并对如何评价记录袋作出评价的细则。

学生则应负责完成、增加或撤销作品。

教师应提醒学生选择作品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用它来说明什么,最好是根据某一个题目或者是某一项活动标准来选择。

学生自己应有选择作品、评价作品的自主权。

比如,有一群学生在讨论把什么放入成长记录袋时,有些学生要把一份全部答对的卷子放进去,表明自己这一部分掌握得很好。

其中一个学生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放进去的是一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2十3=6的卷子。

他说:

“虽然我这一部分也学得不错,但是我老粗心大意,这张卷子可以提醒我克服这个毛病。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机制并不意味着它只记录下学生成绩优秀的一面,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实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放入袋中的作品要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此,成长记录袋应是各类作品的汇集。

26、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主要指根据一定目的收集、记录多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学生全面活动的材料、教师或同伴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等相关材料,以展示某一时期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和进步历程。

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呢?

1、将学生成长记录袋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各个领域。

如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培训结合、与班级管理结合等。

2、要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于一学期或一学年,起到既达到目的,又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3、要重视成长记录袋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反馈功能。

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意义主要在于: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利于将评价和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评价的效度。

4、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是由师生公论,还是学生自评或他评;选择是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评分,还是各项目单独评分;选择评分结果的报告与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27、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