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12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docx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详解

在变与不变之间追求有效的地理复习

对于地理人来说,山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因为在山中能观赏典型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气象等景观,从中可以体会地理原理,感受自然的伟大。

可人生苦短,何言踏遍青山?

更何况吾等为生计而辛苦工作的人。

想到此,心中惘然,不禁悲情塞胸。

忽想,作为地理人,何不借助于地图?

仅限于此吗?

心有不甘,继续思索。

经这般推理,虽未亲见,山的风情、风貌、风景也可大致于心了。

至此,心中大悦:

无论看见还是没看见,山就在心里。

知山可如此,知河也可如此。

学地理课如此,教地理何妨不能如此?

用地理思维引领,凡地之理明晰可循,简单并快乐着!

一、关注高考改革

2014、9、4国务院发布《实施意见》

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

考试形式:

必考+选考

两个试点:

上海(6选1)浙江(7选1)

安徽在7月拿出高考改革的初稿,与国家方案对接;年底将出台实施方案。

根据“三年早知道”的规定,新方案将在2017年开始实施。

无论是自主命题还是回归全国卷,“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两个核心元素是一样的。

“分省命题能够体现地方特色。

”当年开展分省命题,其实更多考虑的是防范风险,“因为全国一张卷,如果发生题目泄露,波及面太广。

”但现在看来,分省命题后,命题权分散,反而导致组合风险更大。

鉴于多重考虑,国家将把命题权“回收”。

其实命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士付出很大的精力,“国家统一命题,能调动全国专业人士来做。

高中地理教学应如何变革

1、地理课程资源优化整合迫在眉睫

2、地理教学组织形式需要调整

3、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4、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如箭在弦

5、地理学业评价方式趋向多元综合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二、高考试题命制与分析

试题构成的要素:

不论什么类型的试题,归纳起来,皆由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与评分参考四个要素构成。

(一)立意

立意要反映考查目的,是试题的核心和主题。

包括知识与能力。

对立意的具体要求是:

1、立意要正确实现考试目的,体现能力考查的主旨;

2、立意要准确,每题的考查目标应独立、完整;

3、立意要突出重点,考查目标要有层次和相关性。

(二)情境

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

关系着立意的表达程度。

在试题中对情境设置的要求是:

1、服从立意,根据立意的要求剪裁、选择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无用信息;

2、根据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设计情境;

3、情境科学、可信;

4、情境新颖,有相当的信息量和一定的深度。

(三)设问

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关系着立意实现的程度。

对设问的具体要求是:

1、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

2、设问针对重点内容并涵盖其他内容;

3、设问方式新颖、巧妙、灵活;

4、设问语言准确、简洁、通俗;

(四)答案与评分参考

答案与评分参考是试题构成的重要部分,没有答案与评分参考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试题

1、选择题答案要唯一,具有排他性;

2、答案与评分参考的关系要一致;

主观题答案要符合解答要求,评分参考应明确。

如:

只要观点(或结果)对就可以给分,还是因叙述或解答的正确顺序分步给分,或是部分对就部分给分。

3、评分参考的要求。

主观题评分参考要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评分细则可操作性强,易于控制评分误差。

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试题的内容不发生知识性错误是保证测量科学的前提,一般通过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命题组以及严格的试题审定程序,来保证高考试题不出现科学性问题。

(二)准确性原则

试题的准确性主要指试题内容与学科测量目标的一致性问题。

具体説高考试题必须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説明》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命题。

试题内容应是考试内容的合理样本。

较完整考查学科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才能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三)公平性原则

试题的公平性原则是指考查的内容,试题选取的素材、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要考虑到全体学生,防止偏异。

避免因种族、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社会各部门、行业间的差异引起的不公正的结果。

(四)规范性原则

主要指试题表述要科学、严谨,应使用语法规范的语言。

要使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术语和计量单位。

图、表要清晰、准确、规范,指导语言要明确、简洁、合理。

试题难度控制:

难度控制是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录取的群体人数和要求区分的各种层次的大致百分比来决定的。

(一)难度的调节有多种可能因子

1、是单个还是多个知识点?

是单个原理、概念、规律、方法还是多个的组合?

2、是较为直观的还是抽象的概念?

3、是直接给出的信息、情境还是需要考生开发的隐藏的隐含的信息?

4、解题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属于什么层次?

5、要求学生回答时的用语,方式是否容易表达,规范,是直接表达答案,还是需要转换才能表达?

6、试题所设情境是否为考生所熟悉,陌生度是否较高?

7、试题所给的新信息是否容易被了解和接受?

8、试题是否可能有多个答案,是否要求考生进一步选择最佳答案;

9、试题是否已经将可能产生歧义、误解的各处用説明语作了防止或提醒。

(二)难度估计的一般方法是:

1、根据类似的测试知识点(或块),类似的能力层次的往届实测反馈数据(统计难度)参照后估计。

2、根据以上9个方面考虑出题目的结构难度。

3、根据有经验的教师估计或部分考生实测(虚拟的小群体中各组得分情况)。

六年来高考安徽文综地理卷总体评价

一、紧扣大纲标准,结构科学合理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兼顾。

体现乡土特色。

比例恰当科学。

难度系数:

0.50——0.55(预估)。

难度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

附:

09年安徽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___考点分类

题号

分值

考查的基本知识

图表呈现方式

考查的基本能力

23

4

地理信息技术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24

4

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统计表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25-26

8

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的问题及必备条件

白天与夜晚人口密度变化坐标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27-28

8

太阳高度、太阳辐射能与地表坡度的关系

坡向与坡面和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比值坐标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29-30

8

影响港口封冻与解冻的因素

北美部分港口分布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31-32

8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因素及纬度分布特点

北半球向北输送热量随纬度变化坐标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33

30

地势高低的判断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启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古罗布泊湖岸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论证讨论问题能力

34

30

河流的水文特征;

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局部)的农业活动。

东北地区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论证讨论问题能力

附:

安徽高考主要内容梳理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部分

义务教育

乡土地理

09年

 

太阳辐射

气候、洋流

大气环流

地理环境整体性

河流水文特征

城市功能分区

农业地域类型

 

流域开发

(罗布泊)

区域开发

(东北地区)

3S技术

干旱、洪涝

 

北美洲

地图知识

 

土地资源

 

10年

 

地质构造

季风洋流

日影和昼夜长短

物质循环

风力作用和地貌

人口迁移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产业转移

3S技术

生态环境问题

气象灾害和影响

地图知识

澳大利亚

黄河三角洲

气温变化及其影响

城市化

11年

 

河流水文特征和搬运作用

太阳光照与住宅

天气系统

土地利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生产和消费

工业区位

产业转移

 

地质灾害

 

地图知识

长三角(上海)

四川盆地

进出口贸易

返乡创业

12年

 

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

水资源开发

太阳光照和日影

地貌类型

内外力作用

农业区位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人地关系

 

3S技术

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洪涝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图知识

美国加州

青海省

湖北省

中国气候

苍山洱海

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

 

13年

 

水循环

太阳辐射

昼夜长短

天气状况

气候变暖

地理环境整体性

天气系统

工业导向性

农业区位因素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能源的开发

流域的开发

 

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问题

 

地图知识

伏尔加河流域

秦岭地区

陕西省

 

城市化

产业结构调整

 

14年

 

大洋环流

河流水文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太阳光照与日影

昼夜长短

气温与气压

大气环流

地质作用

全球热量平衡

农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

可持续发展

 

地理位置特点

遥感图片

景观图片

区位因素分析

 

雾霾与环境保护

 

欧洲、北美、大西洋

两极地区

中国亚热带

地图知识

中国冬夏季风

中国地形

甘肃省

河北省

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以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效益统一为目标,以典型区域为载体,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注重思维过程,强调综合分析,彰显乡土特色,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学科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运用能力和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对地理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感召和激励考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观,培养考生关注时代、社会和生活以及爱乡爱国的崇高精神。

三、考查目标明确,有较好的效度和区分度

试题内容正确处理了高考选拔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与平稳过渡的关系。

都是学科主干知识,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归纳的4大类13个方面的能力。

四、情境新颖科学,设问巧妙独到

试题编制坚持原创性,素材多来源于地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真实、可靠、有效,即保证了试题素材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公平性,又显示了课本知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有机联系,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家乡。

五、命题技术成熟,结构紧凑,覆盖面广

试卷总长1356个字符,7幅简图,内容简洁。

阅读理解题意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答。

命题方式采用高度结构化组题,技术成熟。

内容上兼顾自然与人文,区域上兼顾了安徽、中国和世界。

内容覆盖了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90%,选修5和6的60%。

六、稳中求变,变中有新

稳:

试题的数量和分量、题型及比例结构、内容及比例结构和题干形式等。

变:

新增了选修6环境保护的主干知识,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的思想。

新:

情境新颖,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应用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活:

素材处理灵活,选项设置视野开阔,设问方式灵活巧妙,开放题的参考答案个体性和创新性。

能:

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提高了命题的质量和高度。

“稳中求变,变中有新,新中见活,活中看能”。

试题分析

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完成26~27题。

26.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27.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点评】情境是是传统的地图,但设问巧妙,覆盖面广。

试题设计与考查目标相一致,指导语简洁明确,图表数据规范标准,设问语言准确、简明、通俗,较好的处理了试卷长度要求短与考点要求覆盖面广的矛盾。

选项内容体系完整,结构紧凑,时空跨度大,选项干扰性较强。

区分度和效度较高。

【推荐理由】最具学科性和选拔性

第一,该题提供“伏尔加河流经地区示意图”情景简单、语言朴实简练,避免了对流域概念的界定与认识。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命题要求和公平性原则。

题组以“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创设情境,同时涵盖考查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水文特征”等知识。

体现了高考试题服务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特点,展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实用性。

第二,该题贴近时代、学科底蕴厚,特色鲜明。

试题设问虽不见标新立异,但却拥有杂而不乱、平而不淡的特色;能力立意、基础显著,区域特色鲜明,大跨度、多角度地对主干知识进行了考察,完整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对考生要求的基本能力,既展现高考命题思路,又体现了高考复习动向。

第三,该题跨度大、选题角度独特。

第一组题以伏尔加河流域为背景材料来命题,即:

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分析相关问题的综合迁移能力。

第二组题以油气资源考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关键是要明白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

该题组要正确解答,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章节知识体系,还要理清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特征,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考查。

图9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

完成28~29题。

28.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

   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

29.该地可能位于()

   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

【点评】试题围绕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某地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为背景,设问由昼长、地方时、天气状况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切入,通过时空变换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试题要求考生掌握祖国的疆域、典型地形区的空间格局,并能从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判断所在时区,从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推断一日天气状况。

试题情境新颖,设问巧妙,立意高远,视野开阔。

【推荐理由】切入精巧,考查精准,凸显能力。

第一,本题以太阳辐射日变化坐标统计图作为切入点,因此初看本题似乎在考查太阳辐射与天气这一知识点。

学生也易陷入常规解题时按照图名的引导来思考的思维惯性中。

但在解答后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在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

故这种切入方式来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迷惑性。

同时以生活中较常见到的观测记录作为题目背景,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

本题的解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利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习惯。

第二,本题所考查知识点有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地球运动(昼长变化规律、时差计算)、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天气)、区域空间定位等。

所考查的皆为学科核心知识和技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无可争议的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但近年来高考对其考查形式和程度争论颇多。

笔者认为本题准确定位了对该知识点考查的“度”,即考查角度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时差等)为主,多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降低对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此外,本题涉及的“空间定位”,亦是地理学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之一。

高中阶段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应重在对区域的“区分”而不在“精确”,本题中涉及的四个区域,相对位置明显,区分明显。

适“度”的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区域的空间定位。

第三,本题很好的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这两项能力的考查。

第一问中日期的判断,关键是要获取和解读图像中“有太阳辐射的时间”的长短,即白昼的长短这一信息。

第一问中天气状况的判断要获取和解读图像中“正午前后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正午12点前辐射量小于正午后辐射量,且在午后出现波动)这一信息,及调动“太阳辐射日变化特征”(正午前后太阳辐射应以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这一知识来解决。

第二问的解答首先要结合上题中提取昼长的信息,并结合昼长计算的方法(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确定该地日出的地方时,然后根据时间计算的办法计算出该地和北京相差约20°,即该地位于100°E附近,即可得到答案。

全题的解答凸显了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将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体现的淋漓尽致。

附:

六年安徽高考题选(地球运动)

1、(09年)图6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

完成27-28题。

27.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8.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2、(10年)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9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º、经度为117.2179º、高度为96m。

29~30题。

29、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

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

30、此后一个月内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B.广东省进入雨季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D.云南省昼短夜长

3、(11年)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30.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12年)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

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

完成30-31题。

30.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

00-16:

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②          C. ③        D. ④

31.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6月1日     

C. 7月1日      D.8月1日

5、(13年)

6、(14年)图9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29-30题。

29.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8月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30.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设问】安徽高考六年大气部分考了哪些问题?

34.(21分)图1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10分)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11分)

【点评】试题围绕温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特点,从气压场分布特点与天气系统对气象灾害的影响角度切入,读图分析我国中纬度内陆春季锋面气旋过境时的天气特点,通过挖掘题干文字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分析特定时空条件下温带气旋冷锋锋后天气特点,通过推理判断气象灾害的种类。

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一定的时空条件分析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图形常见典型,设问角度打破常规,独特新颖。

35.(35分)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11分)(提示:

可用示意图表达)

【点评】试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黄土高原这一典型区域为载体,围绕“三农”问题,从建设美丽乡村的角度切入,由种粮产生的生态问题到种植苹果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再到解决传统生产方式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

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思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强调考生的个体成长,关注考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培养考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和高考的人才选拔性。

图形美观,可视性强。

改变了一直以来对黄土高原的“负面”印象。

情境和答案位置互换,题型开放。

(安徽文综卷第34题)

根据材料和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

、“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12分)

 

【点评】试题中的三问由易到难,考查目标层层深入,考查能力逐步提高,体现了试题的层次性。

经典之处在第1问,是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目标的充分考查,通过图中信息能够很好的获得其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特别是相对位置,体现了其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也是对考生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