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透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10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透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三章 透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三章 透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三章 透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三章 透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透镜.docx

《第三章 透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透镜.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透镜.docx

第三章透镜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专题一、透镜对光有怎样的作用

我们拿着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在地上能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这一点的温度很高,能把纸烧焦了。

而我们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就不行,只能看有一个较大的光斑。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透镜分凸透镜、凹透镜两种,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能够运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去解释直接有关现象.

(4)会设计测量焦距、用透镜改变光路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观察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能画出光线透过透镜的传播路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想一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有何好处或者是不利的地方.

下面,让我们这样学习本专题的知识

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透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的用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放大镜、近视眼睛和远视眼镜等都是透镜.垫着擦镜绒布或柔软、干净的纸,摸一下近视眼睛镜片和远视眼镜镜片,你会发现不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度不一样.透镜可以分成两类,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如图3.1—1.

 

最简单透镜的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图3.1--2)。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透镜叫薄透镜,我们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在透镜的中心.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实验

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纸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你会看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3.1—3所示.

这说明: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会聚作用可理解为凸透镜能使经过它的光束变窄.

换用凹透镜再重复上述实验,在光屏只能得到一个较亮的光斑,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也得不到最小、最亮的光点.

这说明: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发散作用可理解为凸透镜能使经过它的光束变宽.

太阳光从遥远的太阳来到地球,我们可以看成是平行光.凸透镜不仅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而是对一切光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一切光都有发散作用.如图3.1--4甲所示,假设没有凸透镜,光线就会沿着直线传播下去,越来越发散,有了凸透镜后,光线向里会聚了一些.而图3.1—4乙所示,假设没有凹透镜,光线会沿直线传播下去,会相交的.有了凹透镜后,在凹透镜的作用下,光线发散一些.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我们先看一个玻璃三棱镜,让一束光向它的侧面射去,他经过玻璃棱镜后,从另一个侧面射出的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呢?

请看:

如图3.1—5所示,一束光斜射到玻璃时,要发生折射,因为光是从空气斜射到玻璃,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使得光线向底边偏折。

当光从玻璃斜射出来到空气时,也要发生折射,这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又使得光线继续向底边偏折。

这样经过两次折射,使原来的光经过三棱镜后,向底边偏折.

而凸透镜、凹透镜可近似看成是三棱镜组合(如图3.1—6所示):

 

看来,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都是因为光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要发生折射造成的.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例题1:

画画试试,完成下列光路(图3.1—7)

 

分析:

这道题,是考察咱们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以及“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两个知识点的考察,我们在画图时,要严格按照这两点来画,请看答案(图3.1--8):

答:

 

例题2:

完成下列光路(图3.1—9)

 

分析:

此题中的入射光线不是平行于主光轴的,他们透过透镜时,第一个图,光线经过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又会聚作用;画的时候,让折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一些就可以.第二个图,光线经过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画的时候,让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一些就可以.(图3.1--10)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看一看,是对还是错

()

(1)老奶奶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

()

(2)小明戴的近视镜是凸透镜.

()(3)拿着凹透镜对着太阳光,可以在地面上找到一个很亮的点.

2.、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透镜.

(2)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3)如下图3.1--11所示,它们各是什么透镜?

 

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4)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都属于光学仪器,其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工作的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工作的是;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是,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4.在图3.1—12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透镜.

 

焦点和焦距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在上面的实验中,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个光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这一点的温度很高,一会儿就能把纸烧焦.也可以用两个激光手电射出两束平行主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发现: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于一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的焦点,因为是光线实际会聚而成,所以是实焦点,一个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实焦点.(图3.1-13甲)

甲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乙凹透镜的焦点、焦距

图3.1--13

 

跟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线。

如果迎着发散光线望去,会觉着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凹透镜后面的某一点F发出来的.我们把F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凹透镜的焦距(用f表示).(图3.1-13乙)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让我们探究一下吧:

●提出问题:

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的关系是怎样的?

●猜想:

我觉着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大

●设计实验:

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记下不同焦距,对光的会聚作用;

●进行实验:

用两个激光手电射出两束平行凸透镜主轴的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图3.1--14)

 

●分析与论证:

看来,我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应当是:

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小,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大.

●同理,让我们用两个焦距不一样的凹透镜来试一试。

用两个激光手电射出两束平行凹透镜主轴的光照射到凹透镜上,观察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焦距越短的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越强.(图3.1--15)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光路可逆,如图3.1--16所示,若把电灯放在焦点上,电灯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因此利用凸透镜可产生平行光.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例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是焦距

B.我们把近视眼镜对着太阳,能把太阳光会聚成一点

C.我们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能得到平行光

D.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大

分析: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因此,A不正确.近视眼镜镜片是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能把太阳光会聚在一点,因此,B不正确.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焦点,根据光路可逆,因此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主光轴.C正确。

而焦距越长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小.所以,D不正确.

答案:

C

例题2:

如图3.1-17光线1是入射光线,它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是光线2.那么,光线3是另一条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请你画出光线3的入射光线.

 

分析:

因为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所以折射光线2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的虚焦点,而凹透镜两侧有对称的两个虚焦点,所以可以找出另一个焦点,根据光的可逆性,可以找出经凹透镜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的入射光来,见图3.1--18中光线4.

例题3:

一束光被某种光学元件作用发生了弯折如图3.1--19所示,那么此种光学元件是什么?

它是如何使光弯折的?

分析:

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反射方向,透镜可以通过会聚或者发散作用也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这就是思路,那么就是这一个偏折了的光线能不能说它就是被会聚或者发散了呢?

这就要看此光线所处的位置而定,有三种方法,即利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均可以,分别如图3.1--20所示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用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用字母表示.

(2)一个凸透镜有个实焦点。

它们到光心的距离.

(3)要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们把光源应当放在位置上。

(4)焦距分别是3cm、5cm的两个凸透镜,平行主轴的光线经过它们时,5cm的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填“大”或者“小”)

2、画画试试,在图3.1—21中,完成光路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知识树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一个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实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一个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2、我们还可以总结的方法:

我们在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创造学中的思想:

“逆向思考法”.也就是,把事情倒过来想一想能不能成.在这儿是我们看到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汇聚在一点上,形成焦点.那么,反过来,我们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经凸透镜后就应当得到平行光.事实正是如此.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看一看,是对还是错

()

(1)凸透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

(2)凸透镜对平行的光有会聚作用,对不平行的光没有会聚作用.

()(3)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4)小华将一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纸上始终没发现一个光斑,小华所以断定,这不是一个凹透镜.

2.读一读,应选哪一项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平行的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对不平行的光线没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C.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平行主轴的光线经过它们时,凸透镜使光偏折的程度一样

D.老人戴的老花镜是凹透镜

()

(2)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光学仪器是

A.凹透镜B.凸透镜

C.平面镜D.无法判断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明到森林旅游,看到森林中挂着这样的指示牌:

“禁止到处乱丢玻璃瓶”小明想:

为什么要禁止在森林中乱丢玻璃瓶?

答:

玻璃瓶是一个透镜,玻璃瓶对太阳光有作用,能形成一个很亮的光斑,时间长了,这个光斑处的温度,能引起火灾.因此,禁止在森林中乱丢玻璃瓶.

4.小明在姥姥家玩耍时,对姥姥的老花镜产生了兴趣,他结合在学校学到的透镜的知识。

请你帮助他回答下列问题:

(1)姥姥的老花镜跟小明自己的近视眼镜的区别

老花镜

近视镜

特点

边缘比中间,是透镜

边缘比中间,是透镜

对光线的作用

作用

作用

光路图

(2)小明拿着姥姥的老花镜,正对着阳光,可以在地上找到一个很小很亮的点,这个点照在纸上,一会儿能把纸烧焦.我们称这个点为,用字母表示;小明用尺子量一量这个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用字母表示.小明好奇地拿着自己的近视眼镜,正对着太阳,他也能找到这样一个点吗?

,因为近视镜对光线有作用,不象老花镜那样对光线有作用.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一、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

小明学习完这节课后,对凸透镜产生了兴趣,除了老师课堂上展示的玻璃凸透镜外,老师说还可以用水、冰、树脂等其他材料作凸透镜,他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大小跟凸透镜的材料有什么样的关系?

他想:

玻璃的焦距大

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的主要器材和装置:

 

步骤:

 

设计的记录实验的表格

 

进行实验:

假设结论跟你的猜想一样,那你在实验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应当是:

 

假设结论跟你的猜想不一样,那你在实验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应当是:

 

评估:

请你说一说,在实验时,你觉着最大的收获有哪些?

 

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有哪一些?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高斯巧用放大镜

高斯是德国19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在许多学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此,邻居的几个小伙子们很不服气,他们想了一个主意:

出个难题,考考高斯.

这些小伙子们聚到一起,讨论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能难倒高斯的题目:

他们用一个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吊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

然后小伙子们找到高斯,问他能不碰破瓶子,不打开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

高斯皱着眉头凝神思考着,想着想着,抬起头来,看了看明媚的阳光,又看了看那个瓶中的棉线,高兴地说:

“有办法了.”

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吗?

 

你还能用这个办法做哪些事情?

举例说明.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的……

新鲁滨逊

我们知道鲁滨逊是靠闪电帮忙点燃了一株树木.儒勒·凡尔纳在小说《神秘岛》里也讲到了几个主角在那荒无人烟,没有火柴和打火器情况下,取到了火.可是《神秘岛》里的新鲁滨逊们,却不是靠偶然的外界帮助来取火的,他们是靠那位博学的工程师的机智和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取火的.

你如果看过这部小说,大概还记得那位天真的水手潘克罗夫打猎回来的时候,看见工程师和那位记者坐在熊熊的火堆前面的那种惊奇情形.

“是谁生的火?

”水手问道.

“太阳”,史佩莱回答.

记者并没有开玩笑.的确,使水手这样惊奇的火堆,竟是太阳生起来的。

那水手惊奇得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惊讶的愣住了,甚至都没有想到问一声工程师.

“这么说,你大概带着放大镜吧?

”水手终于向工程师问道.

“没带,但是我做了一面.”说着,他把这面放大镜指给水手看。

这只是两块玻璃,是工程师从他自己和史佩莱的表上拿下来的表玻璃.他把两块玻璃对合起来,中间装满了水,用泥土把结合缝粘好,于是就得到一面地道的放大镜.工程师用他把太阳光聚在干燥的地苔上,就取得了火.

1、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些什么物理知识?

 

2、谈一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体会.

 

我的更多的想法:

我今天最得意的地方: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点子可以改进……实验:

我有这样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专题二、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透镜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照相机照相时,能把物体缩小,在底片上成倒立的实像;使用投影仪时,能把物体放大,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把小的物体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它们成像各自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制造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知道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3)通过观察、使用教室里的投影仪,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4)拿着凸透镜观察物体是放大的,知道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制造和使用照相机模型,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下面,让我们这样学习本专题的知识

照相机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照相机

找一个照相机,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你会发现这个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些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你用照相机照过像吗?

照相时要使照出的像再大一点,该怎么办呢?

你一定会让被照的人靠近照相机,或者拿着照相机靠近被照的人,同时,拉长暗箱.这样,照出的相片就会比原来的大.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按照下面的要求,我们来制作模型照相机:

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小的纸筒,使一个纸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图3.2--1),在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一个焦距是5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或者是塑料薄膜.这样就做好一个模型照相机.

 

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的那一端对着明亮的窗外,拉动纸筒,改变凸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就能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如果把透明纸换成感光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的底片了.

在观察时,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人像是头朝下的倒立的像(图3.2--2)

 

假如,你拉动里边的小纸筒,你会看到在半透明纸上的像大小有变化,拉长时像变小;缩短时像变大.

拿着模型照相机给老师照相,靠近老师,我们看到老师倒立的像更大了;拿着模型照相机远离老师时,老师倒立的像变小了.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例题1:

在给小明照相时,让小明靠近照相机,这样小明照出的照片比原来的.

分析:

用照相机照相时,让被照的人靠近照相机,或者照相机靠近被照的人,这样,照出的相片就会比原来的大.

答:

大.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制作模型照相机时,半透明的纸相当于照相机的。

在半透明的纸得到的像是(倒立或者正立)、的像(放大或者缩小).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照相机形成一个、(倒立或者正立)(放大或者缩小)的像.

2、读一读,应选哪一项

()

(1)若用你做的模型照相机给小明照相时,要使小明的像再大一点,则应当:

A.相机远离小明,并拉长底片与镜头的距离

B.相机靠近小明,并拉长底片与镜头的距离

C.

相机远离小明,并缩短底片与镜头的距离

D.相机靠近小明,并缩短底片与镜头的距离

()

(2)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景物时,手拿凸

透镜慢慢地远离眼睛,我们看到的景物: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一样,没有变化

投影仪和放大镜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仪、放大镜

投影仪(图3.2--3)主要构造有凸透镜和平面镜,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使光线直接照在天花板上,调节镜头,把手或者是其他投影片的图案放在投影以上,我们观察到:

在天花板上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在把平面镜安上,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看到天花板上的像慢慢地移到了黑板前的屏幕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

在使用投影仪时,老师觉着屏幕上的画面有一点小,要想再大一点,该怎么办?

老师和同学一起试一试,把凸透镜调高时,投影片离凸透镜的距离远了,我们看到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小了;把凸透镜调低时,投影片离凸透镜距离近了,在屏幕上成的像就大了。

有点不清淅,要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投影仪远离屏幕.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图3.2--4),放大镜镜片的焦距一般较短。

把它放在书的上方,看到书上的字是正着的、放大的.

放大镜的倍数一般只有几倍,同一个凸透镜,当你从凸透镜中看到放大的像后,再慢慢靠近物体时,反而放大的小了.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例题1:

老师在用投影仪时,为了得到更大、清晰的像,应当怎样办?

分析:

就跟照相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更大的像,我们得把物体(投影片)靠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所以,我们要向下调凸透镜,并让投影仪远离屏幕.

答:

向下调凸透镜,使投影片靠近凸透镜,让投影仪远离屏幕.

例题2:

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分析:

室内的白墙相当于光屏,窗户相当于物体,经凸透镜成像。

就像照相机成像一样,会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答:

在墙上能看到窗户倒立的,缩小的像.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通过投影仪形成一个(倒立或者正立)、(放大或者缩小)的像,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2)放大镜也是凸透镜。

用放大镜时,看到的像是、的像。

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当看到放大的字以后。

再把放大镜靠近书,我们看到的字.

2、看一看,是对还是错

()

(1)照相机、放大镜和投影仪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

()

(2)照相机和投影仪都可以成放大的像.

()(3)投影仪中不光有凸透镜还有平面镜.

3、读一读,应选哪一项

()

(1)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透镜的有

A.小明通过近视眼镜看清楚黑板上的字

B.李爷爷用放大镜查资料

C.人照镜子

D.使用投影仪

()

(2)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

A.照相机B.反光镜

C.放大镜D.幻灯机

()(3)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知识树

照相机

凸透镜投影仪

放大镜

2、凸透镜成像特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照相机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通过投影仪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3)放大镜也是凸透镜。

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像.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读一读,应选哪一项

()

(1)下列光学仪器中,不是或者没有凸透镜的是

A.照相机B.放大镜C.汽车的反光镜D.老花镜

()

(2)老师上课时,把手指放在正在放映的投影片上,同学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将是

A.放大的虚像B.缩小的虚像

C.等大的实像D.放大的实像

()(3)使用投影仪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再大一些,应采取的方法是

A.减小镜头与银幕的距离,同时增大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

B.增大镜头与银幕的距离,同时减小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

C.同时增大镜头与银幕的距离、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

D.同时减小镜头与银幕的距离、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

()(4)放映幻灯时,幻灯片应放在离镜头

A.大于2倍焦距处,倒立放置

B.小于2倍焦距处,正立放置

C.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倒立放置

D.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正立放置

2、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请你找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透过矿泉水瓶看书本上的字,字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

试着解释一下.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1.制做简单的水透镜

实验目的:

用水杯制作简单的水透镜,并用它进行观察.

实验内容和现象:

用一个透明的水杯(玻璃杯、矿泉水瓶、塑料袋),把杯里装上清水中,通过它看物(书上的字),你会看到字是放大的.

 

2.用格子测凸透镜放大率

在一个放大镜下看练习本的横格.调节出最清晰的像后,使像的一根横线与镜外纸上的一个横格对齐,看像的另一根邻近的横线此时对在纸上的什么位置,数出像的一个横格相当于几个实际的格,这个值就是放大镜放大率的近似值.

请你随意找一个凸透镜,按照上述方法测出它的放大率.

 

3.放大镜的倍数一般只有几倍,最多不超过20多倍,要想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怎样办?

试一试将两个凸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