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05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6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docx

郸城一高高考一遍过《古代诗文阅读》全部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技法一遍过

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①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①灺(xiè):

灯烛灰,此指香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概括古诗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四步:

①分析人物类别。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诗人形象,一类是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

回答问题首先把握准确题目要求概括、赏析的是哪一类人物形象。

这道题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即诗人书写的唐叔良的形象。

②把握诗歌内容。

概括人物形象,要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比如这首诗,描写了唐叔良居住的地方的景色,表现了环境的幽静。

③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相关内容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首诗中,描写了唐叔良“药囊诗卷”“闲行”“静坐”等,体现了其闲适的状态。

④概括形象特征。

注重把握诗歌中具体描写的内容。

这首诗,通过描写溪居的环境、唐叔良的做法等塑造了一位与世无争的隐士形象等。

回答问题时,先总括,后分析。

即先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类属,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在溪上野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

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开阔的居所来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诗歌鉴赏】诗歌为唐叔良溪上野居作。

首联写溪居,“高斋”谓高人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有门、小巷,但玲珑剔透、精致小巧,能够看到四野风情。

颔联,写望中所见,溪居上滞留片雨,遥看邻村有夕阳余晖;溪上风起,让人顿悟秋节已到。

表现了诗人疏懒、淡泊的心态。

颈联,由景写人,唐叔良背负药囊、漫持诗卷、焚香燃灯、兀兀独坐,体现了唐叔良的无聊和所思。

尾联,回答上联的问题,写唐叔良的无事、静坐,表现了唐叔良的闲适恬淡的情感。

诗中的“犹”“已”“后”很见功力:

“犹”,可见前村、后村都有夕阳,只有溪居没有;“已”,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已到、树木凋零;“后”,将前面的“闲行”,又归结到“行”后的溪居上,紧扣题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请简要分析诗歌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关将军的描写,比如第一句对将军战马的描写、第二句对将军英勇的描写、第三句对城头击鼓的描写以及第四句对将军金刀的描写等,都体现了将军的壮志豪情英勇神武的形象。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诗歌鉴赏】《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诗歌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

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高考对古典诗歌有关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特征。

②赏析诗中人物形象。

③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④赏析诗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等。

考查方式一般是主观题,除了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外,题目也往往会涉及到对写作手法方面的考查。

回答问题,注重思考四个方面的内容:

1.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

所谓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季节的特征,即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分析诗人选取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等;一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比如战乱时期,诗人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动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以及诗人对战争的选择等。

所谓处境指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状态,是春风得意、加官进爵的时期还是因犯颜直谏遭贬的时期等。

诗人所处的环境、处境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会决定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也会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2.把握手法。

关注诗歌描写人物的具体手法,比如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从肖像入手,结合人物状貌、神情态度,并联系人物的身份、遭遇、动作等,分析其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也可以从细节入手,分析人物的动作细节等,从人物的动作中把握人物性格;也可以从心理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境、情感,进而把握人物个性。

3.关注意象。

注重诗歌体现出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景色等,以此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比如,梅兰竹菊多表现高洁,秋风大雁多表现悲凉,春去秋来多表现闲愁,残垣断壁多表现忧思,萋萋芳草多表现荒凉,杜鹃啼鸣多表现哀愁,圆月高悬多表现思乡,折柳赠送多表现惜别,芭蕉梧桐多表现凄凉,羌笛胡笳多表现哀愁,倚楼凭栏多表现思人;无枝可栖的飞鸟多表现居无定所、思念家乡,奔流不息的流水多表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荒凉破败的遗址多表现昔盛今衰、壮志难酬,捣衣砧声多表现思念边关、乞求平安等等。

4.明确要素。

概括人物形象,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形象的类别,即属于哪类人;一是形象特点,即诗歌中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等。

书写答案时,要注重把诗歌中的形象化描写转化为平实的语言,即把对人物的描写内容转换为性格、志向、情趣等方面的内容。

二、景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解析】解答赏析古诗景物形象题目,注重两个方面:

①分析景物,体现景物体现的意义。

细致分析诗歌描写的相关内容,体会景物本身的特点。

比如这首诗,前三联描写诗人到常山道人家去的路途上见到的景色,其中“莓苔”“履痕”“静渚”“闲门”体现了常山道人居住的地方偏僻、幽静。

尾联,抒发诗人情感。

②分析诗人情感,把握景物蕴含的情调。

诗人如此描写常山道人生活的环境,主要表现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之情,而诗人喜爱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幽静、偏僻等。

【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全诗围绕哪个字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解析】注重分析景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角度,比如“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景物描写着眼于看到的,而结合题目可以看出,是扣住“寻”来写的。

【答案】围绕着题目的“寻”字描写景物。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诗歌鉴赏】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首联,突出“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春草闭闲门”是近看。

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后两联继写一路景观:

颈联,看松寻源是不遇而再寻,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

尾联,诗人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回答描写的意象和营造的氛围,注重把握意象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等。

首联两句,写拂晓时分,诗人乘坐的船已经起航,此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

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可以知道,此时诗人客居他乡。

由此可以感知首联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秋日清晨乘舟赶路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漫天飞舞的景色,营造了凄冷、萧条、伤感的氛围。

【诗歌鉴赏】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听到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看到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

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写夜宿枫桥。

诗人一见到枫桥,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赏析诗歌景物形象方法

高考对古典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①概括景物特征。

②赏析景物形象。

③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回答这类问题,要注重下列四个方面:

1.借助意象感知意境。

抒情诗十分注重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把握景物特征,要注重理解诗歌使用的意象、体味营造的意境。

比如诗歌描写芳草萋萋、断壁残垣,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是悲凉气氛;诗歌描写夜月高悬、孤舟流水,要体会意象营造的孤寂意境等。

如《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描写了“莓苔”“履痕”“静渚”“春草”“松色”“溪花”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意境特征。

2.借助想象感知情境。

诗歌的简洁特征决定了诗歌在语言上会留下空白。

阅读诗歌就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补充诗歌的留白,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诗句之外的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景象形象的特征。

比如《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的“莓苔见履痕”,意思是诗人看到了路上的苔藓上留有鞋印,但通过想象可以知道,莓苔上有鞋印,可以知道这条路上行人少。

3.借助手法感知形象。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过渡等塑造形象,概括景物形象特征就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

比如,可以通过景物本身的形、声、色,动景与静景的搭配,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以及景物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入手,把握景物形象特征。

4.借助景物感知情感。

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分清物象、事象和意象,比如通过把握诗歌中描写的山色湖光、大漠平沙、田园瀚海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郑谷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诗歌的题目是“燕”,但诗篇中没有一个“燕”字,请简要分析诗句是如何照应题目“燕”的。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是从哪些角度、方面描写燕子的。

比如尾联,诗句没有直接出现燕子的词语,但从“无人会”可以看出燕子的寂寞,从“逐流莺”看出燕子的飞翔等。

【答案】诗歌题为“燕”,但全诗没有一字提及“燕”字,而燕子的踪迹、形象、情态等无处不在。

它低飞绿岸、穿透梅雨、择梁而居、隔窗窥几、衔啄香泥、呢喃细语、冲过短墙与黄莺嬉戏等情景无不历历在目。

【诗歌鉴赏】首联,交待燕子年年造访的活动规律,“忙”写出了燕子的辛劳特性,“春寒烟暝渡潇湘”则为燕子绝不负约春归北方的赞誉。

颔联,交代燕子的游踪,既有梅雨季节低飞绿岸的远景,又有你燕子翻飞在红楼杏梁的近景。

颈联,细写燕子落入几案窥探砚池之水深浅几何,以及飞落花丛小径品尝泥土芳香的顽皮,模拟的惟妙惟肖,顿使读者感悟到燕子也有一种体察人情的闲情逸致。

尾联,写燕子游春争俏的习性。

莺歌燕舞的春天,似乎黄莺的歌声最为诱人,燕子既不甘寂寞更不甘落后,追逐流莺翻越短墙的矫捷身影,使全诗饱含哲理蕴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榴

温庭筠

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

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

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诗歌前六句是如何描写海榴的?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注重分析具体的诗句体现的事物特点。

比如首联,“火”描写了海榴花的颜色;颈联,描写花蒂、花蕊的颜色等;分析三联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六句话从整体开始描写,然后分别描写海榴的其它内容等。

【答案】诗歌首联,描写海榴花盛开的景象,花朵鲜艳、花簇紧密,像一团火一样;颔联,描写了海榴的叶子与花的颜色,突出了海榴话的绚烂和妖娆。

颈联,描写花蒂的状态和花蕊的颜色等。

前六句,诗人先全貌后局部,由大到小,由外及里,突出了海榴的整体形象。

【诗歌鉴赏】海榴是石榴的一种,果小不能食用,主要用于观赏。

首联,描写海榴花盛开的景象,其花朵红艳、光彩照人,远远望去如一团火一样。

颔联,着重写海榴的叶子与花的颜色,“裁笺绿”,是指裁剪成绿色的小纸条,形容绵密交错的海榴花叶;“插鬓红”,比喻海榴的花色,好像插在女人云鬓的红花一样鲜艳。

突出了海榴花的绚烂多彩、分为妖娆。

颈联,上句写花蒂的形状像蜡烛滴下的珠子聚集在而成,“缃彩”,用浅黄色的丝绸比喻花蕊的颜色、形象。

这样诗人先全貌后局部,由大到小,由外及里描写,突出海榴的整体形象。

尾联,“郑驿”,泛指旅馆;“相期”,相互期望。

诗人为生计常年在外奔波,观赏海榴可以排解暂时的冷寂心情,但又不能完全充实精神的空虚。

赏析古诗物象特征的方法

古典诗歌的咏物诗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的咏物诗。

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解答咏物诗中物象的特点题目,要关注三个方面:

1.分析物象特征,体会内在品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

所以赏析物象特征,可以先把握所咏之物在形态、声音、色泽、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然后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揭示所咏之物特征的,最后分析作者借所咏之物抒发的思想情感。

2.联系诗人处境,揣摩所托之情。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3.分析表达技巧,把握诗人情感。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借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烘托、比兴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追求或情感。

赏析物象时,可以通过把握诗歌使用的手法,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这首诗表述的是抒情主人公宫女的悲凉情感。

诗歌首联写宫女楼中打扮,盼望君王到来;颔联,写宫中的清冷和宫女的寂寞;颈联,写宫女依旧梳妆打扮,多次换衣服以期望君王到来;尾联,写宫女偷窥方向,自己的希望有一次落空。

有次可以看出,全诗的诗眼是“望”,即表现了宫女的看,也表现了宫女的期望等。

【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大失所望,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全诗由盼望到失望,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

【诗歌鉴赏】首联,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宫妃们在宫楼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像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

“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

“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

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

唐代戍边军队名称。

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

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请具体分析。

【解析】确定诗歌的诗眼,注重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

这首诗,感慨羁旅行役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

首联,写漫长的路途的艰难;颔联,写边塞的寒冷;颈联,通过泉水、树叶来写边地的寒冷。

尾联,写行役结束。

通过对整首诗的把握,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围绕“难”来写的,其诗眼就是“难”字。

回答问题时,先写出诗眼,然后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诗歌是如何围绕“难”来写的即可。

【答案】“难”。

①孤独之难(或“孤独”)。

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

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

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诗歌鉴赏】首联,写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

“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

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

“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

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

颔联,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

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

尾联,写行役结束以及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

这一联与首联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

把握结构,确定诗眼

高考对“诗眼”的考查有三个角度:

找出诗眼,分析诗眼的作用以及回答诗歌是如何围绕诗眼行文的等。

解答有关“诗眼”的题目,注重五个方面:

1.关注诗题把握诗眼。

有些诗歌的题目本身具有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找到诗歌的诗眼。

比如陆游的《书愤》,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因此标题上的“愤”即为诗眼。

2.分析词性把握诗眼。

①动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意的动词。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②形容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

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③词类活用现象。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了的极度喜悦之情。

3.赏析修辞把握诗眼。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诗眼多使用比拟、夸张、通感等手法。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咽、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歌更生动,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4.理解情感把握诗眼。

有的“诗眼”直抒情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的“诗眼”传情达意则委婉含蓄,如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满川风雨看潮生”传神画出了一幅雨水与潮水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喧腾动荡的“夜雨图”。

5.赏析意境把握诗眼。

有的“诗眼”描绘出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或情景交融,情韵深邃;或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梅尧臣《鲁山山行》的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

这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

二、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解析】赏析诗句中的“炼字”,注重三个方面:

①意思,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

②内容,词语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或表达的情感。

③效果,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效果。

颈联写了两个人物,周敦颐、司马光,都是喜爱田园生活的人,“逆”的意思是迎接、“私”的意思是偏爱,两个字都表现了田园对两个人的喜爱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二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易逝,体现了伤春、忧国的郁闷惆怅之情。

颔联,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

颈联,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

逆,迎接之意。

私,当“偏爱”解释。

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尾联,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使用精巧,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解析】寻找炼字的内容,注重把握诗句中的什么词语最能够表现描写的景物特征或表现诗人的情感。

可以结合全诗把握诗句的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相关词语。

颔联,主要通过想象的手法,写诗人听筝的感受:

上句,写孤独的人;下句,写孤独的人面对空楼。

由此可以看出炼字的是“独”“空”。

赏析炼字,可以从意思、内容、效果等角度分析。

“独”是孤独的意思,描写了诗人独坐的状态;“空”,表现了诗人无所依靠的状态。

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