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829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岳麓版

1.思想渊源

(1)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中,孙中山认识到,不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

(2)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3)孙中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丰富了民生主义思想。

(4)孙中山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2.基本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背景

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

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和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①民权主义:

推翻一切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①民族主义: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

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评价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其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3.历史地位

(1)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和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2)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一)三民主义

史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①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②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1906年12月2日)

史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③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④“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⑤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⑥“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孙中山全集》

[学会读史]

史料一阐述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思想。

史料中的①说明革命者打倒清政府具有两个方面作用:

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史料中的②体现了民生主义主张。

史料二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渊源和形成的特点。

从③⑤⑥得出其继承传统的因素;从④⑦得出其学习西方的因素;⑦体现了其创新的地方。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①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③民生主义是基础。

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定地价的法”的核心内容。

它为什么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

【提示】 核心内容:

土地国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3)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

【提示】 “因袭”: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学制度和监察制度。

“规抚”: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创获”:

实行“五权分立”。

(或:

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思维拓展

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从纲领内容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推翻清朝统治

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二)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史料一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详言之,则①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史料二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②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史料三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

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

……③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学会读史]

史料一强调了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方面的发展。

由①可知,孙中山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且强调只有真正反对帝国主义才享有此自由权利。

史料二强调了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的发展。

由②可知,孙中山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农民生活。

史料三指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

由③可看出,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其主要推动因素又有哪些?

【提示】 变化:

由效法英美到以俄为师;认识到民众的力量;由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因素: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提示】 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思维拓展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状况。

(2)思想新:

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孙中山说:

“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

结束清政府统治为目标之一,但仅是初级而非终极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据《孙中山年谱》记载,孙中山在1912年3月至1913年春期间,曾把三民主义缩减为一民主义:

“……不难以平和办法,逐渐促社会之改良。

”“一民主义”指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解析】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均已达到,故A、B两项错误;1912年3月,孙中山认为应该继续实现民生主义的目标,因为两大前提——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均已实现,他认为实现民生主义“不难”,“平和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用赎买方法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并做到家给人足,故C项正确;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A.由注重农村问题转向注重城市问题

B.由节制资本转为平均地权

C.始终坚持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始终坚持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解析】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从旧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之“由国民共享”到新民生主义的“耕者有其田”,都反映了坚持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意思。

【答案】 D

考点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影响,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①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意义:

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酝酿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形成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成熟

①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②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新中国成立后——丰富发展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评价

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

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3.邓小平理论

(1)发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延续“左”倾错误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

1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②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

①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过程

a.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b.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提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d.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深化——20世纪90年代

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影响: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确立:

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4)主要作用

①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③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一)毛泽东思想

史料一 ……①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②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学会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体现的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史料二表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②指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学会用史]

(1)根据以上两则史料,分析毛泽东思想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提示】 史料一表明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史料二表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思维拓展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影响

①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

史料一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①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②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③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④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说明邓小平反对“从本本出发”和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将导致亡党、亡国。

史料二表明邓小平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②③可知,邓小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由④可知,邓小平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回答,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影响: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提示】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综合上述史料,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思维拓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和历史地位

(1)主要特色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2)历史地位

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解析】 A项体现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但容易使人忽视了民主革命这一必经阶段,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不是导致中国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原因,排除;民主革命的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讨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领袖的指示还是实践,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表面上坚持领袖崇拜,实质上坚持“左”倾错误的教条主义作了解放;南方谈话针对改革开放进入内外交困时期的思想困境,从发展生产力的本质上破除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xx·新课标全国卷Ⅱ·29

各地军阀标榜主义

三民主义

主题一 与时俱进的民主新纲领——三民主义

[主题立意]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与时俱进的三民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纲领。

此主题的命题视角有:

①考查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并与新三民主义进行对比,或与辛亥革命相联系,从三民主义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②以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为切入点,考查三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影响。

③以“关注民生”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民生主义”的特点,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④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西方启蒙思想相联系,要求学生认识启蒙思想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知识交汇]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 

(1)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2)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和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和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3)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自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新民权主义期盼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

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须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实施。

[跟踪训练]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

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

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

”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脱离了中国的现实

D.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解析】 钱穆认为孙中山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